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学子2370
7年国际视角精选文摘
教育·人文·名师·媒体生态圈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陈屹视线】导语 
80年代留学美国,第一站抵达的就是纽约,后来工作生活也没有离开过纽约这个圈子。然而,当我读到本文作者桑宜川教授描述的纽约,还是发现了许多新亮点。
纽约这座世界级经济、金融、科技、文化、艺术、教育、时尚、美食等等的多元化大都市,汇集沉淀了太多的历史与内涵。
仅仅在曼哈顿这样一个寸土寸金的小岛上,就星罗棋布了数十所美国大学。
其中包括:
Columbia University 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
New York University 简称 NYU 纽约大学
Fordham University 其中著名的商学院、法学院位于林肯中心的街区
The Juilliard School 举世闻名的茱莉亚音乐学院
The School of Visual Arts.
Pace University
Barnard College, 
Cooper Union, 
Cornell Tech, 
Long Island University, 
Manhattan College, 
New York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att Institute, 
St. John's University, 
The New School, 
Vaughn College of Aeronautics and Technology, 
Yeshiva University,
St. Francis College。
还有 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系统下的11所公立大学,包括:
Baruch College, 
Borough of Manhattan Community College, 
The City College, 
The Graduate School and University Center, 
The Craig Newmark Graduate School Of Journalism At CUNY,
The CUNY School of Professional Studies, 
The CUNY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 Health Policy, 
Guttman Community College, 
Hunter College, 
John Jay College, 
Macaulay Honors College
等等等等..... 
上世纪末期,中国大陆播放过一部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开篇即有这么一句话:“如果你爱她送她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她送她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桑教授的曼哈顿发现吧!
曼哈顿的七月流火 八月荫凉
文/桑宜川
八月盛暑季节,正值常青藤开花的时节, 我从加拿大温哥华飞往美国纽约, 去参加北美校友会的年度聚会。其间,大学同窗蓉文姊妹陪同我去参观市容,是日清晨,我们从黄曦姊妹家出发, 经过公交汽车, 地铁的中转, 不久便来到了纽约市中心最为热闹的街区, 那就是举世闻名的大都市曼哈顿。
其实,曼哈顿岛位于美国东部哈德逊河下游,长约二十多公里,最宽处不到四公里。仅是纽约的五个行政区之一,与皇后区、布碌仑区、布朗士区和史坦顿岛区组成纽约市。曼哈顿岛是纽约的核心区,在五个区中面积最小,仅约六十平方公里。
曼哈顿西邻新泽西州,东北方是布朗士区,东面和南面是布碌仑区和皇后区;经由十八座桥梁和五条水底隧道对外相连, 从飞机上望下看, 恰如西方文化中的吉祥数字7,这个数位被认为是有幸运神庇佑,亦如一枚中国古代刀形钱币,蕴涵招财灵气, 预示着宇宙万物必在这里交响共鸣, 所以风水学认为确是世上为数不多的财富聚集地,漫步在时代广场, 想不叫人不信服都难。
据说曼哈顿已是美国的金融中心,美国最大的500 多家公司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把总部设在这小岛上;七家大银行中的六家以及各大垄断组织的总部都在这里设立中心据点;这里还集中了世界金融、证券、期货及保险等行业的精华。其中, 位于曼哈顿岛南部的华尔街是美国财富和经济实力的象征,也是美国垄断资本的大本营和金融行业的代名词。
这条长度仅540 米的狭窄街道两旁有2900 多家金融和外贸机构, 著名的纽约和美国证券交易所均设于此。
笔者在纽约曼哈顿时代广场
如今, 纽约控制着全球40%的财政资金,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中心, 纽约证券交易所拥有全球最大上市公司总市值,全球市值约为16 万亿美元。谈到纽约大都会,人们自然会想到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群落,游人如织的时代广场,左右世界经济金融的华尔街,以及音乐剧的巅峰百老汇, 这一切都集中在纽约的曼哈顿岛上, 其中的商业中心时代广场也因此被称为“世界经济的十字路口”,笔者置身其中,恍然中似有时空倒错之感,我辈读书人,除了在那里打望风景,躣躣而行,也就只有叹为观止的份儿呢。
在水一方,多元文化的大熔炉
除了金融商贸之外,曼哈顿岛还是美国文化、艺术、音乐和出版的大本营,有众多的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科研机构和艺术走廊,美国三大广播电视网和一些有影响的报刊、通讯社的总部都设在这里。曼哈顿从南到北分为四大部分,下城一般指14 街以南区域,以华尔街、世贸中心原址、市政厅、中国城、格林威治村为代表。中城指14 街至59 街之间,中城以帝国大厦、时报广场、洛克菲勒中心、第五大道、中央车站、百老汇剧场最为著名。
中国城

大都会博物馆
华尔街
林肯中心
洛克菲勒中心
纽约帝国大厦
上城是59 街到96 街之间,包括曼哈顿最昂贵的住宅区上东区和上西区以及大部分中央公园,纽约的文博类场地, 例如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古根汉博物馆和弗里克陈列馆都坐落于此。
纽约著名 Park Ave 街区景色
96 街往北是著名的哈林区,曾是20 世纪美国黑人文化与商业的中心,哥伦比亚大学、圣约翰神圣大教堂、河边大教堂都在于此。逗留在这岛上,倘若漫步在熙来攘往的派克大道(Park Avenue) 或是麦迪森大道(Madison Avenue),落座在一家咖啡店,细细品味,听任带有咸味的海风轻轻地拂过,将是一桩美不胜收的恰意之事。
穿过中央公园往西走,上西区的建筑群落便映入眼帘。这个居民区位于两个公园之间,西边是河滨公园(Riverside Park),东边是中央公园。这里还有林肯表演艺术中心、自然史博物馆、罗斯地球与太空研究中心和哥伦比亚大学, 人文荟萃, 扑面而来, 令我这来自东方古国的读书人顿觉心旷神怡。
据资料显示, 现今纽约市拥有来自全球18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移民,是美国少数民族最为集中的地区。全市人口中有36%为外国移民,白人约占55%,主要居住在曼哈顿中城和下城,黑人约占18%,有100 万以上,主要聚居在布朗士区和哈林街区。拉美人约占27%,亚洲人约占9.4%,著名的唐人街现有近30 万华人。由此可见,这里确实地球人的杂居地。
人杂话多,倒也无可厚非。据说,在纽约这座大都市里流行约170 种语言,主要为英语,其次为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德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旁遮普语、汉语、日语、韩语, 越南语等。因此, 生活在纽约的每个人都能找到会说自己母语的同胞, 都可以大声张扬着自己的母语而不会有任何沟通障碍,感觉亲切而又和谐,不愧为是美国最具传奇色彩的代表性城市,一个真实的多元文化“大熔炉”。
此景此情中,我不由得想起了前辈学者赵元任先生,现代中国的语言学大师,民国时期他曾经担任过美国语言学会会长,当年他对促进中美语言文化的交流,居功至伟,点点滴滴,都在我的脑海里浮现,令我高山仰止。我辈驻足这里,企盼下次再来,在联合国大厦里学点政治,在华尔街上读点金融,在百老汇看场戏剧,在林肯中心听段音乐,在现实与虚幻之中,感悟一份在浮燥中国久违了的情致,又将是何等的难得。
碧海丹心, 曼哈顿的今世不了情
百年以降,以曼哈顿为题材的戏剧,电影,小说,诗歌,美术作品等可谓不尽其数,汗牛充栋,已长留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 仅仅是中国人写的编的演的故事就已经洋洋大观, 正宗的“泊来品” 则更显原汁原味,耐人寻味。
还记得前几年看过一部美国电影 Maid in Manhattan《曼哈顿灰姑娘》,影片中的英国男主演拉尔夫·菲因斯以《辛德勒名单》和《英国病人》为中国观众所熟悉,在片中饰演一位斯文儒雅的美国贵族角色,为了这个贵族角色,一贯身型清瘦的菲因斯还特地给自己增肥了几磅,并且找回了曾在《益智游戏》中合作过的发音执导老师以温习他的美国口音。
而对于美国当红天后珍妮佛·洛佩兹在片中的女主角表现,因为配合默契,二人相得益彰,双双出彩,据说影片在美国上映第一周就创下近2000 万美元的票房收入,火爆程度可见一斑,皆大欢喜,看来都是沾了曼哈顿这块风水宝地的光。
曼哈顿就是曼哈顿,就连灾难大片也竞相以她为背景,不离不弃,生死与共。美国电影The Day after Tomorrow《后天》描绘了温室效应造成气候异变,地球陷入第二次冰河世纪的故事。邓尼斯·奎德扮演研究气候变化的科学家霍尔教授,他根据观察和研究史前气候的规律,提出严重的温室效应将造成气温剧降,地球将再次进入冰河时候的假设。
结果,这个预言变成了现实,龙卷风、海啸和暴风雪接踵而至,人类陷入了一场空前的末日浩劫,整个故事场景就是曼哈顿。剧情中的哈尔得知他的儿子山姆不顾危险,居然一个人前往天灾侵袭中的纽约营救女友,他也奋不顾身地前往冰雪覆盖下的北方地区进行救援,在救援与被救的过程中,电影细腻地交织了父子情感和大灾难下人们在互助友爱中所表达出来的诉求,完全符合后工业时代国际社会的价值认同,因此引得观者甚众,好评如潮,曼哈顿作为现代文明大都市的象征意义被张扬到了极致。
另有一部美国电影值得一提,叫做《曼哈顿奇缘》, 又名《魔法奇缘》(Enchanted),由迪斯尼所发行, 将传统卡通童话中的公主带入现实中的纽约,跨越两个世界的时空感以及公主的“水土不服”成为一大卖点,自美国上映以来受到极大好评,为世界电影史上感恩节电影票房第二名。
翌年初,这部电影还在台湾、香港以贺岁新片的方式上映,受到台港观众的追捧,成就了其时过年的视觉大餐。
作者 周励
更早前的电视剧 Sex and the City《欲望城市》在中国大陆却有幸逃过无厘头的Censorship 新闻审查,如同当下最潮的LV 和GUCCI 手袋,曾是那年那月引领中国女人时尚的海外大剧。此剧叙事风格确实独到,一方面讲述都市女性的生活,另一方面运用绚丽多姿的时尚、服饰、饮食、艺术等元素展现出曼哈顿丰富热闹的社会人文景观, 洋溢着承载不了的诱惑。
1998 年一经播出便受到各国电视评论界广泛好评,但因为过多渲染享乐主义和充斥大量的两性话题受到了保守人士和宗教团体的抨击, 可圈可点。
随后,因这部电视剧出现了许多模仿作品,其中最有名的是主角全部换成男生来演的Opposite sex and the City《异性欲望城市》以及由MTV 制作的Sex and the Matrix《欲望母体》,动画片则有《居家男人》,也曾几次拿该剧开涮,戏评为“三个荡妇与她们的母亲的故事”(So it's a show about three hookers and their mom),这不由地让人想起了上世纪初美国作家夏珍珠Pearl Buck 翻译的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的英文名,起初曾被意译为《一百零五个男人和三个女人》的故事,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由此看来,如果说曼哈顿与中国古典小说多少有点前世因缘,绝非妄语。
文化传承, 曼哈顿岛书写的华章
上世纪末期,中国大陆播放过一部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开篇即有这么一句话:“如果你爱她送她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她送她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虽然彰显了情天欲海里的中国式期盼,但却终究欠缺一种旷世的达观与知性,忽略了那一方土地存在的人文内涵,其实那里既非天堂也非地狱,左不过是你我他眼中司空见惯了城市模版。
在我看来,曼哈顿的人文精髓在于创新,走在地球人的最沿,其张扬的平民化、生活化、多样化风情成就了有活力的、开放性的城市文化,为各族裔所接受,也形成了曼哈顿独特的后现代艺术风格。曼哈顿的文化兼具本土特征和世界主义特色,二者相得益彰,因而奠定了纽约成为世界性文化都市的基础。
纽约的曼哈顿是世界上摩天大楼最多的地方,耸立着超过5,500 栋高楼,其中近40 栋超过了200 米,拥有纽约标志性的帝国大厦、洛克菲勒中心、克莱斯勒大厦、大都会人寿保险大厦等建筑,纽约也因此有了“站着的城市”之称。每到入夜时分,曼哈顿中城数千栋摩天大楼彻夜通明,犹如火树银花, 星海灿烂,体现了纽约在世界上绝对强大的经济实力,因此曼哈顿中城也被喻为“世界上最热闹的地方”,帝国大厦也成为了纽约永远的标志。
跨越东河, 连接曼哈顿与布鲁克林,必经一条悬索桥曼哈顿大桥(Manhattan Bridge),这座桥建于1909 年, 桥的设计为两层道路,上层有双向共4 条线道,下层包括双向可转换3 线道、4 条地铁路线、人行道、自行车道。
下层的3 线道可以在尖峰时间时全部单向通行,或是分为双向一方向2 线道与另一方向1 线道, 这么复杂的桥梁交通我还是第一次亲历, 着实叹为观止。
据说, 曼哈顿大桥自建成后从未征收过通行费,惠泽于民,普天同享。
然而,多年以来我每到一座异域城市,最喜欢的却是去看看她的高等学府,因为那是知识与人文荟萃之地。
曼哈顿大学是一所纽约天主教会兴办的教育机构,是大纽约地区近130 所高等院校之一,坐落于距离市中心北部10 公里的Riverdale 街区,交通便捷,吸引了海内外不同信仰、种族和民族的学子趋之若骛,也是许多商界、政治教育及文化名人的理想家园。
学校规模不算大,学生不到5000 名,但却分别来自美国大部分州和近30 个国家,其中也有近百名中国学生。
据说其工程学院是全美最悠久、最成功的工科学院之一,置身其中,学生不仅能够学到先进的知识,更重要的是,生活在世界经济中心意味着更多的成功机会。
《美国新闻和世界报导》把曼哈顿学院的化学工程专业列在最好的工程类本科专业第五位,商业学院已经通过了高等商业学院协会的评审,这个协会成员代表着全世界商科类学校的最高水平。
其实,这所大学是老牌子,成立于1853 年,秉承老校长Lasallian 倡导的大学精神,弘扬传统,孕育更高尚的情操,教育莘莘学子与低俗,野蛮,愚昧,邪恶疏远,不愧是一个使心灵净化,学业增进的知识殿堂。笔者恰好认识一位该校学者RED 瑞德教授,精研藏传佛学,曾多次在学术会议期间分享心得,相谈甚冾,知道那一方绿荫校园里师资一流,教学出色,重视素质教育,尤其拔掖后进,尊重学生的个人荣誉,让每一个学生心灵受惠。倡导公正公平公义,摈弃学术假大空,认同社会普世价值,探求科学真理是学院的一大特色,好不令我心仪。
哥伦比亚大学
纽约城里的大学很多,牌子更老的当属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坐落在曼哈顿的城边高地,濒临哈德逊河,中央公园北面。她于1754 年根据英国国王乔治二世颁布的《国王宪章》而成立,命名为国王学院,是美洲大陆最古老的学院之一。
美国独立战争后为纪念发现美洲大陆的哥伦布,更名为哥伦比亚学院,1896 年成为哥伦比亚大学,距今建校已近260 年, 实为世界文明史上最早的现代大学之一, 中国内陆似乎还没有这么历史悠久的高等学府。
据说哥大成立初期仅一间课室,一位教授及八名学生。因为其占尽纽约市地利之便,莘莘学子慕名而来。而今,她已是常青藤八大名校之一,在读学生近三万人。
据该校教务处的资料,哥大下设16 个学院,综合学术排名在世界高校中名列前茅。其医学、法律和MBA 也都出类拔萃,在自然科学学科如化学、生物、计算机、地理等科目也享有国际声誉。
2012 年哥大的国际生录取人数突破历史新高,达到近6000 人, 其中有1300 名多中国留学生, 占学生总数的4%。近年来该校招收中国学生的人数持续增长,也成为该校国际生的最大来源国。
哥伦比亚大学不愧是美国最古老的五所大学之一,也是世界一流的高等学府。欧元之父蒙代尔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基因学的奠基人摩尔根在这里开创了生物界最彻底的的基因时代,美国新闻界至高无上的普利策奖在这里诞生。这里还拥有美国第一所授予博士学位的医学院。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联合国前秘书长加林曾在这里求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教育学院(或译作师范学院Teachers College)是世界顶尖的教育研究生院,教育大师,美国哲学之父杜威先生曾执教于此。
该学院还曾培养过许多中国学者, 如原北京大学校长胡适、蒋梦麟、马寅初、南开大学创始人张伯苓、幼教之父陈鹤琴、红色教育家陶行知等许多中国现代杰出教育家,除此之外, 哥大校友中还有不少学贯中西的中国文化人, 例如徐志摩, 梁实秋, 闻一多, 潘光旦, 吴文藻诸位先生,洋洋大观,不一而足,可见与中国文化教育颇有历史渊源,也对中国近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今,哥大教育学院还保留了百年以来的周五无课制度,是世界教育史上教育学博士培养制度,行为心理学派,实证主义哲学的诞生地,流行于全球的生日快乐歌,黄校车也发源于此,其图书馆则是全球最大的教育类学术图书馆,惠泽天下学子,作为出道于中国四川师范大学的学子, 矢志教育, 面对知识圣殿, 令我仰慕不已, 心向往之。
历史见证,曼哈顿的四百年变迁
史料记载,大纽约地区最早是勒纳佩族(Lenape)印第安人的家园。1602 年荷兰派遣亨利.哈德逊前往北美洲找寻新乐土,1609 年哈德孙沿河上溯探险,该河便以他的名字命名。1626 年荷兰西印度公司的彼得.米纽特用价值60 荷兰盾(相当24 美元)的小物件从印第安人手中买下曼哈顿岛的拥有权,这就是著名的“曼哈顿购买事件”。命名为“新阿姆斯特丹”(New Amsterdam)。
1651 年爆发英荷之战,1664 年,英王查理二世的弟弟约克公爵占领了“新阿姆斯特丹”的领土,命名为“纽约”(New York),成为英国的殖民地,1686 年纽约建市。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纽约是乔治.华盛顿的司令部所在地。
1788 年9 月13 日,美国宪法会议通过纽约市成为临时首都,直至1790 年。随着伊利运河(Erie Canal)于1825 年开通,纽约市逐渐发展成经济中心。美国内战期间,纽约市有不少动乱和混乱的情况出现,如纽约黑帮(Gangs of New York),和1863 年的征兵暴动(New York Draft Riots)等等, 其中一些成了美国史上伤亡最惨重的暴动。
1904 年,纽约市的一系列新运输系统开始运行,最著名的是纽约地铁,它们帮助巩固纽约市。纽约逐渐成为美国最大的港口城市和集金融、贸易、旅游与文化艺术于一身的国际大都会。欧洲的大量移民为社会带来大变动,1920 年代,大量非裔美国人从美国南部迁移至纽约市,而一些人开始建造摩天大厦,创造了曼哈顿那闻名全球的天际线。
百老汇和第七大道从曼哈顿上城冲下来,在45 街相撞,交叉而过,这交叉处就是纽约著名的时代广场。在昨天以前它根本算不上个广场,就是个交叉街口而已。可是人们喜欢来这里,来这个商店多、剧院多、犯罪多、警员多、故事也多的拥挤的交叉街口。满眼的广告、霓虹灯、巨大而锐目的荧幕,是人们不得不来这里的又一大原因。近一个多世纪,自西方广告业在大都市大行其道后,时代广场就一直是先驱,今天更是现代广告展示的大平台。
时代广场南到42 街结束。42 街更是大名鼎鼎,从前以情色场所著称,也是当铺与杂货点的汇聚处,上不了台面。自从朱利亚尼市长上了台,彻底改变了时代广场和42 街。这位意大利裔的前检察官关闭了所有情色场所,取缔烟酒广告,42 街新的大商场矗立起来,电影院和“玛莎蜡像馆”对街相望,使这里真正成为旅游者的天堂。
42 街向西尽头是第12 大道边的哈德逊河,那里停着供赏玩的航空母舰,对面就是中国驻纽约领事馆。向天仰望,林立的大楼形成有节奏感的天际线。
时代广场的超大电子显示屏,大学同窗管蓉文与笔者在画面正中
叩问历史,可知既往可知兴衰
置身曼哈顿的高楼群落中, 我分明看到了那耸入云霄的帝国大厦, 它所张扬的并非仅仅是那方土地的繁荣, 而是美国的立国精神。还记得上世纪初的1900 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翌年大清朝廷的“庚子赔款”,只有一个国家拿到了这笔钜款没有挥霍,也没有用它来制造枪炮,进而糟蹋中国,那就是美国,随后以各种方式悉数退还给我们,为当时积弱的中国兴办大学,建设医院,其中还有一种退款方式叫做“庚款留学生”,先后受益者数以千计,为清末民初的贫困中国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 功德无量,长存华夏史册。
因此,我想要说, 在世界文明史的近代以降,在中国人迫切需要民族自救时,那年那月只有美国人伸出过援手,如果说他们曾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应该不是妄语。
仰望时代广场的巨型广告牌,我想起了Benjamin Franklin 本杰明·佛兰克林,他是资本主义精神在近代史上最完美的代表,十八世纪美国最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他参加起草了《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积极主张废除奴隶制度,深受美国人民的崇敬。除此之外,他还是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哲学家、文学家、航海家,以及美国独立战争的伟大领袖。
他一生最真实的写照是他自己所说过的一句话“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与人为世,诚如斯言,似可当作美国的文化精神。
今天,民主与自由的诉求浪潮已经席卷全球,没有谁还有正能量抵制,就连阴谋家之类的政客也只能假借人民之名,行专权之实于一时,但是决不可能绵延子孙。公民社会虽不如专权社会那么冠冕堂皇,没有那么多面子工程,政绩工程,但平民却能得到更多的实惠,更多的福利,经济更繁荣。
德蒙柏克说过:“要让我们爱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国家应该可爱才行。”言之凿凿,不无道理。说到民主,人们的头脑中容易出现空泛的概念,这让我想起了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他对比了19 世纪初美国新生的民主体制和欧洲当时的权贵体制,入木三分地揭示了民主和人制的差别。
他说“民主的法制一般趋向于照顾大多数人的利益,因为它来自公民中的多数。权贵的法治与此相反,它趋向于使少数人垄断财富和权利。因此,民主立法的目的比权贵立法的目的更有利于人类。”诚如斯言。
回望历史,上世纪二战时期,美国人也曾慷慨解囊,无私地帮过我们抵御日本人的入侵,向中国提供了几十亿美元的无偿资金支持,而且把难以计数的战略和民用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到中国。
因此,罗斯福总统,史迪威将军,陈纳德将军等一大批美国人都将长存在中国人对战时朋友的怀念中,并将长存世界文明史册。他们为什么要帮我们?我仿佛在曼哈顿星河灿烂的夜空中读出了答案,辨认出了二战时盟军的远东“驼峰航线”, 辨认出了星罗棋布在云贵川,以及下江杭州的三十余座“飞虎队”专用机场,读懂了数以千计的美国飞行员,其实也是中国式的热血青年,何以血染中国沙场,为正义殉道,其实这一切都源于美国的立国精神,让我永生仰慕!
我们没有忘记,在那1942 年,由于日本军队在缅甸击败英法军队,控制了中国的国际运输通道,斩断了中国最后一条补给线,中国的抗日战争陷于了空前艰难的岁月,那时没有汽油,飞机无法起飞;没有炮弹,军队无法打击日军;没有粮食,将士无法行军远征;没有钢材,兵工厂停工。同年元月,日军进攻长沙,第九战区炮兵第一旅占据岳麓山阵地,压制敌人炮火。战斗进行最激烈时炮弹告罄,战区长官电告重庆,军令部回答:炮弹尚在缅甸仰光待运。其时,包括中共延安在内的各地告急电报雪片一般飞向重庆。
就在中国人面临空前国难的时候,又是美国人伸出援手。于是, 世界航空史上最伟大的奇迹诞生了,美国人开通了横跨青藏高原、穿越喜马拉雅山的驼峰航线, 据美国官方战后公布的资料,驼峰航线开辟后,500 多架运输机夜以继日地飞来飞去,给中国每天运送200多吨物资,最高时每月运送物资达8 万吨,从不中断。从1942 年到1945 年,被称为“飞虎队”的美国空军志愿飞行队,共飞跃驼峰8 万余次,飞行150 万多小时,运送部队近4 万人,运送物资140 万吨。
美国在驼峰航线上共损失运输机563 架,每三架飞机就有一架在飞行途中坠毁。坠毁飞机最集中的地方残骸连绵100 多公里。在三年多的援华空运中,美国空军牺牲和失踪飞行员及机组人员共计1579 人。观之闻之,不由得令我辈读书人素然起敬。
我们都还记得,抗战结束前,归陈纳德将军指挥的中美空军人数一度达到4 万余人。1945 年7 月6 日,陈纳德将军卸任时,中国政府授予他最高国家荣誉,可谓名至实归。昆明市区通往巫家坝机场的路更名为“陈纳德路”,将军在离开山城重庆时,数十万民众夹道欢送他去机场,出现万人空巷的动人情景。其时中外媒体纷纷报导说,自从马可·波罗以来,还没有一个外国人像美国陈纳德将军,受到中国人民如此厚重的礼遇。是啊,我们的文明古国本来就是礼仪之邦,讲究的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可就在几年之后,中国人却肩负着所谓的道义,拿着美国人援助抗战的数十万条美式枪炮去了朝鲜半岛,掉转枪口指向盟友,打得如火如荼,几十万无辜的中国农村青年喋血沙场,肝脑涂地,数万名作为战俘流放异乡,服苦役而终。
如今60 多年过去了,“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已成了笑谈与反讽,所谓的朝鲜弟兄从不买帐。当年,被大国政治交易忽悠,为无厘头的“主义与理想”充当炮灰,捐躯他乡的中国热血青年,他们的亡灵埋在“三八线”两边的荒山野地,任凭长白山头寒冷的北风呼啸,在今日的浮华世态里, 可有谁还在温暖他们的亡灵,体恤他们的妻儿老小?追忆与嘉奖他们的青春献祭,并为他们的坟头添一鞠新土?
历史是否还记录着近代以降的美国人曾是我们民族的恩人?还有多少国人感怀美国人曾经在华夏民族遭遇灭顶之灾的困顿年代里伸出过的援手?置身帝国大厦顶层的观光窗前,极目眺望整个曼哈顿岛,正值七月流火八月荫凉,在如烟的浮云中, 我仿佛看到了美国的立国精神就在这里,就在自由女神像下的绿茵草地上,在灿烂的正午阳光照映下,没有一点阴影,我仿佛读懂了过去没有读明白的一段历史。
2012 年8 月26 日完稿于加拿大温哥华枫林谷
作者简介
桑宜川,加拿大华裔学者,加拿大枫叶出版社社长。
原四川师范大学外语系七七级毕业,曾在四川大学外语学院教书多年,后赴澳大利亚留学。移民加拿大后,以治学为生,研究兴趣广泛,现为加拿大多家华文报刊专栏作家。近年来与国内数所大学开展学术交流,常回国讲课,并受聘为客座教授。
作者其他作品链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