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一百年,从湖湘情怀中,看见信仰光芒的折射
一百年,从湖湘担当中,感知奋斗使命的践行
一百年,从湖湘品格中,听见复兴征程的足音
热土潇湘
书写奋斗史诗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刘紫凌 袁汝婷
  湖南,中国革命的红色沃土。
  1920年,在法留学的湘人蔡和森致信好友毛泽东,提出“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1921年1月,毛泽东复信蔡和森:“你这一封信见地极当,我没有一个字不赞成。”
 一百年来,湖南,这方红色热土,始终被信仰之光照耀。
  把湖南的沧桑巨变,放到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中去理解,不难发现,秉持家国情怀、血性担当和实干品格的三湘儿女,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为民族复兴大业不断贡献力量。
  百年风华,湖湘精神为可歌可泣的中华民族奋斗史诗添上热血的一笔。
家国情怀:心忧天下,济世安邦
  穿越历史烟云,回望觉醒年代——
  1921年元旦,长沙大雪纷飞。在潮宗街的文化书社里,一场会议正在召开。会上,28岁的毛泽东带领新民学会会员热烈讨论,确立了“改造中国与世界”之理想。
  这一年夏天,一艘红船扬帆启航。时针回拨,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前,全国50多名党员中,有湘籍人士多位。
  风雨如晦的暗夜里,一批擎火者从三湘大地走来。
  历史的偶然中藏着必然,了解千年湖湘史便不难理解。湖南被称为“屈贾之乡”,屈原、贾谊先后流放谪居于此,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哀民生之多艰”的忧患意识,和身处困厄仍不忘天下黎民的家国情怀,浸润于三湘四水。
  从《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到左宗棠“身无半亩,心忧天下”,再到蔡锷“为四万万人争人格”……先忧后乐、济世安邦之情,始终流淌在湖湘血脉,直至在中国共产党信仰感召下,升华为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情怀。
  一颗稻种,粮安天下。因路遇饿殍而树立农业报国之志,“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生躬身田野,带领湖南种业科学家团队,创造了“东方魔稻”的奇迹。
  “十三五”以来,湖南累计支持种业科技创新资金近20亿元。这是水稻种业第一大省对粮食安全的贡献——守护农业“芯片”,就是端牢中国饭碗。
  湖广熟,天下足。过去五年,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的湖南年总产量稳定在3000万吨左右,年产杂交稻种8000万公斤。自1973年至2020年,湖南农业部门先后承建了我国各类援助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44个国家的39个农业项目。
  杏林春满,兼济苍生。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病历博物馆”收藏着1945年至今的230多万份病历。92岁的共产党员、心胸外科专家袁明道每天来到这里手抄病历,批注钻研。
  1951年,湘雅医院仅7名共产党员,如今发展到3283名,在职工中占比过半。2020年,湘雅医院派出4批142名医护人员支援湖北抗疫。
  自1973年以来,湖南陆续向塞拉利昂、津巴布韦等国派出数十批援外医疗队。湖南医者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践行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
  祖国召唤,使命必达。2009年,一座“八千湘女上天山”纪念碑在新疆落成,无声讲述一段壮举:20世纪50年代初,近8000湘女响应国家“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号召,应征入伍来到新疆,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2020年,“八千湘女上天山”70周年,湖南省第九批援疆工作队123人赴疆开启新一轮援疆工作。此前,湖南已先后派出8批工作队、累计投入资金约29亿元援疆。
  从水资源利用援外培训,到工程机械装备“出海”,再到全球多地烙印下湖南建筑设计的足迹……怀揣济世抱负的湖南人,奔跑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上。
  从擎火者高举起第一面鲜红党旗开始,信仰的种子星火燎原。从战争年代到和平时期,湖湘儿女奋斗不息,为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注入湖南贡献。
一百年,从湖湘情怀中,看见信仰光芒的折射。
▲ 在有着85年历史的中车株机机车事业部总成车间,最新款的“绿巨人”复兴号动力集中型动车组组装完成 中车株机供图
血性担当:不怕牺牲,矢志奋斗
  砍头不过“告老还乡”——这是27岁湘籍共产党员郭亮在1928年面对敌人秘密审讯时的最后“供词”。国民党反动派将其杀害,挂起头颅示众。
  “雪耻需倾洞庭水,爱国岂能怕挂头。”15岁便以诗明志的长沙伢子郭亮,用壮烈的牺牲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信仰忠诚。
  寸土千滴红军血,一步一尊英雄躯。百年来,无数共产党人在湖南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往无前、舍生忘死的英雄壮歌。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先后发动长沙会战、常德会战、衡阳会战、湘西会战等,湖南人民以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壮志投身于保家卫国的战斗。
  湖南有40余万人参加工农红军,英名在册的烈士有15万人,牺牲群众达100多万。新中国1614位开国将帅中,202位是湘籍。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三湘大地有无数像雷锋一样的共产主义战士,将滚烫炽热的赤子之心投入祖国建设事业中。雷锋化作共产党员永恒的精神丰碑。
  丰碑上,还有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罗盛教、中国人民解放军爱民模范欧阳海、“中国式保尔”罗健夫、抗洪英雄高建成、舰载机飞行员张超、90后抗疫英雄宋英杰……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93年前,湘籍共产党员夏明翰气壮山河的呐喊,正是共产党人追求真理、不怕牺牲的真实写照。
  读懂血性担当,就能读懂伟大牺牲。从“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到“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脊梁巍巍,至今挺立,化作矢志奋斗的壮志豪情,化作开路者的果敢与智慧——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州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一个古老的民族,向千年贫困全面宣战。
  首倡之地当有首倡之为。八年中,湖南向党和人民交出奋斗答卷:682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692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更为宝贵的是,湖南成功走出一条精准、特色、可持续的发展路子。
  没有硝烟的战场,同样壮烈的牺牲。100多名干部倒在了湖南脱贫攻坚战场上,他们用生命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用热血兑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诺言。
一百年,从湖湘担当中,感知奋斗使命的践行。
▲ 4月15日拍摄的中共韶山特别支部历史陈列馆 陈振海摄
实干品格:经世致用,敢为人先
  岳麓书院,千年学府弦歌不绝。“实事求是”匾额,高悬于书院讲堂。
  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望着匾额,久久凝思。
  “毛主席当年就是在这里熏陶出来的,实事求是就来源于这里。共产党怎么能成功呢?当年在石库门,在南湖上那么一条船,那么十几个人,到今天这一步。这里面的道路一定要搞清楚,一定要把真理本土化。”
  1916年至1919年,毛泽东有部分时间居住在岳麓书院半学斋,打开窗户就能看到这块匾额。1925年,他回到家乡韶山开展农民运动,撰写出《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牢牢扎根中国大地、深刻结合中国实践的真理,如一座灯塔,照亮一个政党前行的路。
  思想的力量,化作实践的伟力。
  奋进百年,在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过程中,日新不息的湖南人创造了新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台亿次巨型计算机等工业和科技史上的多个“第一”,它们是社会主义建设热潮的佐证,也化作湖南人经世致用、敢为人先的图腾。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三湘大地,处处是活跃的创造、蓬勃的生机——
  2020年,疫情阴霾笼罩世界,三一重工仍售出近10万台挖掘机。同一年,长沙工程机械产业总产值突破2500亿元,规模连续10年排名全国第一。
  湘江之畔,株洲跻身全球最大轨道交通装备研发制造基地。这座“火车拉来的城市”,深度参与、全方位助力中国高铁自主化。
  2021年4月,湖南科技大学领衔研发的我国首台“海牛Ⅱ号”海底大孔深保压取芯钻机系统,在南海超2000米深水成功下钻231米,刷新了世界纪录……
  “大国重器”频出湖南。
  从思想到行动,湖南答卷里,一个“实”字是核心密码。
  百年来,三湘儿女以经世致用的标尺,丈量敢为人先的创造,实现了一项项对国家、对民族、对世界的美好改变。
  惟创新,方能自主;惟自主,方可自强。从5G智慧工厂,到智能网联汽车;从积聚730万名人才、8621家高新技术企业,到规划产值破2万亿的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新时代的蓝图铺展,“实”与“新”底色依然。
一百年,从湖湘品格中,听见复兴征程的足音。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立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中部大省湖南肩负起“三高四新”的全新历史使命。
  精神的火炬,一代代传递。
  面向新时代,热土潇湘大有可为!LW
红色潇湘的“红色力量”
◆ 通过引导广大党员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湖南致力于推动红色精神发扬光大
◆ 1978年,湖南全省GDP只有147亿元,人均GDP不足300元;到2020年,湖南经济总量跨过4万亿元台阶,人均GDP突破6万元
◆ 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新一代共产党人带领七千多万湖湘儿女,奋力建设现代化新湖南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刘良恒 谭畅
  时值仲夏,长沙艳阳高照,晴空万里。北去湘江浪流奔涌,橘子洲头草木葱茏,青年毛泽东雕塑前游人如织。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1925年秋,毛泽东离开家乡韶山冲,前往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登橘子洲,面对湘江两岸壮阔秋景,联想到当时风起云涌的革命形势,写下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长沙》,抒发对民族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切忧思。
  湘江之问,历史作答。
芳华百年。中国共产党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以高度政治自觉和强烈使命担当,成为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三湘四水始终响彻着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发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以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为根本遵循,湖南省委省政府迅速动员部署,精心策划实施,从严从实推进,为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湖南新篇章注入强大“红色力量”。

传承“红色基因”
  甘厚美老人如今最喜欢的,是在天气适宜的时候,坐着轮椅去秋收广场转几圈,回忆往昔峥嵘岁月。
  1927年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市文家市镇大成村的他,与秋收起义“同龄”,从小就听村里老人讲述秋收起义的故事。年轻时,甘厚美曾在部队多次立下战功,退伍后甘做煤矿井下工人等基层工作,在淡泊、清贫中度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时光。
  “与牺牲的战友相比,我那点功劳不算什么。荣誉属于党,属于部队,不属于我个人。”甘厚美老人说。
  今年“七一”前后,位于湘赣边罗霄山区的文家市镇被装点得格外喜庆,来革命圣地重温红色历史、感怀革命先烈的人群络绎不绝。秋收广场东南方,以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万里长城、毛泽东诗词《西江月·秋收起义》为主要元素的“光辉起点”红旗雕塑格外醒目。
  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爆发。由于敌强我弱,各路起义进攻受挫。9月19日,毛泽东在文家市里仁学校主持召开前敌委员会会议,提出放弃进攻长沙,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去发展。
  从此,中国革命踏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星星之火逐渐发展成燎原之势。
  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党支部宣传委员甘武说,秋收起义打出了人民军队第一面军旗,建设了一支由中国共产党绝对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
  如今,秋收起义纪念园景区已成为湖南弘扬爱国主义、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年接待游客量超过百万人次。
  “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在百年党史上,湖南这片热土发生过很多建党、建军、建政史上的大事,前赴后继的革命人物更是数不胜数。
  ——1918年,毛泽东、蔡和森等人创建了革命团体新民学会。蔡和森第一个提出“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毛泽东第一个提出“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
  ——红军创建初期,三大主力部队中的红一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在湖南诞生。1928年“第一军规”在桂东县诞生。
  ——1930年7月底在长沙成立的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是全国建立最早的省级红色苏维埃政权。
  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副院长王文珍告诉记者,党成立之初,多位党员是湘籍;党的“五大书记”中有3位是湖南籍;新中国1614位开国将帅中,202位是湘籍;全省40多万人参加工农红军,英名在册的烈士有15万。
  “湖南老一辈革命家和共产党人‘心忧天下、敢为人先’,抛头颅、洒热血,一往无前、舍生忘死,书写了感天动地的壮丽诗篇。”湖南省委书记许达哲说。
  正因为“群星璀璨”,湖南的党史资源和红色资源极为丰富。遍布三湘大地的每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文物旧址、红色旅游景点,都是传承红色基因的宝贵载体。
  今年全国两会一结束,湖南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就沿着青年毛泽东在长沙的革命足迹,到橘子洲头、岳麓书院、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聆听“时代大潮与中国共产党”“岳麓书院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第一师范与中国共产党”等专题党史讲解,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在三湘四水迅速形成热潮。
  无论在唱响“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韶山冲、映照党的初心使命的“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沙洲村,还是在颁布《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的桂东县、传唱《马桑树儿搭灯台》的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桑植县……湖湘儿女矢志不移传承红色基因的故事正在续写。
▲ 这是1月26日在湖南省浏阳市文家市镇秋收广场拍摄的红旗雕塑 陈思汗摄
赓续“红色精神”
  6月初,一场特大暴雨袭击桂东县,县城和多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
  在沤江镇侃大村综合服务中心,记者见到身着迷彩服、卷着裤腿、脚踩雨靴的“85后”村支书、村主任唐意翻时,一群心急如焚的受灾群众正围着他,七嘴八舌反映灾情。
  “接到暴雨预警后,我们马上组织群众转移。”唐意翻满脸憔悴,声音嘶哑,他对记者说,红军在桂东县颁布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第一条就是“行动听指挥”。山洪来得快、来得猛,只有按照上级党委政府要求迅速行动,严防死守,才能最大程度减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
通过引导广大党员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湖南致力于推动红色精神发扬光大。
  今年完成换届后,湖南省先后3次开展村社两委成员集中培训,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省委关于党史学习教育的系列要求和部署及时传递到全省23791个村、5422个社区、17万名新一届村社干部和130万名基层党员,引导基层党员以学促行、以行践学。
  2017年第一次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时,炎陵县鹿原镇西草坪村村支书、村主任张湘军接手的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烂摊子”:贫困发生率达10%,村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村里各项工作陷入“停摆”状态。
  工作怎么开展?张湘军没有蛮干,一头扎进炎陵红军标语博物馆,决心先研究下“老革命们”的工作方法。
  作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炎陵县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1927年10月,发生在炎陵县的“水口连队建党”,是“三湾改编”确定的“支部建在连上”原则首次成功实践。
  张湘军深受启发:毛主席将支部建在连上,小组设在班排,村里开展工作也可以借鉴。
  此后,根据发展需求,西草坪村成立水果种植合作社、建设公司、旅游发展公司、红白理事会、环境整治协会。按照个人条件和兴趣,村党支部将30多名党员分别编入这些产业或项目中,成立党小组,并确定1名党小组长。
  “以前党小组按片划分,平时开开会,表表态,没发挥什么实际作用。现在党小组按产业或功能划分,实现了基层党建和具体工作的深度结合。”张湘军说,如今的西草坪村焕然一新,短短几年就发展成村子美产业旺的“明星村”。
  从毛泽东提出“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开始,共产党人百年来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开展工作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在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论述。湖南提出“首倡之地当有首倡之为”,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在扶贫一线建功立业。
  三湘四水的扶贫战场上,大量党员干部以热血赴使命、以行动践诺言。炎陵县委原书记黄诗燕、溆浦县委原书记蒙汉……一个个在工作岗位上倒下的干部,用鲜血和汗水诠释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我是党员我先上”“贫困不除我不退”的誓言丹心闪耀,“宁肯自己多受累,也要让群众快脱贫;宁肯自己掉下几斤肉,也要让群众走上致富路”的表白感人至深,“父子兵”“夫妻档”“姐妹花”“兄弟连”“全家班”成为了最扣人心弦的风景。
  经过八年持续奋战,湖南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全省682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692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连续三年获评全国脱贫成效考核“综合评价好”省份。
  “半条被子”故事主人公徐解秀老人的孙子朱小红说:“过去最困难的时候,三位女红军给我家留下了温暖的被子;现在繁荣富强的新时代,共产党又给了我们幸福路子。”
激发“红色动能”
  2019年,“工程机械巨头”中联重科宣布,计划在长沙高新区投资1000亿元,建设中联智慧产业城。
  根据规划,中联智慧产业城将布局建设超过7个全球领先的灯塔工厂,300余条智能产线,以及一个面积达数万平方米的大数据中心。这个“超级产业项目”被湖南省决策层寄予厚望,备受海内外关注。
  “哪里有项目,哪里就有党支部!”为保障项目顺利落地,长沙市高新区雷锋街道迅速成立中联智慧产业城临时党支部,投入精兵强将奋战在项目保障一线。
  顺利拆迁,稳妥安置,及时供地,中联智慧产业城项目一期建设目前正“快马加鞭”,将提前投产运营。
  “将党支部建在项目一线,打造有温度的‘红色’工地,就像一个个强有力的‘红色引擎’,形成澎湃的驱动力量,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长沙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周庆年表示。
  离塔吊林立的中联智慧产业城工地不到5公里的地方,坐落着一个闻名海内外的“红色地标”——湖南雷锋纪念馆。
  雷锋在长沙的故居,依然保存着泥墙草舍的风貌,但周边早已不再是田园景致,一个大型现代化住宅小区环绕故居。一条绿荫如盖的小路,连接故居和纪念馆。
  在响应号召前往辽宁支援鞍钢建设前,生在旧时代、长在新中国的雷锋已开着心爱的拖拉机,驰骋在家乡的田野上。
  正因为有千千万万像雷锋这样的热血青年以饱满热情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那时的湖南处处迸发出“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建设热潮。
  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台亿次巨型计算机、第一台干线电力发动机、第一根硬质合金棒材、第一辆微型汽车、第一枚空空导弹……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后,湖南在这一时期打下的工业底子,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1958年春天,长沙决定在望城沩水河畔围垦起来的团山湖开办一个农场,把荒芜的湖沼地变成鱼米之乡。雷锋拿出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20元钱,捐给农场购买拖拉机。
  如果雷锋还活着,他会欣喜地看到:过去进趟城都困难的穷乡僻壤,如今早已变成产城融合的国家级新区;昔日连拖拉机都十分“稀罕”的家乡,如今已发展成为“工程机械之都”,坐拥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行业巨头。
  雷锋家乡的沧桑巨变,是湖湘儿女“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一个生动缩影。怀抱“富民强省”的梦想,湖南在艰苦求索中走过了波澜壮阔、极不平凡的光辉历程。
  “五四”时期,毛泽东倡导“造一种湖南文明于湖南领域以内”;新中国之初,湖南省提出“建立巩固的属于人民的新湖南”;改革开放之初,湖南省提出“为建成社会主义工业省而奋斗”。
  进入新时代,湖南省提出“建设现代化新湖南”,书写“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的崭新篇章。
通过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湖南实现了从贫困落后到全面小康,从百废待兴到百业兴旺,从内陆封闭到创新开放,从温饱不足到人民幸福的伟大跨越。
  1978年,湖南全省GDP只有147亿元,人均GDP不足300元;到2020年,湖南经济总量跨过4万亿元台阶,人均GDP突破6万元。
  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湖南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推动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打造湖湘特色小镇,深化湖南自贸区改革,抓好岳麓山大学科技城、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建设,创建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加快实施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
  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新一代共产党人带领七千多万湖湘儿女,奋力建设现代化新湖南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LW
制造业湘军炼成记
◆ 坚定不移做好一件事,是很多湖南制造企业的标签。在湖南话里,这叫“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
◆ 传统制造大省湖南,正由制造湘军向智造湘军转型,抢占数字化、智能化制高点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白田田
  百年风云,潇湘波涌。作为新中国成立前仅有几十家工矿企业的工业弱省,湖南已崛起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航空航天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创造出一大批“中国第一”“世界第一”。
  世界最长钢制臂架86米泵车、“神州第一挖”200吨液压挖掘机、“全球第一吊”3600吨履带起重机、全球最大平头塔机、国内最大直径盾构机……这些服务重大项目建设的大国重器皆出自湖南制造类企业。
 蝶变背后藏着什么密码?
▲ 工人在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机车车体车间内进行焊接作业(2020年3月3日摄)陈思汗摄
与时代同频共振敢为天下先
  1986年,湖南涟源的偏远山村,30岁的梁稳根和3个志同道合的伙伴放弃“铁饭碗”,拿着东拼西凑的6万元,创办了一家焊接材料厂,即三一重工前身。
  时任湖南省委书记有次来考察,看到厂门口贴着一副对联:“创建一流企业,造就一流人才”,建议加个横批“做出一流贡献”。“三一”由此而来。
  1994年,在改革开放春潮涌动的年代,梁稳根嗅到春天的气息,决定进入大城市省会长沙,进入大行业装备制造业。此后伴随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这家地方小厂迅速发展成全球最大的混凝土机械制造商和全球挖掘机“销量冠军”,年营收超过1000亿元,不久前跻身《福布斯》世界500强。
  与时代同频共振的,还有轨道交通。
  中车株机是制造湘军发展轨道交通的参与者与见证者。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车株机公司机车事业部总成车间,热铆连接的钢结构厂房沿用至今,诉说着“中国电力机车摇篮”的漫长岁月。1958年12月30日,我国第一台干线电力机车就在此成功下线,如今最新的动车组、大功率电力机车也在此生产。
  中车株机公司机车事业部总成车间主任王永成工作30多年,对每一代机车如数家珍。他说,从中国首列自主研制的商用中低速磁浮列车,到世界首列储能式现代有轨列车,再到全球最大功率电力机车……每个时期,株机人都不断往前看、往前走,才有了现在最先进的产品。
  中车株机所在的株洲现已发展成全球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研发制造基地之一,集聚了多家知名轨道交通企业,电力机车占全球的市场份额达27%以上。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株洲的电力机车也成了中国装备“走出去”的先锋。
  今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决赛优胜者名单中,湖南“长沙市工程机械集群”“株洲市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集群”位居其中,取得中部6省第一的佳绩。
坚定不移要搞就搞出名堂
  湖南中部的老工业城市衡阳,华菱衡钢老厂长殷文忠喜欢沿着一条老路,踱步进入厂区。他亲眼看到,当年毗邻衡钢而建的水泥厂、标准件厂等老字号企业黯然退场,衡钢却活力依旧。
  2020年,疫情冲击下,华菱衡钢实现产销量正增长,出口量位居行业首位。2021年上半年,衡钢各产线换挡提速,铁、钢、管月产量和发运量均创历史新高。
  “一盘散沙难成大业,紧握的拳头打出去才有力量。”殷文忠心生感叹,一代代衡钢人继往开来、坚定不移走专业化道路,才成就了今日辉煌。
  如今,华菱衡钢在陆地石油开采、深海石油开采和运输、液压设备制造等领域书写了18项世界和中国纪录,树立了多个“国内第一”的技术标高。世界排名前二十位的油气公司中,一半以上是衡钢客户。
  坚定不移做好一件事也是很多湖南制造企业的标签。在湖南人眼里,这叫“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
  10年前,湖南松井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凌云剑决定进入汽车涂料行业。汽车车灯里有一种特殊的防雾涂层,长期以来只有日本一家企业能生产,市场前景广阔,但进入门槛很高。
  凌云剑组建的第一个研发团队用了3年,花费数百万元还“没听到水响”。又找海外博士、国内顶级高校博士,一任接着一任干,经过上万次配方试验,产品终于在2019年研制成功。
  有人对凌云剑说:“你真沉得住气。”他回答道:“湖南人‘霸得蛮’,要搞就搞出点名堂。”
  2020年6月,上交所洪亮的锣声响起,湖南松井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登陆科创板。这家来自湖南宁乡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企业,成为“科创板UV涂料第一股”。
  搞出名堂的还有山河智能。2012年工程机械行业遭遇断崖式下跌,湖南几家龙头企业陷入低谷,甚至面临生死存亡考验。以山河智能为代表的企业始终聚焦主业,坚持自主创新,确保研发投入不减少,最终见到曙光。
  目前,山河智能在全系列挖掘机、现代凿岩设备、通用航空装备等十多个领域,成功研发出200多个规格型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高端装备产品。山河智能创始人、董事长何清华说:“这条以自主创新谋求长远发展的路,我和同行们会坚定地走下去。”
自我革命抢占智造制高点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作为传统制造大省的湖南,正由“制造湘军”向“智造湘军”转型,抢占数字化、智能化“制高点”。
  位于长沙湘江新区的中联智慧产业城,已投产的大中型挖掘机装配车间里,运用5G等技术的配送机器人、涂胶机器人正在“忙碌”作业,展示着“老牌”工程机械企业中联重科布局数字经济“下半场”结出的果实。
  60多岁的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说起数字化理论和实践,丝毫不输年轻人。他描绘的蓝图是,中联智慧产业城将“面向未来、引领20年”,按照全球顶尖标准,建成智能化和无人化的“黑灯产线”。
  而湖南本土钢铁企业华菱集团,也启动了“5G智慧工厂”建设,把机器视觉、无人驾驶等黑科技应用于车间,有效提高了管理效率与精度,一改过去钢铁行业“傻大黑粗”形象。目前,这家企业的铁耗指标已达到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高炉利用系数全国领先。
  还有三一重工,跨越了粗放式增长阶段,更加看重人均产值等质量指标。2020年,三一人均产值达到400万元,超过卡特彼勒等国外巨头。较上一轮行业高峰期,三一重工在没有新增厂房、员工大幅减少的情况下,创造了远高于过去的经营收入。
  “在新一轮竞争中,要么翻身,要么翻船。”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说,“我们将抓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第四次工业革命两大旷世机遇,为中华民族贡献一个世界级品牌。”
  湖南省面向未来为20个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划重点、出对策。根据规划,到2025年,湖南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产值要力争突破2万亿元,占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40%以上。
  此外,湖南正着力打造技术水平高、经济效益高、发展质量高的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在产业界人士看来:这将是一个颠覆式质变。LW
一粒米、一块肉的“湘味”
◆ 湖南省保持着国内杂交水稻育种的龙头地位
◆ 通过5年时间,实现瘦肉型猪核心种源自给率达到95%以上
◆ 到2025年,建成5条以上育繁推一体化生产体系,年出栏瘦肉型猪1500万头以上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周勉
  “猪粮安天下”。大米和猪肉,是大多数中国家庭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物。湖南自古以来就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间断向国家提供商品粮的省份和人均生猪调出最多省份:近年来,年调出商品粮80亿斤至100亿斤,年外销生猪3200多万头。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作为种业强省的湖南,始终将种业创新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种业做好一粒米、一块肉的国计民生“大文章”。
▲ 在第三代杂交水稻“叁优一号”衡南试验示范基地一块被抽取测产的示范田里,工作人员进行机械化收割(2020 年11 月2 日摄) 陈泽国摄
从“杂交稻”到“海水稻”
  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是湖南水稻种业绕不开的巨擘。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1973年,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他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在世界上首次育成强优势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自1976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的单产提高了20%左右。但袁隆平并不满足,1995年又取得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的成功,再次将杂交水稻的单产提高了5%~10%。从2000年到2014年,超级杂交稻攻关实现了亩产从700公斤到1000公斤的“四连跳”。2018年,在云南个旧示范基地,袁隆平带领团队创造了亩产1152公斤的世界水稻亩产纪录。
  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与世长辞,停下了他追逐“禾下乘凉梦”的脚步。但经过数十年发展和人才建设,湖南在“后袁隆平时代”保证水稻种业方面的领先实力已经形成。
  今年6月8日,由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举办的中非稻米价值链研讨会在浙江举行。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二级研究员彭既明受邀做《水稻生产新技术》的报告,第三代杂交水稻和海水稻是他向世界推荐的“湖南贡献”。
  2020年11月,湖南省衡南县的第三代杂交水稻新组合试验示范基地晚稻测产,测得晚稻平均亩产911.7公斤,加上7月测得的早稻平均亩产619.06公斤,杂交水稻双季测产突破1500公斤大关,再一次刷新纪录。
  海水稻方面,2020年,由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领衔培育的耐盐先锋品种“超优千号”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的15亩示范片测产,平均亩产达到508.4公斤。同一品种在江苏南通如东县栟茶方凌垦区测产平均亩产量达到802.9公斤,更是创下海水稻高产新纪录。
  “海水稻及其产业链体系也引起了其他国家的关注,我们将在中东和非洲分别建立盐碱地稻作改良国际研究推广中心。”彭既明说。
  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吴俊说,目前,湖南形成了以袁定阳、柏连阳、邓启云、孙蒙祥等带头人为主,一大批70后、80后为中坚力量的团队,保持着国内杂交水稻育种的龙头地位。
▲ 湖南省通过联合育种机制自行繁育的生猪 湖南省畜牧水产事务中心供图
从“洋猪肉”到“土猪肉”
我国是世界猪肉消费最大国,但目前国内市场的生猪绝大部分都是来自国外的“洋品种”。种业“卡脖子”现象在生猪养殖产业较为突出。
  由于投入大、见效慢,国内绝大部分种猪企业都难以沉下心来搞研发,主要通过国外引种的方式生存。这让国内企业陷入“引种-退化-再引种-再退化”的循环。有统计显示,我国每年用于国外生猪引种的资金数以亿计。
  作为全国人均生猪出栏第一省,湖南不满足于仅在数量上作贡献。为打赢种业翻身仗,解决种业“卡脖子”问题,2018年4月,湖南省以天心种业、新五丰等多家龙头企业为班底,依托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山大学教授陈瑶生等专家团队,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生猪区域联合育种平台——湖南湘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截至2021年,该公司的服务客户包括温氏、新希望和正邦等公司,范围延伸至广东、广西、江西、云南、甘肃等地。
  “以前国内的生猪育种,都是单打独斗,没有产权、数据和技术联合,因此成效很慢。”湘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万其见介绍,联合育种平台可以将海量数据统一在一起,甚至能精确到一头猪的所有信息,找出“最好的那头”,从而改良种猪基因,打破过去“引种-退化-再引种-再退化”的循环。
  湖南省畜牧水产事务中心畜牧业发展部部长孙立荣介绍,湖南省计划通过5年时间,基本建立完善瘦肉型猪商业化联合育种机制、育种核心群性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实现瘦肉型猪核心种源自给率达到95%以上。“加快实施以全基因组选择技术为核心的联合育种,培育种猪自主品牌,是突破湖南省乃至全国种猪核心种源‘卡脖子’技术瓶颈、实现种猪育种自主创新的必然选择。”孙立荣说。
从“卡脖子”到“自繁育”
  2020年,湖南省提出打造“三个高地”,即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现代化种业是“三个高地”的重要内容之一。
  同年5月18日,湖南省政府联合中信集团共建的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在长沙挂牌成立,中心首期任务聚焦关键共性技术和优势物种领域攻关,拟启动水稻等8个专业研究中心建设,二期拟启动其他物种领域关键技术等研究。力争在5年内创制出100个以上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新材料、新品种等,实现种业产值超过500亿元。
  目前,湖南在种业领域拥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国家育种中心或改良分中心,多项育种技术品种在国内外居于领先地位。比如,杂交水稻技术被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紧缺问题的首选农业技术。“湘村黑猪”被认定为国家级新品种,列为全国瘦肉型猪主导品种,是国内市场占有率最大的地方猪肉品牌之一。
  立足种业资源,湖南加速培育种业产业,商业化育种规模及水平国内第一。全省拥有AAA级种子企业24家,占全国总数的五分之一强,每年向省外供种4000余万公斤,是全国杂交水稻种子产销第一大省。隆平高科名列中国种业首位、跻身世界种业八强。
  在生猪种业保护与开发方面。我国土猪资源十分丰富,曾拥有170多个地方品种,但由于土猪出肉率低、养殖成本高,很多品种逐渐被弃养甚至灭绝。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专家杨仕柳介绍,保护土猪,不仅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口味需求,更在于保护基因多样性。
  孙立荣介绍,目前湘潭市建设了存栏超400头的纯种沙子岭猪保种场。纯种宁乡猪数量已发展到如今超过10万头。
  “未来,湖南省将按照企业组织和区域性生产联合体组织的方式推行育繁推一体化生产,计划到2025年,建成5条以上育繁推一体化生产体系,年出栏瘦肉型猪1500万头以上,达到全省出栏肉猪的30%左右。”万其见说。LW
连通世界的“湘土”情怀
在不断创新中,增加“湘品”走向海外的含金量
◆ 在敞开怀抱中,让“湘土”成为外资企业落户、境外贸易发展的“热土” 
◆ 将湖南“左右逢源”的枢纽优势、人口众多的市场优势,转化为联结国内外大市场的发展优势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席敏 张玉洁
  不沿边,不靠海。深居内陆的湖南省,在与世界的联系中别有一番亮眼成绩——2017年至2019年,全省进出口总额连续3年迈上新的千亿元台阶;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永久落户湖南,一批中非合作项目落地生根;中欧班列运营能力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作为中部重要省份,湖南担负起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的重要使命。在经受住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后,开放的大门越打越开,展现出连通世界的“湘土”情怀。
▲ 3月31日,首列长沙至河内东盟国际货运班列准备发车 陈振海摄
“湘品”走向海外
  今年4月,在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主体育场——卢塞尔体育场封顶施工现场,来自湖南长沙工程机械企业中联重科的8台超高层大吨位塔式起重机,如同一个个“空中巨人”,在66米的高空中,将重达2300吨的主索网在空中与钢结构销接。过去3年里,它们克服高温、强风、沙尘等恶劣天气,完成了大量高难度作业。
  在国内,5月31日,中国首列出口欧洲双层动车组在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下线。这是我国自主研制的满足欧盟铁路互联互通技术规范的双层动车组,将在奥地利、德国、匈牙利等5个国家铁路线上运行。自2019年12月与奥地利企业签约以来,中车株机公司仅用18个月就完成新造车辆下线。近年来,中车株机公司研制的电力机车、城轨车辆、动车组等产品已出口新加坡、捷克、德国、巴西、墨西哥等23个国家和地区。
  在湖南各个口岸,小到打火机、假发、皮包,大到整套机械装备、泵车、动车组,产自湖南的各类商品正流通至全世界……
  长沙海关6月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至5月,湖南省进出口总值2111.2亿元,同比增长25.9%,其中,出口1430.3亿元,增长29.5%。今年前5个月,湖南全省出口机电产品最多,占同期全省出口总值的45.5%,高新技术产品增长33.2%。
  靓丽的成绩单背后,是湖南企业在不断创新中增加的“湘品”含金量。中联重科、中车株机、三一重工……近年来,一批创新发展的先进制造企业壮大湖南实体经济的底气。4月28日,“2021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榜单在北京发布,11家中国企业上榜,湖南企业占据4席。
  以榜上有名的中国铁建重工集团为例,铁建重工用十余年时间,推动国产地下工程装备打破国外垄断,实现了从技术到市场全面主导的历史性转变。
  铁建重工海外部总经理杨方明介绍,铁建重工正全面拓宽出口产品链,并把经营重点放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中资企业带动的项目上,推进全系列产品在海外市场的销售。他说,目前,铁建重工的掘进机、隧道装备和铁路产品出口土耳其、俄罗斯、韩国、斯里兰卡等国家和地区,并在全球范围内设立13个区域经营机构,业务开拓范围覆盖五大洲。
“湘土”敞开怀抱
  6月17日,午夜时分的长沙黄花国际机场灯火通明,多辆叉车在各个货垛之间穿梭运货……23时30分,由俄罗斯艾菲航空公司执飞的F79538次航班振翅起飞,标志着长沙—意大利米兰“客改货”首航任务圆满完成。
  长沙—米兰“客改货”包机航线是长沙黄花国际机场通往欧洲的第七条“客改货”航线。过去,意大利的高端服装、奢侈品和精密仪器只能通过中欧班列,或者先由卡车运至比利时再行空运两种交通方式进入湖南,前者运输耗时20多天,后者最快也要2到3天。通过“客改货”包机航线,货品只需半天就能运抵湖南,大大节约了时间成本。
  内陆省份湖南让“湘土”成为外资企业落户、境外贸易发展的“热土”,得益于湖南一以贯之的开放战略。
  2016年,湖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确立了“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随后,“1+2+5+N”的开放崛起推进体系逐步确立。《关于大力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湖南省实施开放崛起战略发展规划(2017—2021年)》《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系列政策出炉,“对接500强提升产业链”行动等开放崛起五大专项行动持续发力,“一核两极三通道四个百亿美元项目”的重点区域、重点平台、重点项目扎实推进……
  湖南对外开放的大门越打越开。
  “十三五”以来,从经济中心长沙到相对落后的湘西,湖南开放的深度和广度空前拓展,开放的领域空前扩大,“朋友圈”越聚越广。
  6月3日,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长沙片区发布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进出口农作物种子(苗)初审等25项极简审批业务事项,进一步为自贸区放权赋能。
  湖南省商务厅厅长陈恢清说,自2020年9月中国(湖南)自贸区成立后,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以需求为导向大力推动改革创新,初步形成了一码集成规范涉企检查、工程建设项目极简审批服务、“5G+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机制等10余项制度创新成果,目前改革试点任务实施率达50%以上。
  新举措引来新活力。截至今年4月底,中国(湖南)自贸区新设企业2809家,引进重大项目122个,投资总额达1897.2亿元。
  在筑巢引凤的同时,湖南也通过海关全覆盖和通关便利化等举措,让大门向世界更加敞开。
  长沙海关关长李全表示,2019年以来,借机构改革契机,湖南海关机构的挂牌开关不断加速:益阳、怀化、湘西、邵阳、长沙邮局海关相继开关运行,进一步助力全省外贸稳增长。随着地处湘中的娄底海关正式开关运行,湖南历史性实现各市州海关机构全覆盖。
“湘情”连通世界
  湖南地处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拥有163公里长江岸线。洞庭湖是长江中游最重要的通江湖泊和最主要的调蓄湖泊,“一湖四水”辐射全省、连通长江,全省96%的国土面积属于长江流域。
  这种地理上与长江的天然联系以及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决定了湖南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大有可为。
  湖南依托区位优势,向北共建长江经济带,向东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向南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向西密切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作,向西南对接西部陆海新通道,正将湖南“左右逢源”的枢纽优势、人口众多的市场优势,转化为联结国内外大市场的发展优势。
  进一步扩大开放已成为湖南结合自身区位特点构筑的“三高四新”战略的重要内容。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成为湖南融入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航标。
  “湘情”连通世界,开放的优势正在集聚,开放的成果正在显现。
  当前,湖南开放平台内陆地区领先,海陆空立体综合交通体系日益完善,农业、矿业、制造业等优势产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需求高度契合……湖南已由内陆腹地迈入开放前沿。陈恢清说,今后,湖南将持续优化平台、服务、通道、人才四大体系,从供给侧需求侧两端发力,奋力打造内陆地区开放高地。
  如今,以“湘品”为媒,以“湘土”为载体,以“湘情”为纽带,内陆省份湖南正在中部崛起战略中,走向世界,融入世界。LW
刊于《瞭望》2021年第28期

长按上图,订阅《瞭望》新闻周刊
瞭望新媒体,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
总监制 | 史湘洲
监 制 | 潘燕
编 辑 | 喻千桓

如有收获,请点一下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