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作者 盐汽水 发布于社区
前段时间虾米音乐正式关停,引发了诸多网友对于阿里收购公司的质疑。
有人总结了公司被阿里收购之后的7个标配步骤,如下图。并表示他们公司被收购之后,目前走到了第五步。
目前被阿里收购,且混的好的只有高德,而且高德还在不断烧钱。节节败退的饿了么、掉队优酷、震惊党UC,垂死挣扎的九游、不酷的酷盘、扶不起的口碑、销声匿迹的豌豆荚、逝去的天天动听、死了的虾米。
除了自己亲生的嫡系,外面那些被投的公司对阿里来说只是棋子,他并不关心产品本身的发展,拿过来按照自己心意改一下,就用来布阿里的局,公司要不是被揉碎消化,面目全非,要不就是备受冷落,不闻不问,公司的创始人当然也是被排挤架空,最终出局。
阿里的投资方式确实霸道,但是对于阿里来说,任何一个收购的目的都是为了阿里巴巴这个庞大帝国的长远战略服务,决策有所失误也是在所难免的。
只有美团王兴在接受阿里投资之后,可以一直保持独立运营,这跟王兴的强势有很大关联,张旭豪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
今天我们盘点下被阿里收购的几家公司的前世今生。
很多产品都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而它们也只能活在记忆中。

01

扶不起的阿里口碑网
早在O2O未兴起的2004年,口碑网就成立了,是一家专门为用户提供本地生活服务信息和评论的网站,有点像大众点评,后来又去做房产信息分类,由阿里46号员工李治国创立。
李治国曾主导开发了阿里巴巴的“诚信通”,还在工作之余做了一个叫易赁网的BBS网站。有一次,李治国同朋友聚会,但是他们选择的餐馆,当天做的菜让他们很不满意。随后,李治国想找一处BBS“申诉”一下,把经历告诉更多的人,但是找来找去没有合适的,于是萌发了基于生活社区创业的想法。
一年之后,口碑网有了十几万的注册会员,但是并没有坚持做本地生活服务信息和评论,反倒是大众点评在这块做出了成绩,这个时候的口碑网相较于其他本地生活服务网站有点不温不火。
这个时候,还是马云帮了他一把。2006年10月30日阿里巴巴集团宣布,对本地化生活社区平台口碑网的战略投资已经完成。当时阿里持有口碑网53%的股份。同时淘宝还在给口碑导流,设立淘宝网口碑房产频道,进入房产交易领域。
2007年年初,口碑网的架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实际上,在此之前,2006年的夏天,基于地图的本地搜索功能就在杭州站开始试验,此后推广到30个分站。新的架构是,“本地搜索+第三方评论+分类信息”。
2007年12月《财经时报》报道,马云给李治国下达的2008年的“烧钱”任务提高到亿元级别。之前,口碑网已覆盖全国2862个县、市。虽然主要的业务仍然会在全国数十座城市展开。
2008年6月5日阿里巴巴宣布将把旗下的中国雅虎与口碑网进行整合,成立雅虎口碑公司,未来将重点发展基于生活搜索服务的电子商务、社区和通讯业务。合并之后口碑陷入了大混乱,人事不断调整内部抱团分裂,公司业务停止,后来随着中国雅虎的节节败退,雅虎与阿里的关系也出现了问题,口碑网也跟着没吃什么好果子。
后来O2O大战爆发,口碑网又被并入淘宝,阿里在2013年12月成立淘点点,主攻外卖送货和到店消费。但是高额补贴和流量补贴并没有带来太好的效果,淘点点渐渐退出了市场,阿里也看不到口碑的希望,于是关闭口碑,开始扶持聚划算。
2015年6月,阿里和蚂蚁金服双方各出30亿元人民币,斥资60亿元复活口碑网,蚂蚁金服支付事业群产品运营部总经理范驰(花名程咬金,后来担任飞猪总裁,再后来负责阿里文娱项目,今年5月1日正式离职阿里)出任口碑公司CEO。
此时,合并后的美团点评已经成为本地生活服务领域的庞然大物,市场占有率超过85%。而口碑网的复活就是马云在O2O行业不甘心的最好体现。
阿里为新口碑提供了大量的流量和现金支持,支付宝首页Tab栏接入口碑,各种红包补贴纷至沓来。但美团已经牢牢占据用户心智,口碑每天的订单量相较于美团还差的太远。以铁军闻名的阿里人,面对美团的优势也难以撼动。
虽然后来,阿里希望借助收银设备、点餐业务切入本地生活,二维火、客如云开始大举进攻线下,但美团也不是吃素的,美团的收银设备、共享充电宝的推广速度十分惊人,阿里与美团正面遭遇。
曾有口碑的代理商匿名吐槽,口碑把代理服务商全坑了,开始砸钱让人去地推开店,诱惑了一大批人,开店奖励、流水奖励、活动补贴。等大家把能开的店铺签约差不多了,口碑开始作妖,上个月签约300家店,下个月就要求完成几乎不可能完成的600家店,只要完不成就是扣钱,还有就是把原本签约门店划到公海,就是为了逼迫代理商把店铺交出来。最后把大多数代理商都逼走,代理改直营。
至今,口碑与饿了么集体并入本地生活服务,双方的互相导流,支付宝的导流一直没断过,但是口碑依旧不问不火,对于美团的威胁却微乎其微。
口碑网几经辗转,还是没有做出太好的成绩,虽然有流量扶持,但一直扶不起来,难成大器,不知道阿里对于口碑的态度又将如何。

02

节节败退的饿了么
截至2020年,全年外卖的订单量累计为171.2亿单,按照5亿的外卖用户计算,每个人大概点过34份外卖。在我国的一线二线和三线城市中,外卖消费的渗透率已经达到96.31%,而且在去年的2月,外卖配送员受到了国家的“认证”,加入了国家职业分类目录。
而外卖行业最重要的两个玩家分别是美团外卖和饿了么。
虽然饿了么比美团外卖早成立四年,但是屡次后发先至的美团让饿了么愈发焦虑。
2008年,还在上海交大读研究生的张旭豪经常和朋友打游戏到半夜,但却叫不到外卖,所以希望创立一个网上订外卖平台,2009年4月,饿了么应运而生。为了全情投入,张旭豪主动放弃去香港理工大学深造的机会,与合伙人一起选择休学,而另一个合伙人也放弃了毕业进入微软的机会,和大家一起奋斗创业。
2009年,饿了么网页版正式上线,上线数月,日订单量就突破1000单,随后,饿了么扩张公司规模、上线手机网页订餐平台、上架应用市场等等。
当时,“饿了么”主要通过加盟餐厅的后台管理系统和前台网站页面的年服务费,交易额提成,竞价排名费用来盈利。到2009年底,订餐平台已拥有50家餐厅进驻,日均订餐交易额突破万元。为了网站的发展,张旭豪请人编写了一个可在校内BBS上给每个会员用户自动群发站内消息的软件,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发了六万条。“饿了么”网站因此访问量大增。
仅在成立半年,饿了么就完成A轮融资,三年完成2500万美元C轮融资,第五年连续两轮获阿里巴巴、腾讯、京东投资。在资本主的助推下,饿了么飞速发展。
后来,美团在快结束千团大战时发现外卖市场十分有前景,但是从头做代价太大,于是2013年7月美团联合创始人王慧文拜访张旭豪,希望收购饿了么,但被拒绝。四个月后美团上线了美团外卖,自此饿了么开始了与美团外卖的缠斗。
但是面对来势汹汹的美团,饿了么显然有些招架不住。
虽然饿了么比美团外卖要早上线四年时间,具有一定先发优势,但彼时的美团已经在千团大战脱颖而出,拥有强大的地推军团,主抓外卖业务的王慧文也是经验丰富,而且千团大战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商家资源十分可观。反观饿了么,创始团队从校园开始创业,人才和管理方面均不占优势。
虽然有了资本的助推,在和美团外卖的竞争过程中,丝毫不惧怕烧钱的威胁,但是数据不会骗人,自从美团外卖上线,饿了么的数据逐渐在走下坡路。
2014年夏天,经过半年的学习期,美团招募了1000人地推,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培训,迅速扑向一百个城市,而已经成立六年的饿了么开城仅12个。
2014年8月,百度外卖正式加入战局,三方开始轮番补贴用户,希望用钱砸出市场份额,补贴力度之大,令人发指。很多人都觉得外卖市场最终将是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是由于百度的几次战略性失误,百度外卖的市场份额一跌再跌,最终在2017年8月,百度外卖以8亿美元的价格正式卖给了饿了么,饿了么将其改名为饿了么星选。
其背后是,阿里以G1轮的轮次,给饿了么提供了10亿美元的现金,张旭豪个人股份被稀释到2%,饿了么一直没有盈利,依靠融资苦苦支撑,张旭豪在饿了么的话语权越来越小,这也为后来饿了么被阿里收购埋下重要伏笔。
该来的早晚会来。
2018年4月2日,阿里巴巴集团、蚂蚁金服集团与饿了么联合宣布,阿里巴巴已经签订收购协议,将联合蚂蚁金服以95亿美元对饿了么完成全资收购,这笔收购也是当时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最大的一笔全现金收购。
同时,阿里CEO张勇宣布,待交易全部完成后,饿了么创始人兼CEO张旭豪将出任饿了么董事长,并兼任张勇的新零售战略特别助理,负责战略决策支持。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王磊将出任饿了么CEO。
收购饿了么之后,阿里成立本地生活服务公司,将饿了么与口碑网进行整合,饿了么对接阿里生态协同引流,公司公告称 2019 年通过支付宝和淘宝入口产生的饿了么订单占比约 30%。
虽然以铁军起家的阿里,在接手饿了么之后也没有能够扭转饿了么在商家端推广的颓势。到如今,美团外卖已覆盖 2800 座城市,饿了么仅有 2000 余座。在商户覆盖面上,美团商家版日活达 265 万,而饿了么仅有 147万。
据 Trustdata 统计,美团外卖在 MAU、商户、骑手、覆盖城市数量等多个维度均具备领先优势,规模效应更强,成本费用结构更优;而饿了么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在用户补贴、商家费率优惠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更大。截止到2020年3月,饿了么和美团的全年市场份额分别为 26.9%和67.3%,二者之间的差距还有扩大的趋势。
毫无疑问,两家的缠斗也将继续,且在阿里的接棒后愈演愈烈,究竟是美团笑到最后,还是阿里能赢得胜利,让我们拭目以待。
美团和饿了么之间的厮杀,虽然始于外卖,但却远不止于外卖。

03

不酷的酷盘
这是个悲伤的故事,即便抱上阿里大腿,酷盘也没能激烈的竞争中的幸存下来。
2015年8月3日晚,被称为中国版Dropbox的酷盘,通过官方微博宣布,将于8月10日起停止新用户注册及数据上传服务,自10月10日起完全停止个人用户网络存储服务,原酷盘账号中所有数据都将被删除且无法恢复。
酷盘是国内最早一批做网络云盘的玩家,但在猛烈的大战中,依然熬不住了。
酷盘创始人顾志诚,在做酷盘之前他还做过一个产品,叫暴风影音,后来被冯鑫收购。作为中国较早的软件创业者,早在2000年,年仅15岁的他用国外开源代码做了当时比较知名的论坛“狗狗静电”,并获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卖掉暴风影音后,他想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当时Dropbox还没有办法在国内使用,作为Dropbox的深度用户,顾志诚希望打造中国的Dropbox。
酷盘可以将文件存储在云端,即时同步到PC、手机、Web,从而方便个人资料的管理,为每个人提供一个虚拟的“网络后院”。
Dropbox注册之初赠送2G的免费空间,通过邀请好友等方式,最多可以让免费空间增加至10G。而酷盘的个人用户,从免费注册开始,通过一系列的“新手任务”、邀请好友来增大空间、论坛发帖、回帖、转发微博的方式可以将原本5G的免费空间提升到最高15G。二者之间只是数字上的差别。
早期的酷盘非常重视开拓校园市场,因为学生、老师每天都有大量的文件同步、分享的应用场景。他们与清华信息化中心达成了合作,为它提供专属的云存储同步服务,同时还进入了其他企业,开展定制化的服务。
仅仅五个月,酷盘用户就达到了五六百万。它也很快获得了的薛蛮子的天使投资,2011年3月酷盘接受 SIG 500万美元A轮投资,同年8月拿到了DCM 2000万美元的B轮投资。
但好景不长,当别的玩家看这个赛道眼红的时候,不会坐看别人喝酒吃肉。
2013年,以百度云,金山云,360云盘为代表的的各种云盘,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纷纷开启了撒币大战,而且很多玩家背后都有大牌金主支持。
面对这种情况,酷盘显然有些招架不住。原本的C轮融资,变成了委身阿里。
2013年9月25日,阿里宣布,收购云存储软件酷盘,进军个人无线云存储领域。酷盘CEO顾志诚及其团队将加盟阿里巴巴集团。酷盘团队将协同阿里集团用户体系和数据应用部门,共同打造高效、安全的“个人云”服务。
彼时的酷盘已拥有1500万用户,其中超过300万的移动端用户。
当时,腾讯和百度都已经布局网盘这一应用服务,这意味着中国互联网三巨头BAT的战争又在这一领域点燃。
不只是BAT,360的入局也让战况十分胶着。
2013年8月,百度和360突然上演了声势浩大的用户争夺战。首先是360云盘推出免费的360G容量,百度云盘紧跟其后,推出限时花一元钱获得1T云盘空间。360随后把免费的容量扩充至1T。本以为至此两大土豪需要止战疗伤,不料百度却再次掀起付一元得2T的优惠,舆论的目光齐刷刷投向360。屏气凝神两日,360宣布推出36T的免费空间和有条件的无限扩容。于是人们喜出望外地准备迎接百度宣布100T免费空间,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当时的网盘产品差异性均不强,而且技术并不存在太大壁垒,所以大家的竞争几乎完全就是流量竞争,在这种竞争模式下,经过几年的时间,除了百度、腾讯几个巨头还在,115、360、微盘等个人网盘纷纷偃旗息鼓。当免费网盘惯坏了用户习惯,整个行业一直未找到变现方式,这也是很多公司纷纷放弃的主要原因。
流量巨头也没有动力去提高使用体验,随着监管风暴的轮番袭来,个人网盘头上悬着一把随时会落下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成为一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再说回酷盘,有酷盘老员工在知乎匿名回应团队被阿里收购之后的情况,“本人曾是酷盘的一名打杂员工,在阿里收购酷盘后,大部分老员工被并入YunOS不再负责酷盘,其中一批老骨干在阿里上市前夕离职,over!后来是什么人负责酷盘就不清楚了。”
果然,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酷盘被阿里收购后,砸了很多钱投入到容量大战,也推出了多平台客户端,但除了 Windows 平台,其它的均不含有同步功能,仅是作为一个普通网盘提供上传和下载功能。这种产品策略也让很多用户十分不解,甚至是愤怒,对于酷盘的改动用户纷纷跑到论坛发泄,而且这种改动对于酷盘原有的收费策略和盈利模式产生了冲击。
显然从多个方面来看,新酷盘还没有准备好就投入了战斗,后果可想而知。
对于这种十分烧钱而且短期内看不到回报的业务,阿里并没有太长时间的耐心。
终于,酷盘也等到了被阿里放弃的那一天。
从收购到关闭,前后不过两年时间。
酷盘谢幕,作别初心。
阿里还是那个强大的阿里,酷盘却无法做回曾经的少年。

04

销声匿迹的豌豆荚
曾经的豌豆荚可谓星光熠熠,安卓手机进入国内市场的初期,豌豆荚和91助手成了国内第三方应用平台的霸主,几乎是装机必备,少有人不知,连BAT都望尘莫及。
于2009年创立的豌豆荚,是李开发打造创新工场后的首个公开项目,曾获DCM和创新工场两家投资机构共计800万美元A轮投资,专注于移动内容搜索领域。用户可以在豌豆荚上找到成千上万个应用、游戏、电子书等,还有文件同步等小工具。三年内用户量达到1.5亿,四年内完成四轮融资。据官方数据显示,豌豆荚累计用户数据曾高达5亿。
但是发展到一定阶段,豌豆荚内忧外患不断。
高管离职,内乱频发,涉黄,版权纠纷等负面问题此起彼伏。
与此同时,迅速崛起的百度手机助手,360手机助手,应用宝,以及小米、华为、oppo、vivo等手机厂商都纷纷推出了自己成熟的应用下载平台,对于用户来说,能用自带商店下载应用,自然没必要去第三方商店找。在国内智能手机市场井喷的2012年,以豌豆荚为代表的的第三方应用市场的占有率明显下降,优势不再。
另外,逐渐兴起的小程序、快应用满足了一些轻而快的需求。并且随着产品迭代的速度越来越快、产品差异化很快被复制,很难有真正的核心差异化出现,对于用户来说,他们并不关心在哪个应用分发中心下载APP,况且现在有了快应用,使用很多软件根本不需要下载应用。
目前第三方应用商店的生存现状,很多还是在吃游戏分成的红利,从各大商店的首页也不难看出这种趋势,但随着 TapTap 等垂直游戏社区的兴起,这部分红利可能也会被分流一部分。
豌豆荚面对的困境,其他玩家也同样在面临,很快就有人做出了选择。
2013年7月,百度以19亿美元收购了91无线,彼时的豌豆荚创始人王俊煜表示,豌豆荚不会走91无线的老路。但比较讽刺的是,豌豆荚在2016年被阿里收购,相较于91无线,收购价格只有可怜的2亿美元,这意味着豌豆荚的估值则下降至少80%。
越早卖身越利好的预言,再次应验。
2016年12月26日,阿里巴巴宣布,已经完成对豌豆荚的并购整合,其将与阿里游戏·九游、PP助手、UC应用商店、神马搜索、YunOS应用商店等阿里移动的其他分发平台共同组成阿里应用分发。
豌豆荚初创团队也随之出局,其中联合创始人王俊煜联合之前负责豌豆荚技术的范怀宇、负责豌豆荚品牌的崔瑾等,成立了一家新公司名叫“轻芒”。
轻芒团队和豌豆荚已经没有直接关系,王俊煜只是担任阿里移动的顾问。这意味着豌豆荚核心团队用了5个月时间完成整合交接后,已经彻底从阿里移动出局。
大多数创业公司被阿里巴巴收购后,创始团队出局或被边缘化似乎已成定局。
被阿里并购之后,豌豆荚也没能再翻起多大浪花,逐渐被历史的洪流淹没。
豌豆荚的崛起是找对了当年安卓手机的兴起风口,彼时的巨头在应用分发上还没有大动作,豌豆荚的85后创业者,不只关心产品,更关注产品背后的人,于是,专注产品。讲情怀的豌豆荚能在众多创业团队中脱颖而出,加上创新工场的支持,豌豆荚的迅速崛起有其必然性。
第三方应用商店算是特殊时期下,为了填补市场空白而诞生的产物。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下载应用、管理手机的需求已经不具备竞争力,野蛮生长时期留下的人口红利也许还能维持业务发展,但在手机自带商店、轻应用形态的冲击下,只有寻找到新的竞争点才能顺利走向下一个战局。
实际上,百度收购91无线、阿里收购豌豆荚,无非都是拿着金钱换时间。
趁着市场繁荣时,借助应用商店将自家应用快速拓展开来,推广成功,收购来的应用商店的历史使命就完成了。而91无线和豌豆荚的收购价格的巨大差异,跟错过了最佳时间有很大关联。
试想下,即使不是被阿里收购,被其他巨头收购,豌豆荚会过的很好吗?说实话,也很难,谁也敌不过势的力量。

05

天天动听:曾经的互联网音乐弄潮儿
天天动听,诞生于 2007 年,初心是做最好的音乐播放器,在诺基亚大行其道的塞班时代,天天动听几乎是装机必备。2012年,天天动听用户量突破1亿,一时间风光无两。
后来又赶上过安卓 /iOS 起步的大潮,再到后来归于阿里巴巴麾下。2016年4月,由宋柯、高晓松、何炅执掌的阿里音乐集团酝酿半年之后,天天动听化身阿里星球,音乐播放器的属性被大幅削弱,此后的数据并不如人意。
同年,天天动听宣布 10 月 1 日起停止服务,并称“感恩,一起走过的洪荒岁月”。
9 年起起伏伏,到底是谁让天天动听倒在了在线音乐服务逐渐成熟的路上?当初的弄潮儿为何成为了别人的垫脚石?
天天动听最早是由王智罡、黄晓杰等人联合打造的一款音乐播放器软件,当时的天天动听还是一个创业项目,在命名的产品理念上,这款手机端的音乐播放器参考了当时已经在 PC 端大获成功的千千静听。这就导致当年一度有用户误认为两款软件是一家公司的产品。
天天动听当时推出的歌词显示、丰富的EQ 均衡器设置以及大量皮肤都深受好评,正是靠着这些产品优势,天天动听才能迅速积累大批塞班用户。后来安卓和 iOS 系统崛起,天天动听顺势而为,开始向两大系统平台扩张,至此,天天动听仍然是国内数一数二的音乐播放器。
天天动听 2009 年用户量突破 1000 万,2011 年用户量突破 5000 万,2012 年用户量突破 1 亿,2013 年 6 月份,用户量突破 2 个亿。不过,看似一路高歌的背后,危机也悄然而至。
2012 年,在线音乐服务开始进一步走向成熟,随之而来的就是版权之争愈演愈烈,为了能在版权大战中站稳脚跟,天天动听需要大量资金和流量扶持。同年 10 月,天天动听接受阿里巴巴投资,并于 2013 年正式并入阿里巴巴旗下。
版权大战开始后,在线音乐服务行业的格局趋于明显,其中有腾讯系的 QQ 音乐、海洋系的酷狗 + 酷我、阿里系的虾米 + 天天动听,此外还有黑马网易云音乐。这场资源争夺战正好赶上天天动听并入阿里系,开发团队人员更迭。后来,天天动听的音乐资源减少,体验优势又逐渐丧失,此时的天天动听,已经很难跻身行业一线。
2015 年,阿里巴巴将虾米音乐和天天动听合二为一,组建阿里音乐。虽然阿里收下了两个播放器,但品牌仍保持独立,维持各自运营的状态。组建后的阿里音乐开始大肆拓展独家版权,包括滚石、相信音乐、华研等知名唱片公司的独家版权。
版权大战打到一定阶段时,其实阿里腾讯曾经坐下来试图谈版权合作,但还是因为“价格”问题双方谈崩了。然后才有了后面淡化播放器业务,退出版权大战和高调推出阿里星球的一幕幕大戏。
在拓展音乐版权的同时,阿里巴巴也在思考怎么让其商业价值最大化,于是便有了阿里星球。
阿里星球是阿里音乐集团董事长高晓松领导下的产品,其出发点是搭载一款可以打通音乐产业上下游的音乐平台,这一平台分别贯穿了整个音乐的生产、传播、消费数个产业链,更像是一款音乐“淘宝”。而天天动听和它的上亿用户,很不幸的成为了这一战略的牺牲者。
2016 年 4 月 15 日,天天动听正式更名为阿里星球。与其说是更名,更像是粗暴替换。天天动听在一次更新后,原来的图标,界面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紫色圆球图标和繁琐复杂的内置功能,而最基本的听音乐功能,反被深藏在了天天视听板块下。
从资本角度来说,这种做法的确可以让阿里星球获得大量用户资源,但在用户方面的影响相当恶劣,这使得阿里星球用户极速流失。于是,天天动听在倒下后,其继任者阿里星球在榨干天天动听的品牌价值后,一直处于半温不火的半成品状态。
在走过了9个年头后,天天动听还是要和大家说再见。
从如今的结局来看,天天动听是阿里巴巴文娱领域商业化的牺牲者,但是正如天天动听的兴起得益于站在了互联网音乐初期发展的风口,天天动听的衰败同样是因为错过了新一波的互联网大潮。
天天动听的 9 年沉浮,同样映射了中国互联网音乐的发展历程,从萌芽到壮大,从群雄并起到巨头争霸。
天天动听的倒下固然让人惋惜,但至少它曾在互联网的滚滚浪潮中,闪耀过。

06

逝去的虾米
人们渐渐忘了虾米,直到听说它要离开。
按照官网的说法,虾米诞生于2006年的第一场雪。一群爱音乐的人在杭州的一家小咖啡屋开始了他们的追梦旅程……最早虾米网并不叫虾米网,而是叫 EMUMO,取的是 EARN MUSIC&MONEY 的意思。
虾米网五名创始人中,有四名曾经在阿里巴巴工作。创始人王皓,曾任阿里巴巴系统分析工程师,另外三位分别是阿里巴巴中文站原运营经理王小玮、原技术总监陈恩卫、原中文站开发工程师吴轶群。
在一开始的筹备之后,EMUMO 的名字并没有被采用,而是更名为虾米。究其原因,是因为当时创立的时候有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也就是巨鲸网——起名叫虾米,是希望能干掉巨鲸音乐网,小虾米吃巨鲸。
2007 年 4 月,虾米音乐正式上线。
让音乐行业跟上时代的步伐,使虾米成为了坚持培养用户付费习惯的播放器。这种与众不同的理念,也体现在了虾米音乐的内容气质上,更关注独立音乐、原创内容的虾米音乐,在音乐爱好者中口碑一直不差。
在最初的几年,以文艺范著称的虾米,在线上音乐的乱世中坚持不做盗版,但同时又陷入到财务危机中。期间,它分别在 2008 年和 2010 年获得了深创投和盛大网络的投资,但金额也不过是数百万元;但是随之而来的版权费问题,让虾米更加举步维艰。
2012 年,巨鲸音乐网倒下——彼时,虾米也深陷财务困境之中。
2013年,王皓也受困于资金问题,不得不忍痛把虾米卖给了老东家阿里。此后,在曲库数量不够丰富的情况下,虾米音乐的差异化经营仍然使它逐渐积累了2000万的用户,月活跃数达到700万左右,2014年12月的公开数据显示,虾米音乐付费用户的比例在0.8%左右。
加上其早期构建的用户上传、付费下载、版权分成机制,虾米可以说是国内做小众音乐最早、也是资源最全的平台。3000万首的曲库、1000多个曲风流派、4万多原创音乐人入驻、5亿多个优质歌单,这样的虾米被乐迷称为“音乐图书馆”。
精准的音乐推荐也是忠实用户盛赞虾米的优点。尤其是其2019年后升级的音乐趴间、AI日推、“虾米电台”等功能,都是用户留言挽留虾米时提到的高频词汇。用惯虾米的人,大多不习惯其他音乐平台的算法。
诚如人们所言,虾米让喜欢音乐的人遇见了更多未知而美好的世界,也让那些深藏的音乐作品被更多人听见,让籍籍无名的音乐人走上更大舞台。推送你可能最喜欢的,而不是最热门的,这是用户无法割舍虾米的关键点,也是目前其他音乐平台无法做到的。
但“音乐图书馆”可以视为对一个音乐播放器的赞美,却可能是一家音乐公司的魔咒——图书馆可是非盈利的,卖畅销书才是生意。长尾音乐的敝帚自珍,终究比不得网红神曲的洗脑流传。
有版权顶多能让虾米守住这一亩三分地,却始终缺少造血能力。就像今天的长视频行业,有内容、有用户、没变现,守着巨大的亏损和看上去确实有价值的用户,到底能用来做什么?没答案。
时代在变化,一味强调初心不知道变通也不符合互联网行业的潮流,这也是老牌网站逐渐凋零的原因之一,原来很多人吐槽音乐收费没良心,现在大家都习惯了为爱充值。
有网友质疑周杰伦的影响力,但在一众周杰伦铁粉的支持下,周杰伦超话迅速超过蔡徐坤排名第一,周杰伦跟TME合作的每张数字专辑都被卖爆,吸金能力依然火爆。拿下周杰伦《莫吉托》首发权的QQ音乐,三天内借此变现3亿元。
从虾米音乐来看,初心重要还是赚钱重要?也许,都重要。
最近十年,虾米音乐曾换过6任掌门人,2012年时,这个产品就曾面临严重危机。阿里巴巴的投资挽救了那时的虾米,而在7年后,仍旧无法抢夺更大市场占有率,亦很难创造正营收的虾米,最终走上了关停的命运。
虾米音乐作为一款产品,在2月5日零点正式画上了句号。
虾米宣布即将关停的第二天,一位作家、虾米音乐的忠实用户写诗道:“自昨天起,流亡者被从空旷之地退出,手摁一张电子通知。”
这首《逝去的爱》,也许是虾米音乐粉丝对虾米最贴切的心情验证。
“Love is over,请你不要再提起。,逝去的爱已逝去,谁也不必再追忆。Love is over,请你不要再说明。过去就像流云,随风飘去无踪影......”
最后
除了本文提到的一些公司或产品,阿里最近几年还收购了大麦,阿里影业(前文化中国传播集团)、网易考拉、友盟、爱康国宾、乐动力、Lazada等等,涉及本地生活、电子商务、金融、游戏、文化娱乐、物流、广告营销等领域。
可见阿里的整体战略布局早已不止局限于起家的电商,希望向更深更广的边界扩展。
对于腾讯和阿里,江湖上早有风闻:“跟腾讯混的,基本都成了独角兽;跟阿里混的,基本都成了供血袋。腾讯的根基是社交,是流量的起点,腾讯把这部分流量带给你,你想办法去变现;阿里的根基是电商,是流量的终点,需要别人给阿里引流,最后到阿里的平台发生交易。”
实际上很多被阿里收购的产品都是那个时代造就的产物,那些产品的创始人也正是抓住了时代的机遇。没有人能超越时代,他们都曾是被时代选中的幸运儿,时代创造了英雄,英雄却无法改变时代。
也许,他们不被阿里收购,最终也会别别家巨头收购,或者被其他同赛道玩家淘汰。创业就是这样,九死一生,巨头现在也十分焦虑,成或败,都是一份不错的经历。
至于阿里未来的投资策略会不会有变化?让我们拭目以待。
↘好文推荐:
点个“在看”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