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发生了一件让我非常心痛的事,相信很多人也都关注到了。
安徽的一个14岁女孩,在卫生间遭到了欺凌。施暴者是跟她年龄相仿的几个女孩子,她们轮流掌掴被害人,有的甚至连续掌掴20次。
目前,警方已经调查清楚,发生欺凌的原因,是2个女孩因网上吵架,进而约架,引发了群体霸凌。
校园霸凌,一直都是家长特别关注的问题。
因为,这几年,光媒体爆出来的霸凌事件,就足以让人瞠目结舌、唏嘘不已:
陕西16岁少年遭多人围殴致死并掩埋

吉林某中学女孩,在公园被12人虐打
江西某中学女生,被数名同学轮流掌掴、脚踢
广西16岁男生将同学扔下4楼
患有急性精神分裂的高中男生,因遭受霸凌,用剪刀自残
河南初中女生,被要求下跪磕头,喊同学叫“妈”
……
但其实,在校园霸中,不管是施暴者、被霸者,还是旁观者,没有一方是赢家。
校园霸陵,比想象中普
现在还有很多人觉得,校园霸凌是小概率事件。而实际上,它远比我们想象中要更普遍。
校园欺凌,屡屡发生
美国教育统计中心 (NCES)发布的数据显示,仅2016年,就有23%的中学生(12-18岁)遭遇过校园或网络霸凌。
不仅中学生如此,5-12岁的孩子中(小学生),每5个孩子中,就有1个遭受过欺凌。
英国和澳大利亚的情况也差不多。
在英国,28%的孩子会出现被欺凌的状况;
在澳大利亚,27%的孩子偶尔被欺凌29%-32%的孩子,经常被欺凌。
在国内,虽然没有找到全国范围内的数据,但从《校园暴力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中,可以看到:
2015年全国校园暴力案件1000+,相当于每天都有3-4起校园暴力事件发生。
2016、2017年虽有下降,但总数依旧触目惊心。
欺凌方式多样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校园霸凌的方式,不止一种。
  • 身体霸凌
主要是通过接触进行身体伤害。除了肉搏之外,还包括扔东西、绊倒等其他形式。
身体霸凌,在学生中很普遍。
  • 语言霸凌
这也是校园霸凌中,经常出现的欺凌形式,通过嘲讽、辱骂、诽谤,进行语言上的恶意中伤。
之前,《和陌生人说话》中的王晶晶,学生时代所受到的欺凌,就包括了来自同龄人的肆意嘲讽、辱骂、造谣。
  • 社交霸凌
主要通过小团体排挤他人,在人际关系上形成水火不容的对立。
韩剧《顶楼》里面展现的校园霸凌,就是上层家庭的孩子,通过建立小团体,对普通家庭的同学,进行排挤和攻击。

  • 网络霸凌
通过短信、邮件、校内论坛、其他社交媒体等,发布不实的消息,对他人进行攻击、诽谤。
更可怕的是,相比单一的欺凌手段,更多的校园霸凌事件,是多种霸凌形式“共发”。
就像电影《少年的你》中的陈念,不仅被小团体排挤,还遭到了多种语言羞辱,甚至在逼迫下,被同学扒衣服、拍裸照。

校园霸凌不是玩笑,是噩梦!
面对校园霸凌,不少成年人(包括父母和老师)的态度非常模糊。
在他们眼中,很多严重伤害孩子身心的欺凌行为,被披上了“开玩笑”“闹着玩”的外衣。
就像之前,河南禹州的一个7岁小女孩,眼睛里被塞满了小纸片,不仅视力严重受损,孩子身心也受到了巨大伤害。
但该学校的校长,在面对记者提问时,却轻飘飘地将如此恶劣的校园欺凌,称为“孩子之间闹着玩”。
知友@略略略,曾描述很多霸凌行径,并在文末明确指出,这不是简单的恶作剧!
跟玩闹、恶作剧相比,校园霸凌给孩子带来的痛,可能一辈子都治愈不了。
严重的人身伤害
《校园暴力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显示,在我国校园暴力事件中,有11.59%的受害人死亡;31.87%的受害人受到重伤。
即便是没有受伤的孩子,也会因为霸凌,产生头疼、胃疼、失眠等问题。
挥之不去的心理伤痛
除了身体上的伤痛,心理和精神上的痛苦,也同样是孩子们挥之不去的梦魇。
遭遇过欺凌的孩子,更容易喜怒无常、焦虑,甚至抑郁。
有的还会出现自我评价障碍,觉得自己很丢人,甚至为自己活着而感到羞耻。
不仅如此,美国的一项研究认为:
童年时期霸凌带来的负面影响,会持续发酵,一直延续到青年、中年甚至是老年。
有学者甚至指出:
童年时期遭受欺凌的孩子,会因为霸凌产生自卑、焦虑,导致在成年后的工作中,更容易再次遭遇职场霸凌。
被欺凌的孩子,就像掉进了一个漩涡,越陷越深,一直走不出来。
霸凌者,也没有好果子吃
在校园暴力事件中,充当霸凌者的孩子,大部分也发展得不好。
有研究发现:
因为长期欺负别人,实施霸凌的孩子,攻击性被反复强化,导致长大后更加肆无忌惮。
这在无形中,加大了他们犯罪的几率,更容易误入歧途。
为什么会出现校园霸凌?
说起来,大家可能不信,校园暴力事件的起因,大多数是因为琐事。
《校园暴力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显示,在每年上千件的校园暴力事件中,67.44%是因为琐事
感情问题、发泄个人情绪的占比,分别为21.74%和4.65%。
为什么一些口角、小摩擦,最终会升级为恶劣的欺凌?
答案还是要从孩子自身、家庭、学校三方面寻找。
  • 从孩子自身看:
青少年处于青春期,正是建立自尊、形成自我评价的关键时期。
很多孩子因为在学业和校园生活中,遭受挫败,所以选择暴力行为,宣泄不满。
也有一部分欺凌者,是因为习惯了暴力的社交模式,通过暴力欺凌,可以帮助他们获得成就感。
还有一部分孩子成为欺凌者,是因为他们曾遭受欺凌,所以想要变成施暴者,进行报复。
  • 从家庭和学校因素看:
父母的打骂教育老师的体罚做法,会加大孩子成为霸凌者的几率。
国内的一项研究发现:
父母的打骂频率每增加1,孩子欺凌他人的比率就会提高11.3%
相比零体罚的学校,学校老师存在体罚学生的现象,会将孩子欺凌他人的比率,提高55.27%。
被霸凌者,是随机挑选的吗?
每当看到霸凌的新闻,我总会思考一个问题,遭遇欺凌的这些孩子,到底为什么会成为被霸凌的对象?
是随机的?还是有一定的规律性?
于是,我翻看了很多文献和实验资料,发现国内外的很多学者,都曾通过大数据,对霸凌事件中的“被害人”进行过分析。
一项针对上海市小初高学生进行的研究(样本7307个),就总结出了更容易受欺凌的孩子的特征:
男孩子,更容易卷入霸凌
学者Olweus的研究发现,相比女孩,男孩子更容易遭受霸凌。
针对上海小初高学生的研究也发现,男生遭受过校园欺凌的比率,要比女生高出 31%。
从遭遇的欺凌方式看,研究发现:
男孩遭受的霸凌多为直接性的遭受身体欺凌的可能性更高;女孩更容易成为间接欺凌, 比如社交欺凌语言欺凌的对象。
与众不同的外貌特征,容易遭欺凌
相比身材匀称的孩子,肥胖或超重过于瘦弱或矮小的孩子,以及发育迟缓、有残疾的孩子,因为“不同”,更容易受到欺负。
性格内向、朋友少,容易被欺负
国内的学者对孩子的性格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带有内向、孤僻、焦虑、抑郁性格特质的孩子,更容易受到欺凌。
同时,孩子的朋友圈大小,也是关键因素。
有研究发现,拥有较大的朋友圈,可以有效降低遭遇欺凌的风险。
针对上海小初高学生的研究,也有类似的结论:孩子的朋友数每增加1人,受霸凌的几率就会降低6.76%。
家庭经济状况
2009年的一项研究发现:
出身于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家庭的孩子,更容易成为校园霸凌的对象。
有数据表明:
相比贫苦家庭,中等收入家庭的孩子,面临霸凌的风险降低了16.47%。
教养方式
除了经济状况,家庭成员的关系和教养方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在民主、专制、忽视、溺爱4种教养模式中,专制、忽视和溺爱模式,会大大增加孩子被欺凌的几率。
大数据显示,当家庭成员关系和谐时,孩子遭遇霸凌的风险降低18.94%。
面对霸凌,我们该如何做?
留意孩子的“不对劲”
据统计,在遭遇欺凌后,有60%的孩子,会选择息事宁人。
他们默不作声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觉得丢人,有的是怕被报复,还有的怕把事情越搞越糟。
作为父母,我们不能只等着孩子“开口”,而要通过细心观察,发现孩子“可能被欺凌”的征兆:
  • 身体出现不明伤痕
  • 衣服、鞋子、文具等经常出现丢失或破损

  • 害怕或者不敢上厕所(霸凌经常发生在厕所)
  • 情绪低落,不爱讲话

  • 出现厌学、逃学的念头和行为

  • 谈到学校的人和事时,非常抗拒和排斥

  • 开始失眠,经常做恶梦,甚至尿床
和孩子“站在一起
孩子受到霸凌后,心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从开始的委屈、愤怒,逐渐变成不安焦虑,甚至开始自我怀疑,将欺凌“自我合理化”,觉得被欺负是“咎由自取”。
作为父母:
  • 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告诉孩子:被霸凌、被欺负,从来不是他的错。
  • 其次,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鼓励孩子将发生的事情讲出来。
  • 之后,在孩子讲述的过程中,纵使经过再残酷,我们也要
    尽量克制、保持冷静,不要让自己的情绪去干扰孩子。
  • 最后,孩子讲完之后,我们要及时肯定孩子:
    能够把自己的遭遇讲出来,他真的很勇敢!
我们的倾听、鼓励,都是在用行动告诉孩子:
不管发生什么,我们都始终跟他在一起,永远无条件地支持他、爱他。
面对身体霸凌,这样做
在众多霸凌形式中,身体霸凌的比重很高。让孩子学会自救,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遭遇身体霸凌,孩子可以这样做:
  • 虽然紧张,但一定要自己尽量保持冷静;
  • 努力呼救,也可以通过异常的行为,吸引注意力,进而寻找求救机会;
  • 遇到暴力对待,可以通过语言和谈话技巧稳住对方,一定不要激怒对方;
  • 告诉孩子:发生霸凌后,一定要第一时间告诉爸妈,因为不管发生什么,爸妈都会和你在一起。
面对语言霸凌,这样做
很多专家都曾提出,当遭遇语言霸凌时,霸凌者和被霸凌者之间,是一种力量不均衡的关系。
如果有人用语言攻击你时,你表现得越沮丧、越愤怒,他们就会越开心。
所以,面对语言霸凌,最好的反击方式是用积极的反馈,将消极的语言伤害“反弹”出去。
换句话说,不管霸凌者说什么,你都淡定地回应。
就像下面这个视频中展示的一样!
视频很短,强烈建议看完↓↓↓
如此几个回合之后,当霸凌者通过语言诋毁,达不到他想要的快乐时,他就会慢慢放弃这种攻击形式。
而你,也慢慢形成了对语言霸凌的免疫。
当然,抵制校园霸凌,除了孩子自己和父母的帮助外,还需要老师、同学和学校,以及整个社会的配合。
老师多跟学生交流沟通,化解孩子们间的矛盾和摩擦;
学校加强“反霸凌”的相关教育,整个社会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规范。
当我们的孩子不再做沉默的旁观者,当整个社会对校园霸凌零容忍、零纵容时,孩子们的校园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最后,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平安长大!
参考资料:
  • 《校园暴力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
  • 谷传华、张文新,2003,小学儿童欺负与人格倾向的关系,《心理学报》
  • 黄泽鹏, 张艳, 欧利民,李丽萍.2015, 中小学生校园暴力流行特征研究进展.《中国学校卫生》
  • 刘程、廖桂村,2019,家庭教养方式的阶层分化及其后果: 国外研究进展与反思,《外国教育研究》
  • 刘程,2020,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及其影响因素,《青年研究》
  • Bullying at School: 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Can Do. Cambridge: Blackwell.
  • Bullying: short-term  and long-term effects, and the importance of defiance theory in  explanation and prevention. 
  • https://www.uopeople.edu/blog/definition-of-bullying/
  •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asics/bullying
  • 《人民日报》校园霸凌专题
川妈说说
前些天陪大宝练跆拳道,和他小伙伴的妈妈闲聊。她(好像是中学老师)说孩子练跆拳道,有个好处到了中学特别明显:“到了中学,老师对孩子的日常关注会少很多。在学校,孩子几乎全靠自己。长期练跆拳道的孩子,在和同学相处的过程中,会因为知道自己的力量而更加自信一点。特别是像我们那两个比较内向的孩子。”
我同意她的观点,最主要不是关于跆拳道,而是孩子长大了之后,其实面向的问题和困难可能更多了。而我们和老师往往会以为他们大了,就慢慢减少了关注。适当放手当然是对的,但心里警惕的弦不应该因为他们长大而放松了。

推荐阅读

美国小男孩的反霸凌视频,被看了1600万次,感动了我们,更鼓励了饱受欺负的孩子

喜欢文章,别忘了点个“赞”或“在看”
鼓励一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