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莉·玛莲》剧照  图源网络
回到从前:当新冠肺炎感染突破两亿,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心声
文/寒流
14天前,也就是8月4日的16点,新浪网发布《刚刚,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全球感染人数突破两亿》。一条“什么时候才能再回到2019年的时候呢”的新闻评论,引起了网友们广泛的共鸣。
图源网络
是的,从2019年12月27日,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张继先医生最早发现新冠疫情苗头开始。一年多以来,人类眼睁睁地看着,这个魔鬼搭载着我们自己建设的现代高速交通网络,在全球四处游荡并不断变种。即使付出了巨大的防疫代价,承受了惨重的损失,我们至今,还没有看到疫情彻底结束的曙光。许多最美好的记忆,都停留在2019年。
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八十年前的8月18日,正是二战把人类拉入了无底的深渊两年之际,也有一句“回到从前”,引发了全世界所有渴望和平安宁人们内心的共情。贝尔格莱德电台的一次无意的晚间放送,成就了二十世纪流传最广的情歌经典。
今天,献上《莉莉玛莲》(LiliMarleen)的传奇故事,希望能缓解每一个患者的病痛,激励抗疫前线的每一个勇士。
一、《莉莉玛莲》,写给两个姑娘的情诗
莉莉玛莲,原本是一个诗人心中的两个姑娘,是爱情和友谊的结合体。
1914年,通过宗教和体育课程考核的德国汉堡青年汉斯·莱普(HansLiep,1893—1983)刚刚成为一名教师,就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应召入伍。他先是驻扎在首都柏林。之后,又被派往冰天雪地的俄国前线。
离开柏林的前夜,大雾弥漫,街灯闪烁。莱普正在兵营外站岗。几个小时前,他刚告别了女友莉莉。正在思念心上人之时,路灯下又走来刚认识不久的玛莲,他俩相遇在一家艺术画廊,共同的爱好让他们一见如故。玛莲向他挥手致意,而巡岗的军官又恰好路过,莱普,只能眼巴巴地目送玛莲消失在浓雾之中。
德国街头的莉莉玛莲雕塑  图源网络
“该死的战争!”爱情与友谊皆不可得。莱普夜不能寐,脑海里全是莉莉和玛莲的身影。魂不守舍中,他突然灵光乍现,写下了这首用莉莉和玛莲的名字组合起来的诗。第一稿,诗名为《路灯下的女孩》,之后,改名为《年轻哨兵的值班之歌》。
在俄国,莱普在战斗中负伤。归国退伍后,他再也没有见到莉莉和玛莲。上世纪30年代,莱普从事文学创作,他把《年轻哨兵的值班之歌》收入了自己的一本诗集。1938年,柏林作曲家诺贝特·舒尔策看到该诗后为其谱曲,并正式命名《莉莉·玛莲》。
《莉莉·玛莲》中文翻译
黄昏的营房/暮色大门前/有一盏路灯/映着你的脸/
和你约定,月落相见/互诉衷肠,在路灯下面
正如从前,莉莉玛莲
你我的身影/照在台阶前/相拥如一人/倾吐着誓言
谁都能看出,这份热恋/当我们站在,路灯下面
正如从前,莉莉玛莲
点名已开始/熄灯在眼前/虽然不情愿/伤感却无奈
依依不舍,倾诉眷恋/下次相见,如此遥远
与你厮守,莉莉玛莲
不论在海角/或是在天边/你我都渴望/相伴到永远
看那薄雾,笼罩夜晚/还是在那,路灯下面
正如从前,莉莉玛莲
舒尔策谱曲后,四处寻找歌手长达一年,居然无人愿意演唱这首“旋律太简单”的歌。最后,舒尔策在柏林的一家夜总会找到女歌手拉拉·安德森,在1939年才灌制成唱片。唱片发行后,销售极为惨淡。三年,仅仅卖出700张。《莉莉·玛莲》一直默默无闻,直到1941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进入第三个年头。
二、3年未流行的歌,一夜爆红
1941年,二战进入最疯狂的阶段。从亚洲到欧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60个国家的20亿人口先后被卷入战争。交战各国,精疲力尽;底层平民,血流成河。
完了?不,哪有个完呐。
战争的规模还在不断扩大升级:欧洲几乎全部落入纳粹之手;百万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日本海军联合舰队正在酝酿偷袭珍珠港,日本陆军则开始了对中国占领区最残酷的大扫荡,中原大地“无村不戴孝,处处闻哭声”.....到1945年二战结束还有4个年头。剩下的1500个日夜,全世界超过7000万人死于战争和因战争导致的饥荒、传染病蔓延和大屠杀。
煎熬,让战争中的每一个人都喘不过气。能否看到明天的太阳,是否坚持到和亲人团聚?一切,都是未知。除了等待,还是等待。这时,哀伤缠绵的《莉莉·玛莲》,突然拨动了所有人的心弦。
1941年4月17日,南斯拉夫向德国投降。德军接管了贝尔格莱德广播电台。除了新闻播报,总得有点娱乐节目。然而,经历炮火摧残的电台,幸存的唱片寥寥无几。电台主任无意中从地下室里翻出了落满灰尘的《莉莉·玛莲》。8月18日晚9点55分,贝尔格莱德电台首次播出该曲,立刻唤醒了无数德军士兵被战争带走的美好回忆。据说,从第二天起,每天发往贝尔格莱德电台,要求重播《莉莉·玛莲》信件超过12000封!
从8月19日开始,贝尔格莱德电台形成惯例,在每天21点57分最后一次新闻广播之前播放《莉莉·玛莲》。该曲成为众多远离家乡、思念故土亲人的将士每日仪式。当歌声响起,这些面对残酷战争心如钢铁的汉子静坐战壕,面面相望,浅吟低唱,眼含泪水。
收听《莉莉·玛莲》的德国士兵  图源网络
12月21日,德国记者罗伯特·欧勃豪斯尔在《帝国广播》杂志中写道:“一夜之间,三千公里的战线上,到处都是《莉莉·玛莲》!每晚听完广播,将士们白天绷紧的神经放松了。这支歌就是他们睡前的晚祷!”
很快,这首德语歌曲冲破了同盟国和轴心国的界限,传遍了二战的各个战场。从突尼斯的沙漠到巴伦支海的北极哨所,双方士兵都会在每晚9点55分前停止战斗,把收音机调到贝尔格莱德电台,准时收听《莉莉·玛莲》。一首歌曲,居然奇迹般为战争按下了暂停键,让这个战火纷飞的世界得到了暂时的和平。
《莉莉·玛莲》的风靡,让同盟国和轴心国的高层,都极其厌恶:纳粹德国认为,它消磨了士兵的斗志,是“徘徊在酒吧中的死亡之曲”,一度宣布禁播,但最终在全国的抗议下不了了之;英美盟军高层,对士兵们天天哼唱德语歌曲也十分苦闷。于是,有人提议“如果对它不满的话,为什么不翻译成英文?”
1942年,《莉莉·玛莲》终于被改写成英文版《我灯光下的莉莉》。盟军的“莉莉”,是一位留在家里的姑娘,期待着她的爱人安全归来。这首温情脉脉的叙事曲一经发表便引起轰动,6个月内,单张歌片的销售就超过50万张。
再然后,是香颂天后伊迪丝·琵雅芙(EdithPiaf)把《莉莉·玛莲》唱给法军,玛琳·黛德丽(MarleneDietrich)将它唱给美军,就连最痛恨纳粹德国的苏联红军,也有了一首改编的《战地玫瑰》……《莉莉·玛莲》先后被翻译成14种语言,超越国界、经久不衰。
1943年7月10日,时任战地记者的约翰·史坦贝克(196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给英国《每日快报》的报道中写道:“面对这样一支歌,你实在是无计可施,只能听之任之。《莉莉·玛莲》是永生不朽的!她,是纳粹对于世界的唯一贡献!”
《风筝》剧照  图源网络
不仅在国外,《莉莉·玛莲》在中国也有极大影响力。上世纪80年代,写下《我的中国心》、《上海滩》的香港著名词曲家黄霑将《莉莉·玛莲》翻译成粤语版,由林子祥演唱并收入其专辑《海市蜃楼》;知名艺人黄磊导演的处女作电影《麻烦家族》中,特别致敬了《莉莉·玛莲》;谍战大戏《风筝》中,《莉莉·玛莲》更是反复出现多次,表现主人公与心上人难舍难分而又不得不分别、不知何时能再相见、还能不能相见的满腹心酸惆怅。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海市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晚会上,诞生在德国的《莉莉·玛莲》,是被作为反法西斯代表作品进行演绎,再次传达了人民渴望和平、温柔和安宁的心声。
三、我为什么要写《莉莉·玛莲》
一年多的疫情,我对新冠病毒最大的印象是:无孔不入,防不胜防,反反复复,没完没了。你以为它离你很远。冷不丁,又被它打乱了全部的生活节奏。
去年年末,我从江苏无锡前往武汉旅游,有幸结识了发哨人——武汉中心医院急诊科艾芬主任。闻知艾主任20年前曾在无锡度新婚蜜月,遂邀她故地重游。7月17日18日,十分荣幸地为艾芬主任做了两天导游。此行吃到时鲜的阳山水蜜桃,艾主任也是尽兴而归。
不想,生活就是那么魔幻。仅仅才过去一天就风云突变。7月20日,南京发现禄口国际机场9名保洁人员检测阳性。时隔一年半,江苏,再一次拉响警报。至8月17日0时,全省已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805例。
日常生活突然又紧张起来:棋牌室、健身房、电影院等公共场所全部叫停;各个社区的亮码测温再次恢复;身边的医生朋友们一批又一批地集结,星夜驰援南京和扬州......为了回到从前,江苏,正在全力以赴。
好消息是,江苏的17日新增已下降到3例(仅在扬州)说明全省疫情防控稳中向好。但另一则媒体报道令人痛心。8月15日,曾经的“老山作战优秀战士”,57岁退伍军人陈光龙倒在了如皋市如皋南站出口处。7月21日到8月15日上午,陈光龙所在的现场防控班组排查旅客15000人次,移交转运给如皋疫情防控指挥部207人。在全球疫情肆虐的今天,正是如陈光龙这样千千万万的基层无名英雄的奉献,为中国老百姓争取了最大程度的安全。
根据Worldometer实时统计数据,截至北京时间8月17日6时30分,全球累计确诊新冠肺炎达2.085亿例,累计死亡病例436.6万例。连续很多天,全球每日新增确诊都在50万以上。这意味着,按照这一发展趋势,全球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还将面临疫情防控的巨大压力。
个人以为,抗疫的关键在于,管理者做好管理者的事,专家做好专家的事,民众做好民众的事。无论是国与国,还是人与人之间,实干少喷,精诚合作。如此,回到从前,方能指日可待。
今天,是《莉莉玛莲》唱响世界80周年,再次聆听这温暖的旋律,愿煎熬中的我们,挺过最艰难的岁月。
~the end~
“二湘空间”视频号开播了
作者简介:
寒流,80后,媒体人。本文为作者记“疫”三部曲终结篇。另两篇为《我记得你的好,没忘记你遭的罪》《今天,是文亮吹哨一周年》
平台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微信首发,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实干少喷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