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也曾经是一个“正常国家”。
七十年代初的阿富汗女大学生,如今再也难觅这样的笑容。拍摄于阿富汗王国时期(1973年灭亡)
2002年4月17日,在国外流亡了近三十年的阿富汗“末代皇帝”查希尔从意大利罗马返回喀布尔。
意大利罗马是查希尔1973年最后一次出访的目的地。
出访期间,他的堂兄、人称“红色亲王”的达乌德发动政变,查希尔被迫宣布退位。
此后三十年间,喀布尔城头变幻大王旗。
当查希尔再次回到阿富汗时,这个国家早已满目疮痍。
凭借着许多阿富汗老人们对五六十年代的美好记忆,2004年,查希尔被阿富汗政府授予了“国父”称号。
一个末代皇帝成了“国父”,真是一种大大的讽刺——
对阿富汗王国灭亡后这三十年间所有统治者的讽刺。
查希尔(左)与时任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右)
查希尔(1914~2007)是世袭出身的阿富汗国王,从小就作为太子培养。
像很多中东、中亚地区的王室热衷把孩子送去西方国家深造一样,查希尔十岁那年也被父王送去巴黎读书。
查希尔曾在法国求学六年之久,和小平同志等人旅法的时间基本重合。
国王们对孩子的培养都是非常科学讲究的。
光开阔了眼界还不行,还得要脚踏实地、了解国情。
阿富汗最大的国情是什么呢?
那便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于是在回国后的1930年,查希尔进入阿富汗军事学院学习,次年从喀布尔步兵军官学校毕业。
与毕业后开始混基层的普通人不同,含着金汤匙出生的查希尔离开军校直接被任命为国防部副大臣、代理国防大臣。
年仅十八岁。
1933年,查希尔的父亲纳迪尔国王突然遇刺身亡,19岁的查希尔继承王位,开启了对阿富汗长达四十年的统治。
查希尔执政的这四十年被认为是阿富汗近百年来的“黄金时代”。
尤其是在2021年的今天回头看,更让人倍感唏嘘。
世间万事没有绝对。
“国王”不一定代表落后,“首相”、“总统”、“共和”也不一定代表先进。
只是一个名称罢了。
年轻的查希尔国王
或许是查希尔受西方分权思维影响,亦或许是现实条件所迫,总之查希尔时代阿富汗王室的主要成员都掌握着不小的权力。
其中最著名的王室成员当属“红色亲王”达乌德。
达乌德1909年出生,比查希尔大五岁。
作为堂哥,达乌德曾和查希尔一同留学法国。
在查希尔继位的1933年,24岁的达乌德任阿富汗布格哈拉省省长兼驻军司令。
按照中国古代的标准,属于“藩王”。
此后达乌德一路走“强力路线”,历任阿富汗东方省省长兼驻军司令,坎大哈、法拉两省省长兼驻军司令,喀布尔卫戍军团司令兼军事学院院长等要职。
1946年达乌德入阁,任阿富汗王国内政大臣。
1948年后更是身兼国防大臣和内政大臣两职,权势熏天。
达乌德在阿富汗素以“维新派”著称,他多次发表讲话,主张阿富汗实行现代化政治。
对外宣称的同时,达乌德也不忘做堂弟查希尔的思想工作。
二战后各国政体纷纷发生剧烈变动,与其被革命,不如主动改革。
国王查希尔觉得很有道理。
于是在1953年9月,他任命达乌德为阿富汗王国首相,希望堂哥能全力协助自己推行社会经济改革。
六十年代喀布尔早高峰
从1953年9月出任首相到1963年被迫辞职,达乌德干了整整十年阿富汗首相。
十年间,在兄弟二人的共同努力下,阿富汗的社会经济状况蒸蒸日上。
发展的很不错。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首相达乌德和国王查希尔在国家大政方针上也开始渐渐产生意见冲突。
主要集中在外交领域。
冷战时期美苏争霸的年代,地处中亚腹地的阿富汗是两个大国竞相拉拢的对象,想要不站队是很难的。
国王查希尔尽管向来主张中立,但相对来说是还是亲美一点。
首相达乌德则更加现实一些——美国远在天边,苏联近在眼前,舍近求远无异于自寻死路。
所以达乌德主张向苏联“一边倒”。
达乌德任首相的十年间,曾四次访问莫斯科,并两次邀请赫鲁晓夫访问喀布尔。
因与苏联关系密切,故又被称为“红色亲王”。
查希尔与周恩来。从照片可以看出,查希尔的着装非常西化。查希尔对华相对比较友好,早在1955年就与新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五六十年代,达乌德从莫斯科拿回了大把的援助。
苏联的武器装备、军事教官、科技顾问等,源源不断的进入阿富汗。
达乌德还模仿苏联搞起了“五年计划”,俨然一个初创社会主义小国家。
在“苏化”的大背景下,达乌德在阿富汗国内面临着王室、民族主义者和亲西方派的强大压力。
加之达乌德本人专横霸道,逐渐惹起国王查希尔的嫉恨和一众王室成员的不满。
1963年,查希尔国王通过修改宪法增加“王室成员不得参政”条款的方式,迫使达乌德辞职。
辞职后的达乌德发表了《告国人书》,凝聚支持自己的力量,以图东山再起。
查希尔访美,1962年
罢黜达乌德后,查希尔在十年间换了五届首相,始终无法稳固局面。
不得不承认,达乌德虽然专横霸道,但的确是个能人。
七十年代初,阿富汗的经济发展陷入停滞。
随着当时思想的开化,“国王”这一称呼在阿富汗也变的比较负面。
一旦国家有了“锅”,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体制问题”——肯定是国王把经济搞坏掉了。
所以喀布尔的一批力量开始围绕在“红色亲王”达乌德身边,试图推翻帝制。
1973年7月17日,查希尔到英国和意大利治疗眼疾。
达乌德抓住机会,在阿富汗青年军官集团和苏联势力的支持下成功发动政变,一举推翻查希尔王朝。
史称“七一七政变”。
毛泽东会见达乌德,1957年
“七一七政变”结束了阿富汗王国几百年来的统治。
达乌德宣布建立全新的阿富汗共和国。
他本人身兼国家主席、政府总理、外交部长、国防部长、最高经济委员会主席等五大要职。
集大权于一身。
客观来说,达乌德在政变过程中的表现还算不错。
没有大开杀戒,而是平稳完成了政权交接。
大概是因为达乌德本身就是阿富汗王国王室贵胄,七大姑八大姨的亲戚太多了,也不好乱杀。
六十年代阿富汗高层政府会议,与今天人们印象中的“长胡子”、“头巾”、“长袍”的形象有很大不同
经过此次政变,苏联的势力在阿富汗国内极大增强,渐成尾大不掉之势。
1977年2月,在土地改革、国有化等一系列改革政策受挫的情况下,作为“红色亲王”的达乌德开始走查希尔的老路。
联合国内宗教势力,修复与伊斯兰世界和西方的关系,疏远苏联。
这些所作所为触犯了莫斯科的龙鳞。
勃列日涅夫很不开心。
得苏联者得天下——这是近现代历史上很多苏联邻国的一条铁律。
达乌德成也苏联,败也苏联。
1978年4月27日清晨,苏联扶持的阿富汗人民民主党联合阿富汗国内反对达乌德的军方力量发动军事政变。
与五年前兵不血刃的“七一七政变”不同,“四二七政变”是一场极为血腥的军事冲突。
达乌德亲信卫队1800余人固守的总统府(原阿富汗王国王宫)在激战一天后被叛军攻克。
劝降不成,政变部队屠杀了达乌德一家三十余口。
其他阿富汗共和国的一众高官和忠于达乌德的总统府卫队等也被一并杀害,死亡数千人。
政变部队在旧国号“阿富汗共和国”的名字里加入了“民主”二字,改称“阿富汗民主共和国”。
塔拉基是阿富汗民主共和国首任最高领导人,青年时曾在苏联莫斯科大学学习,是勃列日涅夫的学弟
阿富汗“四二七政变”是七十年代末让苏联国际形象扫地的一场事变。
苏联在政变当天就宣布承认新政权,塔斯社称之为:
“阿富汗民族解放运动史的转折点”。
真要说是“转折点”,其实某种程度上也是——从此急转直下。
屠刀一旦高高举起,落地的人头就不会只有一个。
1978年阿富汗“四月革命”一年多后,政变上台的塔拉基被自己的“得意门生”阿明所杀。
阿明上台几个月后,又遭克格勃灭门,只有一个女儿受轻伤大难不死。
此后苏军大举入侵阿富汗,将阿富汗历史带入长达四十多年的乱世。
直到今天。
参考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