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共 7466 字,阅读时长约 18 分钟
· 本文来源: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ID:sunyefangjjh),原标题为:薛暮桥与中国市场经济的开拓。

文/刘胜军
中国知名度最高的经济学家是孙冶方。直到今天,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依然是经济学术界的最高荣耀。
很多人不知道,孙冶方有一个堂兄比他还厉害,叫薛暮桥。孙冶方原名薛萼果,与薛暮桥是堂兄弟,后来孙冶方改为母姓。之所以说薛暮桥比孙冶方厉害,是因为1908年出生的孙冶方改革开放开始不久的1983年就去世了,年仅75岁;而1904年出生的薛暮桥于2005年去世,高寿101岁。因为长寿,比孙冶方年龄更大的薛暮桥得以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
中国经济学界最厉害的堂兄弟


薛暮桥15岁时,爱面子的父亲因害怕债主逼债,悬梁自尽。20岁时,薛暮桥成为当时沪杭铁路车站中最年轻的站长。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薛暮桥在杭州被捕入狱。塞翁失马,3年的监狱生活中,薛暮桥学习了世界语、世界通史、西方和苏联学者的政治经济学著作,为日后成为“中国经济学界的泰斗”奠定了基础。
出狱后不久,薛暮桥幸运地遇到了经济学的启蒙老师陈翰笙。薛暮桥发表的第一篇经济学调查报告《江南农村衰落的一个缩影》,文章以家乡礼社镇的薛姓家族经济状况变迁为主线、揭示农村封建经济破产的必然。不久,该文被翻译到日本。
1966年文革爆发,担任国家计委副主任的薛暮桥被认为是“三反分子”、“走资派”、“经济学界反动学术权威”。理由是他写文章称:大炼钢铁得不偿失、公有制占100%并不好。
在五七干校,薛老是岁数最大的一位。一次,薛老一把一把地将柴草往锅灶里送,一个火星爆在了棉裤上,烧掉了半个裤脚才发现。冬日里,年近7旬的薛老穿着破棉裤走来走去人们都用同情的目光看着他。就在这样的囧迫中,薛暮桥在酝酿他一生中最大的成就:《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
1979年8月,这部历时11年的经济学著作在经过7次修改后完稿出版。此时,学术界一片荒芜,邓小平需要一本对全体干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启蒙的教材文革前长期担任中宣部部长的陆定一推荐这本书干部必读材料和高等院校经济系的教科书,全国各省紧急加印,发行达1000万册,创下了专业理论著作空前的纪录日本《产经新闻》描述了当时的情景:“中国有一本书,跑遍全北京都买不到,这就是薛暮桥所著《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北京各经济机关、公司和北京各国大使馆都想买,也买不到。”
改革开放后,75岁的薛老复出,担任国家计委顾问兼经济研究所所长。1980年,薛暮桥受命组建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因为各项改革都会触及不同部委的利益,而经济研究中心是咨询机构,当时设计每一项改革措施高层就会习惯性地问一问:先问一下薛老怎么说。
1980年薛暮桥主持起草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初步意见》,被称为我国市场取向改革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
1990年,改革进入一个关键时期。这一年的7月5日,政治局常委邀请一些经济学家座谈经济形势和对策,薛暮桥提出了针锋相对的观点:苏东剧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未作彻底改革,而采取零敲碎打、修修补补的改革做法,至多是延迟矛盾的爆发,把国民经济引入慢性危机。86岁的薛暮桥回到家中,对自己的发言并不满意:岁数大,思维没有原来敏捷,中间又插话频繁,该说的没说清楚。7月15日,薛给政治局常委写了封信,书面陈述意见。
薛暮桥还特别强调,改革应解决谁对国营企业的资产负责的问题。他说,过去国营企业属于全民所有,但实际上,国有企业往往处于无人关心和负责的状况,造成资金利用效率低下、国有资产大量浪费和流失。为此,我们应当积极探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对那些可以由私人经营的行业,公有经济可以退出;可以将国有小型企业进行公开拍卖;对竞争性行业可以试行股份制。在小型企业里,还可由劳动者集资购买,采取全员入股分红的合作制经营方式。这些思想对后来探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有重要启示。
经济学家吴敬琏1984年进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成为中心总干事薛暮桥的学生和主要助手之一。吴敬琏的经济学观点和政策主张,也深深打上了薛暮桥的烙印。
从以下吴敬琏回忆薛暮桥的文章,我们更可以详细体会薛暮桥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巨大贡献,更加珍惜市场经济的来之不易。

作者 | 吴敬琏
(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高级学术顾问、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第一、二、三、四、五届获奖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薛暮桥
01: 市场化改革领军者
薛暮桥是 20 世纪中国杰出的经济学家和经济工作领导人。他从 1932 年发表第一篇经济学文章,到 1996 年发表总结一生经历的长篇回忆录,在经济学领域跋涉了 60 多年。薛暮桥是一位有浓厚中国风味、又对中国经济在 20 世纪后期脱颖而出作出了杰出贡献的经济学家
在 60 多年的长时期中,薛暮桥一直没有停止对中国经济问题的探索,即使在下放“五七干校”的艰难岁月中也是如此。“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年过古稀的薛暮桥更是老当益壮,作为中国市场化改革的领军经济学家,走在了时代的前头。
我在 1984 年 10 月参加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的工作,成为暮桥总干事的学生和主要助手之一。在暮桥同志直接领导下工作得越久,对他深沉含蓄的家国情怀越是崇敬,对他在专业上所达到的高度越是钦佩。我甚至经常想,在老一辈经济学家中,薛老可能是对中国经济问题看得最清楚透彻的
△ 作者(右一)1985 年参加“巴山轮会议”时与薛暮桥(左一)、马洪(左二)、李克穆的合影
02: 在革命中淬炼

暮桥同志早在 1925-1927 年的“大革命”时期,就作为一名铁路员工投身工人运动,并在 1927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被捕入狱后,在长达 3 年的牢狱生涯中,他力学不辍,系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1930 年保释出狱后不久,进入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在秘密党员陈翰笙博士的指引下,从事中国农村经济调查工作。暮桥同志长期主编《中国农村》杂志,还与钱俊瑞、姜君辰、徐雪寒、孙冶方等十几位同志一起创办了新知书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前身之一)。
抗战开始不久,薛暮桥投笔从戎,进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总结了自己此前的研究,完成了颇有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经济学》,成为40 年代中共领导的地区通行最广的经济学教科书。
1943 年,薛暮桥进入山东敌后根据地,由研究和教育工作转到政府部门的实际工作。1943 年 1 月至 1947 年 10 月,他是山东根据地最主要的经济工作领导人之一,先后担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政策研究室主任、工商局局长、山东战时工作委员会(即省政府)秘书长兼实业厅长等职。
03: 周恩来、陈云的主要助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薛暮桥作为中央财政经济部秘书长、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秘书长和周恩来、陈云最主要的助手,直接参与领导了统一财经和稳定物价的工作。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他作为主要执笔人之一,起草了以“反冒进”为特征的“二五”计划建议。在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造成巨大灾难的情况下,他作为中央财经小组的成员和专职秘书,在周恩来、陈云、李富春等领导下直接参与了 60 年代初期的国民经济调整工作。
毛泽东与朱、刘、周、邓、陈在七千人大会

如果说在 1966 年以前,薛暮桥的基本角色是既定方针的执行者,在“文化大革命”中他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促使他对建国 17 年的经济工作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写作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最初的六个不同稿本。“文革”结束后,他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对于极“左”路线的错误有了更加深切的认识,实现了思想的解放和理论的升华。
当时,暮桥同志苦心焦思和最为关心的,是摆在中国面前的两大问题:一个是如何恢复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另一个是如何建立一个具有活力的经济体制。
04: 80年代的思想解放先驱
“文革”结束不久,追求高指标、高速度的苗头再次出现。暮桥同志有鉴于前“ 17 年”中国经济大起大落的痛苦经验,对此深为担忧。他在 1978 年 4 月致信邓小平、李先念,指出“在目前新的跃进形势中,中央建设项目的盘子又越来越大,地方工业、社办工业都在大干快上”,这样势必使现在已经存在的不平衡状态继续扩大。他希望领导人出来讲话,打破 “左”倾思潮设立的禁区。他在 1979 年的多次讲话中直截了当地指出:过去讳言“左”的错误,其实造成损失最大的是“左”倾思潮的错误。他认为,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已经十分严重,必须采取措施调整国民经济,使国民经济积累(投资)和消费的比例恢复大体平衡的状态。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暮桥同志使用了 “国民收入超分配”概念,建议通过各种政策手段控制财政赤字和货币发行,压缩总需求,实现经济的再平衡。
暮桥同志提出的这些意见,对80 年代初期的国民经济调整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其间也经过一些波折。当时一些老的经济工作领导还习惯于“跃进”思维,部分主张改革的学者专家也有乘风破浪、推动高速增长的想法。暮桥同志的正确主张,一度被指为“泼冷水”的“保守思想”,受到国家计委主流思想的抵制和批评。只是在 1980 年 3-4 月,国务院召集的长期计划座谈会明确积累率不能太高、需要加快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等指导思想,以及调整国家计委的领导以后,对暮桥同志的批评才告停止
但是,靠投资拉动增长的思维惯性却十分顽强而难以扭转,一次调整过后不久,经济“过热”往往又死灰复燃。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暮桥同志总是一以贯之,在事前发出预警信号,力求防患于未然;“过热”发生以后,积极地提出应对措施,减少可能造成的损失。
80 年代,宏观经济稳定政策是充满争议的话题。但时间的流逝使我们看得很清楚:宏观经济政策出现问题,就会使改革受到伤害,并导致其他消极的经济和政治后果,进而丧失了改革的条件与环境。暮桥同志通过历史经验的总结获得了大智慧,为80 年代的宏观经济政策讨论和决策作出了杰出贡献。
暮桥同志一方面一以贯之地强调进行经济调整和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同时又坚持进行市场化改革,从 20 世纪 70 年代末到 90 年代中后期,始终站在市场化改革的前沿。
如果说对地方政府放权让利的政策措施主导了 1958-1976 年期间的“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对于 80 年代初期来说,最为流行的莫过于主张在国有制和计划经济框架内加大市场机制对企业决策影响的“市场社会主义”和向国有企业放权让利的改革思路。但暮桥同志敏锐地意识到了这种放权让利改革思路的局限性(他经常称之为“分配制度改革”),认为“从改革流通制度着手,似乎比从改革分配制度着手更为重要”。所谓“流通制度改革”,实质就是建立由供求决定价格的市场制度。为此,他一方面提出要通过改革的整体设计来克服分散尝试造成的矛盾,一方面将大量精力放在促进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成分的发展上。这就为走出“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放、乱、收、死循环提供了基础。
05: 整体改革论者
1980 年 4 月,暮桥同志向中央财经小组汇报时指出,现在很多冲突和矛盾的来源“往往是由于我们过去的体制改革没有进行总体设计,一个一个问题单独解决;且与整个体制未改、先在部分企业试点有关系”。他据此提出:“体制改革要有整体设计,协调各部门的改革计划,共同研究中改、大改方案。建议成立一个体制改革委员会,以现在的(国务院体制改革)办公室为核心,充实扩大,吸收有关部门派人参加。”以后,他还多次强调,国民经济各部门是互相紧密联系的整体,如果各个部门没有共同的长远目标,忽视相互配合,就可能相互牵制。2010 年,我和周小川、郭树清等人因整体改革理论获得“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从已有的文献看,暮桥同志乃是最先提出这种改革战略思路的先行者。
不仅如此,暮桥同志也是一位最先提出中国改革应当以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俄国说法)为目标的经济学家。1980 年 9 月,他作为国务院体制改革办公室顾问,主持起草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意见》。这份有开创意义的官方文件开头的部分就指出:“我国经济改革的原则和方向应当是,按照发展商品经济的要求,自觉运用价值规律,把单一的计划调节改为在计划指导下,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这份文件将中国改革的目标模式确定为与商品经济相适应的体制,改革方向应当是市场取向。他当时受命在中共中央召开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座谈会上对《初步意见》作了说明,引起一部分与会官员的很大兴趣,并得到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的赞扬,但是当时没有作结论。不久以后,暮桥同志的主张就受到了有组织的批判。经过多次曲折后,“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写入 1984 年的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的文件,“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提法写入 1987 年中共十三大报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写入 1992 年的中共十四大决定。
06: 入世的哲人

我曾经在纪念薛暮桥的文章中引用经济思想史家R.海尔布鲁纳(Robert L Heilbroner)的说法,把薛老称作“入世的哲人”。他不仅是理论大家,而且是组织实施的能手。他不仅在 1980 年主持起草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意见》中以整体改革为基本原则,作出了改革目标的“顶层设计”,还在 1982-1985 年间对计划、财税、价格、金融、外贸、工资制度改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制定了实施方案,并帮助国务院领导同志承担了方案实施的一部分组织协调工作。他关于财税改革的意见直接影响了利改税政策的出台,关于价格改革的意见反映在十二届三中全会、十三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他关于金融改革的意见促成了中国人民银行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剥离信贷业务,成立中国工商银行,搭建了现代银行体系的框架。同时期的财政改革和外贸改革方案,也是由暮桥同志主持制定和帮助国务院领导组织实施的。
07: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说到暮桥同志的精神风貌和治学态度,令人印象最深的是他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求实精神。其中突出的例证,就是他对“社会主义改造”和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深刻反思。
暮桥同志曾经是 20 世纪 50 年代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积极参加者。他在 1957 年受中宣部的委托,撰写出版了有中、英、法、日、俄等多种文字版本的《中国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书,被看作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成功经验最权威的解释者。可是经过“文革”后的反思,他完全否定了原来的观点,并在中国理论界最先明确地提出了质疑。他写道:“现在看来,社会主义改造总路线似乎提得太早,在经济十分落后的中国,应当有一个较长的新民主主义时期,不宜急急忙忙消灭个体经济和私营企业。”之后,他更进一步指出:“1956 年急急忙忙进行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很大程度上走了过头路,犯了历史性的错误。”认为“不承认这是一个错误”,现在我们经济体制的改革“就无法解释了”。 
既然他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就感到社会主义改造“太快了,太远了”,他在改革开始年代的关注中心也就没有停留在向国有企业放权让利方面,而是特别关心如何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主义”,使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有发展的空间。
中国私营经济在“文革”结束后的恢复和发展是从个体经济起步的,这又是从暮桥同志建议把个体商贩这种所谓的“资本主义漏洞”改成“大门”,让民间能够独立创业开始的。“文革”结束后,大批上山下乡的城镇知识青年要求返回城市,城镇就业问题就变得非常严峻。暮桥同志在 1979 年出版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里专门写了一条,针对劳动力“社会所有”提出来 “劳动力个人所有”“劳动者仍然把劳动当作自己的谋生手段”。1979 年 7 月,他在中共中央党校作报告时提出 “广开就业门路”的建议。他指出,就业问题尖锐化的根本原因,是“盲目追求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因此,他主张“改变公有制一统天下的格局”,实行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个体经济“三扇门”的就业方针,广开就业门路。他的这一篇报告得到当时中共中央党校校长胡耀邦的支持,主要内容登载在中央党校的内部刊物《理论动态》上,收到很大的反响。
△《关于劳动就业问题的一点意见》在《理论动态》的发排稿
傻子瓜子年广久

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是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经济发展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暮桥同志早在极“左”路线统治刚刚被推翻的 1978 年,就已经指出了作为乡镇企业前身的“社队企业的灿烂前途”,提出“现在还有许多同志对发展社队工业的意义估计不足”,认为 “为着使社队企业能在全国遍地开花,必须对过去中央各部所定政策进行认真的检查”,“把社队企业纳入国家计划也不能采取简单办法,必须允许它们自找门路,向主管部门登记,这样就算纳入计划。如果计划部门企图包办,许多社队企业就只能被迫停产”。暮桥同志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就敏锐地提出这样的判断来,是与他率先放弃了斯大林式的国有制教条大有关系的。
乡镇企业代表鲁冠球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是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陈云提出的“三为主,三为辅”设想的简式表达。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面对僵硬低效的苏式集中计划经济所造成的经济困难,作为中国经济主要领导人之一的陈云提出了这个与毛泽东“一大二公”有很大差别的设想。暮桥同志在当时对这一设想是衷心赞成和全力支持的。改革开放开始以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成为政经圈中一个重要流派的核心主张,在改革启动阶段起到了积极作用。1982 年的中共十二大以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更成为了主流的方针。但这时暮桥同志已经大大超越了自己在 20 世纪 50 年代的认识。他认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虽然较之单一的计划经济是一个进步,但是较之商品(市场)经济制度,却有太大的局限性。所以,他明知自己的看法会引起老领导、老战友的不满和反对,仍然反复陈述自己关于改革目标应当是建立商品(市场)经济的主张,直到犯颜直谏,建议不再使用“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提法。我亲身目睹暮桥同志如何处理这些事关理论的严谨性和人民根本利益的问题,深感他在这些重大原则问题上表现出来的“思想自由 、精神独立”的铮铮风骨。这永远值得我们这些后生晚辈学习和纪念。
暮桥同志坚持宏观经济稳定和市场化改革的大方向,免不了与一些着重经济高速增长或偏爱计划经济手段的领导和同行产生分歧。作为政府的高级官员和共产党员,他常常受到没有根据的指摘,甚至被迫检讨;作为经济学家,他要坚持自己的专业立场。这二者经常出现冲突。他不能像对待孙冶方、骆耕漠等挚友那样,在学术上寸步不让,而在很多时候要服从党的纪律,甚至不得不作出检讨;他对强调增长、放慢改革的做法很有意见,但很少公开表示,而是着重于正面表达自己的意见,反复提出推进改革的积极建议。
08: 改革推手

中国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在80 年代中期发动第一次冲击以后不久就冷却下来,90 年代初更陷于完全停顿。
暮桥同志对这种情况十分忧心,担心改革的停滞将造成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后果,因此,他 1990 年 7 月在中央领导召开的会议上慷慨陈词,接着上书中国的党政领导,批评改革停滞的倾向,建议党政领导把工作重点放在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结构问题和效率问题上。他指出东欧国家挫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未做彻底的改革,采取对传统体制修修补补,或者搞一点零敲碎打的改革做法,至多只能延迟矛盾的爆发。他要求重整旗鼓,抓住花了很大代价才取得的总供求关系比较平衡的时机,痛下决心,推出综合改革。
他在 1990 年底写了《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若干理论问题》一文,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公开发表,把他多年来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主张进行了理论化的系统论述。1989 年 10 月以后,他还着手写作长篇回忆录,病倒后坚持克服病痛,在病榻上完成了该书的定稿工作,成为一部讲述中国经济和中国经济学百年发展的经典之作。
△八十年代后期,吴敬琏(左二)与薛暮桥探讨经济改革问题
09: 永不褪色的价值

暮桥同志的作品通常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语言表达,不过概念的内涵外延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品往往有所不同,包含了许多独创成分;他的文风朴素通俗,能够用“广开就业门路”、 “打破铁饭碗”、“把‘资本主义漏洞’改成大门”这样生动的语言表达他的创见。
目前中国经济学日益采取现代经济科学的通用语言,走上了规范化、国际化的道路,他的老式风格影响了国内外学界对他独创性的深入认识。但是,如果我们相信作品的恒久性来自内在品格而不是表达形式,他的许多独创概念又往往是可以与现代经济学相通对话的,那么,随着大家对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了解的深入,他的作品的价值就不会因时间而褪色,后学者能够从中获取丰富的知识和明达的智慧。
(文中小标题为本号编辑所加,文字略有删减)

文章来源:《薛暮桥文集》,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年。本文是吴敬琏为《薛暮桥文集》撰写的序言,原题为《走向市场经济的开拓者》。
- END -
记得转发给你脑海中第一想起的群~


刘胜军
坚持讲真话的经济学家
国是金融改革研究院院长
2014 年参加总理经济座谈会
70 后经济学家代表人物之一
著有《下一个十年》

▼ 应聘、演讲邀请、商务合作 
请添加微信:tina711
(添加好友时请备注姓名、机构、职位、目的)
诚聘富有激情的财经写作达人
喜欢就点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