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塔卡西

编辑/思考姬
排版/桔颉
“……这种强烈的共情效应,才是“日常系”作品经久不衰并日益壮大的原因吧”
提起日本动画作品中的女校、高中女生和女孩子们的生活,一些读者可能会首先联想到水手服、玫瑰花从、下午茶和洋娃娃。
`
《明日酱的水手服》插图
的确,在许多日本动画中,当年轻的女孩角色们成群结对地出现时,萦绕着她们的总是缓慢飘落的樱花、翩然的百褶裙、悠扬温婉的bgm……
然而,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在广大动画漫画创作者中,总有一些“奇葩”不走寻常路——
他们笔下的女孩或是表情夸张,或是脑洞清奇;她们对争夺男人、完成梦想、保卫世界没有兴趣,只是在日复一日的平凡的生活中,用自己卓越的搞笑天赋博他人一笑,博观众一笑。
2002年动画《阿兹漫画大王》,讲述校园日常琐事的喜剧,豆瓣评分8.7
这些女孩,来自于一种被称为“空气系”“日常系”(以下统一为“日常系”)的作品群。
京都动画《日常》名场面:焼きそばだよ!
日常系动画/漫画,正如这个名号所示,是旨在表现角色们日常生活的一种创作类别。日常系的源流可以追溯到描绘动物们日常生活的四格漫画《暖暖日记》(《ぼのぼの》)
《暖暖日记》描写了一只暖暖的海獭为主角与众多好友的无厘头搞笑日常。
原作是五十岚三喜夫创作的日本四格漫画作品,最初刊登于1986年。曾经两度动画化。
而“日常系”作为一种现象级创作进入大众视野,则归功于《阿兹漫画大王》《轻音少女》《幸运星》等作品。
京都动画2009年作品《轻音少女》,豆瓣评分9.0
近年来,变种“日常系”作品也不时出现在大众视野之中。比如,加入末世要素的《少女终末旅行》和加入了观光旅游要素的《摇曳露营》等。
实际上,今年七月播出的京阿尼回归之作《小林家的龙女仆》也算是一种加入了魔法世界要素的变种日常系创作。
Animate2021日常系动画推荐榜单
日本动画评论家小森健太郎将以京阿尼名作《日常》为代表的“日常系”动画/漫画的特征归结如下:
・以四到五名未成年女性(高、初中生,甚至是小学生)为主要角色;
・角色们没有明确的目标或需要达成的目的;
・主要角色的表现中有或多或少的性暗示,但这些角色基本与恋爱绝缘
・作品会刻画主要角色的家族关系,但并不是以家族关系为主题
・不存在过度的不幸与悲剧
总之,“日常系”指的就是那些描绘少女们平凡日常生活的作品。
——小森,2013
小森总结,“日常向”作品抛弃了传统故事叙事中必要的“起承转合”,甚至无视时间概念和桥段之间的内在逻辑,只将镜头聚焦在年轻女性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通过对女性们轻松、散漫甚至无厘头的日常生活的描写激发观众共情,给观众们带来暂时远离现实生活烦恼的治愈和欢笑。
其实,以一群女学生为主角的动画/漫画作品并非只限于“日常系”。比如《美少女战士》《魔法禁书目录》中虽然也有许多女学生登场,但很显然,两者都不属于“日常系”。
这里就要说到日常系的另一个特点。
通常,传统少女向动画/漫画的主角团在拯救世界之余也不会忘记谈个恋爱。而“日常系”则完全屏蔽了异性恋视角,或者说,是屏蔽了与异性(大部分时候是男性)的“关系性”。
很多“日常系”作品中男性就算出现,也绝对不会与女性主角们存在任何可以称之为“恋爱”的感情线,而另一部分作品则干脆将男性排除在画面之外,形成了一个只有女性存在的奇特世界。
《摇曳露营》只有女性的主角团
虽说“日常系”作品通常缺少挑大梁的男性角色,但并不表示这些作品缺少感情描写。由于男性的集体隐形,女孩子们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浓墨重彩——或者说,是“橘里橘气”起来。
作者们将各种“伪百合”擦边球玩儿飞起,而比起早就被画烂的男欢女爱,女孩子们那种在友情、爱情甚至情欲之间反复横跳的暧昧关系性,显然更容易获得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观众的好感,引起观众们对角色和故事本身的兴趣。
那么,“日常系”作品到底是如何在排除异性恋爱桥段的基础上,构筑起一个情感充沛的奇妙世界,我们又该如何理解“日常系”作品中那种暧昧又不做作的女女关系呢?
这种关系到底是对女性之间友情、亲情、爱情的尊重,还是一个变种的“父权制阴谋”呢?
这些,便是本篇文章想要关注的问题。
“日常系”:那些平凡生活中的小小奇迹
虽说上文强调了“日常系”作品中女性之间的伪百合关系,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关系性并不是“日常系”最重要的主题。
那么,“日常系”作品的主题是什么呢?
以京阿尼的“日常系”代表作《日常》第一集为例,作品没有进行任何世界观引入和角色介绍,上来直接就是一段两主角关于“干劲儿”的对话。
接着镜头一转,另外两名主角“博士”和背着发条的机器人名乃登场,名乃出门去追把烤鱼叼走的猫,却和路过的男学生相撞,而这一撞则引起了一场波及全市的核爆……
等等,你问博士为什么看上去只有五岁、机器人背上要背一个发条?为什么男女相撞会引起核爆?答案谁也不知道,也许作者也不知道,或者说,在“日常”的世界里,答案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这些看上去脑洞清奇、没有逻辑的桥段,与《日常》这个标题,以及故事发生的环境——一个日本随处可见的小城,一个平平常常的早晨——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而这种反差则完美地诠释了日常系作品的美学核心——也就是,用冷幽默、无厘头和反讽的手段,解构那些看似合理的“惯例”,并对我们所存在的“日常生活”进行重新聚焦、反思与活性化。
在这短短一分钟不到的剧情中,制作者也完成了对日式动画/漫画中许多看似“平常”,实际上毫无合理性的固有设定的冷幽默:
比如,为什么故事必定开始于春季的新学期?
为什么萝莉角色拥有和年龄不符的身份和能力?
为什么男女相遇必定会引发世界巨变甚至毁灭(对,说的就是世界系)?
《日常》用无逻辑的开头推翻了所有这些日式动漫的惯用套路,同时暗示观众,放下固有成见吧,这个故事虽然叫《日常》,但这里没·有·你们所熟悉的“日常”!
一点也不“日常”的《日常》
另外,与被作者精心安排了起承转合的故事不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体验很多时候并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只是一群无序的片段化体验。(比如张三上午走在路上摔了一跤,可能会是他成为“法外狂徒”的导火索,但和他下午买饮料中了“再来一瓶”的体验之间就不存在任何起承转合。)而日常生活的这种无序感反映在日常系动漫中,便成了这一类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片段化和去时间化
一集日常系动画通常由数个桥段组成,桥段之间大部分情况下不存在内在逻辑联系,这使得日常系动漫成为了一种观看门槛较高的作品类型,比如初次观看《日常》的前几集时,很多观众会有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觉。可一旦观众和主角们的脑回路对上线,就会彻底沉迷,并被作品中的一些有特色的表现洗脑。
这也是为什么日常系作品经常会产出一些二次元经典梗的原因。(例如《日常》最著名的“最上川”梗,和《男子高中生的日常》中的“便利店薯片半价”梗等等)
除了《日常》这样的经典日常系动画,近年来的一些“变种”日常向作品,在延续了日常系动漫“着重刻画日常生活”这一核心特征的同时,加强了作品的世界观设定、娱乐性和故事性,让作品的整体完整度更高,也对入门观众更友好,比如《小林家的龙女仆》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但无论哪部作品,核心立意都是“万变不离其中”——这些作品的目的并不是去传达什么高大上的深邃道理,也对履行正义、拯救世界、找寻真爱、实现人生价值这些日式动漫的常见命题毫无兴趣。它们所在乎的只有“日常”二字。所谓“日常”就是我们所经历的波澜不惊的每一天,以及在这些看似平淡、无趣、毫无逻辑可言的日常生活中巧遇的难忘经历。
抱歉,这里没有鲜花和洋娃娃
说完日常系作品的基本美学,再来看看角色设定
如上述引言中所总结的那样,大多数日常系作品以一群未成年的年轻女性为主角,那么日常系又是如何刻画这些女性的呢?
首先,乍一看,日常系作品通常会遵循日系宅文化对女性角色的类型化设定。还是拿《日常》来举例,《日常》的主角四人组刚好分别是日本动漫中常见的天然角色(东云名乃)、双马尾妹妹角色(长野原美绪)、黑长直高冷角色(水上麻衣)和笨蛋搞笑角色(相生祐子)
但由于日常系作品的精髓在于对日常的“反转”,角色们看似套路的外表之下,通常隐藏着令人意想不到的“惊喜”,或者说是“惊吓”。例如,黑长直冷美人水上麻衣的兴趣爱好是佛像雕刻;祐子虽然学习能力基本为零,但经常会在犯傻之后说出一些很有哲理的话;而长野原美绪这个双马尾头上的两个木制方块发箍则被设定成了开启外星人秘密武器的钥匙(这里明显是在恶搞宫崎骏老爷子的《空中之城》了)……
而近年来,随着日常系作品群的逐渐发展壮大,一些作品不再强求角色外表与内在的反差,而是突破惯常的角色设定边界线大胆搞笑,用漫画式的夸张表现刻画出一个个反传统的鲜活角色。
比如,《千绪的上学路》中的主角千绪是一个重度电脑游戏沉迷者,玩刺客类游戏上瘾而不由自主地去学刺客飞檐走壁,因网游中的一句挑衅而忘记第二天有课彻夜鏖战,用游戏中的噱头吓退现实中的不良少年……千绪身上表现出来的诸多游戏成瘾症状简直像是在笔者身上装了监控器,而适当的夸张又恰好戳中了笔者的中二之心。
把自己幻想成刺客的千绪
《恋爱研究所》中,看似完美端庄的黑长直学生会长实际上是一个对恋爱充满不切实际幻想的逗逼,而在《女子高中生的虚度日常》中,身处女校的主角们则更加放飞自我。主角“笨蛋”(是的,这个主角的外号就叫“笨蛋”)在和朋友的聊天中,幻想了一堆男性角色一定说出“真是个有趣的女人”的各种玛丽苏桥段、而另一名主角“阿宅”则对着两名男老师打开“B&L eye”想入非非……
死宅在发动“B&L eye”之后看到的景象
在这些以搞笑为卖点的日常系作品中,女孩子的字典里似乎根本就没有“端庄”这个字眼,更是不把日本社会对女性的条条框框放在眼里。
虽然大部分情况下,女孩们对社会规范具有破坏性的行为都是为了给作品增加笑点,但在刻板印象满天飞,没有萌点就当不了主角的日系动漫中,这种表现何尝不是一种冲击传统的尝试呢?
“伪百合”与“女性视角叙事”的缺失
相比《日常》这样以校园生活为背景搞笑的日常系作品,近年来的另一些日常系作品则更加注重女性角色之间的关系性,甚至将其表现成一种若有似无的情欲。
在这些作品中,主角中的一人虽然在设定上为“女性”,却被刻意弱化了女性特质。同时,这些女性主角通常或是拥有一些以男性为主要受众的爱好,或是担当一部分在日本社会中多数由男性担当的社会角色。
比如,《小林家的龙女仆》中的主角小林平时的穿着以西装衬衫和西装裤为主,作为一名程序员,她的工作单位里从同事到上司基本都是男人。而在《神推偶像登上武道馆我就死而无憾》(以下简称《神推》)中,钟情地下偶像(女)的偶像宅主角,也是一名女性。
偶像(左)与偶像宅(右),橘里橘气的《神推》
换句话说,这些角色除了外表以外,实际上与男性,也就是屏幕前的男性观众拥有许多相似之处,当然也就更容易让男性观众们共情。
不仅如此,在笔者看来,这样的做法多少有些狡猾。因为在更换性别之后,一些原本放在男性角色身上绝对不会被允许的行为瞬间就变得不那么令人难以接受——比如《神推》中女主对小偶像的一些行为,放在男性身上多半会被当成性骚扰和变态,而与女孩子牵手、抱抱、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或是一同入浴、一同睡觉这些事若是由一名男性角色来执行,则更是难上加难……
虽然日常系创作舍弃了男性角色,但实际上,拥有男性特质的主角却成为了男性观众在作品世界观中的代理。
在《小林家的龙女仆》中,我们可以能看到许多女孩子们互相身体接触的描写。由于大家都是女性,这些画面看上去似乎没有那么“刺眼”。然而,这些画面毫无疑问就是在满足屏幕外男观众的性幻想,是一种在服务男性观众的“窥视癖”的同时,又让观众没太多罪恶感的讨巧策略。 
《小林家的龙女仆》第二季中,同性间的身体接触与福利桥段更加变本加厉
可见,哪怕一部作品中出现的主要角色都是女性,我们也很难将它认作是一部“女性创作”。实际上,在现存日式动漫的表现框架中,摆脱父权制叙事规范、真正从女性视角出发的作品几乎是凤毛麟角。个中原因想必各位读者也都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本文便不多加赘述。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笔者在观看很多日常系作品时,都会慢慢忽略所谓“男性凝视”的可能性,因为作品异想天开的剧情和令人捧腹的搞笑桥段足够让笔者能与作品中的任何角色们共情。这种共情与角色的性别无关,只因在某个时间点上Ta确实表达出了笔者想要表达,却无从表达的心情。
比如,在《小林家的龙女仆》中,主角小林就成功地担当了引起观众共情的重任。
作为一名生活在现代大城市中的年轻人,小林身上自带面对新鲜事物的从容不迫和对“异己者”的宽容理解。同时,她的言谈举止也饱含原子化社会中独立个体所经受的孤独、脆弱与窘迫。小林所传达出的那种渴望亲密关系又害怕被这种关系所伤害、想要传递感情却又因为不擅长而无所适从的复杂情绪成功引起了笔者的共鸣,她从孑然一人借酒浇愁到“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变化,也让笔者会心一笑。笔者仿佛从这个角色身上见到了自己,从而获得机会反躬自省,重新思考亲密关系中个人自由与情感付出的关系。

因此,抛去反对男性凝视的政治正确来看这些“日常系”作品,也许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毕竟,男人和女人之间的不同真的有传说中那么大吗?难道对美好的向望、对爱的渴望、对生活中发生的小奇迹与的感动、对毫无逻辑的命运的恐惧与无奈,不是人类共通的感情吗?
也许,这种强烈的共情效应,才是“日常系”作品经久不衰并日益壮大的原因吧?
五部值得一看的“日常系”动画
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固然魅力四射,但对我们普通人而言,却也是如空中楼阁一般难以触及。然而,正如《日常》的句名言,“日々私たちが過ごしている日常は、実は奇跡の連続なのかもしれない。”(我们所读过的平平无奇的每一天,说不定就是无数奇迹的连续。)所言,普通人的生活同样也有它自己的精彩,只是当我们对生活的观察力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迟钝,当我们的热情被日复一日的996消磨,当越来越多的光怪陆离的“奇观”因互联网而触手可及,我们便失去了发现、理解、感受日常生活的能力。
而“日常系”就像是一碗醒酒汤,让我们返璞归真,重新将目光收回到身边,重新像一个无忧无虑的孩童般,会心一笑。
最后,笔者精选了五部看了不亏、百看不厌的“日常系”动画与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能够在忙碌了一天、躺在床上、打开电脑的后,收获一份纯粹的感动或是快乐
——
《日常》
正统派日常系动画神作,无厘头搞笑的神,京阿尼就是最强的!
《恋爱研究所》
一开始当成《圣母在上》看,看了半集发现和《圣母在上》的唯一相似点,是它们的主角都是个黑长直;表情包制造机。
《千绪的上学路》
角色设定十分新颖,游戏成瘾者必看,看的时候请放下杯子和食物。
《小林家的龙女仆》
变种日常系的代表作,或者可以说是披着日常系外皮的废萌后宫番。
《人类衰退之后》
其实并不能算是彻底的日常系,但完美继承了日常系高级黑和冷幽默的精髓;粉毛都是且开黑。


- END | 动画学术趴 -
— 点击图片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