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 项飙 X 吴琦 X 罗丹妮
对话在继续
《把自己作为方法》一年后
以下是一些读者来信:
@读者汪珍:
在农村,父辈们重复着繁重的体力活,收入却微薄到仅仅可以维持温饱,难道要告诉孩子很有意义,然后继续吗?对于普通人努力观察、练习自己讲述的能力的意义在哪里?同在一个地方生活,可以讲述清楚的人和不清楚的人之间生活本身的区别在哪里?
@读者王飞(山东的大学教师)
例外是什么?为什么大学要寻找例外?大学要如何去寻找例外?
@读者点点:
在时代的洪流中个人的作用微乎其微,我明白一个人所能做的只有一点点,能够保住自己平常的生活都已实属不易。但是一个好的社会环境不应该一切都要靠自求多福。一个希望有所作为的青年应该如何自处,又该如何对抗这种失落和无力呢?
@读者臭美妈妈(河北县城的一位高中英语老师)
曾经问我一个嫂子,问孩子一年级甚至幼儿园就送到寄宿学校,半月接一次,舍得吗?她眼泪就掉下来,说没有办法,村里的学校没人去,老师更不好好教孩子,又没有那么多钱在县城买房子接送孩子,只能这样……村里的父母想尽办法往县城送孩子读书,县城里的父母往市里送孩子,市里的去省会,省会去北上广,北上广的出国,不知道是不是把孩子送出国的父母就踏实了,心安了,各个阶层的父母都在想办法让孩子超越自己的阶层,都对自己的阶层感到不满不安,这是现代化必须经历的不安跟挣扎吗?
@读者冬瓜弟(曾经生活在“浙江村”)
“把个人经验问题化”、“看待问题带有距离感”……这些话语初看时给了我方向,但思索后却产生了一些疑问:如何算是将个人经验问题化?我亲身融入我的生活,我怎样去保持一种距离感?保持距离感是否是保持自我的方式?
@读者 5304:
“看清自己与世界关系”这个提议,但是切入口在哪里呢,是实践吗?从哪里切入思考起来?
@读者杨梦云:
之前老有人说我们这一代是自私的一代,我能理解您说的个体性太强,我们都变得更加的自我,我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我是我世界的主角难道不好吗,他人和我有联系但是我还是主体,可以这样理解吗,我只是对前几年这个自私的评价有疑惑,到底为什么自私了,和谁比较自私了,是因为他们生活穷苦被迫集体分享,现在生活好一点看自己多一点就就是自私了吗,还是说个人规划里明明白白只有自己,我觉得不是的。
……
这是《把自己作为方法:与项飙谈话》一书出版后,我们收到的来信中的一小部分。
在那本书末尾,我们留下了一个邮箱([email protected]),邀请读者分享他们的经验、观察,或者提出问题。很快,来自学术界、地质工作者、插画师、财务、管理咨询人员、法官等各种职业的来信,提出了很多不同意见,也创造出新的对话空间。
▲现在下单《把自己作为方法:与项飙谈话》,赠送限量版「记忆」徽章
在“对话在继续——《把自己作为方法》一年后”的直播连线中,作者项飙、吴琦和责编罗丹妮,选择了读者来信中比较集中的几个问题,做了集中回应,将暂停了一段时间的对话继续下去。
在与读者的隔空对话中,项飙将《把自己作为方法》一书中很多概念进行了再解读。比如,自己为什么可以作为方法?他说:“把自己作为方法,首先很强调的是这个‘自己’是方法而不是主体、目的,是通向另外一个目的的手段、途径。
他也讲到自己、自我、自身、自私等几个概念的区隔:“‘自我’其实是要建立一个比较系统、明确、稳定叙述,关于我是谁。‘自我’是一个行动者,一个思考者,有明确边界。所谓‘自我中心’‘自我主义’,都是有一个很强大的主体。‘自身’就不一定有这一套叙述,‘自身’就是‘我存在’的这么一套意识,但它可能随时变化,没有一个非常稳定的叙述,关于我是谁、我要怎么样,没有非常明确的边界……今天的年轻人是不是有很多对自我的追求,而对自身的更加开放性的反省不太够?
与这种观察相对应,项飙还讲到了一个令他担忧的现象,就是“能上社交媒体说话的人,他会觉得自己的感受是全世界的感受,或者是全中国的感受,听不到其他群体的声音。这样的情况会把一些问题放大,就会失真。”
再比如“乡绅”,项飙说:“‘乡绅’这个词是描述我自己比较向往的研究风格,它所指的不是这个群体,或者说我们能不能成为‘乡绅’这样的人。”而如果将“乡绅”理解为某一种群体,那么“在历史上,中小学老师就是一种准乡绅”,但现在“教育”的本意已经被模糊,“老师这个职业确实被扭曲,因为培养人这件事情本身变得非常功利化,很大程度上也是商业化的。”
……
时隔一年,从新冠疫情到河南暴雨,世界图景不断震荡,个人生活也多有变迁,在这期知识量巨大的节目中,他们还谈到:过去的一年各自在工作中做了哪些新的尝试?转折中又面临哪些难题?面对各种社会情绪和危机,“把自己作为方法”是一个起点,而我们真正的目标,应该是汇聚更多具有差异性的普通人的声音。
直播结束后,我们整理了对谈内容,并制作成了音频节目,更新在本期《螺丝在拧紧》中。
对话仍在继续,如果各位读者和听众也有问题、异议想要提出,可以发送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与我们取得联系。
🗣
本次内容分为上、下期
建议搭配收听,效果最佳
🔩 扫码收听 🔩
本期嘉宾
方法论(上)
从一本书的诞生开始
02:00 
总结:《把自己作为方法》出版至今,这本书对各自工作带来了哪些影响或变化
02:30 
编辑丹妮:不断重读,依然有新的启发
03:14 
作者吴琦:用不同的媒介实践,寻找“如何把自己作为方法”的答案
06:24 
作者项飙:进入新的工作地点和角色,从研究者到组织者的转变
对话在继续
12:06 
几百封读者来信都来自哪里、来自谁
自我
14:01 
提问:提出“自我”这个概念,得到了很多共鸣和批判,为什么这个概念比较关键,成为我们的入口
29:41 
提问:如何将个人经验问题化,如何看清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41:00 
提问:如何辨析年轻人的自我、自私与自身
50:49 
提问:你们是否忽略了阶层与代际的差异
方法论(下)
乡绅
00:33 
提问:今天整体的政治和物质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迁,为什么要重提乡绅精神
11:11 
提问:如何做乡绅式的观察和研究
人的再生产
18:52 
提问:后疫情时代,“悬浮”“内卷”等集体焦虑是否有所缓解或者变化
29:46 
今天,我们如何理解教育
45:54 
未尽的对话:将对话继续下去
57 请回答
48:36 
老虎不出门:对“螺丝在拧紧”的未来有什么期待吗
49:55 
开心 233333:问下主播,你会在意每期节目的流量吗
50:35 
Lessing: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在真实生活中,男女之间的友谊都无比稀缺。不过在“螺丝”里,57 与他的女性朋友们既是同事也是私下很好的朋友。这些女性朋友在你的生活中扮演了怎么样的角色?这种关系是必要的吗?我们是不是对男女之间关系的认识太表面化了?
工具箱
(谈话中提到的书籍)
《铁月亮》,许立志著,太白文艺出版社,2019 年 1 月
(谈话中提到的学者)
张念,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查尔斯·泰勒(Charles Taylor),加拿大哲学家、麦吉尔大学教授
阎云翔,文化人类学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中国研究中心主任
(谈话中提到的机构)
马克斯·普朗克科学促进协会(Max-Planck-Gesellschaft zurFörderung der Wissenschaften e.V.),成立于 1911 年,是致力于生物学和医学、物理化学技术、人文科学等领域的德国科学研究机构。
互动方式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五七 @Rodenny与主播和嘉宾互动。
我们将挑选一些问题,由主播吴琦做出回答。🔩
「螺丝在拧紧」将在每个月的某些周四不定期上线,随时有可能加更,期待下次再一起拧螺丝!
  出品人  
于威、许知远、张帆
  制作人  
胡亚萍
  后期制作  
牟彤、胡晋溢
  视觉设计  
李政坷
  原创音乐  
徐逍潇
  实习生  
殷佳琦、丁莹
快捷方式
🔩 扫码去「喜马拉雅」听
🔩 扫码去「网易云音乐」听
🔩 扫码去「荔枝播客」听
点击阅读原文,换个地儿听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