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碳中和目标指引下,光伏产业、风电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顺势兴起。据此,基于光伏产业、风电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本文梳理相关产品出口情况发现:
第一,我国光伏、风电和新能源汽车出口为全产业链出口;光伏出口以电池片、光伏逆变器等下游光伏组件和系统为主,风电出口以齿轮箱、轮毂、风电叶片等中游产品为主,新能源汽车出口以锂电池、永磁电机等中间品为主;相比于2016年,光伏产业、风能产业及新能源汽车增速较高额产品分别分布在中游、上游和下游。
第二,以出口份额衡量出口优势,光伏产品出口份额较高的产品集中在光伏玻璃、电池片、光伏逆变器等中下游产品,出口份额位居全球第一;风能出口份额位居前列的产品有夹层材料、玻璃纤维、碳纤维、轴承、轮毂、风电叶片等;新能源汽车出口份额位居前列的产品集中在人造石墨、锂盐、锂电池、燃料电池等。
第三,从出口目的地看,美国、日本、韩国及欧洲等发达经济体是我国光伏、风电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主要出口目的地。需要指出的是,在光伏行业中,以越南为代表的东南亚经济体光伏需求激增,正接棒欧美发达经济体成为全球主要光伏市场。在风电行业中,凭借应用场景广泛,我国风电产品出口目的地全球分布。同时在新能源汽车国际分工中,日本和韩国为电池生产制造中心,是我国电池原材料如人造石墨、锂盐主要出口目的地;美国、欧洲和日本为整车制造中心,是我国锂电池、燃料电池主要出口目的地。
2021年,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发表碳中和承诺,承诺在本世纪中叶前实现碳中和。在碳中和目标指向下,全球能源构成将“辞旧迎新”: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为代表的传统化石能源比重下降,而以光能、风能为代表的新能源比重上升。这意味着,全球新能源导向产品需求或迎来爆发潮,为我国出口打开了新的想象空间。在此,基于新能源产业链,本文重点梳理我国新能源产业链出口情况。
一、碳中和:光伏、风电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简介
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使用低碳能源取代化石燃料、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能源供给侧和需求侧的低碳化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从供给侧看,光能、风能、核能等新能源逐步取代传统化石能源;从需求侧看,以公路运输为代表的交通运输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公路运输清洁化成为趋势所在。与新能源供需两侧一一对应,新能源导向的产业链主要有光伏产业、风电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具体而言:
从光伏产业链看:光伏上游主要包括从硅料到硅片、银粉到银浆、石英砂、胶黏剂、氟膜、PET基膜等原材料及原材料制备环节;中游主要包括从焊带、电池片、光伏玻璃、背板、光伏电池封装胶膜(EVA)到晶硅组件的制造环节;下游则是应用端,即从汇流箱、逆变器、光伏组件、支架和蓄电池到光伏系统的制造环节,参见图表1。其中,重点涉及的产品主要有多晶硅(光伏级)、硅片、电池片(光伏)、光伏玻璃和光伏系统等。
从风电产业链看:风电产业链上游涉及永磁材料、钢材、芯片材料、涂料、夹层材料、结构胶、树脂、玻璃纤维和碳纤维等零部件;中游主要包括风电主机、塔架和叶片等;下游则是风电系统和风电运营。重点涉及稀土(氧化物、永磁材料)、夹层材料(PVC泡沫)、结构胶(叶片用环氧结构胶)、玻璃纤维、丙烯腈、碳纤维、轴承(风电电机)、齿轮箱、轮毂、风电叶片和风电系统(电机、主机等),参见图表2。
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看:区别于传统汽车产业,新能源使用非常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上游主要包括石墨、锂、烯烃、稀土、硅、铜等原材料;中游主要包括电池、电机、电控等制造环节;下游则是整车制造环节,包括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重点涉及石墨(人造石墨)、锂(磷酸铁锂等锂盐)、稀土(永磁材料)、锂电池、燃料电池、永磁电池和新能源汽车等产品,参见图表3。
2020年,光伏、风电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出口规模分别为527.0亿美元、110.0亿美元和362.3亿美元,分别占我国出口比重2.0%、0.4%和1.4%,合计共占我国出口总值的3.8%。需要指出的是,该数据统计范围为光伏、风电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核心原材料、零部件和制成品,对其全部产业链出口会有一定的低估。如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我们并未将钢铁、橡胶等传统汽车上游及其他零部件出口计算在内。随着全球各主要经济体政策向碳中和倾斜,碳中和相关产品市场有望进一步扩容。具体而言:
完整版内容仅限PRO用户查阅
兴业银行员工使用登记手机号登录兴业研究app即可查看全文
🔝特别提示

本报告内容仅对宏观经济进行分析,不包含对证券及证券相关产品的投资评级或估值分析,不属于证券报告,也不构成对投资人的建议。

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