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放假的时候,我家阿姨回老家探亲,我们临时请了一位阿姨代班。

原本以为小佑子会像之前几次阿姨休假的时候一样,随着成长渐渐适应这种离别,谁知这次变本加厉,哭闹的非常厉害。
更重要的是,连一向对这种事没有太大反应的小佐子也开始跟着大哭大闹。
除此之外,那几天两个宝宝非常非常粘人,上个卫生间都得在旁边守着,一关门就哭得撕心裂肺。遇到一丁点违背他们的意愿的事情,便会止不住地哭闹,一反常态。
到了晚上的时候更甚——每天的哄睡,都像打仗一样。
白天还是美美哒

晚上就成了魔鬼
我们轮流跟爆哭的宝宝拼着体能,等待着她随着体力下降、声音渐渐安静下来,期盼着可以就此结束战斗……
更重要的是,在这种负面情绪的充斥下,爆哭夹杂着家人“哄睡方法论”的争议,家中的气氛就像一个充满氢气的化工车间,随时一个火星,就会引起破坏性的连锁反应。
总之那几天到了晚上,真的如同炼狱。
如今想想,我才意识到,那是随着成长,宝宝的分离焦虑到达了一个巅峰水平了。
这种焦虑期大概在10个月~1岁半时达到顶峰,然后在1岁半~2岁逐渐消失——而佐佑正好处在1岁半这个微妙的时间点上。
关于分离焦虑,我迄今都还记得我不到两岁时的一个夜晚,那是我关于这个世界最早的印象之一:
我妈那晚有个活动(实际上就是跟朋友去玩儿了,毕竟20多岁的人),很晚还没有回来,家里只有我和我外婆,她在努力哄我睡觉。
我一边喊着“妈妈”,一边狂哭,外婆就在旁边给我扇着扇子,跟我说“妈妈一会儿就回来啦”,但这并没有让我觉得被安慰到,反而哭的我变本加厉。
那天很热,我记得自己哭了很久,最后看着外婆扇扇子的样子睡着了……
我对90年代的记忆十分深刻
所以,如今当我遇到类似的情形时,我总会提醒自己:
  1. 有些孩子对儿时的“分离焦虑”是有记忆的,并且可能终生都会受到影响;
  2. 单纯地告诉宝宝“妈妈在、妈妈就回来”可能未必有用,还会加重宝宝的哭闹…
近期我在哄睡的时候,就验证过第二点:
最近偶尔,宝宝会在困得不行的时候念叨着“妈妈”,然后一点点地陷入如丧考妣的悲痛之中,大哭起来……
一开始,我就跟她说——“妈妈在外面呢,在准备洗澡呢”,这一说不要紧,反而哭得更厉害了......
我说,干脆别让孩子受罪了,让妈妈哄睡吧……结果每次妈妈一哄睡,宝宝都跟打了吗啡似的兴奋至极,似乎感觉妈妈是在跟他们玩儿捉迷藏一样,疯狂地“袭击”妈妈——拿头撞、揪头发、扣眼睛……
总之我老婆每次哄睡都被搞得遍体鳞伤。
嘴里还喊着“骑妈妈”
跟她说你这样做妈妈就死了

然后宝宝贱兮兮地说“没妈”......

没办法,还得我上。
后来,我自己总结出了一套“中断施法”的方法:
在哄睡的时候,我会高度警觉,一旦出现敏感词“妈妈”二字,我就会汗毛竖立。
  • 在宝宝不困的时候,我会立刻说“爱佐佐”,这是她就会跟我开玩笑似地拧着说“爱佑佑”,重复两遍,就把“妈妈”的事儿抛在脑后了;
  • 在宝宝困的时候,我会闭眼躺着,用平静而祥和的声音(因为快挂了),像复读机一样,重复宝宝会说的单词,什么car、ball、apple、dog、elephant……宝宝会开始在那跟读,这时中间我会穿插着一两个宝宝不会的单词,宝宝就给整懵B了,跟不上了,然后再说她会的,反复循环……
说着说着,她就合上眼睛了,这招屡试不爽。
总之,我的经验是——不用过度去放大这种焦虑。
因为我清楚地记得当年自己的感受,可能焦虑就是一瞬间的事情,就像偶尔“钻牛角尖”一样,简单把注意力转移走,宝宝就不闹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逐渐理解“客体永存”的概念,社交能力也会得到提升,逐渐适应这个世界的“陌生感”。
所以,不用过分纠结孩子这一时半刻的焦虑感,只要没真的发展成为分离焦虑症(一种疾病),就不必太过大张旗鼓地“干预”。
很多的时候,这些焦虑更多地来自我们自己:
宝宝哭了,我们心里就难受。
孩子开心地挥手告别,又觉得孩子是不是没心没肺、跟自己不亲,就又焦虑了。
不说远了,我老婆就是个这样的人。
这样不仅自己会很累,孩子也会感知并受到传染,引发焦虑。
就像谈恋爱一样,既要全身心投入,又不能失去自己——如何把握这个度,十分微妙。
她婆婆会偶尔赶她出去锻炼和社交

就是为了切换状态
事实上,我问过身边的朋友,佐佑的粘人情况算很好的了,很多孩子是完完全全黏在家里最亲近的人身上,每天上班出门都跟生离死别一样。
这可能跟我家的育儿开展有关:
  1. 我俩+4个老人+阿姨,我家实际有7个人参与育儿,并且大家在各自有限的时间内,都跟宝宝有着深入的互动,所以即便是佑子更追阿姨,也没有发展到死盯一人的情况;
  2. 每一次,只要行程确定,我都会告诉她们爸爸要去哪,什么时候回来,绝不撒谎;
  3. 每次分别的时候,只要完成了挥手等仪式之后,我都会头也不回地果断走,绝不拖泥带水。
多人参与,深度陪伴,建立预期,来去果断——这,就是帮助宝宝度过分离焦虑敏感期,避免“追人”的核心奥义。
突然想到,“敏感期”这个概念,实际上是蒙台梭利博士最早在幼儿教育领域中提出的理论。
她就是那个被许多人所热力追捧的——蒙氏早教的创始人。
在此我准备挖个坑,最近写一些关于蒙氏等各个教育体系的研究,跟大家分享一下它的伟大之处,以及那些受困于时代的局限性。
欢迎点个【在看】,敬请期待啦!
关于分离焦虑,各位有什么想分享的、疑问的欢迎评论区留言~
老惯例,介绍一下——我和佐佑妈妈成立了一个【微信群】,旨在团结咱们号的广大父母同胞,【互通有无、交流心得、排忧解难】。各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扫下面的二维码添加我的克隆人进群。
更多好文
【关于宝宝玩具】0-3个月 ║ 4-6个月 ║ 7-9个月 ║ 10-12个月
喜欢的话
请关注我们
点个【在看】
转发一下
我们会备受鼓励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