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这篇推文大部分都是在飞机上写的。
原计划昨天五点多落到虹桥,除去通勤和酒店安顿,时间还算够用。
结果没想到五点多才起飞,在飞机上坐等了两个多小时又飞了两个小时,到酒店安顿好已经晚上十点了
真是猜中了开头却没猜中结尾。
晚上十点的“晚”饭。
出发前打包行李时没想到会在飞机上呆这么久,充电线全收进行李箱了。
结果写没多一会儿电脑就没电了,于是惊动了三个空哥给我搬行李、收行李,拿着电源线四处找插孔,最后发现就在座位下面,又趴地上费劲巴拉搞半天。感恩!
其中一位还顺便看上了我的电源线收纳包,直接要走了剁手链接,感觉自己四处给人种草!

原谅我盘的豪放又粗糙
闲话说完唠正嗑。
又到择园季。
去年这个时候疫情刚过去,幼儿园开始放出消息恢复招生,我也准备让慢慢入园。
其实慢慢一岁多时我们就开始四处考察幼儿园了,到去年夏天她满三岁,已经陆续看了有十几家,有的还探园不止一次。
当时我选园的一大硬指标是外教,还得是全天跟班那种,最好除了英语还能教一门二外。师生比得高,最好一个老师就看俩仨孩子。
所以看的大多是一个月万把块的国际园,各项费用加起来差不多20万。
但最后你猜上了哪里?
家门口的公立园,价格异常友好,从出门下楼到幼儿园门口步行三分钟。没外教,一个班三十多个小孩,常驻三个老师,外加一个实习老师打游击。
为什么呢?因为疫情。外教撤走就回不来,有外教变成没外教,每班一个外教变成所有班一个外教。前面说的最贵的那家园,经去年疫情一役,直接关张大吉
人算不如天算,有意向的全部歇菜,时间紧迫直接楼下解决。
猜中开头却没猜中结尾这事,真是三五不时就来一次。
现在慢慢入园已经快一年,这个学期结束就升中班了。从最初小马过河一样四处调研、探园,到最后没得选误打误撞上了个离家最近的,
预想落地产生了偏差,偏差也反过来厘正了当初的预想。一年以后回头看,对“如何选幼儿园”这件事,有了更清醒更客观的认识。
选择幼儿园,首先要认清的一点就是幼儿园宣称的理念并不重要。

常见的就是蒙台梭利也就是蒙氏园,华德福园,瑞吉欧园,国外还有森林幼儿园,这个在国内就很少见了。

这些理念的幼儿园好吗?好。

但有一个前提条件:它必须是一个真正的某种类型的幼儿园,真正地秉承某种办园理念。
而不是在自己脑门上贴个“蒙台梭利”或者“华德福”的标签,就可以宣称自己是某某园的。
为什么会这么说?因为这些理念都是舶来品。但凡舶来品,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偏差。
有的没有吃透这种理念的本质,学到了皮毛没学到精髓,仅仅模仿了个形式。而形式是最容易复制的有的就只是贴了个标签,连形式都模仿得不像。
我在北京看过两个蒙氏园,共性非常明显:
都是乍一看上去非常蒙氏,装修风格是典型的蒙氏,配备的都是很典型的蒙氏教具和蒙氏家具;
但当你和老师或者园长真正去聊细节的时候,就都能感觉到某种程度上它是背离蒙氏理念的。
比如蒙台梭利最鲜明和主打的理念就是提出了儿童敏感期和环境对儿童成长的重要作用,指出儿童在特定的敏感期会发展不同的技能,在儿童发展早期通过吸收性心智来学习。
因此在蒙氏教育中没有严格的课表及上下课时间,让儿童循着内在需要,自由而专心地进行一项活动。而适宜的、能够对儿童形成刺激的环境很重要,他们也需要对环境作出反应。
这些是Montessori from the Start-The Child at home, from Birth to Age Three这本书里提到的内容,是一本蒙台梭利的早教育儿书。
当初想给慢慢选幼儿园的时候,因为对蒙台梭利的理念很感兴趣,专门买了这么一本书来读。就是下面右下角黄圈里那本,因为在出差手上没实物,只能凑合用一张旧图了
这些理念我都是很认可的,但在实际探园的过程中,我并没有在幼儿园在课程安排上和对小孩的个体化反馈中,看到这些理念的落地。

所以在国内选幼儿园的时候,这些国外引进的理念真的不重要。如果真的很喜欢很看好某种理念或某类园,不妨先仔细了解一下这种理念,再仔细考察一家园是不是能真正的让这个理念落在实处。
最忌讳的就是一心奔着高大上,结果落个四不像。
那不看理念看什么?我比较看重的是师生互动的模式,或者说老师对孩子的真实态度,以及幼儿园整体的氛围。
这一点光凭几节体验课、公开课,或者周末探园、和老师园长聊天是没法了解到的,必须要去亲自观察孩子们在园的状态
,是开心的、松弛的、外放的,还是压抑的、紧张的、收缩的。

这一点和公立私立无关,和纪律是否严格也无关,而和老师对孩子的反馈和态度有关。
入园第一周的慢慢
怎样观察到真实的情况呢?三种渠道:
第一,选在工作日去探园,而不要在周末没有小朋友在园的时候去;
第二,在接送园的时间去幼儿园门口看一看,尤其是放学时,和家长们聊聊天;
第三,像我一样把小孩送进去以后从自己小孩身上观察…… 当然这是无奈之举了,最好不要这样!
在这一点上,我对慢慢的幼儿园其实是不太满意的。幼儿园有它好的地方,比如老师都非常负责。特别是主班老师,细心,有责任心,反馈及时。要负责三十多个小孩,能做到这点非常不容易。
慢慢的主班老师在去年开学第一次在园用餐时就发现慢慢的饭量出奇地大,饭后就打电话来向我核实是不是符合她平时的习惯。平时也会经常告诉我慢慢在幼儿园每顿吃了多少,然后反复叮嘱放学回家千万不要再给她吃的。
偷窥……
但很多时候我发现慢慢在幼儿园其实是不够放松的。很明显的一点就是幼儿园发来的照片上她几乎从没笑过,玩游戏的时候也是一样。
不管在做什么,她的表情总是很拘谨,肢体也很僵硬,总给人一种很紧张又呆头呆脑的感觉。
对比一下下面的两种状态,是不是差别很明显。而左边这张还是挑的慢慢相对看起来开心的一张。
后来果然得到验证,他们的主班老师平时偏严厉,属于责任大事务多,管教也比较严格的那种。
而且慢慢有时还会提到,和某位老师说话,但老师不理她。这一点我觉得比严厉还要严重。原因除了压抑天性,再就是我很不希望小孩在很小的时候,就把压抑和学校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一个不良的刺激反应模型。
那为什么还要呆在现在的幼儿园?往下看👇
没有哪家幼儿园是完美的。
以我看过的国际幼儿园为例吧,这些幼儿园有一些共性:
都有外教全天跟班,有些还开了二外,比如前面说的英法双外语配置;
都有一个主打的“国际化”的教育理念,蒙台梭利、华德福、瑞吉欧、IB,等等;
都有漂亮的园区,装修有质感、审美在线,室外至少铺了假草,有塑胶跑道、平衡车赛道,有的还有原生态的小山坡、小溪,养着小鸟小兔子;
都有丰富的园内文体课程,“不用在外面再报班”也是卖点之一,会请专业教练教授平衡车、骑马、高尔夫等;
都有“服务至上”的老师,高园费让老师们对待家长时更有服务精神,更像服务者而不是管理者。
曾考察过的一家国际园。教室后面还有山坡和小溪。
这些都是它们的A面。那么B面呢?
距离近、园区美、中教英语好、外教除了英语还教法语,但一天只供一顿午饭,还经常是纯“洋式”的三明治,别说小孩,大人都不爱吃;
吃得好、牌子硬、带班老师精干老练,但户外场地面积为零,几百个娃每天跟犯人放风似的掐着点轮流爬上楼顶跑圈;
有大草坪、有山坡、还有小溪的,校长就是英国人天天在园区四处视察,但中教听不懂外教说话跟不上外教上课的节奏;
哪哪儿都好的,距离太远……
所以怎么办?
首先你要有自己的重要性排序。比如我的排序从优到次优就是:
距离近,老师对孩子态度好、有积极正向反馈,有英语环境,户外活动多,吃的好,等等。
为什么?
这里面既有我有选择地看重的因素,也有结合我家实际情况不得不妥协的因素。
比如我曾经在慢姥姥家附近找了很多幼儿园,原因是那边的幼儿园都很新很大,设施普遍很好,国际园居多,私立园也有专门的国际班。
最重要的是,选园探园的当时,我是可以为了上一个看好的幼儿园而搬家的。

但后来形势有变,除了疫情原因外教没法到位,我也在离家很近的地方找到新的工作机会。这就不光决定了我不能再搬家,还决定了我要把距离近放在首位,否则家里老人接送园会很不方便。
再比如我知道很多家长都会把幼儿园伙食好放在第一位,这也是理所应当的,任何时候吃饭都最重要
对正在长身体的小孩更是如此。
但碰上慢慢这样的“饭霸”,这一点就不那么重要了——她任何时候,不管吃什么,都说好吃,都能把自己吃得滚瓜溜圆。连小时候得疱疹咽峡炎满嘴疼都不能影响她的食欲。
所以我一点都不担心她因为幼儿园的饭不好吃而吃不饱,我甚至希望她的饭量在幼儿园能缩减一下
至于为什么起初一定坚持英语环境,一来是和我对慢慢启蒙规划有关,对英语比较重视,二来当时选园的时候我的自由度也比较大,其他因素可以少考虑或不考虑。
所以你看,我的排序不光是根据慢慢的需求、我的价值判断制定的,也是充分考虑了家庭实际情况,深思熟虑多方考量过的。

每个人除了看重的方面不一样,家庭情况也不一样,所以排序肯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结合实际进行调整。
最后总结一下选择幼儿园的要点:
第一,一定要亲自去探园,亲自去观察。网上看图片或者搜集信息很可能和真实情况差别很大。
不要只听官方的介绍,要去和幼儿园小朋友的家长聊聊,更要观察在园的小朋友的状态。
第二,一定要有自己的排序,而这个排序一方面要匹配自己的关注的重点,两一方面也要匹配家庭实际情况。
不要盲目追求高价、“高大上”、国际园,任何一家国际园在小孩学英语这件事上起到的作用都是有限的,都没办法把小孩变成“母语娃”。
第三,正确认识幼儿园的功能和作用:习惯养成、生活自理、以及提供社会演练环境。不要强行赋予幼儿园过多的功能。
希望大家都能找到和自身需求匹配度高的幼儿园!
- End -
往期好文戳👇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