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从东北讲起的故事。
范蠡与西施泛舟西湖。建国初期某人曾手书对联:张良范蠡,急流勇退;天马行空,独往独来。
1945年的东北,风起云涌。
日本的投降、苏军的进驻、美国的隔岸观火、斯大林和蒋介石的讨价还价,使这方土地的前景变得扑朔迷离。
9月6日,“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冀热辽军区曾克林部四千余人大张旗鼓的进入沈阳。
一星期后,苏联驻东北最高司令马林诺夫斯基元帅派出专机,搭载其全权代表贝鲁罗索夫上校和曾克林一起飞抵延安。
在杨家岭,少奇同志和政治局主要领导一起听取了曾克林的汇报,并于当夜报重庆毛和周。
接着便有了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决策:
向北发展,向南防御;
抽调四分之一以上的中委和中候补,率两万干部和十万部队立即开赴东北。
9月15日这天,东北局成立,彭真任东北局书记。
成立当天,彭真等人乘坐苏联飞机飞往沈阳。
谁料飞机在山海关机场降落加油时意外冲出跑道栽进麦田,之后一行人改乘火车,于9月18日抵达沈阳。
正式开启了与国民党争夺东北的战斗。
高先生抵达东北的时间比彭真等晚了一个月,大致在十月下旬。
作为陕北红军的代表,他是“七大”最年轻的局委,年仅四十岁。
1948年东北局召开会议。左起:林、高、陈、张、吕
这边热火朝天的时候,未来东北战场的主角林彪同志正在开赴山东的路上。
鉴于山东抗日根据地的负责人罗荣桓得了严重的肾病,中央决定派林彪到山东出任八路军山东军区司令员。
罗改任山东分局书记、军区政委,如因病休养则由林彪代理其职务。
“七大”是6月11日闭幕的。
那个年代从前线回来趟不容易,因此8月份日本投降时还有大批将领留在延安,急需奔赴前线。
或许大家想不到,是美国人帮了我们这个大忙。
8月25日这天,美军驻延安观察团派出运输机运送林彪、刘伯承、陈毅等诸多高级将领飞抵太行山区里的长宁县(八路军前敌总部驻地)。
飞行前大家还照了一张影留念,陈毅诙谐地说:
“要是我们摔下来了,将来就用这张照片开追悼会吧!”
林彪在太行山八路军前敌总部和早几天到达的夫人会合,住了一周左右,继续往山东走。
越过平汉路时,与当地一股日伪军遭遇。
夜间战斗中年仅一岁的女儿豆豆一度走丢,叶小姐哭的浑天黑地,大家连忙派人去找。
这一番折腾,一行人又耽误了好几天。
接到改往东北的消息时林彪才走到河南濮阳,一步冤枉路没多走,正好北上出关。
10月底,中央将从各地抽调出关的部队统一整编为东北人民自治军,后称东北民主联军。
这支十余万人部队构成如下:
山东军区一部(六万人,原115师一部)
新四军第三师(三万余人,黄克诚部)
陕北359旅一部(一万余人)
林彪任司令,彭真、罗荣桓分别任第一、第二政治委员。
概括一下此时东北的军政班子情况:
彭(局委)东北局书记、第一政委
陈(局委)东北局委员、北满分局书记
高(局委)北满军区司令员
林(中委)东北民主联军司令
罗(中委)东北民主联军第二政委
下面的故事将主要围绕他们五位展开。
另有一篇番外,主角是高先生的秘书,“五虎上将”之一。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