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坤的妈妈说她从来没发现,6岁多的儿子围绕《顽皮公主不出嫁》这个绘本,能提出8个问题。
这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公主的故事:顽皮酷公主不想结婚,给前来求婚的王子设置了重重任务,比如让晕乎乎王子爬玻璃高塔,让老爷车王子坐摩托车,结果没有一个王子通过考验。故事的最后,一位帅气完美的王子破解了她的所有难题,比如他踩着吸盘爬高塔,蒙着眼睛坐摩托车。孩子们大都以为他会和公主结婚,出人意料的是,公主的魔法亲亲让王子变成了青蛙,公主从此一个人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小坤的问题,有的关于基础情节设定
 为什么顽皮公主有魔法?
为什么公主的宠物超级大?
为什么这本书没有讲公主的出生和成长?
有的关于情节的合理性
为什么公主的房子是用玻璃做的?
帅到家王子的吸盘会不会把玻璃房子弄坏了?
帅到家王子怎么把鳄鱼的嘴巴撑开的?
帅到家王子为什么闭着眼坐摩托车?不会摔下去吗?
有的关于绘本的主旨
为什么公主不出嫁?
高质量的阅读,能让你看到孩子的另一面:热情、投入、有潜力、能创造,他们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往往超出成人的预期;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故事,以及孩子的观察和思考,也能让家长更深入地理解孩子,构建出深刻的亲子关系
就像小云的妈妈也没发现,小云对学校里的人和事有这么多自己的看法,在她眼中,小云是个沉默寡言的孩子。
在和我讨论了《有个性的羊》这个绘本后,小云就介绍了很多他心目中有个性的同学

把市场上的经典绘本都读一遍,能复述出绘本中的故事,早早能读文字书甚至整本书,这或许是很多家长的期望。以前流传很广的咨询妈妈给儿子做的幼升小自我介绍PPT中,就列出儿子读过的几百本绘本。
但当我开始深入研究绘本,设计课程,发现绘本的学问太大,这些都是误区
误区一:以为读绘本数量越多越好——其实深度阅读一本书给孩子带来的改变,可能胜过读一百本
误区二:只要能理解情节,能自己转述故事,绘本就算读懂了——其实文字和情节只承载绘本中很小一部分信息
误区三:越早开始读文字越多的书越好——其实家长没能理解绘本的魅力和教育的无限可能性
/ Esmé Shapiro for NPR /

高质量的绘本阅读应该符合以下八个标准。
标准一:能理解图片中的信息,包括细节信息
标准二:评价绘本人物的性格
标准三:能思考绘本的主旨,提出自己的见解
标准四:能读懂情节设定的逻辑,评价合理性,提出自己的疑问
标准五:享受阅读和审美的乐趣
标准六:能和自己的生活相联系
标准七:能从绘本中获得启发,自己进行创作,可以是绘画、编故事或写作
标准八:引导或启发下,孩子的自主思考至关重要
你和孩子亲子共读的质量如何?可以先和孩子共同阅读和讨论《顽皮公主不出嫁》这个绘本,然后对比我在这篇文章中作出的分析,自己评价一番。
🎯 标准一:能理解图片中的信息,包括细节信息
绘本中有一个情节是,树妖们阻止扁拇指王子砍伐皇家森林里的木柴,但当它们遇到全能的帅到家王子,为什么摆了个“皇家森林消防大队灭火帚分队”的牌子,树妖就乖乖让他拿走木柴呢?
如果查英文原版,原文是摆了一个“邪恶女巫停车场”的牌子,很可能是帅到家王子借邪恶女巫的名义吓唬树妖们。中文翻译成“皇家森林消防大队灭火帚分队”的意思,很可能是树妖们要靠皇家森林消防大队来保护他们免遭火灾,所以帅到家王子用收集木柴做灭火扫帚的名义来捡木柴,树妖们也不好说什么。

经典绘本往往包含大量细节信息,要通过反复观察、思考和讨论才能理解。
🎯 标准二:能评价绘本人物的性格
为什么顽皮公主不想嫁人?这是很多孩子阅读绘本后最大的疑问。
如果作者像小坤询问的那样,介绍她的出生和成长,或许我们能更理解这背后的原因。但其实从绘本的细节信息,再和孩子熟悉的同类人物做比较,就能更深刻理解顽皮公主的性格特点,也能很好地回应这个问题。
我让孩子对比了顽皮公主白雪公主,她们有什么区别?你更喜欢哪个公主?为什么呢?
孩子往往能发现最大的区别是顽皮公主不想嫁人,养宠物,没有白雪公主那么漂亮和善良。如果再问,还有别的区别吗?孩子往往就说不出来了。
这时就要用三个技巧:
是设计巧妙的问题让孩子回答;
是定位到不同的图片启发孩子找到细节证据;
是给孩子提供让思考更清晰、更全面的框架。
这时孩子们就能说出更多:顽皮公主穿着牛仔裤和长筒靴,都脏兮兮的,她不爱做家务,家里很乱,她很聪明,设置的任务很巧妙,靠自己就解决了问题,而不是依靠别人,她有时候表情很严肃,看着有点吓人……白雪公主却正相反!
从图片中看到这些信息,孩子就对人物有了更具体、复杂和深刻的理解。

🎯 标准三:能思考绘本的主旨,提出自己的见解
嫁不嫁人,重要吗?读这个绘本的价值到底在哪里?
很多孩子的阅读体验是:这个公主好酷啊!这个绘本真好玩!然后呢?
我和孩子们讨论:你觉得公主都应该嫁给王子吗?为什么呢?
有的孩子说,“应该啊!结了婚才能生孩子。”“不应该,不想嫁就可以不用嫁。”这都是很棒的观点。
但对主旨的理解,可以更深入:传统上,公主都嫁给了王子,那传统一定是好的吗?
各种有趣的讨论之后,有的孩子又走了另一个极端:认为传统没什么价值。
应该用什么态度去看待传统?从绘本中发现具体的问题,把问题抽象成更大的问题,又用孩子能理解的例子和方式促进讨论,最终让孩子对绘本背后的大问题有更复杂的思考和理解这是阅读绘本时最难做到,却也是最有价值的一点
/ NYT /

🎯 标准四:能读懂情节设定的逻辑,评价合理性,提出自己的疑问
为什么那些王子都完不成顽皮公主设定的任务?这些王子的名字和他们接到的任务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最后帅到家王子又能完成?作者设定的情节合理吗?
孩子一开始往往能观察到一些细节,比如,公主把魔法戒指扔到了鳄鱼的嘴里,让水里扑王子去取,他显然不敢啊!后来的帅到家王子就聪明多啦,他用棍子卡住鳄鱼的嘴巴,就拿到了戒指。
不过经典绘本的玄机可不止于此。其实老爷车王子之所以怕摩托车,是因为老爷车和摩托车的特点正相反,而水里扑王子的名字虽然显示出他精通水性,但水里有鳄鱼,他也就没辙了。公主要么找准王子们的弱点,要么在王子有优势的地方增加了挑战难度,这种规律是孩子们自己难以发现的
但就算我们作为成人看出了绘本的巧妙之处,要是直接告诉孩子,也就没意思了。通过设计提问,引导孩子自己总结规律,发现背后的玄机,这才是在训练孩子的洞察力而这种洞察规律的能力,是让孩子深刻理解这个世界的基础
🎯 标准五:享受阅读和审美的乐趣
这是个人物和情节都很有趣的绘本,绘画也很漂亮,但阅读和审美的乐趣不限于此。
像上面这样的深度阅读和思考,让孩子发现绘本深层的奇妙之处,挑战着孩子思维的潜能,而审美也不限于绘画本身,更包括对“什么样的公主才是美的”这个问题更深层的理解,体现出是否有多元的价值观
比起阅读大量绘本时由新鲜感带来的乐趣,这种乐趣或许更厚重,所以看到孩子们激动、投入,那个被激发出的非常态的自我,也就不足为奇了。
🎯 标准六:能和自己的生活相联系
要不要嫁人,这个问题看起来离孩子还很遥远,但公主和王子的形象在书籍和动画片中却无处不在,传统对孩子的影响更是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当孩子学习从不同角度去看待传统,也就在学习重新审视自己听过和看过的故事,审视日常的行为和选择。哪些传统适合自己?哪些不适合?和生活紧密联系的教育,才是真正落地的
🎯 标准七:能从绘本中获得启发,进行自己的创作,可以是绘画、编故事或写作
创作带来的乐趣和收获,或许是更高层面的。尴尬的是,很多家长想让孩子创作些什么,却发现孩子没什么想法,就匆匆给孩子贴上了“没天赋”的标签。
我就曾学过一门给成人的创意写作课,课程教给大家很多国内外创意写作大师们总结的方法。是!创作是有方法的,是可以经过练习来培养的只是要注意让这些方法成为创作的支架,同时又留下足够的创意空间
很多孩子都觉得,《顽皮公主不出嫁》这个绘本最出人意料的就是结尾。“魔法亲亲竟然让王子变成了青蛙!”
怎么创作这样的反转故事呢?其实也有支架可循
比如我让孩子们改写灰姑娘的故事,就有些很有意思的发现:没有教支架的话,灰姑娘的故事很复杂,孩子们往往不知道从何改起,会一脸懵;聚焦在一个具体情节,再教了支架以后,孩子们往往就能想出很多新点子;但不少新点子背后,又会体现出社会传统观念对孩子们的影响,例如即使不是王子,也会有另一个男人出来救了灰姑娘,但很少有孩子会想到灰姑娘也可以自己救自己。
想起我读过的学术研究,五六岁孩子心中已经有很多刻板印象,这不是一次讨论、一本绘本能打破的,但这讨论无疑为孩子的独立思考和打破常规的创作开拓了一些空间
🎯 标准八:引导或启发下,孩子的自主思考至关重要
要把一个绘本深层的信息“给到”孩子,却不能直接告诉,不能说教,而是通过设计提问,激发孩子循序渐进地自主思考,然后要对孩子的思考做出及时回应,不断拓展这思考的边界,这或许是更难的事。
我们团队的经验,来源于长期的积累:研究过上百本批判性思维书籍,培训过数万成人和儿童,写过上百篇文章,逐字研究过中美英课程标准,做过数千小时的研发和教学。
而就这样几十页的一个绘本,也要经过反复推敲设计十几轮讨论和修改才打磨出两小时的课程
3月初,我们又要开始新的旅程,带一二年级的孩子读7个精心挑选和设计的绘本。
但这,对孩子,对我们,对很多家长来说,都是很奇妙的旅程。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下图立即选班!👇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