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共 2565 字,阅读时长约 7 分钟
· 本文来源:亚当斯密经济学(刘胜军微财经出品)
文 / 刘胜军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毛泽东
1
金融市场迎来“大变局”
达利欧(Ray Dalio)与孙正义(Masayoshi Son)都是世界级的投资家。
达利欧专于二级市场投资,而孙正义是靠风险投资火中取栗。
世界面临百年未有大变局,此时更加考验“水平”。
最仅一年来,中国频频亮剑,N年来风光无限的“科技巨头”步入雷区:
• 阿蚂蚁金服IPO最后一刻被喊停。
• 阿里巴巴被罚款182亿。
• 滴滴“暗度陈仓”赴美上市却引发监管层震怒。
• 新华社《经济参考报》雄文再批腾讯游戏致马化腾: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 喜马拉雅、字节跳动等巨头纷纷宣布取消IPO计划。
• 最近几年堪称火爆的“学科类校外培训”赛道,更是遭受毁灭性打击,领头企业股价暴跌90%中央给力!教育股团灭背后,我看到了国家的希望)。
……
谁也不敢说,黑天鹅已经出尽。
2
孙正义的焦虑
这样前所未有的宏大场面,连孙正义都懵了。8月10日孙正义宣布:
• 目前政策层面我们也看不太清,需要进一步观察。
• 尽管我们仍然看好中国市场的未来,但中国政府管控加强的背景下,需要进一步观察哪些领域的风险更小,在那之后再重新考虑投资,预计这个过程需要半年甚至一年以上。
对孙正义而言,做出这样的决定并不容易:
• 中国是孙正义的福地。软银持有的阿里巴巴股份占软银净资产比重一度高达60%,如今已减持到39%。
• 孙正义豪赌未来的“软银愿景基金”,大肆押宝中国,中国企业投资比重最高占到23%,仅次于美国企业所占的34%。如今,愿景基金所投资的中国企业占比已降到11%。
笔者推断,孙正义的悲观有两个原因:
• 孙正义的资产组合,高度集中于阿里巴巴、滴滴、字节跳动等头部平台,而这些企业恰恰是监管风潮的聚焦点。
• 孙正义最“惺惺相惜”的中国朋友是马云,而如今成为“画家”的马云心境可想而知(画家马云)。
3
达利欧的淡定
同样是投资家,达利欧看到的风景却不一样:
• 最近中国的政策举措,让不少人对中国的资本市场和资本理念产生了怀疑。我希望你不要将此类举措,误解为对过去几十年存在的趋势的逆转,并被它吓跑。
在中国观察方面,达利欧不仅仅是隔岸观火,而是深入其中:
• 他出生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年。
• 早在1984年他就访问了中国,牵线人是中信集团的一名高管。
• 80年代末,对中国构建金融市场产生重要影响的“证券交易所研究设计联合办公室”(联办)成立,达利欧很有眼光地决定向联办捐了一笔钱,帮助他们建立中国的证券市场,善莫大焉。
• 1995年达利欧将自己11岁的儿子Matt Dalio送往北京,就读于牛人云集的史家胡同小学
达利欧的“淡定”背后有着清晰的逻辑:
• 我能理解,不了解真实情况的人们会对这些事件感到困惑。从我36年前到访中国以来,我发现大多数西方观察家往往不相信中国能真正用好资本市场来促进发展。而这些观察家既没有与中国决策者直接接触、也不了解变化背后的真实细节。
• 他们将最近中国发生的这两个事件,看成是政策制定者反对资本理念的体现。在滴滴的案例中,政策制定者提示滴滴,继续上市可能不是最好的选择,他们希望能妥善处理数据隐私问题——这显然是可以理解的。在教育公司的案例中,人们渴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得到教育服务,却付不起昂贵的教育费用。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广泛提供这些服务,减少教育不平等,帮助人们减轻教育经济负担。政策制定者们相信,这些举措是对整个国家更好的,尽管资本并不喜欢这些政策。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达利欧指出:
• 我记得许多类似的错误解读。例如,我记得中国散户投资者泡沫破灭导致政府购买股票,然后政府尝试调控股市一段时间。我还记得,2015-2016年人民币因为央行扩大汇率波动区间而贬值。很多投资者将这些视为证据,认定政策制定者正在背离发展中的资本市场。
• 一些持怀疑态度的投资者认为,这些举措是不恰当的反自由市场干预,尽管同样的举措在许多资本主义市场已经发生过很多次。更何况,对比起美国和其他发达市场的财政和货币干预政策,中国政府实在相形见绌。
• 中国决策者成功地应对了影响,并实现了他们的目标。他们的行动方向从未改变:支持资本市场、企业家精神和对外开放投资的快速稳定发展。所以我鼓励你关注底层趋势,不要误读和过度关注表层波动
王安石诗云:“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说白了,孙正义的困惑,是因为未能站在更加宏观的历史和政治视野去看待问题,而是狭义地、短期地、单一维度地看问题。达利欧说:
• 要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你需要了解中国……是为了为大多数人的利益服务。决策者决不会按资本市场和富有资本家的意志行事。相反,资本市场中的人和资本家必须了解他们在系统中的从属地位,否则他们将承受错误的后果。例如,他们最好不要误认为,有钱就意味着他们有权决定事情的发展方向。
• 您还需要了解,在这个快速发展的资本市场环境中,中国监管机构正在制定适当的法规。因此当法规变化迅速且不明确时,会导致这类暂时混乱,这可能会被误解为反资本市场举措。
• 此外,你也需要了解全球地缘政治环境的变化会导致一些改变。你可以看到这反映在美国政府的政策转变上,例如 a) 改变有关中国公司在美国上市的政策和 b) 威胁禁止美国养老基金在中国投资。
• 你可以假设这些事情会在未来发生,并据此作出投资决策。但不要将波动误读成趋势,也不要指望中国会用跟西方一样的方式来运行资本市场。
4
风物长宜放眼量
资本市场的的确确“雷声不断”,但只要看清楚“大逻辑”,就可以心中有数,趋利避害:
• 逻辑一: 中美关系从“中美国时代”转向“极端竞争”,很多安排不得不“重新设定”,双方仍在不断测试、调整和适应,企业也应该做“明白人”,既不要犯马云式“自以为是、我行我素”,也不要耍滴滴式“小聪明”。
• 逻辑二: 以数字化和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第四次产业革命不断向纵深发展。数据,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进而,拥有关键数据的公司,不可避免会成为“敏感企业”。在这一局面下,政府监管部门与科技巨头之间的关系,也不得不“重新设定”,双方仍在测试、调整和适应中(世界级难题:如何把阿里关进监管的笼子?)。
• 逻辑三: 中央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两个循环相互促进”,这是一项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战略转变。实现这一战略,科技创新和居民消费是两个关键支柱。要推动科技创新,就要加快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步伐,让更多的明日之星能够在资本市场的土壤扎根发芽;要提升消费的地位,就必须着手破除教育、养老、医疗、房地产“四座大山”,缓解躺平、内卷的社会焦虑。
• 逻辑四: 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经过40年经济高速增长,中国面临的核心挑战已经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为“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力图在共同富裕方面实现突破性进展。因此,历史叙事已经不同。企业家如果继续固守以往的“思维惯性”,必然碰壁。
佛曰:“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唯有以超然的境界,才能建构起穿破迷雾的核心逻辑,才能适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风投界必读:他为何坚持不投资所谓“教育股”?)。
- END -
记得转发给你脑海中第一想起的群~


刘胜军
坚持讲真话的经济学家
国是金融改革研究院院长
2014 年参加总理经济座谈会
70 后经济学家代表人物之一
著有《下一个十年》

▼ 应聘、演讲邀请、商务合作 
请添加微信:tina711
(添加好友时请备注姓名、机构、职位、目的)
诚聘富有激情的财经写作达人

喜欢就点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