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拿来写歌的名著 TOP3
文学向来能够承载不少其他类型的艺术,例如村上春树的小说就非常喜欢提及各种爵士乐队,启蒙了一众文艺青年,而朱天文的《荒人手记》更是从福柯到费里尼,再到列维施特劳斯,几乎涵盖了高阶文艺青年标配。
反过来,不少流行音乐人也常常喜欢跨个界,用文学做引子创作歌曲,不过往往歌词写得跟原作就没什么关系了。
今天单向君就来盘点盘点那些被拿来写歌,但却被改得相当“离谱”的文学作品,供诸君一乐。
说来有趣,当年村上春树因为听了 the Beatles 乐队的同名歌曲,受启发写出了其代表作《挪威的森林》,而伍佰则是读了村上的这本小说,有感而发写了这首同名歌曲,这如套娃一般的连锁影响实在好玩
同样是描写爱情,村上的“挪威森林”是小布尔乔亚味道满满的青春文学,伍佰的旋律和歌词则是直戳人心的“土味爱情”风。
村上的这本书如今已被奉为青春爱情小说中的“头部流量明星”,直子和绿子的形象烙印在我们的记忆深处,书中极其大胆、美妙的性描写以及略带伤感的人物纠葛也给我们的青春期留下了独特的情感体验。
《香水》来自德国作家帕·聚斯金德 ,被改编成了特别好看的电影,又被乐队五月天写成了一首歌,歌词第一句就是“十字军从东方凯旋”,史诗感一下子拉满。原作写的是 18 世纪的事儿,跟十字军东征其实没什么关系,但歌曲整体表达出那种近乎癫狂的执念,与原著如出一辙。
小说《香水》,诞生于 18 世纪晚期的小说,勾勒出一个肮脏、腐臭、欲望熏天的欧洲底层社会,主角格雷诺耶便出生在那里。他却拥有无与伦比的嗅觉,也因此异于常人,对美有极度的渴望与执着。小说便讲述了这个诞生于丑恶的天才杀戮别人又被众人杀戮,在一直追寻美的路上迷失自我的故事。
林夕写的不少歌都用了书名,这首《百年孤寂》灵感来自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粤语版本叫做《守望麦田》,让人不得不联想到塞林格的作品《麦田里的守望者》。无论是哪个版本,除了歌词借用了小说名字的字面意思和感觉,其它都跟小说没什么关系啦,可以称得上是本期榜单的“离谱”之最。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拉美乃至全世界最负盛名的文学作品,也是每位文学青年交流作品时最通俗的“文学货币”。在黑泽明去世以后,马尔克斯坚决不同意把小说改编成电影。直到现在,我们对马孔多的想象依然仅限于作品本身。
二流小说才能造就一流电影吗?
一流小说改编的一流电影 TOP3
对于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常有“二流小说才能成就一流电影”的说法,一流的文学作品似乎由于太过完整和成熟,反而没有可供改编的余地。
不过,这次单向君就挑选出 3 部由“一流小说”改编成的影视作品,它们不仅在原著基础上做出了新的阐释,也将那些原本小众的文学作品带进了大众的视野。
自电影《罗生门》之后,“罗生门”俨然成为一类真相不明事件的代名词,同名短篇《罗生门》也被大家频繁提起,成为芥川作品中最著名的一篇。不过,这部电影并非改编自《罗生门》,只是借用了故事背景,内容则杂糅了芥川的另一短篇——《密林中》。
故事围绕一起凶杀案展开,死去的丈夫、被侵犯的妻子、挑起这一切事端的强盗、目击尸体的樵夫,几人各执一词,案件的真相在他们的叙述下变得扑朔迷离。
芥川的写作向来简洁、短促,《密林中》则完全是以几个角色的分别陈述来呈现的,芥川并不提供任何故事背景的介绍,将作者的“上帝视角”完全抛弃。而黑泽明在将其影视化时,则通过加入樵夫撒谎的情节,将整个故事改编得更加完整。
对于这个改动,有人认为芥川原作更加悲观冷酷,冲击力更强,有人认为黑泽明则将人性表达得更加完整和复杂,你怎么认为呢?
来自德国作家阿尔弗雷德·德布林的长篇小说《柏林,亚历山大广场》,被许多人奉为描写魏玛中后期德国的经典文学作品,被导演法斯宾德改编成 14 集电视剧,或者,你也可以认为这是一部长达 15 小时的如梦一般的电影。
法斯宾德本人即是一个特异性的存在,他在短短十几年的创作时间里爆发出惊人的才华,37 岁就早早离世,死于药物过量,这部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电视剧就拍摄于他去世前两年。
剧情从主人公弗朗兹出狱开始讲起,展现了一个有意回头的浪子,却逐步变成纳粹的故事,也透过弗朗兹的经历,反映出整个德国一步步走向深渊的过程。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是 PKD 最出名的作品,而 PKD 在生前也看过一些小说改编的电影《银翼杀手》的拍摄画面,还表示与自己写作时想象的画面如出一辙。有趣的是,导演雷德利·斯科特在拍片时并没有读过原著。
《银翼杀手》还原了小说所能抵达的深度,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冰冷颓废的赛博世界,在上映当年却遭遇票房滑铁卢,恶评如潮。
但时间证明了这部电影的伟大,还记得片中饰演罗伊的演员结合原有剧本临场发挥说出了一段台词,一句未剪被载入影史,他说:
“我所见过的事物,你们人类绝对无法置信。我目睹战舰在猎户星座的端沿起火燃烧,我看着 C 射线在唐怀瑟之门附近的黑暗中闪耀。所有这些时刻,终将随时间消逝,一如眼泪消失在雨中。”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