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PeerInsight培尔、哥大官网
近年来,哥伦比亚大学的录取难度越来越高,据统计在2020-21申请季,共有60,551名学生提交了哥大申请(包括Columbia College和SEAS工程学院),人数比上一年增加了51%,录取人数是2,358人,录取率下降到了3.9%,创历史新低!
录取者的SAT分数在1510-1560之间(中间50%录取者),ACT分数则在34-35分之间,另外95%的录取者都在毕业班级排名10%。
值得一提的是,哥伦比亚大学今年的国际学生人数占比13%,约为307人,来自全球8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中国内地依旧是最大生源地。
不过,由于名额实在太少,加上海外高中中国学生的竞争,中国内地学校录取哥大还是凤毛麟角,整个20至21申请季仅统计到:
  • 北京第80中学 1人
  • 华南师大附中国际部 1人
  • 广外AP 1人
  • 深圳中学 1人
  • 上海美国学校浦西 1人
  • 北京德威 1人
  • UWC常熟 1人
  • 深圳万科梅沙 1人
  • 合肥一中国际部 1人
  • 北京二中国际部 1人
这些学生究竟有何独到之处能获得高冷的哥大的青睐呢?
近日,PeerInsight培尔 采访了今年北京第80中学国际部录取哥大的朱同学,从Ta的录取故事中我们或许可以总结出一些经验,特此分享给大家。
录取档案
朱同学
哥伦比亚大学RD录取

  • 高中:北京第80中学国际部
  • 托福:112
  • SAT:无(选择不提交)
  • 主要活动:
  • 影视作品翻译、动画UI设计、影视制作与上传、援助武汉慈善活动、学生会等
详细采访:
问:你会用哪三个词/哪句话/哪种颜色来形容你自己,或是你的申请季?
朱同学:不为劳苦而感慨,不为无得而哀叹。—— Colette Anastasia
哥大是我个人最后一个放榜的学校。我想于我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代表了一个升学结果,而是收获了对于自己人生志愿与过往成就被认可的坦然吧。
问:你觉得自己有什么特点吗?什么是你和同龄人不一样的点?
朱同学:身为自认为的少数派群体身份,会更多的考虑一些不落地的话题与探索各种唯心的构想。(希望自己能一辈子活在“象牙塔”的理想之中不要醒来。
但我想这份不切实际的思考正是我个人独特性的最好体现。
问:参与了哪些活动?你认为对你影响最大的活动是哪一个?
朱同学:于我个人而言最重要的可能就是在各大汉化组与字幕组的工作经历吧。因为这不仅顺应了自己对于亚文化的热爱,也为各个群体跨世代及反边缘化的理想做出了独特于他人的探索。我想这也在我的申请过程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问:有参加过夏校吗?具体是什么?体验如何?
朱同学:在2020年的暑假我录取了南加大的夏校(游戏设计排名第一),但我最终没有选择参加。
首先夏校对于个人更多的只是一个探索专业与院校的机会;除了某些极难录取的公益项目,大多暑期项目并没有含金量(大牛推荐信除外,但这也极难获得)。
其次由于近两年疫情的影响,“云夏校”的形式使本就短暂的体验效果又大打折扣。

大家可以视情况选择参加与否,但更多的是要考虑这是否耽误了大段能用来刷标化或是准备其他申请材料的重要假期。
问:如何选定文书素材/文书主题?在写文书之前有做哪些准备?何时开始着手写文书?
朱同学:在申请季之前,我已经因申请夏校自己研磨了多篇风格迥异的PS;但是看了一批Top10的历年录取文书后,发现自己在写作风格,主题升华等诸多方面都极为欠缺,于是打算从头开始创作。
我的主文书写的是,我如何一步步地意识到做一个翻译(文化内容的引进桥梁)的使命究竟是什么,以及我在做涉及政治的日本作品的引进过程中,遇到敏感翻译问题的心路历程。
这里要吹一波我的文书导师给我的巨大帮助,也就是远流(PI的美申部门)的Drew和Wayne。他俩和我一起分析了我从小到大的各种学术经历和人生阅历,包括很多我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能写进文书的细节经历,并最终找到了这个能多方面立体呈现出我个人形象的故事——它最终成为了我主文书的基调且贯穿了整个申请季。
问:你认为在写文书的过程中,如何把导师的作用利用好?
朱同学:我觉得最本质的事情是两个:
1、知道招生官喜欢什么情怀。
2、落实到文学层面,得能写得出来。
我说实话,在这两个方面,自己没经历过top school申请之前是不知道的。我的两个文书导师,一位是约翰·霍普金斯学创意写作专业毕业的学姐,另一位是明德学政治和CS的学长,他们的实际经验给我开拓了不少眼界,然后在这种基础上定出来的文书主旨其实让我心里满踏实的。
问:有参加校友/第三方面试吗?有没有什么面试经验可以分享?
朱同学:我在申请过程中参加了由学校组织的委员会面试。其实在面试之前就可以根据自己所提交的申请材料和意向专业猜出大部分的问题。
剩下可能会遇到的一些比较刁钻的问题,临场发挥就好啦。其实也不用有太大的心里压力,毕竟面试只是另一个能以不同角度呈现自己的方式而已。
大家也可以去海外视频网站搜一搜自己所面的学校的往年学生的案例。我觉得有很多帮助。
问:从过来人的角度,对于将要申请的学弟学妹们有没有什么建议?
朱同学:高中的三年是个人探索与做出相应努力的一个重要时期。正如自己文书中提到的,我在人生的三个不同阶段感受到了minority groups(少数群体)被压迫与边缘化的处境以及当今技术与文化语言融合的可行性。
不知者无罪;但知而无为,就是一种不可否认的罪孽;我希望能用自己的方式贯彻minority spirits(少数群体的精神),为同我一样“不小心跌入地洞”中的人探寻幸福的道路与可能性。
这也正是我在一部分学校的申请中选择了Media Studies(媒体)的专业意向的原因。也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尽早找到自己人生道路或继续在这条路上贯彻自己的价值。
对于申请而言,我希望大家能正确并尽早意识到标化部分的重要性以及不可替代性;同时,我相信文书的创作与其他申请材料是需要共同立体呈现的:把自己心底的声音与思考真正地向招生官展现出来,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我最终能收获这个结果的原因。
另外想告诉大家的是在高中时期,尤其是在申请季一定要想清楚自己的人生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见过从Brown University(布朗大学)转学到Colorado College(科罗拉多学院)探寻“象牙塔”理想梦境的学姐;也见过放弃耶鲁offer选择西北坚持自己Journalism(新闻学)热爱的学长。
并不是鼓励大家这么做,但适合自己才是人生最好的选择与道路。最后的最后,祝学弟学妹们申请季一切顺利!
—end—
来源 |PeerInsight培尔
文案 | z同学 Emma
排版 | Lavender & Lareina
审核 | Lareina
* 图源自网络,仅作信息分享之用,侵删
2022年美国大学申请已经启动
加入《留学字典》“美本申请群”,

分享最新美国大学申请资讯
添加小编入群,注明“美本2022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