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北京下了场大雨,雨过天晴,很多人都看到了美丽的彩虹。比较特别的是,昨天拍到的彩虹都是两条一起出现的。
图片来自:故宫博物院
如果大家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较低的彩虹外侧是红色,内层是紫色,称为“主虹”或者“虹”,而较高的彩虹外侧是紫色,内侧是红色,称为“副虹”或“霓”,所以“霓虹”才是彩虹的全称。这种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光的折射
为了解释彩虹的形成,我们首先要解释光的折射。
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例如,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会更偏向垂直水面的轴线,这个轴线称为“法线”。
最早对折射现象进行正确解释的人是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
惠更斯
他指出:波发生折射的原因是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并且,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光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快,在水中传播速度慢。
如图,一束平行光照射到两种介质的界面时,各条光线并不是同时到达界面的。下方的光线先到界面A点,上方光线此时只到达了B。随后,A就会在第二种介质中传播,而光线B继续在第一种介质中传播。由于在第二种介质中光的传播速度比较慢,当B光线从传播到界面上的B0点时,光线A会从A传播到A'点,并且AA'<BB0,这就造成了光线的偏折。宛如一辆汽车本来在柏油马路上走,右前轮突然进入了沙土地面,此时汽车的运动方向就会发生偏折。
二、光的色散
光在介质中的速度主要由介质决定,例如水中的光速大约是真空中的3/4,玻璃中的光速大约是真空中的2/3。但是,即便是同一种介质,不同颜色的光传播速度也有微小的差别,这就造成了不同颜色的光在折射时的偏折程度不同。
我们知道,白色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单色光构成的。如果一束白光进入介质,由于每种色光偏折程度不同,出射时就不再是白色,而是分成了七种颜色。这个现象就称为色散,最早是由牛顿发现的。
如图所示,牛顿让一束白光通过三棱镜,他发现:出射光分为七种颜色。相比于原来的入射方向,红色光偏折最小,紫光偏折最大。这个规律在任何介质折射时都是适用的。
当空气中有小水滴时,光线进入小水滴会发生折射和反射。由于刚才所说的原因,不同颜色的光在发生折射时偏折程度不同,不同颜色的光彼此分开,人们就观察到了五颜六色的彩虹。
三、虹的形成
我们首先来解释一下主虹(虹)的形成。
光线进入水滴时,可能会发生两次折射和一次反射,然后射出水滴,如下图所示。
光线首先通过一次折射进入水滴,再通过一次反射和一次折射射出水滴。由于色散的原因,对于同一个水滴的出射光,紫色光偏折程度大,偏向水平;而红色光偏折程度小,偏向竖直。于是就形成了紫光在上,红光在下的情况。在红光到紫光之间,分布着橙黄绿蓝靛几种颜色。
当人们进行观察时,空气中分布的许多水滴都形成类似的效果,如下图所示。
大家注意:同一个水滴发出的光不能全部进入我们的眼睛,因为一个水滴色散后的光线是向不同方向发射的。我们所接收的是不同水滴出射的光。这样一来,接收到的最上方的光更加偏向竖直,相比于原来的入射方向偏角最小,是红色;最下方的光线更加偏向水平,相比于原来光线的入射方向偏角最大,因此是紫色。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外红内紫的主虹。
四、霓的形成
副虹(霓)的形成原因类似,只不过,它是光线在水滴中进行了两次折射和两次反射形成的。
如图所示,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红光偏折程度小,射出时更加偏向水平;紫光偏折程度大,射出时更加偏向竖直,刚好与主虹相反,于是就造成了外紫内红的效果。
一般而言,虹与霓会同时出现,而且霓更高。只是由于霓多了一次反射,比虹弱很多,所以有时候人们认为只有一层彩虹。
美丽的彩虹让人们产生了诸多幻想,古希腊人认为彩红女神伊里丝是宙斯的使者。但是只有科学才能让我们真正认识自然,了解自然。
END
往期推荐
重点推荐
李永乐老师全新科普专栏《李老师品书:从一到无穷大》已经发布啦!用80期节目解读科普经典。李老师将会带着你沿着伽莫夫的足迹,用每天几分钟的时间了解数学、物理、生物、和宇宙的奥妙。更多信息请点击:《李永乐老师品书:从一到无穷大 或扫描下方二维码,立刻订阅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