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我们现在就是‘制外了。在上海一所公立“体制内”学校读书的小T妈妈说。
“双减之后,课外培训基本都停了。学校早上到校时间晚了半个钟头,作业明显也是少了。老师在家长会上,也开始鼓励孩子多参加一些体育运动,或者学点乐器。”
几年前,小T妈妈给孩子选择家门口的公立学校上学。选择这所她自诩为“菜小”的小学,除了离家近,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小T妈坚信,国内的“体制内”教育虽然有弊端,但是能够给孩子打下扎实的学业基础。
在过去几年,如果说有什么是“体制内”做不到的,小T妈妈就会选择“从市场上选购”——在校外参加英语、数学培训班,参加英语演讲和舞蹈比赛,去美国参加夏校;等等,一切都在小T妈的规划下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但是“双减”之后的新学期,小T妈能够明显感受到来自学校方面的变化。
“谁也不知道接下来会怎么样。”小T妈说,“表面上大家都在观望,但实际上暗流涌动。我现在最担心的还是学业这一块。每个年级的学习都是环环相扣的,如果一有放松,成绩肯定会波动,甚至后退。”
上周,小T妈被另外一个家长拉进了一个家长群,这个家长群名为“佛系散养娃”,但实际上是几个北清复交毕业的家长组织的,他们制定了课表,周末轮流给孩子补课。
如果“双减”政策持续下去,“那么教育的责任很大一部分会转移到家长身上”。小T妈曾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呆过一年,对此深有感受。“美国绝大部分家庭和公立教育都是散养式的;公立满足90%以上家庭的需求;但是另外10%家庭你要优质的VIP教育,要上哈佛、MIT,只能靠家长了。现在的政策导向,可能更接近美国这种。”
家长抓不抓紧,接下来会“更大程度影响孩子成绩”。
网课“划水”,美国学生成绩全面退步
9月初开学,美国密歇根州教育部门发布一份学生学业评估报告。报告对比了该州学生疫情网课后与疫情前的成绩,结果发现该州各年级、各科目的成绩全面退步。
在小T妈看来,这就是“学习不抓紧”的后果!

密歇根州的这份报告部分结果如下:
  • 6年级学生的数学成绩,28.6%的学生成绩为熟练(proficient)或以上;2019年这一数字为35.1%
  • 3年级学生的数学成绩,42.3%的学生成绩为熟练(proficient)或以上;2019年这一数字为46.7%

  • 3年级学生的阅读成绩,42.8%的学生成绩为熟练(proficient)或以上;2019年这一数字为45.1%

  • 5年级学生的社会科学成绩,15.6%的学生成绩为熟练(proficient)或以上;2019年这一数字为17.4%
      ……

在各科目、各面积全面下降的成绩中,出现上升的仅8年级和11年级学生的阅读成绩。这很大的原因估计是要升高中和升大学,很多学生被“逼上梁山”。
这也再次证明,无论是哪里的学生,成绩是可以“逼”出来的。如果学生个人学习松懈,学校和家长也不抓紧,结果在哪里都是一样的。
同样,“鸡血”的有效性放到任何国家都是适用的——
靠“衡水中学模式”崛起的英国高中
今年年初,英国牛津、剑桥大学新生录取放榜,位于东伦敦贫困区的公立学校Brampton Manor Academy创下历史最好成绩,共有55人拿到牛津和剑桥的预录取(conditional offers),超过了伊顿公学(48人)。 
Brampton Manor Academy位于东伦敦East Ham(东汉姆),这一地区因为少数族裔集聚,是英格兰最贫困的几个地区之一,学校每年招收当地300到400名高中生
特别要指出的是,该校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少数族裔,其中2/3的学生需要领取政府提供的免费校餐,1/5来自低收入家庭,他们中的很多人每天需要坐2个多小时的公交来学校上课。
2014年时,该校甚至仅有一人获得牛剑录取通知书,对比之下,伊顿当年当时拿到了99个预录取名额。 
短短几年间,Brampton Manor Academy学生成绩突飞猛进,原因也很简单:2012年,该校首次开设Sixth Form课程,Sixth Form这里有高考冲刺班的意味,更直白一点,就是我们“衡水中学的模式”。
学校校长Dr. Dayo Olukoshi总结出该课程模式的几个特点: 

首先,学校有着严格的规章制度。虽然Sixth Form每天早上8点15分正式上课,但学校鼓励学生们早上6点到校学习。每天早上6点15分,就有80个学生已经在书桌前安静地学习了。此外,Sixth Form的学生必须正式着装,男孩和女孩都要穿纯黑色套装。 
其次,学校对教师队伍的管理也很严格。Brampton Manor Academy很多新教师在工作第一周,就会感受到压力,因为在这个学校教书,不仅有面对同事不定期的课堂监督,还要经常轮班12个小时。
第三,这个学校还会时常保持对学生父母的监督。如果学校认为父母在为孩子缺课“找借口”,就会召集他们参加特别会议。 
校长Dayo Olukoshi说:“有些心疼孩子的家长会说:‘嗯,我女儿复习到很晚,所以我让她睡懒觉’。还有一个家长的孩子拿到了杜伦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不愿意让她去上:‘我们女儿不会离开家的,东伦敦大学离我们住的地方不远,她为什么不去那儿呢?’那可不行,我们会挑战父母。”
这些我们听着是不是很耳熟?是的,这个几乎就是我们“体制内”教育的翻版。学校、老师、家长共同抓学习,没有“鸡”不出来的成绩。当精英学校的学生有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时候,这所贫困地区的学校的学生凭努力照样能取得同样的成就。

而在“双减”政策落地的时候,美国主流媒体中第一次出现了“鸡血(chicken blood)”这个词,讲述中国的教育故事。中国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也在
多地被输出。
或许,从来没有真正“体制内”和“体制外”之间的红线。但是在教育政策和大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候,很多家长已经开始学会用不同的角度和思维看待孩子的教育。谁能较快适应新环境,谁能借鉴到有效率的学习模式,谁就能获得新的领先优势。

毕竟,教育是回避不了竞争的。
 延伸阅读 
申请季
聚焦点
美国310万家庭选择homeschool | 90后北大数学天才教授 | 与八戒西渡留学书 | 国际航班熔断新政 | 清华教授谈鸡娃 | JHU认可国际学生接种国内疫苗 | 美帝科研靠中国人? | 我们对美国的认知来自何处 | 西部学校学霸被斯坦福录取 | 我劝过100多个家庭不要送孩子留学 | 拜登1万亿投科研 |97%留学生认可美国为首选留学地 | 2020AI人才报告 |教育让财富往社会顶部聚集
领资料
美国国家地理 30篇哈佛大学录取文书 | 近十年读者文摘 | 四大外刊合集 | SAT真题 | AP真题 | 托福真题 | 纽约客杂志 | 社会学网课 |  AMC真题合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