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十世纪后半叶开始,阿富汗人民历经了以下七个政权时期:
1、阿富汗王国
2、阿富汗共和国
3、阿富汗民主共和国
4、阿富汗伊斯兰国
5、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1.0
6、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
7、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2.0
下面一个个聊。
六十年代阿富汗高层政府会议
1、阿富汗王国
1933年,年仅19岁的查希尔继承王位,开启了对阿富汗长达四十年的统治。
查希尔执政的这四十年被认为是阿富汗近百年来的“黄金时代”。
尤其是在2021年的今天回头看,更让人倍感唏嘘。
作为世袭出身的阿富汗国王,查希尔十岁那年被父王送去巴黎读书,留法六年之久。
查希尔时代的阿富汗非常西化,与今天人们印象中的长胡子、头巾、长袍的形象有很大不同。
五六十年代阿富汗国家经济状况蒸蒸日上,是美苏两个大国竞相拉拢的对象。
悲剧也出于此。
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阿富汗想在冷战的大环境下不站队是很难的。
尽管查希尔国王主张中立,和同一时期社会主义阵营的苏联、中国关系都不错,但相对来说是还是亲美一些。
六十年代喀布尔早高峰
在亲美和亲苏这一重大外交立场问题上,查希尔和自己的堂兄、人称“红色亲王”的达乌德产生了巨大分歧。
达乌德是阿富汗王国首相,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出发主张向苏联“一边倒”。
1963年二人矛盾激化,达乌德遭罢黜。
罢黜达乌德后,查希尔在十年间换了五届首相,始终无法稳固局面,经济发展陷入停滞。
随着二战后思想的开化,“国王”这一称呼变得比较负面。
一旦国家有了“锅”,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体制问题——肯定是国王把经济搞坏掉了。
所以喀布尔的一批力量开始围绕在“红色亲王”达乌德身边,试图推翻帝制。
1973年7月17日,查希尔到英国和意大利治疗眼疾。
达乌德抓住机会,在苏联势力的支持下成功发动政变,推翻了查希尔王朝。
“七一七政变”是阿富汗近代以来的第一次政权更替,结束了阿富汗王国几百年的统治。
查希尔与周恩来。查希尔对华相对友好,早在1955年就与新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2、阿富汗共和国
阿富汗王国被推翻后,亲王出身的达乌德宣布建立全新的阿富汗共和国。
他本人身兼国家主席、政府总理、外交部长、国防部长、最高经济委员会主席等五大要职。
集大权于一身。
不是国王,胜似国王。
从回顾历史的角度去看,“七一七政变”是阿富汗七次政权交替中最文明、杀戮最少的一次。
基本上平稳完成了政权交接。
由于达乌德本身就是阿富汗王国的王室贵胄,七大姑八大姨的亲戚太多了,不好乱开杀戒。
属于“圈子里的政变”。(参考《平壤,新时代?》)
经过此次政变,苏联的势力在阿富汗国内极大增强,渐成尾大不掉之势。
毛泽东会见达乌德,1957年
1977年2月,在土地改革、国有化等一系列改革政策受挫的情况下,达乌德开始走查希尔的老路。
联合国内宗教势力,修复与伊斯兰世界和西方的关系,疏远苏联。
这些所作所为触犯了莫斯科的龙鳞。
勃列日涅夫很不开心。
得苏联者得天下——这是近现代历史上很多苏联邻国的一条铁律。
达乌德成也苏联,败也苏联。
1978年4月27日清晨,苏联扶持的阿富汗人民民主党联合阿富汗国内反对达乌德的军方力量发动军事政变。
与五年前兵不血刃的“七一七政变”不同,“四二七政变”是一场极为血腥的军事冲突。
达乌德亲信卫队1800余人固守的总统府(原阿富汗王国王宫)在激战一天后被叛军攻克。
劝降不成后,政变部队屠杀了达乌德一家三十余口。
其他阿富汗共和国的一众高官和忠于达乌德的总统府卫队等也被一并杀害,死亡数千人。
政变部队在旧国号“阿富汗共和国”的名字里加入了“民主”二字,改称“阿富汗民主共和国”。
“四二七政变”是阿富汗近代以来的第二次政权更替,幕后主导是苏联。
这次政变拉开了阿富汗血腥杀戮的历史进程。
塔拉基是阿富汗民主共和国首任最高领导人
3、阿富汗民主共和国
“四二七政变”当天,苏联宣布承认新政权,塔斯社称之为:
“阿富汗民族解放运动史的转折点”。
真要说是“转折点”,其实某种程度上也是——从此急转直下。
政变成功后,苏联扶持的阿富汗人民民主党领袖塔拉基上台。
61岁的塔拉基任人民民主党总书记、阿富汗民主共和国革命委员会主席、部长会议主席(总理)。
一把手。
塔拉基青年时曾在苏联莫斯科大学学习,是勃列日涅夫的学弟。
他的立场自然也是能预料到的——向苏联一边倒。
塔拉基亲苏亲的有一点过分,连阿富汗基本的国情都不考虑,属于妥妥的“教条主义”。
新政府成立短短几星期内,阿富汗便与苏联签订了40多项“合作条约”。
俨然一副要成为苏联“第十六个加盟共和国”的架势。
在阿富汗全国近九成人口信仰伊斯兰教的情况下,塔拉基根据莫斯科大学学来的理论,强行关闭了国内全部清真寺。
一时间骚乱不断,人民民主党的执政根基摇摇欲坠。
哈菲佐拉·阿明,阿富汗民主共和国的第二任最高领导人
除一边倒亲苏的塔拉基外,新诞生的阿富汗民主共和国还有一位蠢蠢欲动的二号人物——阿明。
阿明比塔拉基小12岁,时任人民民主党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阿富汗民主共和国部长会议副主席(副总理)兼外交部长。
在1978年推翻达乌德政权的政变过程中,阿明担任总指挥,为新政权立下了大功。
居功至伟。
阿明这个人非常残暴、桀骜不驯,出征时经常把叛军和当地百姓放在一起无差别消灭,杀人如麻。
这让塔拉基和他背后的苏联都十分忌惮。
眼看“二把手”日渐做大,塔拉基开始和苏联商议,计划除掉阿明。
原本是制定了一个“鸿门宴”诱捕阿明的计划,没想到最后变成了火拼。
火拼中大当家塔拉基被二当家阿明办掉,偷鸡不成折了命。
从达乌德时代开始,苏联前前后后向阿富汗投了大量的资源、大把的金钱。
眼看在塔拉基时期就要“开花结果”,没想到被阿明横叉了一脚。
莫斯科方面可谓是气的牙痒痒。
达鲁阿曼宫遗骸
1979年12月27日晚7点,苏军特种部队对身处达鲁拉曼宫的阿富汗总统阿明发起“斩首行动”。
四十分钟,防御严密的宫殿被攻克,阿明的警卫连全军覆没。
上任刚刚百天的阿明,连同他的4个妻子、20多名子女,全部被苏联特种部队杀害。
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在苏联的授意下召开政治局会议,选举亲苏的卡尔迈勒为总书记,正式建立傀儡政权。
苏联塔斯社再次发表声明:
“应阿富汗领导集体的请求,苏联政府派出有限的部队进驻阿富汗”。
这一进驻,就是十年。
卡尔迈勒和阿富汗的酋长们
4、阿富汗伊斯兰国
阿明的继任者卡尔迈勒是一个软弱无能的领导人,很快就把苏联苦心经营的“阿富汗民主共和国”带入深渊。
早年在阿富汗人民民主党的政争中,身为“旗帜派”老大的卡尔迈勒就是阿明的手下败将。
如今被扶持上台,俨然就是一个莫斯科的“Yes man”。
和今天美国扶持的阿富汗总统如出一辙。
直到1986年,苏联才回过神来想换一个强势人物上台——年仅39岁的阿富汗国家情报局负责人纳吉布拉。
大势已去。
八十年代苏联教师在阿富汗向学生们传授最前沿的计算机知识,那个年代的苏联和今天的美国一样,希望把阿富汗引入现代社会
在苏联解体的第二年,阿富汗人民民主党纳吉布拉政权垮台,阿富汗陷入分裂。
这一时期控制喀布尔的圣战者们建立起了阿富汗伊斯兰国。
这是阿富汗近代以来的第三次政权更替,原因是苏联撤军,天下大乱。
不过这个所谓的“阿富汗伊斯兰国”并未掌控全国局面。
严格来说,只能算是一个昙花一现的首都地方政权。
之后几年里阿富汗的各路军阀派系持续杀戮混战,宛如人间地狱。
仅1994年的一场教派冲突,首都喀布尔就有一万多人被杀。
血流成河。
同一时期,发源于阿富汗南部城市坎大哈的塔利班武装兴起。
他们从坎大哈出发一路进军喀布尔,建立起全国政权,即大名鼎鼎的“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
阿富汗历史从此进入塔利班1.0时代。
5、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1.0
塔利班1.0时期是阿富汗近代以来的第四次政权更替。
这是一次没有大国背景的公平比拼,群雄逐鹿,勇者胜。
塔利班作为一支武装力量,其前身是阿富汗南部一带的普什图族武装。
在八十年代的对抗苏联的斗争中,美国援助了很多路阿富汗圣战者武装,普什图族武装也包括在内。
USA果然是朋友遍天下。
尽管1996年塔利班攻占了喀布尔、建立起1.0版的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不过始终未能统一全境。
作为一个军阀混战的国家,此时的塔利班就好比是三十年代的国民政府。
各地易帜,都挂上青天白日旗,但实际各路武装力量的根基都还在。
其中有一个人不愿意挂“青天白日旗”,他便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北方联盟圣战领袖马苏德。
马苏德率部撤退到了阿富汗北部山区去打游击,成为一股制约塔利班的重要力量。
马苏德是阿富汗抵抗运动军事领导人,被誉为“潘杰希尔雄狮”。他打了一辈子仗,和苏联打,和阿富汗人民民主党政府打,和塔利班打
1.0时代的塔利班是个怎样的政权,想必大家都有耳闻。
全盘伊斯兰化,强力执行伊斯兰教法,男子留胡须,女子……
不多说了。
从最近“二进宫”后塔利班的表现来看,他们显然是吸取了1.0时代的很多教训。
开始走统战和怀柔的路线。
在组织架构上,塔利班采用了政教合一的模式。
宗教精神领袖由老大担任(1.0时代为奥马尔),终身制岗位,是实际的一把手。
然后挑一个沟通能力比较好、形象不错的二当家或三当家出来做面上的总统或国家元首。
和伊朗类似。
比如这次进城后,塔利班台面上负责处理各种事务的就是前些天访华的“政治委员会负责人”巴拉达尔。
二当家。
而大当家阿洪扎达始终神神秘秘的,并未露面。
6、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
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时期喀布尔大学毕业的女学生。这种画面是美国社会最喜欢看的
2001年10月7日,美军正式发起对阿富汗塔利班的打击。
行动代号今天看起来有些讽刺——“持久自由行动”。
美国人用价值不菲的巡航导弹开路,一举击毁了塔利班游击队的帐篷。
开战一个月后的11月12日晚,塔利班部队在夜色的掩护下逃离喀布尔市,联军随即进城。
美国是一个价值观主导的国家,无论办什么事意识形态色彩都很浓厚。
更为致命的是,自大的美国人往往理解不了也不愿意理解其他国家的“国情”。
但凡是“王师所至”,必然是美利坚选举议会那一套。
可是阿富汗的土壤决定了,这里很难开出美国人想看的“皿煮花”。
于是便有了一个鸵鸟政策——只在首都喀布尔开花,其他地方通通不管。
查希尔(左)与时任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右)
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创立伊始,美国和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把在国外流亡了近三十年的“末代皇帝”查希尔从意大利罗马请了回来。
给了他一个“国父”的称号。
第一章节里提到过,罗马是查希尔1973年最后一次出访的目的地。
出访期间他的堂兄达乌德发动政变,查希尔被迫宣布退位。
此后几十年间,喀布尔城头变幻大王旗,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政权。
查希尔身上有许多阿富汗老人们的美好记忆。
现在回头看,王国时期的确是近半个世纪以来阿富汗人民经历的一段美好岁月。
除了美据时期的喀布尔,其他阶段很难与其相比。
美国人援建的医院
客观的讲,美据时期的喀布尔是一段幸福美好的时光。
相信在多年以后,喀布尔人民还会深深怀念。
注意,只是喀布尔人民,不是阿富汗人民。
经过二十年的经营,撒掉大把大把的美元后,美国人把喀布尔打造成了一块阿富汗的“飞地”。
在这里,年轻的女学生可以接受现代化的教育,婴儿的死亡率大幅下降,各种社会指标蹭蹭的上涨。
哪个阿富汗人不知道喀布尔是天堂,美国大兵有钱?
所以全国有头有脸有文化的人都蜂拥而至。
在全国精英财富云集喀布尔的同时,阿富汗其他地区的社会结构进一步恶化,为塔利班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广阔空间。
美据时期,每逢喀布尔的大学开学或毕业,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都会刊登大幅的照片。
满脸阳光笑容的阿富汗女学生仿佛给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带来了进步希望。
但他们忘了,这里仅仅是一块飞地,一块依赖美国纳税人输血的飞地。
一旦输血停止,所有的幻想都将被打回原形。
7、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2.0
恍恍惚惚,二十年过去了。

在阿富汗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美国人参与的这段岁月显得有些突兀。
仿佛是一粒石子投入了蜿蜒流淌的小溪中,激起了几朵美丽的浪花。
就最近几天的表现看,二次进城的塔利班显然吸取了很多教训,尤其是自己1.0时代的教训。

不管立场如何,我们都希望掌权的塔利班能让阿富汗人民过上一个安定和平的生活。
故事未完待续。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