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Summer夏景
来源:谷雨星球(guyujihua2021)
牛娃的背后总有个牛妈。
今天这位妈妈毕业自藤校宾大沃顿,养育了三个优秀的儿子:
大儿子藤校宾大毕业,计算机专业学霸,入职了亚马逊总部;学霸二儿子爬藤意外未成,顶尖名校毕业的妈妈却非常有智慧,鼓励孩子继续探索,今年他以优异成绩从纽约大学三年毕业,并在美国拿下心仪的工作offer;三儿子跟“理工学霸”哥哥们不一样,在数学还没开窍的情况下,他找到了一条家里从未有人想过的路,今年准备申请大学,想好了去文理学院。
温温柔柔,总是笑眯眯的这位妈妈,在面对无数个交叉路口时,果断又勇敢。离开顶尖金融公司、创办上海第一所儿童诊所、放弃一切投身家庭教练事业……
在成为妈妈的路上,她说也犯了很多错,重要的是,错了,哪有怎么样?

01
也做过哈佛梦的我 
却感恩儿子爬藤失败 
每个父母肯定都做过哈佛、清北的梦。
老三出生的时候,先生就说,我希望三个儿子都能上哈佛。在他看来,爸爸是加州理工的,妈妈是宾大沃顿的,孩子上藤校理所应当。
为人父母对孩子有着名校的期许太正常了,谁都希望给自己家孩子最好的教育。但慢慢地,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我开始发现标准化的期待是“不现实”的。
我家有三个儿子,都是同一个妈生的,爹也没换过,住一样的房子,吃一样的饭菜,也差不多读的是一样的学校,性格是千差万别。
比如说考试前我会让透明先预估分数再来对比结果,老大预期和结果比较接近,老二的预测总是远远低于结果,他说考了60分基本是90分,老三则恰恰相反,说肯定考90分差不多就70分。
不难看出,老二性格偏保守,内向,对自己要求高,典型理工科学霸,在上外附中的时候成绩就好,高中去了顶尖寄宿美高,也以最高成绩毕业,按照惯例,这俩学校前十名基本是清北交复、藤校随便挑。
但老二那年就爆了个大冷门,爬藤失败了。
那个时候大家都建议他早申宾大,妈妈是校友,哥哥正在读,他自身的实力摆在那里,不说稳进,概率是更高的。
但他要冲一冲普林斯顿,为梦校搏一把,商量过后我们也尊重他的想法,被拒后去了纽约大学,这是一所非常好的学校,但对于当年意气风发的他,确实是个打击。
家长们常常有执念,只有某个小学、中学、大学,才有可能成功,上不了名校,孩子这一辈子就完了。
其实真到了那一天,你会发现世界也没塌,生活还是平常继续。我们就陪着他,就把挫折当做人生常态,假期该干嘛干嘛。
而当男孩妈妈心理素质一定要强,我的建议是男孩妈妈一定要给空间,放一放手,不要怕犯错。
我在择校上就犯了些错,是挺委屈老二的,哥哥去哪儿他就跟着转去哪儿,但是他性格不像哥哥那么开朗,后来才知道在某所学校里一个学期都没有交到朋友。对内向的孩子来说,少折腾,有安全感更重要。
包括去美高也是,他是理工科学霸,去美高接受下人文教育更能全人发展,他也是乐意去的,但要是重新走的话,我也在反思,他要是留在上外附中也会更适合?
但人生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对错,走过了走错了又怎么样呢?
父母踩过多少坑,孩子也要踩了才知道要怎么走。要是父母把一切路障都清理掉了,孩子一路绿树丛荫,鸟语花香,一条宽阔美丽的康庄大道,没有挑战,无法享受未知的冒险,当然没有好奇心和动力。
经过了挫折的老二,现在成熟度很高。
疫情期间,他坚决要回到美国去。有一天几乎从不发朋友圈的他发了个圈儿,大意是他回纽约的原因是不想因为地理的原因影响面试:“我一个人在宿舍里发了无数封求职信,很孤单但也坚持了下来,今天我终于拿到了最想要的工作offer,我靠自己做到了。”
在城市里养育男孩非常不容易,本来成熟就晚一些,再没有压力,被保护得太好,一帆风顺之下就很容易丧失内驱力,陷入安乐。
而经过这一次后,我反倒最不担心老二了,他有了比名校光环重要得太多的抗挫折能力。
02
非学霸老三的逆袭 
“补短就是被平均的命运” 
《未来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发表过这样的豪言:“在20到30年之间,超过50%的工作机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如此一来,生活在未来的孩子一定要有些特色。
我家老三跟哥哥就很不一样,就以分数来看,他不是个学霸,努努力能考到中游,初中时候数学还没开窍。
跟大多数妈妈一样,一开始我也很焦虑,差点跟他说你怎么不如哥哥,再去疯狂补数学,弥补短处。
我们也尝试过补课,但他主动性自觉性不高,别说学好了,光是学都不乐意,成绩倒是小事,对学习的热情没了就惨了。
那个时候,我正好在学《道德经》,自己心态更开放了,就跟先生说我们一起努力找老三不同的闪光点。
我们发现他善于社交,能共情,朋友很多,情商也高,尤其是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非常强,于是我建议他尝试下戏剧,自此一发不可收拾。他特别喜欢,还成为了戏剧社关键人员,上高中后戏剧优势更强,在学校也因为戏剧特长出名。
我也蛮意外,全家都是读理工科的,就他在艺术方面有天赋。

但这次的经验让我发现优势教育的重要性。我一直鼓励老三,你要做你真正擅长的,哪怕其他弱一点也没关系的,补短就是跟别人一样,一样就只有被平均的命运。
需要提醒的是,家长千万不要过度参与和规划孩子的兴趣发展之路。
很多家长常犯的错是孩子还在A的时候,他就想到Z了。
孩子刚说我对小提琴有兴趣,妈妈就恨不得把音乐学院教授找过来上课,过几天孩子兴趣转向了芭蕾,妈妈又去开发这方面的资源。几次下来,妈妈就会烦:“我都为你付出那么多了,你怎么一点也不坚持?”
有句话这么说的,妈妈一上心,孩子就放弃。当倾注了过多的期望的时候,这个原本是孩子兴趣的事,就变成了妈妈的梦想了。
我家三个儿子弹钢琴都是“半途而废”,说不想弹了,没关系,只要有正当理由那就不弹了,我可以接受的。有可能未来遇到另一半或碰到什么事情,他们又会重拾这个爱好,对吧?

我也一直在想,到底做了什么养出来这么好的孩子?
答案听起来有点空,但是我做的就是发自内心的相信他们,慢慢做到了根据孩子情况出做无为管理,做到合理的进与退。
当然父母要掌握好度,理清楚哪些是原则性问题,该推一把必须得推一把。
像运动这件事我就绝对不退让,我深知体育对他们的帮助,最初每周雷打不动都送过去,到现在三个儿子都踢足球踢了十几年了。
有一年我想让老三去上中国文化课,那时他四年级很难搞,我要是直接跟他说他肯定不肯去。我就想了很久怎么说服他。
最后我以校长的名义写了封信寄给他,祝贺他被录取了,并描绘了下这趟旅途多么有趣,同学多么好玩,老师多么期待他的到来。
这样的小事还有很多很多,我相信只要父母的眼光停留在孩子身上,真正相信和关注他们,爸爸妈妈们一定能发现管理他们的办法。
妈妈推荐的书,陶勇医生写的《目光》:被摧毁的人生可以重建,因为人性的光辉永在。
03
妈妈要学会示弱 
儿子超会做饭比上名校还开心  
“学习是你唯一需要关心的事情。”
“孩子你只需要读书,其他所有的事妈妈来搞定。”
“读书太忙了,做家务太耽误时间了,我从不让孩子操心这些琐事。”
我经常听到妈妈们这么说,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却本末倒置了。
读书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当都没有生活的时候,怎么可能读好书呢?
我最骄傲的事就是儿子们特别会做饭,今年疫情宅家我都吃胖了,特别有口福。而因为做饭,儿子们也体会到了生活的乐趣。
他们小时候,我还在创业阶段,先生特别忙,我就会示弱,跟他们说妈妈好累好累,能不能请你们帮帮忙? 记得有一次我忙到没时间没吃饭,赶回家后发现老三给我了做了三菜一汤,这种感动和快乐比他上名校开心得多。。
让孩子参与到家庭事务中来,他们才会有责任心,我们全家出去旅游都会分工,比如爸爸负责开车,妈妈负责采购,儿子们负责做饭,他们必须参与生活中的事情,不能被隔绝,不能当家庭生活的工具人。
我一直开玩笑说,谁要是申请大学文书写做家务,我肯定给推荐(笑)
像老三喜欢戏剧,我鼓励他从生活中找素材,把生活中体验到的东西用戏剧表现出来。他自编自导自演了一个校园霸凌题材的戏剧,非常深刻。他还特别喜欢徒步,遇到过好几次危险,有次吐到半死,但这种行万里路对他去发现自我,找到方向,树立目标都特别有帮助。
说起陪伴,很多家长老说,我从早到晚陪着孩子还不够呀。但是一些陪伴是低质量的,哪怕是交流,也是带着预设和评判,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愿意分享了,亲子关系的纽带就松了。
我很后悔的是0-3岁是没有多陪孩子们,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在这个阶段,有时间尽量多陪下孩子。等孩子长大后,高效陪伴看的是质而不是量,“鸡娃不如鸡自己”的言传身教太重要了。
04
每个中产家庭 
心里都该有“诗与远方” 
现在青少年心理抑郁问题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城市里不愁吃穿的中产娃们。
我之前看过一个数据,社科院发布的,显示24.6%的青少年抑郁,重度达到7.4%。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就是迷茫、痛苦,不知道自己为啥要活着。
来自2020年出炉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
很多家长说,我的层次还没那么高,不需要考虑那么高远的问题,但我觉得对于大多数城市中产家庭来说,这个问题已经迫在眉睫,这是一个家庭最底层的价值观,会影响很多决策。
大家应该都听过很多越来越多孩子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故事,在生与死面前,成绩又算什么呢?
我先生有个不一定对的预测,他说在很快的将来,95%的人都不需要工作,在这样大环境下,在社交媒体低俗文化精神空虚的当下,如果没有一个高大上的东西来支撑起信念,在物质条件达到一定基础后,精神层面跟不上,会逐步走向虚无和崩溃。
对于中年妈妈们来说,人生的下半场该如何为自己而活,不仅是为孩子,也是为自己发出的灵魂之问。
有一天,有个朋友焦急败坏来找我,特别苦恼地说,我儿子没有梦想可怎么办?条件这么好了,咋就想当条咸鱼呢?
孩子听罢反问道:那么,妈妈,你呢?你的梦想是什么呢?
相关阅读:

倡导理性阅读,离梦校更近一步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那就点个「在看」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