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出台后,解读已经很多了,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了各种各样的结论。大部分都属于观点层面的探讨,不能简单地说谁对谁错,只是立场不同。
但有一种“观点”却并非观点(idea),而是事实(fact)层面的问题,那就是普高升学率
有不少公号甚至正规媒体都提到一点:“双减”是为了配合发展职业教育,今后只有50%的孩子能上高中。
1
普高率,真的在下降吗?
“双减”是为了配合发展职业教育这叫做观点。决策者没说,你可以揣摩,对与错无法评判。
但“今后只有50%的孩子能上高中就属于事实范畴。这种表述之所以存在很大的误导,关键就在于“今后”和“只有”
这样的表述暗示了一个似是而非的“事实:之前的普高率比现在高!?
“翻译官奶爸”这个公众号的读者基本上都是为人父母的人,所以也一定知道全国平均普高录取率确实只有50%左右,这也是当下家长焦虑的重要原因。
所以,很多人就想当然地认为我们当年考高中很容易,现在的政策是在有意降低普高录取率。
事实果真如此吗?
看多了自媒体会有一个问题,你看到的数据和信息往往都“模棱两可”,很多都是想当然,不像学术著作那样严谨,必须注明出处和引用来源,便于其他人查证。
平日里众说纷纭也就罢了在关键问题上,必须要有定论
所以,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特意翻阅了最权威的信息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找到了如下数据:
2000年初中毕业生1633.45万人,普通高中招生472.69万人。进入普高的升学率
28.9%


2005年初中毕业生2123.43万人,普通高中招生877.73万人。进入普高的升学率
41.3%


2010年初中毕业生1750.35万人,普通高中招生836.24万人。进入普高的升学率
47.8%


2015年初中毕业生1417.59万人,普通高中招生796.61万人。进入普高的升学率
56.2%


2020年初中毕业生1535.29万人,普通高中招生876.44万人。进入普高的升学率57.1%
数据看起来有点枯燥,所以我简单做了一个图,更加直观地呈现这些数据。
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有挨个罗列每年的数据,而是每隔5年作为一个跨度来统计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前往教育部官网自行查阅历年详细数据。
结论是:从2000年到2020年,全国普高升学率是在逐步提升的。
这份公报在官网能查到的最早时间是1998年。之前的权威数据暂时无法查阅。
但我找到了另外一个数据,如下表所示:
其中列出了1990-2005年每年的“初中升高级中学”升学率,这里的“高级中学”包括我们所说的普通高中+职业学校
可以看到,一直到2002年之前,这个数字还都没有大幅超过50%,1990年更是只有40.6%
这还是普高+职高,如果单独拿出普高计算,可想而知会有多低。毕竟,2000年的普高率也只有28.9%。
所以,结论很简单,过去这几十年,全国普高率一直在上升,只是在最近10年左右,达到了“一半”这样一个相对均衡的比例。
至于“‘双减让50%学生上不了高中这种错误归因,更是站不住脚。
所以类似于下面这样的标题
,的确有很大的误导性。
2
幸存者偏差&凯恩斯的“错误”
我能接受孩子终将是个普通人,但我真的很难接受,孩子是个连高中都考不上的普通人。
未来只有一半的人能上高中,这能不让人焦虑吗?
上面的说法相信大家都听过,甚至亲口说过。
既然普高率在增加,为什么大家却感觉普高越来越难考了呢?
以我个人为例,我是1999年上高中。我一直以来都认为当年考高中很容易,只要想上就能上,因为我印象中很多学习不好的同学,也都上了高中。
就连之前跟同学聊天,我自己也吐槽过现在的普高升学率“只有”50%。
但当我查阅了教育部网站后发现,1999年全国初中毕业生1613.94万人,普通高中招生396.32万人,普高升学率只有24.5%
这个数据跟我自己的主观印象差距极大。或许我们当地的普高升学率会高于24.5%,但绝对不可能达到我所以为的“想上就能上”的程度
当个人感觉与数据出现偏差时,我的原则是:以数据为准,摒弃主观感受,接受客观事实。因为我的感受可能只是“幸存者偏差”使然
可内心的感觉又是真实存在的。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我先给大家讲一个经济学史上的著名“错误”:
大约100年前,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凯恩斯在1930年预测:到21世纪,居民经济水平会非常富有,我们每周只需要工作15 个小时。
对于身处21世纪的我们来说,答案已经揭晓:每周工作15小时,只属于极少数人。大部分人非但无法享受这样的福利,反而迎来了“996”或“007”这样的“福报”。
凯恩斯错了!
可是,凯恩斯错在哪里?时代确实在进步啊!
错在没有分清“需要”(needs)和“想要”(wants)。
从“需要”的层面来讲,凯恩斯说的没错,如今的社会,每周工作15小时,确实可以达到100年前的生活水平。
时代的确进步了,生活的确更好了。

然而,人的欲望是难以满足的,所以从“想要”的层面,受到“你有的,我也想要”这种思想的驱动,必然会永不满足。
这种“贪念不能以好坏来定,我们在遭遇物欲折磨的同时,也要意识到,这也恰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讲,“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正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人类文明社会的一种演绎。 
3
焦虑,从何而来?
转回头来说普高升学率。明明普高升学率在提高,为什么我们依然焦虑?
原理其实跟凯恩斯的错误如出一辙。
如果你拿着现在的数据穿越回2000年,告诉那时处在中考录取分数线边缘的初中生,20年后的普高升学率会提高一倍,他一定心向往之。
但身处当下,似乎并没有人会欣喜若狂,反而在想着能不能提高到100%。
就好比,如果告诉任何一个古代人,几百年后的普通人都可以冬暖夏凉,吃饱穿暖,他们一定会无比神往。但身处这种环境的我们,却依然苦闷而焦虑。
这都源自标准的变化。这种逻辑实际上是在刻舟求剑——拿着当年的标准来衡量如今的现状。
人类多数时候都喜欢与身边的人“横向”比较,而不会与过去“纵向”比较
尽管如今的教育环境比前些年好了很多,升学率也高了不少,但我们“想要的东西也更多了。
当年的人想要的“好生活”就是高中扩招、吃饱穿暖,而如今的人想要的“好生活”则是高中全上、吃香喝辣。
更何况,教育的焦虑不仅仅是源自“欲望”,而是实实在在的一场淘汰赛。
并不是说,明明60分就能上高中,大家却偏要考到90分。而是说,只有那么多名额,能否上高中跟你考多少分没有关系,只跟排名有关系。
这也是大家公认的教育“内卷”的重要原因。
此外,我们对教育的焦虑,其实根源上都来自对孩子长大后就业前景的焦虑
之前的普高率虽然远远低于现在,但当时的职业学校毕业后就业依然不难,甚至工作10年后还会因为资格老而变得更“值钱
但现在,随着智能化和自动化的快速发展,就连我所在的翻译行业都受到巨大冲击,很多体力劳动更是有可能被全盘替代。
而从现状来看,能够肩负起这种重任的优秀职业学校的确不多,我们身为家长的焦虑完全合情合理。
至于“社会地位低、薪水不高”这些话题,更是老生常谈了。
更何况,如今的招聘市场,但凡能称得上“不差”的工作,本科都是基本要求,稍微好一点的工作还会要求211/985。
再加上现在是互联网时代,所有的消息都会被迅速传播和放大,焦虑感也会进一步提升,对政策的误解就更容易发酵。
至于就业市场如何改进,相信高层也在积极谋划,从“共同富裕”最近被频频提及便不难看出端倪。
而关于未来的就业市场状况分析,也欢迎大家阅读我的另外一篇文章
“双减”落地后,你的孩子未来会成为怎样的“打工人”?》。
4
写在最后
最后啰嗦几句,国家制定的政策都是从整体上来思考。换句话说,高层不会细致到每个人的情况,更不可能面面俱到地为每一个人都量身打造政策。
但具体到我们每一个个体、每一个家长、每一个孩子,在国家针对全局出台政策之后,我们的利益只能靠自己来实现最大化。
在“双减”之后,究竟要彻底躺平,还是重新出发,都取决于我们自己。
究竟应该怎样做,相信经常阅读我公众号的朋友心里已经有了答案。
作者简介:妙爸,美国海归,麦肯锡和哈佛大学等顶尖机构的御用翻译。在公众号翻译官奶爸(ID:FanyiguanDAD)里记录陪伴两个女儿成长的故事。专攻英文启蒙、STEM教育和大语文。
点击名片
关注我吧
下方查看精选文章
欢迎点赞
分享
给更多朋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