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成功地吸引了常爸的注意:
当时常爸就想回复一句:6个月,也就是才学会坐的年纪,啥啥都没发育明白,能怎么教育呢?
无独有偶,很快又刷到一条:
什么时候一个2岁孩子不爱看图片,只爱看字,那可能这家父母生了个百年难遇的神童。
不只是知乎,常爸的公号留言评论里,也经常有父母焦急询问:
我儿子3岁了,让他坐20分钟都坐不住怎么办?
我女儿4岁了,看动画片能看半小时,练钢琴才10分钟就注意力不集中了,怎么纠正?
对于这些评论,常爸真的很想说:孩子按部就班长得挺好,父母们瞎着急什么呢?
别说3岁孩子了,让你第一个成年人全身心投入工作20分钟且不准看手机和任何聊天软件试试?有多少人都会感觉百爪挠心的?
况且,孩子在每个年龄都有每个年龄的状态,哭闹、看图不看字、不专注,在孩子成长的某个阶段,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可偏偏咱们做父母的,一不留神就高估了孩子,也难为了自己。
搞清楚成长规律,才能避免“高估”孩子
开头提到的6个月宝宝哭闹的案例,要“教育”一个“气性大”、“干嚎”的6个月宝宝,提问的家长,是不是对孩子的大脑发育速度有什么误解?
1岁以内的孩子哭闹,一定是因为他痛苦、或者需求得不到满足,是本能使然,而非我们想当然的,孩子以哭作为要挟大人的手段。
而且事实上除了饿了、尿了、冷了之外,还有很多事情会让不到1岁的孩子感到不舒服:
比如到了生长的突增期,会产生生长性疼痛;
或者刚开始吃固体辅食的时候,孩子肠胃不适应,觉得难受;
又或者是开始长牙了,因为牙龈会肿胀、大量流口水,孩子也会因此烦躁哭闹。
如果你不明白孩子的生长历程,不了解孩子的发育规律,就会不自觉地拿自己的成人思维代入:
认为6个月的孩子吃饱喝足了还哭,就是脾气大;
认为2、3岁的孩子“不爱学习不爱识字”,就担心他不是学习的料;
认为安安静静坐一会是很简单的事情,孩子做不到就是和自己对着干。
……
当我们在心里塑造了一个高期待的“天使宝宝”,就会转而对现实中不够完美也不可能完美的孩子,充满挑剔和焦虑。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们离自己的童年太远,忘了当初自己在家写作业的时候,是怎么提心吊胆地,一边偷偷看电视、一边竖着耳朵听动静的了。怎么轮到孩子,我们就这么苛刻呢?
事实上,这种育儿“大跃进”的思维,不止咱们有,国外也不少。
早在2015年,美国一家早教机构ZEROTO THREE就进行了一项全国父母调查,结果发现大多数父母都高估了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他们称之为“期望差距”。
控制“做坏事”欲望的能力
56%的父母认为孩子在3岁前,就应该能够抵制做被禁止的事情的欲望。
36%的父母认为孩子在2岁前就有这种自制力。
 懂得分享和有“轮流”的意识
43%的父母认为孩子在2岁前就能与其他孩子分享并学会轮流。
控制情绪的能力
● 24%的父母认为孩子在1岁或更小的时候就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比如,当孩子感到沮丧时,Ta会克制住自己不发脾气。
42%的人认为孩子在2岁前就有这种能力。
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可能会导致父母的挫败感和焦虑感,并且可能对孩子过分挑剔。
真相是这样的
孩子到3岁半到4岁之间才会发展出自控力,能够稳定使用自控力的能力则需要更长时间,所以3、4岁的孩子坐不住,太正常了。
孩子在3-4岁才会发展出分享技能,而我们恰恰容易在孩子不愿意分享的时候,给他贴上“自私”、“小气”的负面标签。
3岁半到4岁之前大部分孩子还不具备情绪控制的能力,一不顺他意就撒泼打滚,也不一定就要从此给人家宣判“任性”、“魔鬼”。更何况,在这点上常爸必须多说一句,孩子不顺心的时候哭闹,你在面对他这种让你不顺心的情况时,你自己的愤怒、不耐烦情绪是不是也很难控制住?咱们成年人将心比心一下,会发现有时候比孩子也强不了多少,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何必太为难孩子?
所以,看吧,其实很多养育焦虑都源自我们对孩子生长规律的不熟悉,所以多读书多看常爸的公众号,少看不靠谱的文章和视频,少看别人家的孩子,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焦虑,也能放过对自家孩子“挑鼻子挑眼”,等你有了充足的知识储备之后,从前你以为的孩子的“作妖行为”,其实发现都很正常。
觉得孩子天赋异禀?先冷静冷静
刚刚说的是因为育儿期待过高,继而对孩子的一些不是问题的问题,横挑鼻子竖挑眼、焦虑过度的情况。
事实上,我们还很容易存在这样一种心态:看到孩子某些方面比较突出,就产生孩子天赋异禀、将来必成大器的“浪漫幻想”。
谁都是第一次做父母,见到孩子的进步总是惊喜又惊奇,常爸的一位朋友,有天特别欣喜地和我说:“我们家孩子学我,居然自己把电视打开了,真是聪明!”
觉得孩子手长脚长,就早早送孩子去跳芭蕾、打篮球,希望能跳进国家大剧院,或者打进NBA;摸到孩子手指指节长,就下定决心培养出第二个郎朗。
当然,还有些更“唯心主义”的判断——
抓周的时候见孩子抓了博士帽,认为孩子将来必定是清华北大的料子;
抓到钱袋子,认为孩子将来有望成为马云或是王健林;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次坐车经过一家酒店,门脸横幅上赫然写着:
热烈祝贺美国首位华人女总统李XX满月快乐!
当时我就震惊了!
有句话说得特实在:每个父母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直到开了第一次家长会……
常爸也不想做杠精,初次做父母,面对一个新鲜的、有巨大发展可能性的小生命时,我们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联想。
能及时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固然很好,有各种美好的祝愿更是无可非议,但如果对孩子报以巨大期待、定位过高,过度拔高孩子的天分的话,未来遭受自己难以接受的挫败感的几率确实要更大些,对孩子的成长也不会是一件好事。
在发掘潜能和顺势而为之间找到平衡
无论是对孩子不报任何期望,还是对孩子有太多不合理的期望,都可能导致孩子产生很多行为问题。
如果你循循善诱、期待不过高、焦虑不过大,那么孩子的兴趣和天分,很有可能成长为他的长处;而如果你一开始就抱着极大的期望、掘金一样的气势,“压榨”孩子,天分反而会成为孩子的恐惧。
每种情况下的诀窍都在于找到一个平衡点。
(横轴是压力,纵轴是表现,压力过高或过低,表现都会比较差)
而至于孩子一些稍显落后的地方,我们甚至要“降低期待”,每个孩子的各个部分发展有快有慢,不可能做到绝对均衡。一个孩子可能是班里第一个学会骑两轮车的,但在写作文上可能真的不太灵光;一个孩子可能回回数学考满分,但在控制发脾气方面却有很长的路要走。
所以孩子任何的闪光点,或是暂时落后的地方,父母能做的最好最简单的事,就是保持冷静。希望孩子样样都好,这本就不现实。
特别是看完小马君的这篇《青少年跳楼事件频发:5个孩子中就有1个抑郁,怎么能让他们快乐起来?》文章后,我更觉得,把目光多放在孩子的长处而非短处上,一个积极健康的心态比任何能力、技能都来得重要。父母们不要眼光短浅地只看得到孩子眼前那点事。
如何调整期待、淡定养娃?
那么,我们该如何保持淡定不焦虑呢?可以试试下面这些方法:
循序渐进,注重过程而不是成功的结果。如果孩子无法达到你的期望,你应该尝试着帮助他,而不是要求他,立即达到你认为这个年龄的孩子应该达到的水平。
例如,你希望2岁的孩子能够安静坐在那儿听你读20分钟书,但是很明显你的孩子做不到这一点,那就从5分钟开始,一点一点地增加,争取在半年之内,把时间延长到20分钟,而不是期待着过一星期孩子就能完全改变。
时刻谨记,孩子不能达到期望这件事会让你产生压力和焦虑。所以至关重要的是,情绪归情绪,和孩子一起做事归做事,在面对孩子怎么什么都做不好的崩溃时,一定要默念:崩溃是正常的,孩子也是正常的,放轻松。
最后再推荐一遍给大家安利了无数次的《你的N岁孩子》套书,这是美国格赛尔人类发展研究所在耶鲁大学对数以千计的孩子进行了40年观察和研究的成果。对你了解当前孩子年龄段普遍的认知、社交、情感发展规律有非常大的帮助,帮助你更了解孩子,理解并欣赏他们的行为,并减少自己的焦虑。

最后,也想听大家聊聊,各位家长曾经都对自己的孩子有过哪些不切实际的期望?后来又是怎么解决的呢?请在留言中和我们一起分享吧!
参考来源:
https://pieceofcakeparenting.com/fussy-6-month-old-baby/

https://www.healthychildren.org/English/ages-stages/toddler/Pages/Developmental-Milestones-2-Year-Olds.aspx

https://www.brighthorizons.com/family-resources/building-relationships-with-babies

https://www.parents.com/baby/development/talking/9-ways-to-help-your-childs-language-development/

https://www.parents.com/toddlers-preschoolers/everything-kids/are-you-expecting-too-much-from-your-toddler/

https://www.zerotothree.org/resources/1424-national-parent-survey-overview-and-key-insights

https://slate.com/human-interest/2008/11/why-parents-expect-too-much-from-their-kids.html

https://www.mindtools.com/pages/article/inverted-u.htm
1
END
1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优质内容!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