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岳按

中国正在进入老年社会,这有两个含义,一是人人家中都有老人,二是不出意外的话,我们自己必然经历老年阶段。人长寿,这是发展的成就,但如果对老年有很多误解,也就无法享受这成就。
中国文化有尊老传统,但只有尊敬的心意是不够的,误解事实,想当然,难免好心办坏事,结果年轻人很辛苦,老人家却不乐意。《衰老的真相:你不可不知的37个迷思》针对最常见的老年误解,一一展开解读,厘清真相,其中的样本与数据虽然取自美国,但绝大多数也适用于中国老人。
古有炼丹秘术,今有拉皮打针,无论何时,大家似乎都抗拒着“衰老”的发生。
害怕衰老像一位无情的“小偷”,不经同意就带走我们的青春和强健体魄,留下一个听不清、看不明,操作迟缓的自己。
但,老去真的那么可怕吗?我们对衰老的看法是刻板印象还是事实呢?
答案就在这本《衰老的真相:你不可不知的37个迷思之中。
你有没有想过,我们从这个社会中所获得的与衰老和老年人有关的绝大部分信息,对大多数人来说都绝非事实。
因此,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心理学荣休教授琼·T.埃贝尔发展心理学家丽诺尔·T.舒可曼共同写下这本书,为大众揭露衰老的“真实面目”
本书并非“教材式”的科普,而是提出一个个尚带疑问的议题,在丰富的取证和严谨的思考判断后给出正确的结论。
比起单纯的定义、专有名词堆积,更具针对性,也降低了普通读者的阅读难度,读来更有参与感。
老了就不再有性生活了?老年人不能或不愿学习新事物?老了就不再有梦想与希望?老了一定会记忆变差、智力下降?
作者整理出大众在生理老化、心理老化、自我整合、晚年生活、临终与丧失五个方面对衰老的迷思,逐一进行分析,客观严谨,逻辑清晰。
探讨了与衰老和老年人有关的常见刻板印象产生与发展根源,告诉我们把错误迷失当作事实的危害,对负面认识进行纠偏,也对正确认识予以符合现实的说明。
书中引用了丰富的老年学与心理学知识,还补充了社会学、传播学等多领域的研究数据和结果,帮助我们驱逐误解的同时,也拓宽了知识面
《衰老的真相》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科学知识,更让我们看到了所谓“常识”、刻板印象的不确定性,在今后减少先入为主的判断,学会更科学、更客观地思考与学习。
本书由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彦捷北京大学心理学副教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侯玉波作序推荐。
不但适合中老年人阅读,以便在科学信息的基础上做出更恰当的人生决定。
还适合年轻人、心理学爱好者阅读,虽然离老去有些遥远,但了解老化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危机,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对未来的自己,对如何对待身边的老人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软壳平装,32开本,内页为胶版纸,色彩温和,不易造成视觉疲劳。
__
用事实和科学,驱散你对衰老的误解
许多人认为,不管什么情况下,助听器对老年人都是有帮助的,但很多老年人太固执、不肯使用。
事实果真如此吗?
作者在调查数据中发现老年人的助听器佩戴率的确偏低,但并未马上定性为老年人固执己见,而是从多个角度去探讨老人没有佩戴助听器的原因。
老人对听力问题认知的迟缓,佩戴助听器是一种无能、衰老的表现,找到合适的助听器并不容易,助听器会放大一切声音带来困扰等等,都可能让老人不愿佩戴助听设备。
因此,与其盲目地下定义,不如与老年人进行充分的沟通对话,了解背后的原因,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
书中便是这样一个一个地对迷思、刻板印象进行剖析的,没有主观臆测和凭空想象,每一个推断和结论都拥有丰富的数据和实验支持。
你会发现以往对老去的恐惧,对老年人的误解,在作者的带领下逐步消失散去。
老年人也可以追求美丽,老年驾驶员并不比年轻人危险,甚至抑郁症在社区老年人中的发病率要低于年轻人。
每个人都会老去,而老去也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可怕。我们该做的不是焦虑,而是学会应对和享受老去的过程和结果。
不仅如此,我们也能更科学地了解到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学会如何和老人相处,真正地照顾到他们所需之处。
有的人为80多岁的奶奶买了电动轮椅,想让她享享清福,少走点路,却惹得老人伤心。
孝顺怎么就变成了“坏事”呢?
作者通过一项社会心理学的经典研究提供了答案:在对比实验中,被委托照顾绿植的老人比没有的老人心情更为愉悦,思维更加敏捷,幸福感也更高。
因此,感到自己有用,能够创造价值和对环境有控制感对老人是至关重要的,也让我们认识到老年人不一定想被全盘照顾。 
与老人更多的沟通交流,才能有更多的了解,提供更好的照顾,把我们的爱落到实处。
可怕的不是老去,而是终其一生碌碌无为。
放下对衰老的焦虑,去享受这段慢慢衰老,慢慢累积的过程,也不失为一种幸福。
▼ 点 阅读原文, 购买《衰老的真相:你不可不知的37个迷思》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