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 08 / 12 | 周四作者 | 秦穷、炎宸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7月13日,立秋。
刚入秋的天气依然酷热,但在江南江宁府,除了暑热,空气中还弥漫着肃杀的气氛。
五行里,秋属金,主刑杀,所以每逢立秋,总是朝廷处决犯人的时候。
但今年江宁府的秋后刑场,格外不同。
一是此次秋决,斩杀犯人太多,竟有121名之多。
要知道,死刑自古以来都是相当慎重的一项刑法,而一次就问斩120多人,这在历代王朝也不多见。
二是此次120多人的问斩名单里,有一个特殊的名字。
他的死,被赋予了太多“传奇”色彩,传了几百年,直到今天。
他叫金圣叹。
01
金圣叹,明末清初人。一说原名姓张,名采,因明亡后誓不仕清(金),常喟然叹曰:“金人在上,圣人焉能不叹?”
这个说法颇有调侃的味道,但能明确一点的是,这是一个狂放不羁,常以“圣才”自命的人。
他的名言是:“自古至今,止我一人是大材”、四书五经更是“枯燥乏味,面目可憎”。
确实很狷狂对吧?一般人哪里能忍,可有个人就忍了,就是当时的大清皇帝顺治爷。
《清代人物传稿 》载:顺治评价金圣叹:
“此是古文高手,莫以时文眼看他......又说他“议论颇有遐想,想是才高而见僻者”。
在金圣叹看来,古今只有六才子书,即《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西厢记》。其他的他都瞧不上。
金圣叹狂是狂了点,但他点评的《水浒传》、《西厢记》
等,可谓惊才艳艳,名震古今。艺术见解手眼独处,可以说前无古人,也几乎后无来者。
尤其金批《水浒传》成了三百年来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水浒版本。今天研读《水浒传》的人就不可能绕过金圣叹这个名字。
02
可就是这么个狂才,莫名其妙卷入一场冤案:哭庙案。
顺治十七年,苏州府吴县新上任一个县令叫任维初,当时恰逢朝廷查缴江南地区拖欠的赋税钱粮。
任维初上任便以催粮收税为名,鱼肉乡里,横征暴敛,大肆搜刮老百姓。
另一面,任维初又伙同一众贪官把催收的粮税进行倒卖,中饱私囊,但形成的亏空又层层加码给老百姓,地方百姓苦不堪言。
一边暴力催缴,一边又监守自盗,新县令的穷凶极恶令人发指,《辛丑纪闻》载:
至我朝定鼎以来,未有如维初之典守自盗者也。当是时也,虽三尺童子,皆怀不平。
“虽三尺童子,皆怀不平”,贪官之恶,可见一斑。
当时还有另一个政治事件是当二月,治帝驾崩。根据公例,举国都要进行追悼仪式。苏州府的文庙也设了顺治帝的灵堂,供老百姓缅怀。
于是,不少读书人和老百姓便前往孔庙灵堂,或控诉,或宣泄,以表达对任维初等贪官苛政的不满。
当时的江苏巡抚是朱国治,作为一省封疆大吏,此人极善于从政治的高度看待和处理问题,乘机大搞投机,给自己擢取政治资本。
他后来给苏州百姓哭庙的定性是:一,震惊先帝之灵;二,目无朝廷,声言殴打朝廷命官;三,写匿名揭帖,意在不轨。
这是个极其恶毒的定性,一场文人发牢骚的抱怨哭诉,立即被升级成恶性政治事件。紧接着朱国治就抓捕了参与哭庙的11名要犯。注意,第一批名单里并没有金圣叹。
为了扩大战果,朱国治进一步罗织罪名,屈打成招,在一名叫程冀苍的人身上,又供出丁子伟、金圣叹等人。
案子审理延续了2个多月,到4月26日,金圣叹被捕,第二天就押解进江宁大狱。后人分析金圣叹很可能都没直接参与哭庙行动。
他被抓捕,一方面是被人诬告,另一方面清廷借机整饬江南文人的反清风气,金圣叹文名远播,平素为人又狷狂不端,自然成了打击的首要目标。
“哭庙案 ”最终有 18人被捕,而金圣叹是其中判决最重的之一。
03
当年7月13日,金圣叹被斩于江宁府三山街。不过,关于他的传说,到此还没有结束。
甚至可以说,从他死的那一刻,真正的传说高潮才刚开始,就是金圣叹的临终遗言。
几百年来,人们最津津乐道的是,金圣叹死前到底说了什么?他的临终遗言,被传了不少版本。
比如戏耍刽子手:
场上,金对刽子手说:“我身上有银票,你如果先砍我的话,银票归你。
刽子手闻言手起刀落,第一个砍了他,结果一搜身,银票没有,只有一张白纸,上面写着:好快刀也。
还有个说法,金圣叹被砍头后,两只耳朵各掉落一个纸团,人们捡起来一看,左耳纸团写着:好,右耳纸团写着:疼。
当年咪蒙还写过一篇爆文《好疼的金圣叹》。
流传最多还有这个:行刑前家人问金圣叹还有什么要交代的,他的回答是:花生米与豆干同嚼,有核桃味。
此话在后世衍生了不少版本,比如《康熙微服私访记》里:花生米和豆腐干同嚼,有烤鸭味。也有说是火腿味的。
连鲁迅先生都玩过一个相似的:干贝和火腿同炖,有鱼肝油功效。
无论哪种说法,都在告诉人们,金圣叹真奇人也,从容赴死,淡定、超脱不同于世俗。
但,真的是这样吗?真的有人砍头前还在编段子、玩幽默吗?
苏州地区有个说法,金圣叹死前在对对子:
行刑前,儿子来送别他,父子相见,金圣叹文思泉涌,出了上联:莲(怜)子心中苦,让儿子对下联。
而此刻儿子哪有心情对对子,金圣叹哈哈一笑:我早对好了,梨(离)儿腹内酸。
对子是好对子,但包括前面的吃货说、编段子说等,这些都多半不是金圣叹死前的真实状况。
04
那么金圣叹死前到底说了什么?有几份清代的笔记史料可查。
据清初《二十七松堂文集》记载,金圣叹临刑前的话是:
“斫头最是苦事,不意无意中得之”。
这句话很值得咀嚼,一是他自叹砍头很苦,很疼,二是无意被砍头,没料到,意指冤屈。
金圣叹在狱中还写过几首绝命词,其中有一首《狱中见茉莉花》写道:
“名花尔无玷, 亦入此中来”,以此来表明自己的心迹,至少,他自己认为是被冤枉的。
同样意思的话,清代笔记小说《清稗类钞》也有记录,行刑前,金圣叹在狱中给家人写了信:
“杀头,至痛也,籍没,至惨也。圣叹以无意得之,不亦异乎”。
意思除了杀头,家也被抄了,金圣叹大呼至痛,至惨,如今这突来的横祸,打死都没想到。
难受之心,溢于言表。接着他又写到:
若朝廷有赦令,或可相见,不然,死矣。
不仅没心思编排段子,而且祈祷能得到朝廷的赦免。
这大概才是正常人死前的真实状态,尤其是知道自己死法很惨的人。
金圣叹的判决有多重呢:
骈斩于市,财尽入官。意思砍头,抄没全部家产。
另,妻 、子流边。
立秋当天,金圣叹被斩,几天过后,7月18日,妻、子流放于宁古塔。
一个卷入冤案的人,一个突遭横祸的人,一个家破人亡的人。
一个至惨、至痛的人,按照常理,应该也淡定不了,即使他叫金圣叹。
05
最后说下那场百人斩。
清《辛丑纪闻》记载:至辰刻,狱卒于狱中取出罪人,反接,背插招旌,口塞栗木,挟走如飞。亲人观者稍近,则披甲者枪柄刀背乱打。
注意,犯人口中被塞满栗木,亲人稍近就被士兵一顿乱打。
这才是真实的刑场,亲人根本无法靠近,金圣叹更不可能在刑场上还满嘴编段子,因为他根本就张不开嘴。
这场百人斩到底是何场景呢?
《纪闻》载:凌迟廿八人,斩八十九人,绞四人,分五处行刑。俄尔炮声一震,一百二十一人皆毙死。
一声炮响,一百多人,或凌迟,或斩头,或绞杀,皆顷刻毙命。
《纪闻》载:法场之上,惟血腥触鼻,身首异处而已。
没有段子,没有幽默,更没有所谓的核桃味,火腿味,只有法场里的断头残身,家眷们甚至分不清哪个身体是自己的亲人。
而整个江宁府的空气中,也只有一种味道叫做血腥。
而死于这场刑杀的金圣叹,尸身都无人收敛,几天后,连同其他犯人的亲眷,金圣叹的妻女被驱逐出关,远徙宁古塔。
时人记载当时流放的场景是这样:
哀号痛哭,声闻数里,行道之人无不寒心。
二十年后,金圣叹的后人结束流放,写下诗句:
郁塞千秋恨,蹉跎万事非。
又三百年后,今人写下,至死幽默金圣叹。
真的挺幽默的。
【写在最后】:
几百年来人们津津乐道金圣叹的幽默色彩,即使面对死亡他也能从容不迫,也能很好玩。
大概一方面是因为他自己狷狂潇洒的性格所致,另一方面也是表达对他善意的愿望,希望他当真死的不那么痛苦。
但也因此让事情以讹传讹,导致历史真相被误读,被淹没,甚至忽略了悲剧面前的真实人性。
死亡就是死亡,非常屈辱,非常残酷,没有尊严,没有玩笑,更没有幽默,哪怕他是金圣叹。
想想吧,一个屈打成招,身陷囹圄的人,一个至惨至痛,家破人亡的人,面对死亡,面对家门不幸,他又如何幽默的起来。
鲁迅曾说:
所谓“穷愁著书”是不大可靠的,穷到透顶,愁的要死的人,那里还有闲情逸致呢?
我从来没有见过候补的饿殍在沟壑边吟哦,鞭扑底下的囚徒所发出来的不过是直声的叫喊罢了。
好疼的金圣叹。
ABOUT
往期推荐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