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
8/16-8/22改变未来的前沿科技
全文共2074字,阅读约5分钟
1
新型智能假手,便宜又好用
💪
市面上性能好一点的神经义肢价格往往高达数万美元,而且还又硬又重。8月16日,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试图解决这个缺点,上海交通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们设计出一款柔软、轻巧、成本低的充气式仿生神经机械手。截肢者佩戴后,能够很好地完成拉拉链、倒水、递东西、撸猫等各种操作。团队使用了一种名为EcoFlex的共聚酯材料,让机械手像《超能陆战队》里的“大白”一样柔软有弹性。他们还通过一个气动系统而非传统神经义肢的电机来充气控制手指,大大减轻义肢重量,只有292克。它还十分耐用,即使被锤子敲击、被汽车碾压也能迅速恢复。此外,这款义肢的成本只有500美元左右,如果能成功上市,对于低收入家庭的截肢患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福音。
论文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1-021-00767-0
2
球赛真的有主场优势吗?
🙌
从经验上看,球队主场作战时,现场球迷排山倒海的助威呐喊能帮助他们发挥得更好,但这种现象一直没法用数据证明。新冠疫情下很多比赛没有观众,倒是给了研究者一个难得的机会加以验证。英国利兹大学和诺森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对11个国家/地区的4844场比赛进行了评估,其中包括英格兰超级联赛和冠军联赛、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甲级联赛等。他们发现,当没有主队球迷在场时,主队获得的得分明显减少,进球也更少:球迷在场,球队在主场比客场多赢0.39分,比客队多进0.29个球;没有球迷,只多赢0.22分,多进0.15个球。另外,没有球迷支持,主队对比赛的控制力也下降了,平均每场比赛赢得的角球减少0.7个,射门减少1.3次,射正减少0.4次。不过,对于裁判来说,没了主场球迷的压力,他们似乎更公正了,判决更多的是根据球队的技术,对主队的犯规判罚更多,而对客队给出的黄牌也要少得多。
论文 👉
https://doi.org/10.1016/j.psychsport.2021.102013
3
工作“烧脑”,不容易得痴呆症?
👀
8月19日,《英国医学杂志》(BMJ)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与工作中认知刺激程度低的人群相比,工作中认知刺激程度高(工作任务要求高、需要高度决策性)的人群,老年时患痴呆症的风险低23%。其中阿兹海默症在痴呆症的不同亚型中与工作认知刺激的关联性最强。这项研究纳入了多项欧美研究数据,覆盖近10万人,受试者平均被随访17年。研究者分析血液样本后发现了背后的生物学机制:工作中较高的认知刺激与3种蛋白质(SLIT2、CHSTC、AMD)水平较低有关。这些蛋白质会阻碍脑细胞之间的连接形成,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包括轴突发生和突触发生),与痴呆症风险增加相关。
论文 👉
https://www.bmj.com/content/374/bmj.n1804
4
熬夜晚睡,中午补觉管用吗?
💤
熬通宵之后,打个小盹有用吗?最近,Sleep 上发表的一篇论文称,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研究人员证实,熬夜后打盹几十分钟,并不会显著改变因睡眠不足导致的认知能力下降。不过,打盹中获得的慢波睡眠,可以稍微减轻一点熬夜的不利影响。研究人员把近280名年轻人分成3组,一组正常睡觉,一组熬通宵,还有一组在熬夜后可以小睡30或60分钟。实验前后会分别进行两次测试,考察他们的警觉性、注意力、记忆力和多任务切换过程的连贯性。结果显示,熬夜组和打盹组都在第二次认知测试中频频出错,不过打盹期间的慢波睡眠每增加10分钟,在复杂的多任务测试中,错误率会降低4%左右。对于外科医生、警察或长途车司机来说,即使只减少4%的错误也可能意味着挽救更多生命。
论文 👉
https://doi.org/10.1093/sleep/zsab152
5
孤独似病,
让你吃太多、睡不好
👇
8月18日, Nature 上发表的一篇论文称,来自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团队发现,作为社会性动物的果蝇,仅仅社交隔离了7天,大脑状态就发生改变,导致它们吃得更多,睡得更少。实验中,如果只隔离1-3天,果蝇的睡眠状况没有明显改变,一旦隔离5-7天,睡眠时间就开始显著减少。不仅如此,社交隔离还改变了与代谢相关的基因表达,即使食物供应充足,还是会给大脑发送“饥饿”的信号,让果蝇停不住口。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改变与P2神经元有关。如果抑制这些神经元的活性,果蝇即便被隔离7天,也不会出现“吃多睡少”的行为变化。但人为激活这些神经元后,果蝇即使只被隔离了1天,也会像被隔离7天了一样睡眠减少、进食增加。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我们或许能从分子水平上了解孤独对健康的影响,更好地理解孤独这件事。
论文 👉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1-03837-0
6
气候变暖对中国不同区域的影响
👇
日前,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发布自1990年以来的第六次气候评估报告,指出未来20年,全球温升将达到或超过1.5℃。而极端天气事件也将随之变得越来越严重,过去几个世纪每50年才发生一次的极端事件,未来可能每4年就会发生一次。而且可能会发生更多复合事件,例如同时发生热浪和持续干旱,人类将遭遇多重灾害打击。关于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不同地区的影响,有专家预测:人口和经济聚集的中国东部(从东北到华南)是极端降雨的高危险区,将承受更高的气候风险。而中部(从华北到华南以及西北部)则是高温热浪的高危险区。不仅如此,我国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和持续增暖的气候会进一步相互作用,加剧高温热浪严重性,城市用电面临巨大挑战。城市化还会增加城市或下游地区强降水及由此产生的径流强度,造成城市内涝。而对于沿海城市来说,极端降雨加上更频繁的极端海平面上升,发生洪水的可能性大大增加。IPCC作者认为,只有立即、迅速、大规模地减少所有温室气体的排放,否则无法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C以内。
↓ 顺手投个票 ↓
↓ 更多周报 ↓
武侠“软猬甲”成真;中年发福跟代谢无关;生育让女性老7岁...|WE科技周报
首次实现水变金属;未来或可“刷牙”支付;机器人完成户外长跑...|WE科技周报
新冠Delta传染力堪比水痘;谷歌造出时间晶体;皮肤排油减肥...|WE科技周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