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省长白县鸭绿江畔凭栏远眺,会看到对岸朝鲜惠山市方向一个高耸的纪念碑——普天堡战斗纪念碑。
普天堡战斗在朝鲜革命历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按照朝鲜方面的说法:
“(此战是)结束亡国历史、实现祖国光复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转折点之一”。
凭借着这场战斗,惠山市也成了朝鲜的革命圣地,一座极具政治代表意义的城市。
普天堡战斗纪念碑
1936年初,从莫斯科返回东北的魏拯民一路由北向南,向东北抗联的各路武装传达共产国际七大的最新指示。
在抗联第一军的河里密营,杨靖宇和魏拯民整合了抗联的第一军和第二军,组成第一路军。
杨靖宇任司令员兼政委,魏拯民任政治部主任、副总司令。
整编之前,杨靖宇是第一军的军长,魏拯民是第二军的政委,每个军下辖三个师。
金日成便是魏拯民麾下第二军第三师的师长。
两军合并后,金日成所部改编为东北抗联第一路军第二军第六师,金继续任师长。
关于东北抗联的详细兵力笔者没有查到官方的资料。
根据网络上的各种说法,一般认为整个杨靖宇第一路军只有几千人的规模。
具体到金日成一个师,大概也就是五六百人的样子。
因为以朝鲜族人为主,故在抗联内部又被称作“朝鲜师”。
纵观金日成的革命生涯,主要经历就是在东北抗联的这段岁月。
若干年后他在回忆录《与世纪同行》中这样深情地写道:
“东北的山野,是我度过二十多年的地方,是我开展抗日武装斗争历尽千辛万苦的地方。
这个无异于我的故乡的山野,有着许许多多我怀念的往事。”
长白山天池位于安图县西南,是当年金日成所部游击队的主要根据地。后来他让宣传部门把这个天池渲染成了王朝的图腾和圣物。
作为活动在中国东北的朝鲜人,金日成所部的游击队和朝鲜国内的抗日游击队有着密切的联系。
大概在1936年的年底,金日成和朴金喆所率领的本土游击队组成联军,准备发动一起小规模军事行动。
或许大家对朴金喆这个名字会感到陌生,但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另一个名字——甲山派。
后来掌控朝鲜政坛的“游击队派”有两股力量来源:
一股是金日成率领的“抗联派”,另一股便是朴金喆率领的“甲山派”(在朝鲜甲山郡一带活动)。
朴金喆是《平壤,1956》中坚定支持金日成对抗延安派和苏联派的重要力量。
后因势力太大引起金日成的忌惮,在1967年以“反对千里马运动”的罪名被拿下,翌年遭处死。
闲絮了这么多,下面把话题收回来,正式进入普天堡战斗。
这场被朝鲜官方史学大书特书、吹得神乎其神的战斗,在当时的日据朝鲜当局眼中其实只属于一起“治安事件”。
话说在1937年6月4日晚上10时左右,金日成率第六师90名士兵分成六队,越过鸭绿江进入朝鲜甲山郡。
一路上他们与甲山朴金喆部所属的游击队(约几十人)密切配合,会和后的总兵力在150人左右。
普天堡是惠山市下属的一个小镇,日本方面驻守此处的武装力量是一个派出所,事发当晚共有五名警察在岗。
金日成率第六师和当地游击队一百余人杀到时,派出所的五名警察落荒而逃。
第六师所部占领了当地派出所,夺取了枪支弹药,烧毁了当地伪政府的事务所、邮局等公共设施,并造成两名当地平民死亡。
普天堡战斗的主要交火发生在第二天金日成率部撤退时。
撤退途中金日成部与当地一队日本警察遭遇,双方爆发激战,共击毙日本警察7人,击伤十余人。
我方伤亡不详,一说数十人。
朝鲜惠山市
放在今天的视角看,不少朋友会觉得普天堡战斗只是一场小打小闹,玩笑性质。
但放在当时,此战却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这是朝鲜被日本占领后的几十年间里,第一次有朝鲜人自己的军队打回来。
尽管只持续了一天的时间。
日本对此次事件很重视,经过《东亚日报》的连续报道,金日成这个名字开始在朝鲜老百姓中间广为知晓。
之前东北日军悬赏捉拿金日成的赏金是2000日元,普天堡战斗后被提升为2万日元。
飙升十倍。
从政治意义上,此战相当于为金日成做了一场效果空前的宣传广告。
为他日后返回朝鲜掌权奠定了舆论基础。
在那个消息闭塞的年代,经过一传十十传百的演绎和放大,原本只是袭击了一个小镇,流传到民间就变成了席卷了两个省。

后来金日成在回忆录《与世纪同行》中这样说道:
“我们通过普天堡战斗,使人们看到日本帝国主义是可以用刀砍成两段,放火烧就像稻草一样燃烧的废物一样的存在。
在日月都失去了光芒的祖国大地上,照亮了普天堡夜空的烈火,是预告民族复苏的曙光。”
金日成(左)与金九(右),1948年
最后,便是关于普天堡战斗的一段疑案了。
金日成率部离开后,日本方面对当晚的事件展开了详细调查,采访了许多普天堡当地的居民。
据目击者回忆,金日成年龄大概在四十岁左右。
后来金日成的“共犯”朴金喆曾被朝鲜总督府逮捕,也供述到袭击普天堡时金日成年龄为36岁。
与当地居民的目视观感类似。
可大家都知道,金日成是1912年出生的,1937年时只有25岁。
难道是向朴金喆隐瞒了年龄?或者是常年打游击沧桑显老?
因为这些疑团,于是便有了扑朔迷离的“真假金日成”一说,争议至今。
来华访问的金日成(左)在周恩来陪同下乘坐清华大学师生设计的微型轿车,1958年11月23日
从1939年开始,日本增加了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兵力投入,全力围剿东北抗联。
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杨靖宇、魏拯民等抗联领导同志先后蒙难。
1940年冬天,金日成率百余人进入苏联境内,余部要么投降、要么牺牲。
金日成带去苏联的这一百多人以朝鲜人为主,后来大都成为朝鲜的开国元勋。
整个抗联第一路军的高级将领中,除了第二军第六师师长金日成和第二军独立旅旅长伊俊山(满族)外,其他全都壮烈殉国。
1942年,分散突围至苏联的东北抗日联军各部被改编为“苏联远东方面军独立第88步兵旅”(保密需要)。
对内简称“抗联教导旅”。
全旅共有1000余人,其中有300多人是苏联籍的华人或朝鲜人,周保中任旅长。

“抗联教导旅”的官兵在政治、物质待遇上同苏军完全相同。
服装是全新苏军军装,军官实行薪金制,部队换发苏式装备。
东北抗联教导旅旅长周保中(左四)与苏联远东方面军军官合影。周保中曾任抗联第二路军司令、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等职
这次苏联之旅对金日成的人生影响是巨大的。
在“抗联教导旅”中金日成任一营营长(该旅共下辖四个营)。
苏联授予其“大尉”,为当时朝鲜人中的最高军衔(另一位大尉是崔庸健)。
三年后,苏联对日宣战。
抗联教导旅在周保中的率领下参与了对关东军的侦查作战和对东北大城市的接收。
之后他们迎接了林彪等人的出关,被整合为东北民主联军的一部分。
金日成等朝鲜族军官则乘坐苏联军舰回到朝鲜,开启了崭新的人生历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