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位小姐姐是翻译组的小伙伴

加入的时候已经是一笔

分享的是之前写的
一笔经验

其次小编想说的是
不要迷恋任何公众号或者经验贴
最重要的还是你自己的努力
最后也希望大家能够积极投稿
小编也会尽量把大家的经验帖发出来
以便其他小伙伴参考
先介绍本人背景。本科英语专业,硕士翻译专业。毕业多年,工作中只会用到简单英语,也基本不需要翻译。但业余有接触英语的习惯,偶尔有笔译任务。2015年一次性通过CATTI笔译二级,实务64分,综合76分。2020年一次性通过笔译一级,63分。
其实我感觉自己从二级到一级这五年间,翻译水平并没有很大的质的提升,也怀疑过自己二级刚及格去考一级是否异想天开。最近看到一个比较靠谱的翻译公众号回复读者留言,说CATTI是扣分制,所以分数会集中在60-65之间,不知是否可信。
一、本次考试
1. 题目和考试过程
CATTI笔译一级的题型有翻译(中译英、英译中各一篇,各40分)、审定(中译英审定、英译中审定各一篇,各10分),考试总时间是3小时。2020年翻译真题以及审定真题大家可以上网找一下哈。
时间分配方面,我预先设定(随便定的,没什么根据)翻译题每篇1小时,审定总共1小时。第一篇翻译是英译中,光是读懂就相当难,因为这是一篇文学作品评论,行文很“文学”(句式比较特别,要读几次才明白),用词也很“文学”(很多生僻词)。而去年的英译中是一看就懂的那种文章。所以这篇翻译,我很多时间都花在了翻字典上。1小时后,只翻译了2/3左右。不恋战,果断按原计划转到下一题中译英。
中译英的内容是对中国学研究的简介。中文原文的句式并不复杂,所以表达难度不大。难点可能在于对学术研究的理解,也就是可能每一句都看得懂,但合起来不知道内在逻辑是怎样的。所幸这是我平时关注的领域,理解上没什么困难。这篇大概花了40分钟。
最后的审定题很快看完,但错误真的很难找。英译中讲的是《国王的演讲》那部电影,很多错找不出来。中译英讲的好像是环境保护,译文感觉比较蹩脚,好像哪哪都可以改。审定题我好像花了半小时不到,然后跳回开头把第一篇翻译做完,又通卷检查了一遍,发现有漏译,赶紧补上,就到交卷时间了。
2. 应试技巧
(1)时间掌握。我觉得我这种给每部分试题限定时间的做法挺好,一是可以督促自己保持速度,二是可以在时间框架内把所有题目的难度都掌握于心,不容易慌。每部分试题,只要到预定结束的时间,即使没做完都要转到下一题。把相对容易的题目做完之后,再集中精力攻克最难的。这样即使最后时间不够,起码把能得分的都做了,而不是死磕不能胜任的部分。
(2)字典选择。CATTI考试允许带纸质字典。我考二级时带去,由于生词不多,也没什么空余时间查,所以考一级时原打算不带。幸好经同学提醒还是带去了,解决了第一篇英译中20个左右的生词,对于考试结果起到重大影响。这也充分显示出词汇量的重要性,如果词汇量够,就不需要把考试时间花在查字典这种初级工作上,而是花在琢磨译文上。我考试使用的英汉字典是高中时的《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英英、英汉双解)》(商务印书馆、朗文出版社),汉英字典是《新时代汉英大词典》(吴景荣、程镇球主编,商务印书馆),都是1000多页的字典。我很感谢高中的英语老师,她说查英语单词一定要看英文释义,因为中文释义不能完全表达单词的意思,这个建议我受益匪浅。
(3)现在CATTI笔译考试采用机考,答卷只需打字,这对于我这种字丑的人是一大福音。强烈推荐考前上CATTI官网体验模拟机考,半小时就行,可避免考试时因不熟悉操作系统而手足无措。考试系统有一个在译文中做标记的功能。我一直以来的习惯是,遇到有疑问或不会的地方就做标记,回头再考虑。但要注意,从别的题再回到原来那题的时候,原来那题的标记好像会清空,所以保险一点,可以把有疑问的地方在草稿纸上用笔简单记录,以便复核。另外,我记得文字格式有斜体,所以我考试时对书名之类的都设置了斜体。
(4)审定的答题技巧,我只是考前看了一位翻译专家的视频直播。他建议英译中审定,先撇开英文原文,先看中文译文,凭常识、母语感觉找出不合理的地方,再对照英文原文复核——这招我觉得很管用;中译英审定则要注意语法、单复数之类,专有名词大概率不会埋伏错误(然而本次考试的其中一个错误竟然是将“George VI”错译成“乔治四世”,而我没有发现)。
二、备考方法
英翻中对于我不是难点,只要原意理解正确,再用母语舒服地表达出来即可。所以我只练习中翻英,练习素材是政府工作报告、散文英译。前述的翻译专家说过,练习翻译一定要有人批改或有范文对照,否则“自说自话”水平基本是不能提高的。虽说这个说法有推销翻译培训课的嫌疑,但我后来确实从对照练习里学到很多,所以还是推荐大家找有权威译本的素材进行对照练习
1. 政府工作报告
2020年CATTI一级的考试时间是11月,我6月开始看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英对照逐字逐句看了两三次。意外的是,今年一级考试完全没有出现政治相关内容,但我事后觉得看政府工作报告还是很有用的。学习中国特色词汇是不用说的了,这里仅谈谈政府工作报告可以带给我们的延伸意义。第一,可以学到一些比较“正式”、庄重的表达,一方面锻炼自己英语的规范性,另一方面在正式场合和考试上肯定是派得上用场的。第二,学习翻译技巧。很多人说政府工作报告那种四平八稳的中国式英语会让人掉进去出不来,这也许是对的,但其中的翻译技巧是可以通用的。比如:
1)报告原文是通过……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我看到的第一反应是,意愿能力翻译成什么好,再用一个什么动词可以同时和它们搭配?但参考译文是“we will … to encourage and enable consumer spending”,也就是意愿能力这两个名词都翻译成了动词:“encourage”“enable”。这样就很简洁明了,避免了动词+名词的繁琐结构。
2)原文是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像这种形象比喻,外交部发言人也经常用到,例如这个锅我们不背炒楼其实就是以房屋买卖为形式的投机活动,所以范文翻译为:“houses are for living in, not for speculation(意为投机。这里的启示是,碰到比喻不用慌,多问自己几次核心意思到底是什么,把语言花里胡哨的剥掉再翻译就行。
3)原文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放管服很明显是某种政策的简称,一查全称是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译文在精炼概括的基础上平实地译出:“We will press ahead with reforms to streamline administration and delegate power, improve regulation, and upgrade services.”这类词,如果平时不关注相关时事,考试碰到那真是没辙。但如果是平时接翻译任务,这个例子启示我们,碰到一些明显是在特定语境下使用的词汇,一定要查出处,在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再翻译,切忌望文生义、死译乱译。
4)政府工作报告中频繁出现坚持这个动词,可能大家第一反应就是“insist”。但我们看看报告中的几句话:要坚持现行脱贫标准译作“We will continue to apply the current poverty alleviation standards”坚持依法行政……坚持政务公开,译文是“We must… exercise law-based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ensure transparency in all government affairs”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译为“putting the health and safety of our people before everything else”。你会发现,坚持没有一次译为“insist”,而是译为几个完全不同的词:continue to applyexerciseensure,甚至在最后一个例句里压根儿没有一个词和它对应。究其原因,坚持这个词在中文里是万金油,很多时候没有明确的含义,更多是表明一种态度,其后可以搭配各式各样的宾语。所以在英文里,要先把坚持接的宾语翻译出来,再根据宾语搭配一个恰当的动词,并把坚决的态度隐含其中。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不要把某个英文单词和某个中文词语画上等号,而要根据语境、搭配去考虑。
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例说明,怎样利用政府工作报告学到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而不是仅仅死记硬背了一些干巴巴的辞令。通过二级的朋友应该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花点心思多想几个为什么,应该能悟出一些门道。
2. 散文英译
前面提到政府工作报告过于板正,容易陷进去出不来。我“跳出来”的办法是,同时练习散文翻译,因为散文这种文体本身就很“活”,而且特别讲究文字的自然晓畅。我记得有一次去开会,有中国人、英国人,有个领事馆资深中国职员帮一位中国参会者翻译英文,正式的表达(例如“很荣幸今天来参加这个会议”)她都译得很顺,但那个参会者调侃了一句“我和谁谁是同学,当年我比他差多了”,她停顿了好久译不出来。这是因为,正式措辞很多“套路”,翻译时按程式走就行,反而是生活化的表达讲究语境,特别灵活,因此常常没有模子可套,需要自行揣摩。当然,CATTI好像主要考应用类文章,文学性不强,但从提高实际翻译能力来看,培养跳出程式的能力还是有必要的。
惭愧地说,我考试之前真正一字一句翻译并对照学习的散文只有几篇。我用的教材是很多人推荐过的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虽然有网友说这个书的英译有时会把中文原文连贯的文气割断,但我从书里得到的主要收获恰恰是中文流水句处理
比如夏丏尊《中年人的寂寞》里有这样一段:“人到了成年以后,彼此都有生活的重担须负,入世既深,顾忌的方面也自然加多起来,在交际上不许你不计较,不许你不打算,结果彼此都‘钩心斗角’,像七巧板似地只选定了某一方面和对方接合。”这种没有连词但逻辑关系又隐含其中的长句很难处理。书中给出的译文是“People at middle age, with the heavy burden of life and much experience in the ways of the world, have more scruples about this and that, and cannot choose but become more calculating in social dealings, till they start scheming against each other. They always keep a wary eye, as it were, on each other in their association.”
可以看出译者对句子逻辑是这样处理的:
这样学习之后,碰到流水句就不慌了。把逻辑理好,在译文中加连词,在适当的地方切分句子,就完成了。
3. 其他拓展
经常听英语广播,可以培养语感。我最近基本没怎么开口说英文,但靠每天在公交、路上时而认真、时而神游地听广播,今天跟老外聊天时竟然说得挺顺,好像无论怎样都能把句子接下去。此外,在广播里听到一些新的表达,根据上下文大概能猜出什么意思,然后查手机词典确认,这样学新词印象很深。目前最爱的还是BBC,涉猎面广,我们平时很少听说的世界什么旮旯的事他们都会报道,当然听听他们怎样报道天朝也是很有意思的。另外,听英语对于记单词也很有用,因为单词读音熟悉了,就能根据读音把单词拼写出来。推荐下载“英语电台”这个APP(我是安卓系统),可在线收听很多英文电台。
广泛阅读是老生常谈了,有大量的输入才有高质的输出,而且知识面对于翻译来说也是很重要的。我曾订几年《时代》杂志英文版,薄薄一本放包里,在路上拿出来看很方便。现在不想花钱,就关注了几个推送《经济学人》中英对照文章的公众号,在手机上看。顺便一提,这次考试英译中出现了“Chekhov”,英汉词典里查不到。我根据上下文判断是人名,根据读音拼写规则觉得是“……夫”,俄国人,有点像“柴可夫斯基”,但鉴于这是一篇文学评论,后来我就想到了契诃夫。考后一查,果然蒙对了。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有的问题字典解决不了,要靠信息储备。
其实我在家里是坐不下来学习的,定力不够,所以我会充分利用通勤路上的碎片时间。政府工作报告的学习,我基本上是在上下班的地铁上完成的。困在地铁里,不能干别的,反而能专心致志。坐公交、走路时就听英语广播。
可以关注一些高质量的翻译公众号,平时刷微信可以随便点开看看,不知不觉会积累到一点知识,而且这些号是很好的免费学习资料库。比如:CATTI中心(官号)、一天一篇经济学人(专注《经济学人》翻译,可作练习素材)等。
三、学习要领感悟
1. 词汇、语法是基础
词汇、语法是地基,不打牢的话,楼房建不上去。我的语法基础是高中时《语法革命》这本书奠定的,这本书现在还有继续出版,但现在改版成什么样我不清楚。词汇的话,我反对孤立地死记硬背。我记得中小学时,有些同学背单词是对着课本背后的单词表,念一遍单词再念一遍中文解释,不断反复。这纯粹是机械记忆,一方面浪费时间、效果欠佳,另一方面其实是领略不到单词在句子中是怎样运用的。我的方法是熟读课文,由于有上下文,单词也很自然就在这个过程中记住了。假设课文是“I tripped up and hurt my foot.”“trip”这个单词你可能不认识,但下文是“伤了脚”,所以熟读全句时脑海中有情景,就很容易把“trip”和“绊倒”这个意义联系起来,也就记住了这个单词的意思。
2. 词语搭配很重要
其实这一点和前面说到要在语境中记单词是一脉相承的。英文不地道,有时问题不是出在单词用错,而是搭配不地道。所以查字典时要多注意单词在例句中与其他什么单词搭配,带有什么情感色彩,在什么语境中使用。另外推荐我研究生老师介绍的一个网站www.just-the-word.com,输入任意单词,就会显示它的各种搭配和例句,还会显示搭配频率,频率高的当然就是地道的搭配了。以前研究生老师还介绍我们使用《时代》周刊的语料库,但我现在忘了在哪儿找了。
3. 语种特色的掌握
中英两种语言本来就差别很大,从词语构造到语法结构到行文习惯。《中式英语之鉴》这本书很出名了,我之前读过一部分,还是颇有启发的。它用很多例句(我记得作者说过例句都是从实际案头工作中抽取出来的)细致分析两种语言的差别,让读者培养起对两种语言的敏感,从而使译文更加地道。
以上是我对CATTI一笔的心得体会,个人特色和主观性很强,仅供参考。祝考试成功、学得快乐!
说好每天给我点在看你都做不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