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力量
——记阳早寒春
侯万德
纵观陕西省定边县乳品实业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定边县的奶牛养殖业和乳品事业离不开一对叫阳早和寒春的美国夫妇。这是一对不同寻常的夫妻,他们被称为“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国际友人”。在美国时他们一个是奶牛专家,一个是核物理学家。他们在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放弃美国优越的物质条件,不远万里跨越太平洋,来到了战火纷飞的中国延安。他们是想看看中国正进行的红色革命是什么样。没想到,这一看,就是一生,从此,阳早和寒春就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阳早与寒春
阳早和寒春这对美国夫妇之所以会出现在中国,离不开埃德加·斯诺那本著名的书《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中国》。1937年《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中国》问世后,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在西方世界引起了轰动,无数外国人通过这本书知道了红色中国正在进行的革命斗争。书中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的环境里乐观向上、甘于奉献的精神吸引了很多要求进步的年轻人。
出身于农民家庭的阳早,原名欧文·恩格斯特。从小就目睹了贫苦人民和黑人所受到的压迫,特别是黑人所遭受的剥削、不公以及歧视。他对于《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中国》里中国革命谋求的人人平等,没有剥削的新政权也产生了无限的向往。最终在朋友韩丁的热情相邀下他下定决心到中国去走一走。
当时,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打算海运一批荷尔斯坦奶牛到中国和东欧,正寻找奶牛专家与牛同行。对阳早来说,这工作太理想了,他毫不犹豫地提交了申请书。于1946年3月他乘美军飞机抵达上海。
1952年在三边牧场的阳早
可下飞机后,眼前的世界却是另一副样子:他看到妇女拿着卖孩子的钱买东西吃,皮条客在街上拉人,尸体在水沟里腐烂……
之后,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又组织“饥饿调查团”去湖南救济营,阳早又以农业代表职位参加,看到了更可怕的场面:在白色的帐篷里,躺着大量垂死的人们;绝望至极的失地农民,蹒跚着走入营地,伸出骨瘦如柴的双手;营地的工作人员给难民每人一小半碗面粉,他们没有办法烹饪,当他们在成群的苍蝇当中死去时,手中还徒劳地抓着那半碗面粉……
另一方面,政府官员却极度腐败,人们在卡车边死去,不是因为没有救济食物,而是因为供给的食物被腐败官员偷运并囤积起来以获暴利。调查团估计,长沙每天大约有200具尸体被清理。
这样的场景让阳早开始思考,他能为这样的中国做些什么?
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入秋,解放区传来消息,如去延安,要尽快。此时,《红星照耀中国》所展示的另一个世界在阳早脑海中盘旋,他马上辞去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的职务,赶到延安。
在这里,解放区和国统区的差别让他叹服!延安虽贫穷,人们穿着打满补丁的衣服,甚至露着线头,但很整洁。特别是脸上都流露着自信而乐观的微笑。不管什么人,不分性别、年龄和等级,都受到尊重。没有乞讨、没有皮条客,更没有在豪车里招摇过市的腐败官员。
延安政府也根据阳早的专业,安排阳早到延安最重要的农业实验基地光华农场工作,这里有奶牛场,农场有30来头奶牛,每天产些牛奶,是当时延安所有中国共产党员的营养供给来源。自从在美国卖掉牛以后,第一次用手挤上奶,脚又沾上牛粪,阳早感到格外惬意!
阳早与寒春在延安
他写信给自己的女友寒春(原名琼·辛顿,曾师从美国著名物理学家恩克里•费米,与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为同门师姐弟。她参与了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是美国少有的女性物理学专家),鼓励她来到中国看一看中国共产党的红色革命。当时的寒春出于自己学业的考虑,并没有立即答应阳早,而是想在自己毕业之后再来中国。
1947年春,胡宗南率20万军队进攻延安。战况紧急,阳早和光华农场同事们带着仅有的30多头奶牛和其他物资撤离。在这次艰苦卓绝的大撤退中,他们白天和牛群躲在窑洞里,晚上赶着牛走,每天换一个地方,虽然失去了三头牛和一头驴,但仍然把解放区为数不多的奶牛保护了下来。
经过1年多的战斗,共产党领导的2万人民解放军以少胜多。“我们的人数并不是两万,因为我们还有千千万万的老百姓。”这个伟大的胜利给阳早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就这样,阳早逐渐融入革命生活。若干年后,阳早回顾这段难忘的经历时说:“这次让我知道了什么是人民战争,什么叫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让我刻骨铭心地记住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是无敌的,这是因为他们依靠群众。同时,在亲历的人民解放的战争中,我看到了除小米加步枪以外什么都没有的人们能够取得如此伟大的胜利,这让我变得谦虚了许多。”他被中国共产党的信仰所感动,被共产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鼓舞。同时他也被毛泽东主席等一代革命家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
由于原子弹的爆发,寒春最终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在1945年8月,美军为加快战争结束进程,拯救正处于被日本法西斯残酷血腥奴役的沦陷区和平民,在日本广岛投下原子弹。战后寒春思想产生巨大变化。她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开始产生动摇,寒春意识到自己热爱的核物理研究是在制造杀人武器,这让她难以接受,于是下定决心要去往中国。
1948年初,寒春拎着一个手提箱,带着一部打字机,远渡太平洋来到中国上海。几经辗转最终在1949年2月,寒春来到延安。当时,阳早正在陕北瓦窑堡农具厂工作,闻讯后立即赶回延安同寒春见面。4月,这两位来自太平洋彼岸的青年在革命圣地延安举行了婚礼。
1949年,在去三边牧场的路上,阳早(中)、刘德英(右)和同事吃午餐。
1949年,阳早(后排左三)和三边牧场部分职工合影
阳早寒春在瓦窑堡待了近五个月后,接到创建三边牧场的新任务。牧场位于陕北的安边、定边、靖边三县交界处,因此叫“三边牧场”,包括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城川镇,当时属陕甘宁边区管辖。那时的三边牧场气候寒冷,物资匮乏,条件十分艰苦。
一切困难都难以熄灭阳早、寒春建设新中国的热情,难以磨灭他们心中的共产主义信仰。简陋的工具变成他们救治奶牛的神器,专注的精神成为他们潜心钻研的源泉,坚定的信仰化作他们乐观进取的动力。
在三边牧场,阳早被任命为牧场副场长,分管畜牧技术工作。寒春负责奶酪和酸奶生产部门,研究生产奶产品。
阳早虽是领导,但一直在一线劳动,对三边牧场坚持实施科学养殖,提高当地种群的数量和质量;每次农场的牛出现问题时,他总是冲在最前面解决;为了改善三边牧场物资匮乏、饲草料严重不足的状况,阳早带着员工种植玉米及新品种牧草,挖窖储藏冬季青饲料。
寒春一开始得知要来三边牧场后,了解到这里生产方式落后,然而风力资源却十分丰富,于是萌发了对农具机械的研究热情,并制作了一个风车。她将自己研究核物理的科学态度投入到农牧业机械化的改良和创新中去,陆续获得了一系列成就。
离开陕北及三边牧场多年后,总有人对阳早和寒春说:“你们受了很多的罪,那里的生活条件那么恶劣!”寒春却说:“我实在不记得我受过什么罪,或者,我并不认为那是在吃苦受罪。”
阳早的大儿子阳和平说:“我爸爸喜欢养牛,在美国养牛就是养家糊口,没有别的意义,而在中国养牛不一样,他是在帮助一个落后国家强大起来。我母亲称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候就是在三边牧场的时候。”
1966年,阳早、寒春服从组织安排被调去北京做英文校译工作,但他们一直想回到农业生产劳动第一线,那是他们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尤其是奶牛事业。1972年,阳早、寒春被安排到北京郊区的红星公社工作,终于如愿以偿从文化部门回到生产一线。1982年,他们搬到了北京昌平的小王庄,开始了中国早期的机械化养牛尝试,直到他们去世。
阳早、寒春一生致力于牛群品质提高和奶牛场机械化改良。阳早用自己的钱从美国、荷兰买回昂贵的优质种牛精液和胚胎,寒春则为农场设计通风保暖牛棚,以及喂料、挤奶、清粪用机械设施,研究制造出诸多先进的农场机械设施。他们曾培育出许多优良的奶牛品种,新中国的第一代儿童,就是喝着他们生产的牛奶长大的。
2001年,通过科学的饲养,寒春把中国奶牛单产从年产奶量不足7000公斤,变成了年产奶9088公斤,个别甚至超过13000公斤,直接推动了中国奶牛业乃至乳业的迅猛发展。
阳早、寒春夫妇的突出业绩,受到了中国人民的尊重和爱戴,晚年时多次应邀出席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的座谈活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授予他们“外国老专家”称号,享受相应待遇,但他们仍然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
他们去世时,也要求用最简单的方式处理。阳早于2003年圣诞节这一天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85岁。阳早生前留有遗嘱:死后不举办任何活动,骨灰用最简单的办法处理。
寒春就让工作人员买了最便宜的盒子,把阳早的骨灰埋在奶牛场的草地下面,“埋在牛场能看见牛的地方”,并亲手栽下一颗圣诞树。寒春说:“这样他就能朝夕都看见自己心爱的牛群了!”
与她毕生奋斗在中国的爱人走了,留她独自一人,默默坚守着那份纯粹的共产主义信仰。2004年,作家魏巍等19位老同志写信给国务院领导同志,建议授予阳早、寒春“白求恩式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的称号,保留故居作为“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基地”。
2010年6月8日,89岁的寒春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她生前再三叮嘱去世后不搞任何悼念活动。后来,她的女儿阳及平提议,将父母的骨灰撒到鄂托克前旗三边牧场辽阔的草原上。
2010年6月21日,骨灰撒放仪式在鄂托克前旗城川镇宥州古城遗址上进行,伴着《东方红》乐曲,儿子建平、儿媳考建华、孙女吉娜,把阳早、寒春的骨灰撒向这片土地,让他们魂归一生挚爱的牧场,魂归这片为追寻革命信仰、最早来到的土地,让他们和挚爱的中国人民在一起。阳早、寒春是为追求信仰而来的中国。寒春曾经说过:“我来到延安,是一个梦想的破灭和另一个信仰的开始。”
在中国的六十多年,他们像白求恩一样,以毫不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建设事业当作他们自己的事业,实践了“为信仰而来”的诺言,从稚嫩青年走到耄耋晚年,执着地探寻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精神。”
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吸引了无数国外友人、仁人志士追随其左右。由建党时的50余人发展壮大为拥有九千多万党员的大党,并且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最终迎来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地球上最大的政治奇迹”,奠定了千秋伟业。
(作者系陕西省定边县乳品实业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兼副总经理)
文章来源:《春秋·三边史志杂识》2021年夏瀑号总第50期
编辑:孙定宇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