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学者发起的公益学术平台
分享信息,整合资源

交流学术,偶尔风月
日前,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传染病专家Didier Raoult与其同事结构生物学家 Eric Chabriere,在法国马赛起诉了学术界“打假女王”Elisabeth Bik,他们指控Bik对其进行道德骚扰(Moral Harassment) 并试图敲诈勒索他们。然而,Bik却赢得了大多数学者的支持,她的声援者称,Raoult此举是为了报复Bik揭露其学术不端行为,这一诉讼案件或许会在学术批评领域引发寒蝉效应。
图源:Gabriela Hasbun for Nature
荷兰微生物学家Elisabeth Bik是学界著名的“打假女王”,自2016年起,她辞去了在斯坦福大学医学院职位,开始专职调查各类论文图像异常问题。由于Bik曾揭开中国学界多起学术不端“大案”,因此也广为国人所熟知。事件的另一个主角,Didier Raoult,则是法国微生物领域的著名专家,他在马赛地中海感染研究所(IHU Méditerranée Infection)担任所长。在职业生涯中,Raoult与团队一起发现了数十种新的致病细菌,其中有两个还以他的名字命名。此外,法国有六个传染病研究中心是在他的支持下创建。在2017年2月的一份排名报告中,他是2007年至2013年间在传染病领域被国际科学界引用最多的欧洲学者。
毫无疑问,两个人都是在科学界具有威望的学者,却为什么会发展到对簿公堂的地步呢?
事件经过
起因是2020年3月,Raoult在预印本网站发表了羟氯喹联合阿奇霉素治疗新冠感染的文章,该文称,经单一羟氯喹治疗(200mg/次,一日3次)6天后,70%新冠肺炎患者体内的病毒载量明显下降;6例羟氯喹联合阿奇霉素治疗者,核酸检测全部转阴。该论文很快发表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Agents(《国际抗菌剂杂志》),并在全球抗疫工作中引起了巨大反响。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平台,引用该文章大力推荐羟氯喹,并将该药物形容为“医药史上最大的游戏规则改变者”。
但到了4月3日,国际抗微生物生物化学协会(ISAC)发表公开声明称:拉乌尔的文章未达到业界共识标准,故此撤回。随后因为各种复杂原因,羟氯喹是否有效引发了多次争论,虽然各地陆续有关于羟氯喹无效、副作用等负面消息传出,学界仍花了较长时间才达成了羟氯喹无益于新冠治疗的共识。今年3月,世卫组织指南制定专家组发布声明,强烈建议不要使用羟氯喹来预防感染新冠病毒。该药不再是研究重点,资源应集中在其他更有前途的药物上。该建议适用于所有未感染新冠病毒的个人,无论其是否接触过新冠病毒感染者。
一项小型研究表明,抗疟药羟氯喹可用于治疗 COVID-19,但后来证明它无效。
图源:George Frey/AFP via Getty
Elisabeth Bik是Raoult的质疑者之一,她例举出了Raoult论文的缺陷之处:
  • 入组标准太宽,只有两个要求:a.年龄大于12岁;b.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据悉,最终入组的有36人(治疗组20人,对照组16人),但患者在年龄、病况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异。Bik指出,患者的年龄和性别比例应该相似,治疗开始时病情相同,分析方法相同,唯一的区别是是否接受了治疗。
  • 存在伦理学问题,该研究似乎在伦理学批准之前就已经开始,且对具体研究方法缺乏必要描述。
  • 同行评阅耗时过短,该论文从投稿到被接收仅用了24小时。
  • 治疗组有四分之一的人“离奇失踪”。治疗组起始人数为26人,本来就不多。谁知竟有四分之一的患者(6人)中途退出。此外,接受羟氯喹和阿奇霉素联合治疗的“核心”患者仅有6人。如此之少的参试患者,统计意义不大。
Raoult在去年年底接受采访时公开表示,自己“将不会对去年春季针对冠状病毒进行的羟氯喹的临床试验感到担心”,事实上,这位以我行我素著称的科学家曾在不同场合多次鼓吹羟氯喹的疗效。Raoult在新冠疫情中的言行遭到了许多科学界同侪的批评。Bik对其论文不无尖刻地讽刺道:“另外六名接受治疗的病人怎么样了?他们为什么退出研究?我们知道,他们中的三人被转移到了重症监护室,大概是因为病情恶化;而另有一人已经死亡。让这四名病情恶化或死亡的患者直接退出研究,这似乎是个奇怪的举动。让他们退出研究的原因仅是因为他们停止了服药……的确,患者都已经去世了,还要让他服药,这的确是一件困难的事。”
Didier Raoult
学界的争议并不妨碍Raoult的声名大振,他在2020年备受欢迎,当年3月,他在法国人偏爱的Odoxa政治人物风向标中排名第二;而他所领导的研究所的Youtube频道则拥有数百万次的观看数,他的个人推特帐户粉丝数也超过了十万。Bik批评了Raoult的论文后,Raoult与Bik在推特上展开了激辩,并且逐渐言辞失控。Raoult及其支持者辱骂Bik为“疯子”、“失败研究员”、“猎巫人”,Chabriere则称Bik为“屎壳郎”。
Chabriere在推特上透露,他和Raoult已经对Bik和Boris Barbour提起诉讼。据悉,Barbour协助运营网站PubPeer,这是一个允许科学家公开评议研究成果的非盈利网站,目前已经成为学术打假的重要阵地。Chabriere称,他们将指控对 Bik 在 PubPeer 上公开数据错误以进行道德骚扰,并达成敲诈勒索的目的,因为Bik有一个 Patreon 帐户,人们可以通过这个账户为Bik的工作捐款。Bik也做出了回应,分享了她的Patreon链接来公布她的资助信息。Raoult和Chabriere律师则称Bik曾表示研究所给钱就可以停止批评,此举无疑构成敲诈。他还指出Bik与一些药厂有经济往来。Bik回应称,要钱一说仅仅是她的玩笑话,她只收取过大学和期刊的一些费用,用以调查学术不端。
舆论反应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研究员 Lonni Besançon 发起了一封公开信声援Bik,目前已经得到了上千位学者的署名。Besançon 表示:“调查某人的研究绝对不是骚扰。这是一个科学问题,不应由法律来解决。”他还指出当局的政策制定者需要采取行动保护像Bik这样的检举者,称她受到的威胁已经变得“离谱”。
法国公民科学运动 Citizen4Science 也单独发起了一项请愿书以支持 Bik,目前也收到超过2000个签名。Citizen4Science支持者Fabienne Pinson表示:“国际科学界以及我们的医生、药剂师、护理人员等知情人士都失望地注意到,我们的国家正在允许虚假信息、网络暴力和诉讼滥用摧毁科学言论的基础。
除此之外,主流媒体似乎也更倾向于维护Bik的立场,Nature发表社论陈述Bik支持者对于学术批评寒蝉效应的担忧,卫报则直接表述此事为“世界级学术不端研究专家因质疑研究结果受到诉讼威胁。Raoult及其支持者的处境似乎已经变得不乐观。
对此您怎么看,不妨留言与大家分享。

点击下方知社人才广场,查看最新学术招聘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媒体转载联系授权请看下方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