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朋友借钱,利息人家可以不要,但咱还是应该给的。钱不停贬值,不给利息等于占朋友便宜。
问题是给多少合适呢?
给少了,还不如不给;给多了,我直接找银行借就行了,干嘛还要求朋友?
有这种认识的人,其实是没有看清,“向朋友借钱”和向银行借钱是完全不同的。
向朋友支付利息是在竞争“最值得信任的朋友”这一光荣称号。
我有一位朋友,几年前打电话说,做生意年底周转不开,想借点钱,金额多少看我手头方便。
这是我前一家公司的同事,当时挺谈得来,跳槽后去了外地,联系不多。忽然打电话给我,就多少有点犹豫。
后来还是借了五千块,反正钱也不多,就算还不了,就当是困难时期帮朋友一把。
没想到他很郑重地寄了一纸借据,特别的是,他还注明了利息。
尽管如此,对于他能不能还,我还是将信将疑。
果然,半年之后,他打电话说生意没起色,估计到年底钱还不了,能不能再宽限一年?
此后三年,他一直没还钱,但每隔几个月,就会联系我,讲明现在的情况,并表示一定会还钱。
三年后,他还清了所有本息,差不多八千块。
在这笔借贷关系中,一开始,我很在乎钱,但到了后来,我的关注焦点转移了。我更加在乎是,这位朋友是否值得信任?
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东西是越来越多,不断贬值,比如存在银行里的钱。
而有些东西是越来越少,不断升值,比如值得信任的朋友关系。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个人值得信任的朋友,总量必然是有限的。
换句话说,在一个人的朋友关系网中,你永远在与别人竞争“最值得信任的朋友”这一光荣称号。
竞争的意思是:你不光要做到好,而且要做到比别人更好。
借钱还钱,那是本份,再加上利息,那才叫信用。
所以,朋友之间借钱产生的利息,叫花钱买信用。
不给利息,那刚好相反,叫拿信用换现钱。
很明显,用钱换朋友关系是积累你的竞争力,用朋友关系换钱是在消费你宝贵的竞争力。

向朋友支付利息是对信任的回报
我发现很多人,不光不爱谈利息,就连向朋友借钱也羞于启齿。
也许他们觉得借钱等于承认自己的弱小,影响在朋友中的形象。
实际上,他们忽略了“社交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特点:越使用,越有效。
朋友之间借钱并不仅仅是借钱,而是建立信用关系,把一般的朋友关系升级为有信用价值的朋友关系。
用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话说就是:“如果你想交一个朋友,那就请他帮你一个忙。”
当你开口向某个人借钱,你隐含的意思就是让别人在你身上下赌注。你争取到越多的人下赌注,你的支持者就越多。
支持是需要回报的,利息就是其中一种。
这就好像信用卡的信用额度,你过去借的钱越多,付的利息越多,你未来能借到的钱也越多。
不光是信用额度提高,借钱的成本也随之降低。前段时间宝能收购万科的事件中,王石拒绝宝能入主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宝能的信用记录没有华润和万科好,会提升企业的借贷成本。
有句笑话,借钱给靠谱的朋友叫天使投资,借钱给不靠谱的朋友叫风险投资。
天使投资名义上是投给公司,实际上都是投给创始人,名义上是看好某一个项目,实际上是对创始人的信任。
一个人的社交竞争力形成总是遵循着这样的规则:“请求支持”——“给予超额回报”——“得到更多的支持”。
借钱这件事,靠的不是别人的恩赐,而是别人对你的认可。
而利息,就是你对他支持的回报,是你持续赢得更多支持的第一步。

朋友间借钱给多少利率比较合适?
正如前面分析的,你可以从“向朋友借钱”这件事得到超额回报,所以利息也一定要超过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而且要尽可能高一些。
基本原则是“基准贷款利率+风险利率+信任利率”。
最新的一年期基准贷款利率是4.35%,一般信用贷款要上浮10——30%,差不多是年利率5-7%。
在这个基础上再加5个百分点以内的信任利率,即5%-12%。
为什么一定要加信任利率,因为银行是做生意的,可以承受一定的坏帐。而朋友是非盈利的,不应该承受坏帐风险。
另一种算法,5%差不多是比较高的银行理财收益率,12%是相对靠谱的P2P投资收益的上限——这相当于把朋友本应得投资回报还给他。
至于是5%,是12%,还是中间的某个值,那就取决于朋友关系,以及你对社交竞争力的投入意愿。
从这个角度看,当你手头紧,要借的钱又不多时,不如以较高的利息跟朋友借,积累你在朋友中的信用。
这样,当你需要一笔比较大的钱时,你才能更容易找到,而代价也不会太高。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