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上方蓝字“24楼影院” →进入新页面,点击右上角“...” → 点击第一栏“设为星标“。记得把我们设为“星标 ★”哦~

蒋能杰是近几年的纪录片导演新秀。
出生于湖南农村的蒋能杰,2009年成立棉花沙影像工作室,专注于纪录片的拍摄,先后拍出了《路》《村小的孩子》《龙老》《矿民、马夫、尘肺病》等关注边缘群体的纪录片。

纪录片的主角,要么是农村留守儿童,要么是残障儿童,要么是抗战老兵,都是一些一听就赚不到什么钱,只能用爱发电的题材。

这些片子一般会通过网盘上映,打赏全凭观众老爷们的心情。
最近,蒋能杰的首部剧情长片定档上映了,我们终于有机会支持他一张电影票了——
《矮婆》
《矮婆》这个片子从2014年就开始策划了,2015年开拍,2016年拍完,2017年拿到公映许可证,从2018年开始参加了包括北京国际电影节在内的大大小小十几个影展。
到今年,《矮婆》经历了整整七年。光后期就做了差不多两年,剪了三个版本。
真是太难了。
不过好在,《矮婆》诞生的整个过程中,也有贵人相助。
比如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的张献民教授、电影《二十二》的导演郭柯、剪辑师廖庆松、音乐人林强等。
廖庆松和林强,这两位都是侯孝贤导演的御用班底。两人参与了《刺客聂隐娘》《戏梦人生》《海上花》《悲情城市》《童年往事》等多部侯导作品。
当然,还有剧组人员
蒋能杰为了拍《矮婆》,把自己房子首付的钱投进去了,还借了亲友将近一百万,可谓是“负债累累”。
2016年春节时,结完剧组尾款,导演微信里就剩几块钱了,连给剧组成员的过年红包也发不出,他只能找来制片主任救急。
但整个团队始终没有人离开,不拿钱也硬生生坚持了下来。
就这样,有了《矮婆》。
一开始听到这个名字时,我以为矮婆是一位老婆婆,后来才知道实际上是个小女孩。
乡村习俗中,贱名好养活,所以很多男孩会叫“矮子”,女孩叫“矮婆”,类似于“狗剩”“狗蛋”之类。
这个片名受许鞍华导演的《桃姐》影响和启发。看片名以为“桃姐”是一位年轻女郎,后来发现是保姆老太太,这种反差感很有意思。
《矮婆》以湖南新宁一个小名叫“矮婆”的小女孩儿为主线,展现了乡村留守儿童
的日常。

而湖南新宁,正是导演蒋能杰的故乡,这部电影的剧本基于导演自己的童年往事,片中的演员都是蒋能杰的父老乡亲。
值得一提的是,蒋能杰的作品有着明显的连续性
从2009年的纪录片《村小的孩子》开始,他就将镜头对准自己故乡的留守儿童,比如“矮婆”小云洁从7岁时就成为蒋能杰镜头中的常客了。
从2009年而2019年,这一拍,就是整整十年。十年中,蒋能杰积累了将近几百个小时的素材。
这种拍摄,实际上已经具有相当大的文献价值了。在这些素材中,我们能够观察到国家在发展过程中,这些来自乡村的孩子,他们的整个成长经历。
在这种背景下,《矮婆》的纪录片风格,实际上也可以被看成是蒋能杰特征的延续。
蒋云洁,村里人都唤她矮婆。说是村子,实际上只剩下老人和小孩。矮婆和奶奶、父亲、继母和两个同父异母的妹妹生活在一起。
有一天,父亲跟矮婆说了一句:“我们要出去打工了,你是家里最大的,以后要多帮奶奶干活。”
然后就和继母拎着包打工去了。不打工能怎么办呢,凭着种地,要怎么养活一家六口人加上供三个孩子上学?
面对父母的离去,矮婆显得很平静,抑或许,她内心早就预见到了这一天的到来。
矮婆总是沉默着,沉默着帮奶奶干活,沉默着做早饭、走路上学、走路放学、回家做饭……
还在念小学的她,好像已经成为家里的顶梁柱。接替了父职母职,过早地从儿童转变为成人,童年于她而言,就像一个虚名。
当老师布置一篇名为《我的妈妈》时,矮婆在昏黄的灯光下,听着奶奶用老迈的声音说:“你的妈妈是河南的,后来跑了不要你了。不要想以前的妈妈,想现在的妈妈就可以了。
矮婆撇了撇嘴好像要哭,但最终眼泪没有落下来。
在还没有学会告别的年纪,矮婆已经告别了母亲。而她将在自己短暂而又沉重的童年里,一次又一次经历着告别。
那天夜晚,暴雨来临。奶奶拄着拐杖唤醒矮婆,让她赶紧把家里的盆放在漏水处防止雨水弄湿屋子。
于是矮婆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地跑,才终于把那些大大小小的盆放好,此时已经是凌晨了。天亮时,她还要参加期末考试。
果然,矮婆在考试时睡着了,最后有一门考了个不及格。
发成绩单那天,大妹妹考了全班第一,被奶奶夸奖。没考好的矮婆,就被奶奶用拐杖打了几下小腿。
当然,奶奶只是轻轻打。她疼爱矮婆,舍不得打。同时也是因为奶奶太老了,整个人瘦小的就像一根羽毛,没有力气打。
她说,如果念书念不好,矮婆就只能去打工了。
对于有钱人家的孩子来说,书念不好,还能氪金出国镀层金。但对于农村孩子来说,要么读书,要么打工,没有更多的选择。
读书,代课老师来了走,走了来,很少人愿意在这里久待。在这种教育资源下,考上大学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最终通过的人极少。
打工,没有技能、没有学历,第一站大多是电子厂、送外卖这些用“人口红利”撑起来的工作,但好歹还能碰碰运气。
因此,学上着上着,矮婆发现自己身边的小伙伴越来越少。要么出去打工了,要么被家长带到教育资源更好的外地求学,还有的则是永久地离去了。
有一次,村里的一个小男孩游泳淹死了。背着柴火的矮婆看着大人们手忙脚乱地把那个男孩放上牛背试图救活他,最终无济于事。
没有大人看管,上了年纪的老人根本管不住精力旺盛的小孩,又没有专门的游泳馆,即使有很多家庭也负担不起,所以每年暑假儿童溺水事件都时有发生。
而老人们,除了要替儿子女儿看管孙辈,还要面对随时会来的死亡。矮婆的奶奶,就在睡梦里离去了。离去之前,她仿佛早已预料到了自己的死亡,自己换上了寿衣。
至此,矮婆已经逐一失去了自己的亲生母亲、幼时的小伙伴、以及最疼爱自己的奶奶。
奶奶去世后,父亲和继母曾尝试把矮婆和妹妹带去广州上学,但失败了,因为没有户口,也交不起昂贵的赞助费。最后,只能继母带着孩子回家,父亲继续留在广州挣钱……
《矮婆》是一部很真实的纪录片,遗憾的是,这样作品越来越少还好有蒋能杰这样的导演,出身农村,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始终回望着那片故土。
他曾在一场放映中说:“(《矮婆》)名字比较土,我们这个电影也比较土,我本人也比较土。”
这不是“土气”,这是当下社会亟须被看见、被关照的一个群体。故土留不下青壮年劳力,城市也非所有人的归处,矮婆们的未来,何去何从?这是片子给大家留下的思考题。
好文推荐
在看点这里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