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自以为站在道德的一方时,我们更容易表现出过度的自信,引发“错误的热情”。
同样,在我们因此犯下过错后,我们也更觉得别人应该原谅我们。
1
广东徐闻的菠萝今年出了名,先是因为滞销,媒体呼吁大家给予关注,现在又有电商帮助销售,卖出六十万斤,但发出的菠萝到了买家手里都坏了。消费者要退货,电商几乎破产,果农被指坐地起价、以次充好。
为什么好好一件事,最后却成了一地烂菠萝?

(商家在店里打悲情牌,把责任全推到农民头上)
以我对电商行业的了解,此事不像商家说的那么简单。该商家是通过“聚划算”销售的,聚划算明确要求提前备货。从结果看,商家没有对货源的控制能力,草率地让当地的合作社发货,最后导致菠萝卖出去了,却发不出合格的产品,又不具备生鲜物流的能力,到了消费者手上,就全成了烂菠萝。

(60万斤菠萝,备货全靠胆大)

另一个问题是价格,聚划算要求提前很多天定价。十斤菠萝卖29.9元,还送菠萝刀。算算成本,一半是运费,再加上人工费,就算是菠萝行情最低时,商家也是只赚人气不赚钱(聚划算商品大多如此)。农产品是一天一个价,到时了发货时,当地收购价格已经涨到了一块五,农民不愿意按当时的价格卖,也是情理之中。

(不符合市场规律的低价,必被市场惩罚)

本来是一个带着公益性质的营销活动,但遇到了不专业的卖家、再加上生鲜行业的特殊要求,最后造成了三方都是输家——商家亏本、消费者上当、原产地品牌形象受损。
生意永远是有风险的,专业商家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把风险降到最低。无视风险,以为凭着热情就能把事情办好,一旦出了问题,就指责别人见利忘义,我称之为“错误的热情”。
这种错误,我们每个人都会犯。
2
我在北方长大,习惯了笔直的马路,刚到上海时,对上海曲折迂回的道路系统很不适应,立刻得了“路盲症”,出门必备地图和指南针,即使如此,问路也是家常便饭。
我发现问路这件事,不怕冷漠的路人,不怕和你一样的路痴,怕就怕遇上那些热情洋溢地为你指路、结果却指错路的人。

本来我带着地图,只是方向感上有点问题,对于他们的答案,我是怀疑的。但我觉得自己请求别人帮助,又不相信别人,不太好,何况他们的语气是那么的斩钉截铁。
更糟糕的是,对于指错路的人,我还得原谅对方,毕竟人家没拿一分钱好处。
无偿地帮助别人,这在心理学上称为“利他性”。利他行为有很多解释,其中一种认为利他行为也是一种自我满足——哲学家蒙田说过一句话:“好奇心引导我们到处管闲事,自信心则禁止我们留下悬而未决的问题。”
就像职场有很多人,自己不靠谱,还特别爱“帮助”别人。别人白费一番功夫之后,他心里还没有任何歉意——不就是好心办坏事嘛?
过度的自信不光会带错路,还会害死人。
为了研究目击证人在法庭上的证词对陪审团的影响,耶鲁大学法学教授埃德温•查博德研究了一些冤案(被判有罪后来被DNA推翻),发现其中75%的案件中,都有一个极度自信而显得很有说服力的目击证人。

通常的模式是这样的。
律师说:“你确认凶手就是站在你前面的这个人吗?”
证人:“是的。”
但证人背后的心理活动往往是:你在怀疑我的视力和记忆吗?我不会错的。这个人越看越像那个凶手,而且这个人一看就不是好人。我是绝对不会放走任何一个坏蛋的!
3
电影《十二公民》(内地版)里有一个证人,说自己亲眼看见被告杀人了,这个老年人看上去是如此人畜无害,讲得又如此信誓旦旦,以致于没有人怀疑他会冤枉被告。
但实际上,这个证人是个独居多年的老年,平生第一次站在了媒体的聚光灯下,他知道有那么多人想听到他那句对案情至关重要的证词,如果说自己没看到,那多没面子啊。而且那个凶手有明显的杀人动机,就算自己说谎,也不会冤枉他。
那就让我成为那个超级英雄吧!

(电影中的8号模拟陪审员以自已的经历和心态,怀疑证人的证词)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对数万人的“自我评价”的调查,结果发现,大多数人对自己道德方面的评价,明显高于对其他方面的评价。
这也是“大多数人都比平均水平高”这个笑话的来源。
当我们自以为站在道德的一方时,我们更容易表现出过度的自信,引发“错误的热情”。
同样,在我们因此犯下过错后,我们也更觉得别人应该原谅我们。

卖菠萝的商家觉得自己是公益行为,不应该承受巨额亏损;指路的人觉得自己是在帮助别人,即使指错了路也情有可原;法庭上的证人觉得自已是在申张正义,就把模糊的记忆当成确凿的事实。
高道德标准真是一柄双刃利剑,有时候会让我们做到普遍人无法做到的高尚行为,反过来,更可能让我们对自己的失败心有不甘。
大部分时候,我们不太需要那么高的道德标准,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我们反而需要承认自己的无知,需要多一点对于事实、对于专业的敬畏之情。

近期热文
每周两篇原创
事儿逼大叔风格
零鸡汤的职场社交心理
请相信一个不靠脸吃饭的人是最要脸的
长按二维码关注“人神共奋”微信公众号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