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每一次和人谈量化投资,经常会听到各种“黑盒子”理论,对于不太理解高阶数学的人来说,会感觉“云里雾里”。即便我作为翻译量化投资大佬,文艺复兴创始人西蒙斯自传的译者,也对量化投资并不专业。但是,和民生加银的基金经理武杰访谈却完全不同,他会用非常接地气的语言,和我们分享了一些适用于A股市场的量化投资小技巧。
比如说,武杰发现A股对公开信息的消化和美股、港股完全不同。武杰把交易分为日内交易时段和日间交易时段(就是两个交易日的间隔)。港股和美股通常会在日间交易时段直接消化公开信息,第二天的开盘价就完全反映。而A股的日间交易时段,有效性不强,通常要在日内才完成。这意味,如果一个股票高开,或许可以等待其出现回落再买入,如果要卖出股票,也可以等待当日出现一个更高的价格。
再比如说,大家都知道A股属于天然的高波动市场,那么一年做几次阶段性的大择时可能带来超额收益。武杰会通过对交易量占比的数据,判断一个版块的情绪指标,并且力争能有效在情绪低点买入,情绪高点卖出。
武杰对于被动型产品的投资,也有自己的思考。他认为被动型ETF有很强的工具属性,在理解了工具属性的价值后,才能真正理解这类产品所对应的人群。武杰也告诉我们对定投的看法。大家都在说要定投,事实上相较于一些低波动的ETF产品,定投更适合高波动的产品。
对于他近期要发行的生物医药ETF产品,他也谈了自己真实的看法。回溯来看,医药趋势属于“男神”行业,用较低的波动率获得较高的预期收益率,并且在大部分年份都跑赢沪深300指数(意味着胜率较高)。而这一只生物医药ETF产品,会更倾向于医药中的科技元素,把医药和科技结合,对应未来的趋势。
武杰的整个访谈,都非常实在,没有高大上的学术成分,讲了许多小白都能理解的量化投资思维。
以下,我们先分享一些来自武杰的投资“金句”:
1. 我觉得量化投资,要站在市场行为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并不是照搬一些海外的投资模型
2. (2015年股灾抄)我把过去十天的跌幅求出来,求出来之后,将其分成两部分,前五天一部分,后五天一部分,我们只需要抢后五天跌幅大的股票即可,这些往往是容易被错杀的
3. 港美股日间收益大一些,A股“渣男”行业基本上涨跌幅是日内贡献的。日间没贡献,意味着昨天有一个收盘价,今天开盘了,今天的最高价和最低价通常囊括昨天的收盘价
4. A股有一个特征叫年内波动特征,无论这个板块年内好与不好,它总有几波风险和几波机会
5. 比如我们做择时研究发现,择时策略在指数比个股效果好。大概率原因是个股有特殊场景多一些
6. 我认为价值投资在A股市场上适用性不太高,这跟A股内在制度和产业结构相关。A股还是以周期为主,周期行业天然不太适合价值投资的思路,包括巴菲特在美国应用价值投资时,主要也是投资医药和消费
7. ETF本身具有工具属性,同时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工具属性使得它能代表一个方向和板块。当市场有比较大的确定性机会时,你可以去利用它
8. 如果细分来看,医疗和食品饮料行业大部分时间都战胜了沪深300
9. 医药受政策影响就更频繁了,它出现的调整次数,比白酒比家电还要多,但这些都不妨碍他们的年化波动率较小,年化收益率较大
那些符合A股市场特征的量化“技巧”
朱昂:能否谈谈你个人的背景和从业经历?
 武杰 我是理工科出身的,后面转到金融上,这种从业经历在金融圈也比较主流。2011年毕业后没多久就来到民生加银,到现在呆了快10年了,是公司第七号员工。工作上内容,一直和量化相关。2018年之前,公司还没有量化产品,我就做了很多研究工作,主要是做A股量化规律研究,2018年之后,就转到投资上,一直到今年都是做各种被动,而最近1-2个月,开始做主动量化。
朱昂:能否谈谈你如何从量化思维看投资?
 武杰 我在这个市场呆了好多年,每次我讲量化的时候,都会比较忐忑,不是怕讲,主要是怕大家理解不到位。我觉得量化投资,要站在市场行为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并不是照搬一些海外的投资模型。
我举一个具体的案例,2015年下半年股灾时,我还是一个研究员。当时国家队救了几次市,救市成功一致预期很强的时候,大家一直想抢反弹,我们内部开会的时候,就有一个灵魂拷问:抄底应该抄什么股票?
我们当时用数学做了个小模型,站在市场参与者的角度思考,假设股灾来了,我们要减仓,你先减什么样的股票?首先肯定是你认为不太好的股票,等不太好的股票减完了之后,你发现这个市场还在跌,你只能卖掉原本不太舍得卖的票。
整个过程下来,你就会发现好股票跌得晚。得出这个结论后,一切操作就变得简单化。我把过去十天的跌幅求出来,求出来之后,将其分成两部分,前五天一部分,后五天一部分,我们只需要抢后五天跌幅大的股票即可,这些往往是容易被错杀的。
我再给大家分享个例子。前面提到,我有个内地资源的指数基金产品,它是Beta属性,今年有接近60%收益率。大家都很好奇,为什么一个指数基金(不是指数增强)能做到这么高超额收益?
背后是因为,我用了一个类似于前面提到的抢反弹逻辑,有效增厚了这个产品的收益。首先,A股和港美股最大的不同在于波动很大,对信息反映消化主要在盘中进行,而美股和港股是,今天收盘了,晚上出利好,就直接高开,高开完了之后,在开盘价上下波动。
把前面这段话用数学的角度思考,那就是今天收盘相对于昨天的收盘,有一个涨跌幅,这个涨跌幅是有两部分贡献的,分别是日间和日内。日间是昨天的收盘到今天的开盘,它是不连续的。日内则是今天的开盘到今天的收盘,它是连续的。
而通过数据研究后,你会发现,A股和海外相反。港美股日间收益大一些,A股“渣男”行业基本上涨跌幅是日内贡献的。日间没贡献,意味着昨天有一个收盘价,今天开盘了,今天的最高价和最低价通常囊括昨天的收盘价。
当发现了这个特征和规律之后,我就这样做增强:
假设今天有一笔申购进来,我不着急买进去,我等指数跌到比昨天收盘低的位置之后,我再买进去,使得我的成本更低;
假设有赎回,我也不是一开盘就把它卖出去,而是耐心等待更好的卖点。按我们的框架测算,哪怕开盘是跌的,盘中肯定也有红的时候,我们就在上涨的时候进行卖出。
通过这样一个小技巧实现的日内差价,就是我产品超额收益的由来。技术含量并不高,但好的是,这套做法并不是闷着头拍出来的,是我们针对A股做了很多规律分析基础上得出来的。
那港股可不可以这样做增强,我是不建议的。A股和港股的特点不一样,港股日间贡献多,你开盘高开,高开后基本也等不到了,该怎么建仓就怎么建仓。
朱昂:如何通过量价指标来进行择时?
 武杰 刚刚提到了内地资源ETF利用这些规律做出超额收益啊,但医药ETF能操作的空间要比资源小很多。因为医药的波动率比资源要小。
那这类基金如何做出超额收益,也有一些小技巧。我们会通过一些择时来做出一些超额收益,这个这是和大家的理解不一样,不是短期的高抛低吸。事实上,择时确实很难,如果有人能稳定通过择时获得超额收益,那么他应该去做杠杆更高的期货,而不是在A股。我们通过量化模型,也能在择时上,找到一些提供超额收益的小规律。
A股有一个特征叫年内波动特征,无论这个板块年内好与不好,它总有几波风险和几波机会。每一波机会的起点是基本面,终点是资金和情绪。我们往往可以通过资金和情绪的指标去把握一两次机会,每年就做这一两次切换,积累一点超额收益。
那如何使用量价指标?举个例子,某一个板块热门后,它的成交占比就算不是顶点,也是高点。我们所说的择时其实是做趋势。
大家用数学思维想一下这个画面:顶点和低点是一个点,趋势是一个线,简单的微积分极限告诉我们,点比线概率几乎是零,不太可能做到。我们可以根据成交量的占比趋势变化,做大趋势的择时,在成交量占比很高的时候,进行仓位调整,在成交量占比很高的时候,增加仓位。当然,我们从来没有调整在最高点和最低点,而是偏左侧一点。但即使是偏左一点,长期坚持下来,你会发现你还是能吃到主升浪,避开主跌浪的。长期下来,也能做出超额收益。
朱昂:很多人都说量化投资都是从历史去预测未来,但一旦市场发生变化,历史不一定代表未来,你如何看待这个现象,以及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武杰 之前在研究数学问题时,一直以为方法越先进,你得到的结果越好。后来做了投资后,发现不是这样。当我们使用太复杂的方法,容易过度优化历史节点,从而得到不那么精准的结果。
有时候,当前一个月的问题可能是某个特殊因素导致。到下一个月,这个特殊的因素可能不存在了。你对特定阶段做了过度拟合,反而导致了长期有效性降低。
比如我们做择时研究发现,择时策略在指数比个股效果好。大概率原因是个股有特殊场景多一些。某某股票,本周可能更多是公募基金在交易,下周可能是北上资金等,你发现它所处于的环境是不稳定的。但是指数,相对来说要更稳定一些。因为指数有好多股票,每个股票又是很多人交易出来的,样本多了,也就更稳定一些。
放在历史事件也是,引用太多方法就容易出现过度拟合,导致结论上的偏差。有时候,还不如求个长期简单的平均,它能把特殊事件抵消掉,留下来的才是它真正长期相对有效的信息。
朱昂:你认为价值投资在A股市场适用性高吗?
 武杰 做数学的其实不讲什么价值投资,更关注数据。价值投资有个重要观点,业绩越好的公司涨幅越大。那是不是这样?其实你只要做个简单的回归,答案就出来了。
我认为价值投资在A股市场上适用性不太高,这跟A股内在制度和产业结构相关。A股还是以周期为主,周期行业天然不太适合价值投资的思路,包括巴菲特在美国应用价值投资时,主要也是投资医药和消费。
另外一个,它可能跟中国的财权保护做的还不到位有关。假设你有一个很好的技术,可以给上市公司带来源源不断的利润,就像苹果那样。但是你有了这种技术之后,你会发现,在中国,它就可以被模仿的。要是苹果手机出生在中国,那么,它不一定能做到这一步。
所以,我觉得一定要考虑适用性问题,很多东西不能照搬的,采用任何一种投资策略和模式,都要去思考,在当前环境下,它是否适用。
朱昂:大家都说买指数基金要定投,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武杰 我发现大家在销售基金时,好多都是把定投当成如意法宝,只要做定投,就能成功。
其实并不是的。我之前做过一个系列专题研究叫《A股特征规律分级》,做了研究后,你会发现,我们用的教材是西方的,实战经验也是西方的,但其实发生背景存在巨大差异。
定投这个东西无所谓好坏,它存在适用不适用的问题,相较于一些低波动的ETF产品,高波动的资产比较适合定投。
这是数据验证的结果,定投最敏感的参数就是波动率。我以前推内地资源ETF的时候,这个产品的波动率很高,如果波段做的好,大家可以参与一下,如果做的不好,就通过定投参与,也能获得比较好的效果。当然,也不要问持有几个月后收益如何的问题,很坦率的讲,不同资产的风险收益水平特征不一样,对应的结果也不同。
ETF的重要特征是工具属性
朱昂:如何看待ETF在中国市场的发展?
 武杰 我们刚开始做ETF的那一年是2018年去杠杆,市场一直在跌,ETF申购增量特别多。
当时市场有两个特点。1)大部分的上市公司盈利增加,代表基本面也比较好,市场下跌主要是货币政策的导向转变,导致所有的股票都在杀估值;2)2018年经常爆雷,大家就觉得盈利这么好,估值又这么低,肯定要是要抄底的。但又不知道买哪个票好,于是大家就看上了ETF。而在当时,能做到规模增加比较大的ETF都是流动性好,规模大的老产品。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ETF本身具有工具属性,同时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工具属性使得它能代表一个方向和板块。当市场有比较大的确定性机会时,你可以去利用它。
历史上存在过分级基金也很火的阶段,这一类产品也有非常强的工具属性。有趣的是,你会发现2014-2015年火的都是新成立的分级基金,老的分级基金其实不太火。为什么?也是和这类产品的工具属性有关。你越是新发的基金,杠杆越高,老基金的杠杆是降下来的,这是那一波ETF火的机会。再往后走,ETF的产品数量增加,规模却没有上涨。到了今年,主旋律是分化且快速轮动,所以偏主题的ETF又火了,流动性比个股好。
我看问题,更喜欢看本质,A股是什么样,ETF有什么特征,它的特征跟A股的特征有无契合度。那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就是,资本市场三种状态,上涨、下跌和震荡。无论哪一种市场状态,总有相应的ETF会冒出来。
而作为工具属性的ETF和A股有这相互拟合的地方,这就决定了它会伴随着A股长久存在。
朱昂:你觉得被动和主动型基金经理有什么区别?
 武杰 我把被动型基金经理分为两大类工作,一类是纯ETF产品管理,另一类是主动量化产品管理。
纯ETF产品的被动型基金经理本质上干的是体力活,不是技术活。我们不用主观去买哪个股票,要买的股票会以清单和列表的形式,给到我们。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让我们的交易频率和价格,尽可能贴近指数。不夸张的说,我们公司几亿资产的产品,基本上都能力争将差距控制在小数点后一位。
相比之下,主动量化的基金经理,更偏向一种技术活,通过对市场的理解和自己的知识结构结合,设计出能获得超额收益的量化模型。这一点和主动型基金经理更相似。
医药+科技,正是大势所趋
朱昂:我看你在管理一个生物科技ETF,能否介绍一下推出这个产品背后的思想?
 武杰 我们这个产品叫生物科技ETF。生物医药这个行业特别庞大,囊获了创新药、中成药、流通、化学原料药和加工制造等,是个很宽泛的行业,这也就导致了医药主题的指数特别多。那我们希望能更聚焦,让涉及的相关公司的门槛更高一点,护城河深一点,科技含量高一点。所以,就选择了以医药为主题,做医药+科技方向的ETF产品。
医药+科技方向,我们认为是符合未来的政策和市场发展方向的。给大家举个例子,现在大家都在搞基因治疗,以前是百病一治,你身体不好了去医院看病,大家都用一样的疗法,现在每个人的情况各不一样,就会用基因疗法,这就代表一个方向。
朱昂:这个产品是带有科技属性的医药ETF,但过去很多都是带有消费属性的医药,这是不是一种创新?
 武杰 过去很多年医药企业并没有太多技术含量,主要靠走量实现收入增长,其实并不会带来多大的技术进步。就像之前很火的社区买菜后来被叫停,一个主要原因便是长期以往可能成就某一个企业,但对于社会资源来说,并不是最优选。
这几年医药产业的科技属性在变强,主要有几个方面:
第一,越来越多做创新的公司冒尖,并且技术因素在收入和资产比重都越来越大的。第二,过去有很多医药企业内部有很多条业务线,科技研发投入成本高,但产出小的业务线是很不受待见的。但现在,你可以看到市场对技术型企业的认可度越来越高。
我曾经分析过某细分CXO龙头的中报年报,发现了背后的原因。
一点是政策需求。另外一个就是市场供需变化。过去市场是供小于求,发展比较粗犷,更求速度,谁先生产出来,解决无的问题,就可以抢占市场。但现在供需改变了,甚至供大于求。随着政策的引导和公司的发展需要,企业必须要做一些创新偏科技的产品出来。这其实也是大势所趋。
朱昂:能否谈谈生物科技ETF的成分股构成,是如何设计的?
 武杰 成分构成很简单,全部聚焦在医药行业。我们在垂直领域做了一个细分,主要覆盖的方向是基因诊断、生物制药、血制品,还有人体生物技术相关。它基本覆盖了医药中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企业,都是些核心赛道的龙头企业,这也是成分股的特征。
每一个指数基金,包括ETF在内,都是跟踪标的指数,这个标的指数基本上都是跟各种第三方的公司合作。而我们这个是跟中证公司合作的。
产品设计的初衷有两点:1)对相应的主题要有代表性,我们这个产品也是,基本上对医药里面每一个细分的赛道核心龙头做了一个覆盖;2)指数具有可交易性,在设计相关产品时,每一个成分股的流动性必须保证好。
用数据辨别“男神”和“渣男”行业
朱昂:你怎么看未来生物医药行业未来的发展空间?
 武杰 我本身做量化的,更擅长从数据角度思考问题,从数据角度,来谈谈对医药行业的看法。
在做量化和组合的时候,会涉及到一个概念,叫股票的预期收益率和预期波动率。我们做组合的目标,就是较高的预期收益率对应较低的预期波动率,这是量化投资的一个基本思想框架。
在实践过程中,你就会发现,其实你用历史的收益率和历史的波动率来拟合未来,这个算法是较优的。没有人可以预测未来,我们只能高度的抽象过去,让过去更贴近未来。当然,这个不是一个最好的替代,但在目前的框架下,这是个比较好的处理办法。
去年有一个财经自媒体,做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讲了投资里面有一些板块是渣男,有些板块是男神。我们从数据段对描述也做了一个验证,把每一个行业在过去10年、5年和最近3年的年化收益率和年化波动率做了一个图,发现我们希望自己配置年化收益率高一些,年化波动率低一些的行业。
那哪些行业存在相对较高的风险收益比呢?从历史来看,医药、食品饮料和家电等,可以重点关注。
真正看这些“男神”行业的发展历程,涨幅相对大。但是如果你看它演进的过程,就会发现中间是非常曲折的,也经常会有各种波动和回撤。白酒受过塑化剂和中央八项规定的打压,医药受政策影响就更频繁了,它出现的调整次数,比白酒比家电还要多,但这些都不妨碍他们的年化波动率较小,年化收益率较大。
今年以来,“男神”板块表现都不太好,包括集采政策的推行,它的整体走势是向下的。在这个时点,我认为它依然是优秀的品种,在它回撤的时候,你可以重点关注。
反过来,我还有一个指数基金叫内地资源,主要是有色、军工和电子半导体。它就属于那种高波动高收益的板块,自媒体朋友所描述的“渣男”板块。对你好的时候真的是特别好,但是它一旦风险偿付的时候,波动性还是回撤性都是特别特别大的。
还有屌丝资产,说的就是波动率挺大,收益不太行的板块,这种肯定就没有人理。当然还有公共事业这一类的,被称为备胎,它的波动率也小,预期收益也小,适当可以拿一拿。
每一个板块,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内在的风险收益属性特征,在清晰了这个问题之后,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针对不同风险收益属性的板块和行业,采取不同的投资策略,也就是所谓的对症下药。比如说高波动板块,天然适合于定投的方式去参与它。
医药是长期最好的赛道之一
朱昂:为什么在这个时间点推出这个产品?
 武杰 一部分是基于对市场的判断,更多是对公司产品线的布局。我们公司希望能做成基金产品中的产品超市,各种类型的产品都有。同时,在产品线齐全的基础上,做出梯度,尽量让我们公司的产品风险收益特征有明显的区分度。我们公司这几年做成长股,包括做消费,做周期,其实都有专门的产品,但是像医药主题的大板块,其实之前是缺失的,我们更多从基金公司的角度,来做产品的设计和布局。
朱昂:咱从数据回测看,生物医药的历史收益率和波动率是怎么样的水平?
 武杰 收益率大概在20-30%,这个收益是2011年至今的数据,算很高的收益了。如果细分来看,医疗和食品饮料行业大部分时间都战胜了沪深300。而电子赔率高,胜率不高,一年涨幅可能很大,但是有些年份又不行,起伏比较大。
朱昂:成分股的动态调整是如何做的?
 武杰 首先,中证公司每年会调两次。分别是6月和12月第2个周5。调整幅度不会太大,基本就是10%-20%左右。基本都是因为一些个股出现财务风险,有一些负面事件,或者流动性不足而做调整,对这些股进行剔除以及找替补。那我们也根据这个数据每年调两次,但每次的调整幅度很小,也就是百分之几的样子。
其次,我们会日常跟踪,但如果不涉及到申购赎回,基金经理是不怎么用交易的。有申购赎回时,我们会根据头寸和个股的权重做一些分配和调整。
朱昂:现在市场上也有许多主动管理型的医药基金,以及一些ETF,这些产品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武杰 总体而言,差异不大,如果非要找得话,有几个层面的差异。
第一个,是主动和被动基金差异。基础知识我就不讲了,大家都知道,我讲一个自己发现的现象。主动管理型基金有很多,但能做得好的很少,而出现在大家视野中的,又基本都是做得好得,人们就会主观得认为,主动基金比被动做得更好,也就是所谓得幸存者偏差。这里面的风险在于,在主动型基金里,有一些基金在做风格漂移,有些主题基金明明和医药相关,但却重仓其他板块。所以,大家在买基金时,也要注意这个问题。
第二个,投资者属性差异。主动型基金是个人投资者占比更高,那个人投资者投资,则会更看重beta+alpha。被动型基金则是机构投资者更高一些。更看重Beta。
我再说下ETF之间的,其实差异也很小哈。为数不多的差异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第一个是流动性上。我们在买卖基金时,申购赎回肯定是流动性越好的资产越好。这个差异会体现在规模上,原则上来讲,规模越大的基金越好。不过对好多个人投资者来讲,个人的资金正常情况下,体量也比较小,可能影响也不会那么大。但是原则上也是规模越大流动性越好会更好一些。
第二,和打新相关。咱们的A股还不是注册制而是审批制,所以说新股上市涨幅还是非常可观的,一般情况下,规模小一点的ETF,收益增厚会比较明显一些。
所以呢,在看ETF时也要关注这两个点,流动性和是否具备比较好的打新规模。其他的,差异真的不大。
朱昂:这是一个量化ETF产品,在投资上团队是如何分工的?
 武杰 我们部门一共有4个人,主要是总盘业务+公募基金投资+专户+研究的构成。
一位领导负责总盘的业务,而我是公募基金投资经理。公募这块有两块产品,一块产品是生物科技纯被动的,还有一块是偏主动的。我们主要是指数增强包括500指数增强。另一个同事负责专户相关业务,还有一个同事做研究。
以上说的,都是比较费脑子和费精力,我们还有一项是比较费时间,这也是所有的ETF产品都要做的事情——计算整理申购赎回清单。ETF的申购赎回跟普通基金不一样,比如说我想去申购这个基金,你不是拿着现金来,你是拿着一篮子股票,赎回的时候也是,你得到的不是现金,你得到的是一篮子股票,所以我们每天都要算,算这一篮子股票到底是哪几个。你这个东西不能算错,算错一点,这个基金的资产会被迅速掏空的,每年都有很多ETF因为申购赎回清单出问题的风险案例。
从研究和投资的角度,我们四个人是有一个分工。但是从日常PCF角度讲,是存在协作。我们每天都要等9、10点交易所出平台文件,大家做一个分工,轮换休息,但我是需要每天盯着的。
- end -
按姓名首字母排序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
安  昀 | 鲍无可 | 贲兴振 | 薄官辉 | 毕天宇曹  晋
曹   霞 | 曹文俊 | 常亚桥 常  蓁 | 常  远 | 崔建波
陈璇淼 | 陈  平 | 陈  媛 | 陈立秋 | 陈  军 | 陈觉平
陈文扬 | 陈  宇 | 陈金伟 | 程  彧 | 程  洲 | 程 琨
沈雪峰 | 史  伟 | 是星涛 | 孙  芳 | 孙  伟民生加银
王  俊 | 王  培 | 王  鹏 | 王   | 王延飞 | 王宗
吴   | 吴   | 吴丰树 | 吴  印 | 吴  渭 |   旋
徐  成 | 徐  斌 | 徐  博 | 徐志华 | 许文星 | 许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