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直播主题:做网红医生有前途吗?教你打造自己的个人IP!
点击预约按钮,领开播好礼!
解螺旋公众号·陪伴你科研的第2671天
你是几级熬夜选手?
本文部分信息来源:微博、山海视频、cctv
20岁女生长期熬夜诱发癫痫的话题登上了今日热搜榜
接诊医生表示该名患者因长时间熬夜诱发了癫痫。

视频来源:山海视频
医生敬告广大网友尤其是年轻人引以为戒,健康生活。

然而,996和007,作为广大社畜最不陌生的词汇,它意味着超长待机的工作时长,意味着朝九晚五是一种永不可及的奢望,意味着熬夜是必然的生活方式。并且与之相关的话题在前天也荣登了微博热搜榜:
视频来源:cctv
可即便如此,996对于科研人而言,却依然是个令人羡慕的对象,因为他们很多都过着胜过996的全天超长待机8117生活。
网上有曰:“科研就是24小时工作制。这句话看上去或许有些不近人情,但它确实反映出了相当一部分科研人的常态。而科研人之所以经常通宵达旦,甚至有时连节假日都“不打烊”,就是因为唯有如此方有可能获得一篇质量上佳的科研论文。
毕竟,在如今这个以论文为导向的科研界,无论是高校还是科研机构、医学院还是医院,晋升职称还是年终考核,评国家奖还是选拔人才,论文均已成为了最重要的指挥棒。
所以,现阶段为论文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已然成为了评价科研人的一把重要标尺。而近日,国际顶尖医学期刊BMJ杂志亦刊登了一篇的研究论文(题目见下图),分析了2012 年至2019年之间向BMJ(包括BMJ Open)提交的49000多份文稿和76000 多份同行评议的提交时间,总结了医生写论文时间规律。
中国科研人没有周末
文章指出在很多国家,医生深夜和节假日写论文或审稿已是常态,尤其是中国医生,根本连周末都没有。
总体而言,医生非工作时间的投稿和同行评审较多,其中周末工作的平均概率为0.14-0.18,而非周末的法定节假日工作的平均概率为0.08-0.13。
很少有人在工作日提交文稿,甚至按期返稿都难以实现。另外,无论是在周末还是节假日,相较于投稿,审稿人提交论文评审意见的情况更多。
研究还统计了不同国家的科研人在周末和节假日投稿的可能性,发现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别很大。其中,周末投稿可能性最低的是印度,最高的是中国;假期可能性最低的是加拿大,最高的是比利时。
中国(内地)的科研人员在周末投稿论文和同行评审的平均可能性都高居榜首(0.22至0.23),但除周末以外的法定节假日投稿的可能性较低(0.08至0.12);
意大利的科研人也有相对更高的可能性在周末工作(0.12至0.20),而北欧国家(挪威、丹麦、芬兰、瑞典)的科研人在周末工作的可能性最低(0.10 至 0.17)。
对于非周末的法定节假日来说,加拿大的科研人员在这个时间段工作的平均可能性最低,比利时的科研人在节假日工作的平均可能性最高(0.09 至 0.18)。
研究作者们还分析了投稿和提交同行评审在一天当中的变化模式,结果发现,不论是投稿还是提交评审意见,高峰期都是下班前的时间段,即下午3点到5点。
此外,每天午餐时间是一个提交文稿或同行评审的小高峰,这可能与科研人在午饭期间工作相吻合。
中国和日本的研究者投稿或提交同行评审的时间最高峰在深夜。在凌晨12点到1点的时间段里,中国的投稿数量比平均值高了86%,提交同行评审意见的数量比平均值高了57%。
地中海周边的国家(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巴西的高峰提交时间相对较晚,大多晚于下午六点,但是可能性远小于日本和中国(均小于25%)。丹麦的科研人在白天投稿的可能性更高(比平均水平高57%)。
而科研者们之所以青睐周末和深夜这两个时间段,无外乎是因为它们只是正常消耗大脑CPU的High点,更能集中注意力、产生更为清晰的思维和创造性的观点。
总之,本研究认为早九晚五,远不是通向学术生活之路,科研中的“加班加点”并不只是说说而已,而是真是存在的。这点在中国尤为明显,“我周末再做”或“今晚再做”已经成为中国科研人常用的短语。
不过,该研究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它只考虑了投稿和同行评审,这只是科研人员需要完成的诸多任务中的两项,而且也没有深入讨论科研人在周末或节假日完成的工作类型或是工作量。
另外,它没有区分研究人员处于哪一个职业生涯阶段,因此不能说明加班情况和所处的职业生涯阶段之间是否有关。除此之外,这项研究只包括了主要在健康和医药学领域工作的科学家们。
中国科研,怎一个累字了得
众所周知,科研圈中人凭文章贵,你如果没文章,那就是没有皇子的嫔妃,终究不受待见。可即便有了文章,也不意味着就可以高枕无忧。毕竟,若是只有一篇文章,那也贵不了多久,科研人需要有源源不断地文章产出。
所以科研人几乎全年无休的在这个看文献、做实验、写文章的这个无限循环中,艰难探索着自己的出路。而为了避免与他人撞车以致于发不到好期刊,国内的科研者更是在争分夺秒地搞科研,以便得到更多更好的文章。
可是付出了时间就一定能获得回报么?也不尽然。以一年一度的科研大戏——国自然为例,因基金的截止日期恰好就在春节后不久,在年三十、大年初一被本子困扰的人大有人在;即便本子已经完成,总归要在截止日期前修修改改以求尽善尽美。
总之一句话,想要基金,就别想好好过年。整整一个春节,就这么“白瞎”了。但一个春节的努力,就一定能保证基金必中么?答案是,并不能!
其实,对科研人而言,项目被毙、论文被拒、头衔拿不到亦是一种常态,内心的挫折感不言而喻;再加上,在科研这个需要很长周期才能出结果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bug都有可能会让科研者焦头烂额、怀疑人生,压力不可谓不大。
但为了确保能取得一点可怜的科研成果来应付考核或晋升,科研人员只能加班加点,恨不得24小时全部用来做科研,以求用巨大的的努力换得科研圈里的一席之地。
多重压力带来的心理煎熬,再兼之超长的工作时长造成的身体上疲惫,真的很容易就让科研人产生一种过度疲劳的状态。长期以往,不仅会让科研者对本行工作产生厌倦、逃离的心理,甚至还会直接危害自身的健康。
所以做科研真心不易,如果你的家人、朋友是一名科研人,请体谅他们的不容易,体谅这群为我国 CNS 添砖加瓦的人。
今天的你还必须熬夜么?
END
撰文丨萌董董
排版丨豨莶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