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学是一门本质上就蕴含着危机的学科。众所周知,“只有小手术,没有小麻醉”1954年的研究统计显示.麻醉相关死亡率高达1/1560,麻醉在当时是项相当危险的操作。
随着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麻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在大大降低,近年来数据表明,术前健康的患者,麻醉因素导致死亡的比例在发达国家约为1200000但麻醉的风险性仍然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麻醉医师常常需要在极大的压力下,快速诊断和处理患者,其实麻醉本身就包含危机。麻醉与其他专业领域不同点在于,麻醉的环境十分复杂,麻醉过程中患者状态是不断变化的.而复杂的环境和不断变化的过程紧密关联并强烈的相互作用,使得危机更容易发生,也更难处理。
本期,我们从《麻醉危机管理》一书中找出“大出血的定义与发生机制”分享给大家:
首先,我们来看看大出血的定义:
大出血(acutehemorhage)是指短时间内出血量达到或超过800ml或总循环血量的20%。术中大出血常引起失血性休克,出血量和出血速度是决定休克发生的关键因素。术中大出血对外科医师、麻醉医师和护理人员来说始终是一项重大挑战。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大出血的发生机制:
围术期的出血量短期内持续增加导致迅速出现的失血性休克,对患者病理生理影响巨大,血红蛋白(Hb)严重缺乏时氧合血红蛋白(HbO2)减少,常导致动脉血氧分压(PaO2)下降。
一般1g Hb可结合氧1.34~ 1.39ml,每100动脉血可向组织供氧200ml;Hb 100g/L、血细胞比容(HCT)30%时是维持HbO2的峰值、血氧运输量(DO2)增加和保证组织供氧的理想水平的状态;机体轻度失血,Hb>80g/L时,健康患者机体循环血容量可维持正常无症状;当失血使Hb低于70g/L时,HCT降低,心脏后负荷减少、血黏度和血管阻力下降,末梢循环血量增加;出血量进一步增加,Hb降至40g/L,HCT在16%~ 21%时,是患者耐受失血的最低界限。
大出血的患者ECG监测ST段下降,提示冠脉循环不足、心肌缺血。失血量达血容量50%以上,不迅速纠正循环容量的丢失是致命的,而失血达30% -50%血容量机体处于失代偿休克状态极易诱发心搏骤停。另外,当循环血容量不足时,患者对麻醉药的耐受显著降低,有时少量局部麻醉药注入硬膜外腔可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心搏骤停,全身麻醉诱导时常出现血压的剧烈波动。心功能不全时快速输血容易诱发心衰和肺水肿。常见的发病原因如下:
1.手术操作导致的大动脉或静脉出血,术前手术范围评估不当导致手术时间延长,手术范围扩大,隐性失血增加。
2.患者本身凝血功能紊乱(羊水栓塞DIC)或是抗凝治疗导致术中大量渗血。
3.患者术前合并高出血风险疾病,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性胃黏膜病变、高血压、糖尿病、脑梗、血液系统疾病、家族遗传性血液系统疾病等。
4.麻醉方式以及麻醉药物的选用不当,导致患者病变的血管破裂,麻醉操作如锁骨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穿破动脉导致血气胸,引起大量失血。
5.其他不可预测的原因,如凝血障碍、围手术期药物过敏导致凝血异常。
6.外伤引起的心血管系统损伤、内脏破裂(肝、脾等)、消化性溃疡出血。
最后,我们对大出血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临床麻醉中,遇到下列情况应格外警惕!
1.大血管、心脏、胸科、肝脏的手术。
2.原发性和获得性的凝血功能障碍。
3.巨大肿瘤或粘连松解手术。
4.动脉瘤或血管瘤患者,术中动脉瘤破裂。
5.隐性失血,如股骨骨折、胃肠道溃疡出血。
6.腹膜后手术,产科紧急手术。
《麻醉危机管理》一书,详尽介绍临床麻醉各种危机的原因,临床特征及处理原则。既有理论叙述,又有临床实战经验分享,附有病例解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实用性强,是临床一线麻醉医务人员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
下期,我们和大家分享“大出血的典型临床表现与快速识别”,敬请关注~
推荐阅读:

临床工作中,如何预防麻醉危机?》

【好消息】本公众号已开通关键词检索功能。点击文章开头“麻醉MedicalGroup”关注后,点击“文章搜索”按钮,即可通过关键词搜索到目标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