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梅,不求花开遍地”,这是20多年前,我在沈阳日报工业部当主任时,为一位记者所写稿件起的标题。文章中所写的“红梅”,就是沈阳味精厂,红梅是其产品的品牌名称,后来改制成为红梅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沈阳味精厂曾是亚洲最大的调味品厂,红梅味精曾是中国最好的味精,红梅也曾是中国驰名商标、知名品牌,辽宁和沈阳的知名品牌和重点企业,是辽宁人和沈阳人的骄傲。曾几何时,红梅味精是辽宁人、沈阳人给外地人送礼的必备甚至是首选,还有一个必备品就是双喜压力锅。
但是,当新一代调味品鸡精上市后,中国味精行业整体沦陷。在味精产品的赛道上,人家干不过红梅,但是人家换一个赛道,却把红梅远远甩在了身后,而且把红梅给干凋零了。
2014年,红梅集团申请破产。在此之前的2010年,红梅商标和品牌,被环宇集团接手,在沈北新区重启“红梅”。新的红梅,不再只生产味精,而是在调味品产品方面推出了许多新品,比如酱油、鸡精、大骨汤、食盐等。
11月7日上午,我来到沈阳味精厂旧址参观。看着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厂区旧址,心中感慨万千。如今的味精厂旧址,原来的围墙和大多数厂房都拆除了,只有原料库、发酵车间等三四座老厂房被保留下来,改建为文化创意园。红梅集团原来的大门也保留着,成为那段历史的记忆。园区内建了若干城市雕塑,有两座武士骑马雕像,一组表现味精结晶体的晶体雕塑,一座拓荒牛雕塑,一座扭曲时钟雕塑,还有两座用原来味精发酵罐改建的雕塑。保留下来的老厂房,改建成为艺术展览中心。沈阳故宫文创体验馆也在此落脚。在园区南部,还建了一座火车站,有几个大字赫然在目:硬座列车烧烤。火车站的站牌上写着:硬座列车,这里——全世界,撸串,喝酒。几节绿皮火车车厢是用餐场所,每天下午16时30分至午夜零时营业。
在红梅大门里侧,红梅企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牌子的背后,有这样几个大字:红梅走进新时代。
看着这几个大字,我在想,红梅作为一个品牌,的确没有丢掉、没有死去,但是它的原生体沈阳味精厂和后来的红梅企业集团,却是倒在了新时代的门槛前,没有和红梅品牌一起走进新时代。从这个角度上讲,红梅既活着,也死了。那么红梅人的命运又怎么样了呢?
我爱人的一位同学,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沈阳味精厂。红梅破产后,她在原销售科一位同事的率领下,每人出资5万元,开始创业。先是在本溪做调味品,后来转到沈北新区继续干老本行。经过几年的努力,如今生意做得挺红火,公司出资2000多万买下一座办公楼,几位创业股东合伙人每年还能分红上百万元。这几位红梅人靠自己的努力拼搏,过上了好生活,走进了新时代。这些红梅人在用自己的行动,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不是红梅人不会干、干不好,也不是调味品行业不能干不能赚钱,关键是怎么干。她们的奋斗,让我想起了那首歌曲《红梅赞》: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迎风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红梅的精神,并没有随着红梅集团的破产而失去,在这些红梅人身上,红梅精神得以延续,尽管她们现在用的并不是红梅品牌。在她们的身上,我们分明可以看到,红梅还活着。
红梅文化创意园,如今已成为沈阳一处网红美拍打卡地。
上午9点到中午12点多,来这里参观拍照的游客并不多。上汽五菱公司在这里举办产品发布会,几位工作人员开来灰白两色各两部旅行车,在广场上做会前陈列布置。他们支起了两个大灯架,发布会显然是要在晚间开始,这里到晚上可能会热闹一些。有一处迎合沈阳人口味的列车烧烤店是在晚上营业,到了晚上,来这里的人不知道会不会多起来。
红梅文化创意园,已经成为沈阳老工业老工厂的标本,它静静地座落在味精厂旧址上,向世人展示沈阳工业文化的遗韵,诉说着历史变迁背后的逻辑。

信息来源:沈阳指南  今日头条行摄写天下   一点资讯
沈阳热点消息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