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 X 赋能 X 行动
 C讲坛
C计划主题讲座精彩实录
未经特别说明,C计划文章均为原创,欢迎转载到朋友圈、微信群。微信公众号或者其他媒体转载C计划的原创文章,请联系小C,注明作者,在文首标明文章转载自C计划,文末保留C计划简介二维码,并以“阅读原文 ”的方式回链到本文。
救灾中信息有多重要?
编者按:在上周(12月27日)的C讲坛上,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创始人郝南和大家分享了如何提高灾害中的信息素养。由于讲座中干货众多,我们将此次讲座内容分为上下两部分推送。今天推送的是第一部分,[救灾中信息有多重要]。明天将为大家推送第二部分,[如何核实灾害中的传言信息]。感谢志愿者莲炘、独乐乐,众乐乐的录音整理!戳“阅读原文”,即可重听当日精彩讲座~

大家晚上好,我是卓明的郝南。很高兴接受蓝方的邀请来到C讲坛,跟大家分享我们在灾难信息处理中做的一些事情,以及大家在灾难来临的时候可以怎么样通过批判性思维,更好的了解灾害到底是什么样的。
关于卓明

首先,介绍下我自己。我以前是个牙医,在北大工作。现在我给自己贴的标签,是解决灾害信息不对称问题、传播人道援助理念的人道主义工作者。

什么是人道主义工作者呢?
这个问题说起来有点长,希望通过今天的互动过程,可以让大家知道人道主义工作者是个什么样的职业。
我2007年从北大毕业后,就直接留校从事牙医工作。但还在试用期时,就经历了一次大家都知道的重大事件——汶川地震。当时全体国人都被地震震撼,我也不例外。每天看着电视什么都做不了,干着急,于是决定拿起行囊、跟领导请假,然后留了封遗书跑到灾区去。

原本打算去灾区前线做医疗志愿者的工作,但是没想到到了成都以后发现问题比想象中的、电视上展现的更严重,而全国的物资却不知道向哪儿投放。所以最大的问题不是缺少物质,而是物质和需求之间存在巨大的信息不对称。这也促使了我留在成都,开始了第一步的信息协调对接。
在汶川地震的救灾中,我们通过自己的学习,以及在灾难中不断的摸索,整理出一整套在灾难情况下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工作方法。但是很遗憾,这个方法并没有找到一个载体或渠道,成为可以落实、传递的知识和技能。
2010年,玉树地震发生。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再次出现。这时候我觉得,必须有人要站出来长期持续地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我拉着北大的一些志愿者和网上的一些小伙伴,成立了卓明志愿者服务中心,目标就是解决玉树地震和之后的地震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网络众包式的信息处理
卓明刚建立时,理念还是非常简单的,就是通过信息处理的简单流程,把各类灾害里有用的信息汇集起来,加以验证,把它们按条发布出来,让更多的人能够得到更多有质量的信息,从而把援助送到有用的地方。
现在有个名词叫“网络众包”。众包的这个概念和卓明的志愿者工作的情况非常契合。因为卓明的志愿者分布在天涯海角,大家可能从来都没见过面,通过网络的协作就可以一起完成信息处理的工作。

经过整整六年的实践,卓明的产品在2012、2013年的时候开始成型,主要分成了四个系列:

首先行业里知道最多的就是“救灾简报”。“救灾简报”目的是把所有灾害里相关的、我们认为重要的信息,以不同章节的形式汇总在一起。
对救援队和第一时间就要启动应急响应的队伍来讲,一个非常重要的产品就是“研判”“预判”。“研判”“预判”工作就是告诉他们该不该去灾区、应该怎么去灾区和去灾区能干什么。这样的工作大概是突发自然灾后以后2个小时之内就要完成,用非常精炼的语言勾勒出灾害大概的严重程度。
从2013年的雅安地震开始,我们又开发了新的产品——定点灾情。我们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风声台”。它的目标是把村里的损失和需求整理出成半结构化的信息,展现给拥有物资的团队和组织,让他们更有目的地把物资投放到合适的地方。
其它还包括一些自愿者须知,当地一些文化、民族、宗教的影响这些专题的简讯。
信息如何在地震中发挥作用
Case 1: 芦山地震

在芦山地震的时,有一个研判的案例。我们第一天晚上就发现一个现象:当时全国对四川发生的地震特别关注,所以大量物资第一时间就赶往了灾区。但是芦山县和外界相通的只有一条公路,这条公路上堆积了大量的车辆和物资,造成了交通堵塞。
我们分析了整个灾区的需求后,发现单单是停在路上的物资已经可以初步满足第一时间受灾、无处安置的人们的需求。但是全国还有大量的物资在运来的路上,既加重了主要交通干线的压力,同时又有物资浪费的风险。所以我们在第一时间倡导排在路上的物资和车队可以去兼顾一些不是最重要、最集中的灾区。因为除了芦山县,还有其它灾区也同样有物质的需求。但是大家还是排队在芦山县周围,却没有意识到可以把物资直接发放到其他地方,而芦山县的物资第二天已经开始堆积如山。

在这张图里,大家看到的红色的部分,就是我们讲的七度裂度区和天全县行政区划重叠的部分。换句话说,就是天全县受灾比较严重的地方。当时我们有小伙叫大猫,他也是08年非常有经验的志愿者。他通过他的经验判断这个区域可能有问题,然后就收集了区域里几个乡所有村长的电话联系方式,逐步和这些村子建立联系,拿到这几个村具体的信息。
这也是我们“风声台”产品第一次在实战中投入应用。我们的工作很快收到成效。到第三天就有物资经过我们的信息指引,掉头开往天全,使得天全的老百姓得到物资的供应。
当时天泉的老百姓因为物资没有发放到他们那边,情绪已经开始不满,上街举牌。我们也是在媒体报道之前,首先引导救援队把一部分物资输送到急着需要物资的地方。
Case 2:鲁甸地震
第二个案例是鲁甸地震。鲁甸地震和雅安地震相比,地方经济条件更不发达,所以它的房屋质量相对来讲远不如雅安等地方。雅安毕竟在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有加固。

在鲁甸,脆弱的房屋质量使得地震发生之后造成的损失要远远超过雅安地震的损失范围。这次地震,一开始并没有获得国人的关注,因为它的震级不太大。大家已经习惯了地震要7级以上才叫大地震。但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地震并不是只有7级以上才叫破坏性地震。6.5级地震震中附近的裂度同样可以达到9度、8度。在农村的建筑不设防的情况下,8度已经足以造成大面积的房屋损毁。实际上,在20公里左右的范围内,只要是土建,倒塌的概率是百分之八九十以上。这造成了当地非常严重的伤亡。在这次震级不是太大的6.5级地震中,一共有700多人遇难。我们在鲁甸地震中用“风声台”的方法收集了大该覆盖了三分之一灾区的信息。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当时制作信息的一些图样。

大家能从里面看出我们的信息图样和我们的信息播报方式。这个是如何做到的,接下来具体地展开阐述。
Case 3:景谷地震

说到鲁甸地震就不得不提发生在这不久后的景谷地震。景谷地震的震级比鲁甸地震还要高一点点,是6.6级,同样发生在经济不是很发达的地区。说到这里具体讲下研判。6.5级的鲁甸地震发生之后,我们当天就觉得有可能会造成比较严重的伤亡,在第二天的时候这个情况得到了确认,所以我们紧急地向周围当时所有可以赶赴灾区的救援队发出紧急动员令,希望他们立即赶往灾区。
在景谷地震发生的时候,因为当时第一时间大家忽视了鲁甸地震,所以人们对于景谷地震更加注意,或者是更加重视。但是景谷地震的情况却和鲁甸地震并不一样。
首先景谷的人口并没有像鲁甸这样的交通地区那么密集,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它的房屋结构大部分是木架结构,和周围的土建形成了一个反差。这种结构对地震的抵御能力强很多。景谷地震时,我们当天晚上反复地排查震中区域,只有一个人因为围墙倒踏死亡,没有发现其它死亡案例。所以我们初步判断这次灾害的人员伤亡损失是比较轻微的。我们第一时间向关注者或志愿队反馈,告诉他们不必着急前往灾区,除了云南以及周围离的比较近的志愿组织以外,大家待命,因为这次不像鲁甸这样需要全国的志愿队都前往支援。之后一系列的评估结果也验证了我们的判断。这次地震我们的预判上基本没出现太大的偏差,当然也不是说没有一点偏差。鲁甸地震的时候,有一条信息把一个北北西方向的裂度分布讲成了北北东方向,这样让我们对这个灾区的损失分布产生了误判。当然第三天,这个误判就被纠正了,它对当时救灾的影响并没有像汶川地震的时候那么大。
这里要补充一个小知识点,大家在关注地震的时候往往过分关注震级,实际上比起震级,造成损失更重要的因素是裂度。为什么这么说呢?裂度就是地表加速度,就是地表震动频率的大小。在地震中造成人员死亡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建筑物的垮塌,建筑物的垮塌和地表加速度是密切相关的,这也是房屋抗震等级要建到什么样的级别的来源——就是对抗地震引起的加速度。仔细思考下就会知道,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是建筑物的垮塌;建筑物的垮塌又是地表加速度造成的;地表加速度对应裂度。所以裂度比震级更能清晰地体现出它可能带来的伤亡,以及对建筑破坏的分布性的影响。所以大家下次再发生地震的时候,第一时间应该关注的是裂度。第一时间震级是比较容易测定的,很快就能知道;裂度是需要事后进行勘探的。我们也有一些办法可以在第一时间大概判断下地震的裂度,当然这涉及到地质学比较专业的知识,今天就不展开了。
Case 4:岷县地震

刚才提到了2014年的鲁甸地震和景谷地震,2013年除了雅安地震以外还有一次灾害是容易被人忽视的,那就是发生在三个月之后的甘肃岷县地震。
说起岷县这个地方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印象了,已经不记得这个地方还发生过灾害。实际上这个地方不止发生过一次灾害。
2012年5月,岷县发生过一次特大的山洪,几乎是近20年来最重的一次山洪。直到今年河北洪灾,比岷县还严重。

甘肃岷县地震是什么情况?芦山地震的时候,很多人都为地震捐款,因为大家还记得几年前汶川的场景,所以芦山地震公众对基金会的捐款也达到了峰值,达到十多亿元,这个数字还是很惊人的,也说明大家确确实实是很有爱心的。但是岷县地震的捐款是多少呢?同样截止在大概灾后八天的,大家看壹基金接收到的捐款来看,这个比值竟然达到上千倍之多。雅安地震灾后八天收到了2.1亿元的捐款,而岷县地震只收到了140万元,其中的120万还是从雅安地震转过来的。
岷县地震真的不像芦山地震那样需要救援吗?通过数值分析,从各个重要指标分析衡量,我们发现岷县地震和芦山地震完全是同一等级的地震,它的规模和损失大概是芦山地震的1/3~1/2左右,但是这个地区比芦山更加贫困,地震造成的影响是更加深远的,而它却被人们有意无意地忽略掉了,这是今天要讲的第二个主题。
公众衡量一个灾害的大小,往往是看它的影响力,也就是媒体报道的频度。
实际上,灾害影响的损失程度和对救援的需要程度,可能和这个是没有关系的。也就说,我们关注多的地震不一定是损失重的地震,被我们忽视的地震或者我们关注不到的地方有很多非常严重的灾害正在发生——这是中国的基本国情。
多灾多难的客观环境
中国是世界上灾害最多的国家,几乎没有之一。
卓明从诞生以来,响应的灾害越来越多。第一年只响应了青海玉树地震,第二年2011年是灾害比较少的一年份,我们响应了两次,这两次地震可能大家已经没有印象了。2012年有两次比较严重的灾害,一个是之前提到的岷县洪灾,一个是9月7号的彝良地震,这两次灾害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2013年、2014年、2015年卓明响应灾害的数量越来越多。一方面是因为我们信息处理越来越完善,第二是我们通过互联网的手段越来越容易抓到灾害的踪迹,更多的灾害通过网络传播为我们所知。
我们根据灾害需要援助的程度、它的影响范围以及国家对此响应的等级确定卓明的响应制度。正式定下响应制度之后,我们发现以前错过很多灾难。实际上中国发生的灾害比我们预想的要多,灾害并不是突发的,它的频率也不是“偶尔”,而恰恰是一种常态。
这种常态有以下几个特点:
我们国家每年都会有很多深刻影响我们经济发展、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的灾害,这样灾害的频次每年都很多,即使在灾害少的年份也有20多次。但它们可能都被我们忽略掉了,或者是我们看的太多麻木了。
第二个就是灾区在我们救援之后,并不是说问题就解决了。只是最开始的一点点需求、最急迫的状况缓解了。灾害带给人带来的是非常长期的影响。任何一个灾区要从灾害中恢复过来需要三到五年以上的时间。这段时间它们是默默无闻的。在中国范围内,任何时候都同时存在10个以上的灾区,而这些灾区并不在我们的视线之内。
卓明的2016年


大家刚才可能会想2016卓明响应多少次灾害。从我2014年辞职之后全身心投入到灾害响应的事情上,2016年是灾害非常高发的年份。虽然这一年没给我们留下太深的影响,好像每年都有一个影响非常深刻的灾害,比如玉树地震、雅安地震、北京721还有海南威马逊,但是大家的印象和灾害的影响程度并不成正比。2016年自然灾害的严重程度很可能已经超过既往三年。
这一年,卓明响应了27次灾害,其中有将近10次是国际灾害。2016年的很多灾害也是范围很广程度很重的,比如长江流域的水灾,那段时间南方很多省接连不断地都有这样的信息发出来。如果我告诉你们这次灾害超过了98年的洪灾,不知道大家会不会觉得惊呀。实际上从降水量和各个方面的数据来看,今年的水灾的强度很有可能是超过98年的,只能说我们国家抵御灾害的能力比那时候要强了很多。
另外一个值得一提的灾害是今年的河北洪灾,或者说邢台洪灾。这里其实有另外一个误区。邢台大的洪灾虽然因为媒体的传播为人所知——这符合传播学上的要素——但是灾害最重的地方并不在邢台。这次洪灾发生在整个太行山南段东路的山沟里。这些山沟谷经历了极长的瞬时降水过程,几条山谷同时发生了严重的山洪。这么多的山洪中,邢台所遭受的灾害是其中最轻的,只不过因为人为的因素,灾害的效应在下游被放大了。大贤村是经济开发区里的一个村子,它属于城镇化的前沿,大选村的村民也要为下游没有疏通负有责任。在我们没有关注的其它地方,比如武安县的马家庄,还有北边邢台县下边的几个村子,这些名字大家都比较陌生,但这些村子发生的洪灾是过去20年中最严重的。从死亡人数、经济损失和造成影响的范围这几个大的指标来看,甚至都超过了雅安地震的影响。
今年北京也出现了洪灾。722洪灾和几年前我们印象深刻的721洪灾相比,它显得平淡无奇地过去了,没造成太大的波澜。但从降水的强度来讲,它打破了721创下的北京的历史降水记录。从灾害的强度,即制灾因子来讲,它超过了721。但是因为降水分布缓,没有像721集中在三四个小时之内,另外我们做了充分的预防和准备(这也能看出防建工作的重要性)——当我们的准备到位时,灾害看起来就没有那么可怕了。
刚才提到卓明今年响应了将近10次的国际灾害。
今年海地的飓风强度要超过亚马逊,造成的损失也让海地这个因为地震一蹶不振的国家再次雪上加霜。这也是今年最严重的一次人道主义危机。
除此以外,厄瓜多尔地震也是一次非常严重的灾害,灾害的严重程度比雅安地震要严重。

但今年国际发生的灾害还没有超过2015年的尼泊尔大地震。尼泊尔大地震是一次不折不扣的巨灾,我们通过主要的数据对比大概可以判断出地震略小于汶川地震,但是还没差到一个级别。而且尼泊尔的经济条件远不如中国四川,所以这次地震给尼泊尔这个国家也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影响。
尼泊尔只有两个邻国,印度和中国。这样的情况下中国责无旁贷地应该帮助邻区。这也是中国的社会组织在参与中国救灾、积累一定经验后,第一次大规模地参与国外的响应。卓明作为其中的一员,也第一次大规模地响应国际灾害。在这次灾害中,我们动员了有史以来最多的志愿者和最大规模的志愿者团队。这也是我们目前响应最充分的一次灾害。响应过程里,卓明锻炼了响应巨灾的能力。


尼泊尔地震的裂度分布和汶川比较相似,条形分布,大体呈长方形。覆盖的范围大概相当于中国十四个县那么大。超过两、三个县,卓明就会启动一级响应了。这次是卓明第一次启动针对巨灾的一级响应。这次灾害中卓明一共动员了300多名志愿者,建立了8个工作群组,我们的成果也很丰硕。我们一共排查了267次,大概排查了200多个村子,要知道这些尼泊尔的村子也不一定完全可以说英语。我们发布了15期救灾简报,制作了100多幅行政地图。还有一个我觉得很了不起的成就,是我们两周的时间翻译了23则材料,一共加起来有14万字。而且这些材料直到今天还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把所有村子的排查情况做在了一张谷歌地图上,大概就是大家看到的这张五颜六色的图表。

这些和地震的影响严重分布基本吻合,这也能看到可视化的力量。右边比较小,需要仔细看,我们动员志愿者用英文描述这个地区的情况,同步有志愿者翻译成中文,所以每个村子的情况都是中英双文的。这也是卓明第一次动用这么多翻译工作的志愿者。我们发现国际响应中语言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在这个过程里我们也很高兴地发现中国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国际上的事,不只是国内的情况,开始变成国际公民,关注地球上发生的事,关注属于全人类的苦难——这就是人道主义精神的来源,而且这种本能是每个人身上的,关爱他人,向同胞伸出援手的最根本的生物本能。
中国救灾与国际的差距
在国际响应中我们也观察到有些问题,是我们在国内救灾时没考虑过的。
国际在灾害援助这件事情还是走在我们国家的前面,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知识、方法和体系。这个体系,就是国际人道主义体系。它已经形成了系统和行业。接下来用两个例子来展现细节上的差别。

在汶川的时候,社会组织捐助奶粉被认为是一种针对弱势群体的特殊的民间力量,去解决一些为政府忽略的、特殊人群的需求。
在灾害中重视脆弱人群的需求,并给予特定的解决方案是绝对值得鼓励的做法。但是关于灾区的营养问题,尤其是婴儿的营养问题,捐助奶粉真的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吗?国际上也曾经这样认为,直到这样的做法引起了一个非常不幸的结果。在对外输出母乳用品的时候,如果没有考虑当地婴儿的习惯、当地的卫生情况的时候,这些没有经过清洁的奶瓶就有可能成为病原体滋生的培养皿,它使得本以非常脆弱的婴儿雪上加霜,甚至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死亡。所以在发生这样的事情后,国际人道主义援助机构就积极向社会倡导,尤其是联合国发出申明,建议大家不要捐助母乳代用品,有时候真的不是好心就会办好事,如果不去更专业、更审慎地钻研实践,想当然地作出判断,往往会陷入误区,甚至好心办坏事。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帮助别人远比自助要难的多。所以救灾的第一原则,是怎样了解当地的情况,从他们的角度出发,发展他们的自我建设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而不能代替他们做出一些判断。
这里需要思维的转化,这种思维确实是我们国内救助普遍缺乏的。

还有在我们国家实践中的民间组织要意识到一个问题。在雅安的时候,当时统计的紧急转移安置人口一共有27万人左右。政府配备了10万顶帐篷,一顶帐篷可以住4个人,也就是帐篷的需求是充足的。但是帐篷作为大宗物资,运输起来比较困难。尤其雅安、芦山只有一条交通干线,所以很多人在地震五到七天以后才能分到帐篷。
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一种过渡的解决手段。民间组织在汶川时就发现,彩条布是一种非常好的替代手段。因为灾民,尤其是山里的灾民,他拥有这种技术,可以把彩条布转化成一个帐篷。尤其是在天气不是非常寒冷的时候,这样的帐篷足以遮风避雨,让灾民有一个安身之所。而且这个彩条布还可以去覆盖庄稼,去储藏食物等等。所以它的用途是非常广泛的,在灾区也受到了欢迎和好评。
在尼泊尔的时候,这种物资更能派上用场。尼泊尔面临的挑战比雅安更严峻。尼泊尔大概有两百万人。需要这样一个安身之处,他们需要吃的、需要喝的,需要有一个住的地方。因为尼泊尔是个高山之国,这两百万人分布在海拔1500米到6000米这样一个范围里边。对于当地人来讲,当地会下雨,地震之后,道路几乎都是断绝的。交通情况甚至要糟于我们国内的任何一次灾害。在这样的情况下,最宝贵的资源是运力。而同样的一辆卡车能够装载的彩条布会比帐篷多满足25倍人群的需求。我们估计,尼泊尔两百万人的住宿需要解决的话,按照发送帐篷的速度,需要半年的时间;我们在雅安的时候七天基本上就把所有需要暂时安置的群众都安置好了。但是在尼泊尔的话,要正常的话,可能要半年以上。这是不可接受的。为什么呢?在尼泊尔六月下旬就要进入季风季。季风季会带来大量的降雨。在这种环境里,如果没有一个住的地方,带来的结果必然是灾难性。所以当时联合国和其他国际援助机构就开始联合倡议,大家不要把帐篷捐到山区里去。加德满都附近的平原谷地它可以用,但是在山区里面要优先运送这种彩条布。
但是呢,我们叫彩条布,他们叫篷布。这种篷布的要求和国内就有了一个差别。我们国内一般就是采购这种工业用的,或者农业用的布,整整齐齐的一块布裁开了就可以用。但是在尼泊尔,对这个布的质量是有要求的。要求它的重量每平方米不高于210克,不低于170克,这样的话就决定了布的质量和厚度有一个保证,太重了不便于运输,太轻了不足以遮风避雨。还有颜色上的要求,是为了避免跟当地的宗教文化相冲突。同时还要求在周围打孔。因为没有孔的话,在大风里很难固定。而且同时要配一定长度的绳子。
这些细节都体现出什么叫做以人为本。所以从救灾到人道主义援助是一个升级,而且里面要考虑的问题要细致很多。我们并不是说只是捐助了爱心就结束了,我们如果希望能够维护我们捐助的人的尊严,就需要真的用设计思维从他的角度思考问题,从他的视野,从他的需求,从他的各个方面去思考。那这一点实际上是很难的。要我们不断地在实践当中探索、总结、反思、提高。


在厄瓜多尔地震时我们也延续了这样的工作。时间关系,就不详细跟大家汇报了。大家可以看到,经过一次灾害锻炼之后,我们小伙伴们响应参加游刃有余了。还有我们团队的伙伴其实数量上有一个提高。同时我们的公众号也得到了新华社以及其他常规性的媒体的报道和称赞。
(关于如何查证灾害中的信息,明天继续与你分享~)
正在报名!
PlanC-Edu
Civic Education
Critical Thinking
致力于思辨教育的社会企业
或许你还想了解更多
思辨 X 赋能 X 改变
Change your min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