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
随着都美竹等二十多名女孩公开发声,亦凡事件持续发酵,网友们调侃「没有人能永远 18 岁,但吴亦凡的女朋友可以」。
在昨天的文章中,我们从法律角度进行了分析:都美竹对吴亦凡「宣战」,懂法到底有多重要?

但还是有些人认为「能够睡到吴亦凡也很光荣」「为什么吴亦凡睡的不是自己」,明星睡粉真的是福利吗?这样的言论会对事件发展起到什么样的影响?
小 G 娜事件后多位有影响力的自媒体人曾发表类似「明星睡粉是福利」,这些言论是否助推了事情的发展?
答主:暗涌(100+ 赞同,心理盐究员心理学话题优秀答主
「还有什么比明星 × 粉更好的粉丝福利」等这些恶臭的言论说白了就是对粉丝和大众的洗脑说法。
一旦你被洗脑成功,认为被睡是种福利,那你就会产生一种获得感、甚至一种被恩赐的感觉。即使你被耍了,被当玩具一样丢掉,也不会感到痛苦的,更不会抑郁,因为你感受到的不是被贬低、被羞辱的感觉,而是把其理解为一种「荣耀」。
然而,事实是,单纯站在粉丝角度,她们跟自己偶像产生不正当关系,更多的是一种「幻想成真」的虚假幸福感。
所以,那些玩弄的女孩子,在知道自己没有被好好对待后,会痛苦,会羞耻,甚至被诱发抑郁等心理问题和疾病。
那些发出洗脑言论的人,是何居心一目了然。
我真的呼吁各位粉丝小盆友要理智追星啊!
对于明星崇拜,心理学研究者提出一个概念叫 Parasocial attachment,我们暂且把它翻译为拟社会性依恋,意思是我们对一个非现实生活中的人产生依恋,并且从这段关系中寻找安全感的状态[1]
比如,很多人喜欢一个明星,是源于喜欢他的一个角色。记得《花千骨》热播的时候,我非常喜欢张丹峰饰演的东方彧卿,这个角色展现的对女主的默默守护会让观众产生一种安全感或者是认同感,爱屋及乌,我也会喜欢上饰演这个角色的演员。
这也是明星为什么要立人设的原因,就是为了带给大家一种安全感,进而让我们对他们产生一种依恋,从而发展为粉丝。
当初《花千骨》火了以后,张丹峰不也是在戏外营造宠妻人设,达到跟戏里角色形象相一致的效果嘛。
先让大众产生依恋感,发展为粉丝,后面这个依恋感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就得看偶像的手段和「魅惑力」有多大。
研究者认为粉丝对偶像的依恋和追逐可以划分为三个等级:
第一个等级是娱乐-社交(Entertainment–Social)阶段[2]。这个状态的粉丝会关注偶像的社交平台,他们发布的作品,比如听他们新歌,追他们的新剧,跟好朋友分享偶像的最新动态。
在这个级别,粉丝的核心目的是娱乐社交,关注偶像、讨论偶像可以让他们感到快乐。总体上,这个阶段属于比较健康的追星水平。
第二个等级是强烈的个人情感倾注(Intense–Personal)阶段[3]。这个级别的粉丝会对自己最喜欢的偶像倾注自己的感情,常常情不自禁地想到偶像,把偶像跟自己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比如,最典型的想法是「他就是我的灵魂伴侣」「我爱他,他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你甚至无数次幻想过跟偶像在一起会是什么样子。这个等级的粉丝,对偶像的心理依赖已经渗透到了自己的现实生活。
试想一下,如果你是处在这个阶段的粉丝,总把偶像想象成自己的男朋友、女朋友,这时候,突然偶像加你微信,说他累了,想找一个人结婚了,他上个月看到了你的微博照片,一下子爱上了你,你是什么心情?
这种感觉更像是你暗恋了一个男生三年、写了一年情书后,这个男生终于回应了你,表示想跟你谈恋爱。比起「被恩赐」,这更像是一种美梦成真、皇天不负有心人的感觉。
第三个等级是接近病态(Borderline–Pathological)阶段[4]。这个级别的粉丝典型的做法就是我的偶像不会犯错,他做什么我都支持他,甚至可能会产生一种「如果给我一大笔钱让我做一件想做的事,那一定是把这笔钱用来拥有我的偶像」,或者「不管我的偶像让我做什么,哪怕是犯法的事,我都照做不误(拉皮条?)」。研究发现,这个级别下对偶像的态度跟粉丝的某些不良的人格特质有关。
正常的追星应该保持在第一个娱乐社交级别。大家就看看作品,关注关注动态,跟小伙伴闲来聊一聊自己喜欢的明星,就够了。
一旦突破第一个级别,到达第二个级别,就容易出问题。
那些被自己偶像盯上,却又没有被好好对待的姑娘们,终究都会有梦醒的一天:
哦,原来他并不是真的喜欢我,只是把我当工具;
我以为我们之间是爱情,在他看来却只是一场消遣;
我把他当作是我的唯一,他却当我是那「千分之一」......
最后,再次提醒小盆友们追星需谨慎,对偶像的依恋并不能带给你真实的安全感,改善和经营好现实生活中的关系才更重要。
还有,谨防被权力洗脑。
(上下滑动查看参考)
1.^Horton, D. , & Wohl, R. R. . (1956). Mass communication and para-social interaction. Psychiatry-interpersonal & Biological Processes, 19(3), 215-229.
2.^Griffith, J. , Aruguete, M. , Edman, J. , Green, T. , & Mccutcheon, L. . (2013). The temporal stability of the tendency to worship celebrities. SAGE Open, 3.
3.^Mccutcheon, L. , Aruguete, M. S. , Jenkins, W. , Mccarley, N. , & Yockey, R. . (2016). An investigation of demographic correlates of the celebrity attitude scale. Interpersona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0(2), 161-170.
4.^Maltby, J., Day, L., McCutcheon, L. E., Gillett, R., Houran, J., & Ashe, D. D. (2004). Personality and coping: A context for examining celebrity worship and mental health.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95, 411– 428.
知乎热门文章
本文内容来自「知乎」
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戳「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回答
吴心工作,只想吃瓜就点亮「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