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上市了,作为底层人士,我说这是一件好事情。但是好事归好事,上市毕竟也不意味着成功,有的事情还是说清楚的比较好。

这几天我听到的最大的一个笑话就是,拼多多要对标Costco+迪士尼,记得黄铮之前还说过拼多多是电商版Facebook。讲故事画大饼本来没错,但是指鹿为马就不对了,这就跟你平台卖低质低价的东西一点儿错没有,但是你卖“超熊”洗衣液和“小米新品”电视,真的是有点不太地道。
拼多多本质上来讲(起码目前)根本并不是一个社交电商,而是一个十分传统的中心化电商。
传统电商,如同淘宝和京东,本质是中心化的流量,因此可以称为中心化电商。对商家而言,传统电商提供的是流量分发的价值。中心化电商居于流量中枢,通过运营和精准匹配让流量增殖,核心就在于“复购”二字。
而去中心化电商的本质是广告主(商家)与流量主关系的重构,这种重构由两个因素导致,一是人们购买习惯的转变,由搜索转向推荐、由主动转向被动、由必须消费转向冲动消费;二是不断涌现的新的碎片化的流量主。社交电商是去中心化电商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是因为微信去中心化生态中生长出了新的流量主:个人。这种流量包括朋友圈、微信群和自媒体等,一直没有被很好的变现。
这种广告主和流量主关系的重构意味着,电商不能再居于流量的中枢,以皇帝的视角俯瞰流量源,由于失去了流量分发价值,去中心化电商的主要价值转变为“赋能”,最典型的是供应链赋能,做的很重,如云集、捕手,云集最新的估值都20亿美金往上了,而只做SaaS的有赞就很惨,估值才10亿。
像云集、捕手、有赞这些最典型的社交电商,天花板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多数需求还是搜索型的主动需求,尤其对标品而言;二是流量分发是所有商业的核心、也是利润最厚的部分,社交电商模式在根子上不碰这个,那就意味着变现空间有限。
所以拼多多能够估值300亿美金,绝对不是一个社交电商的故事,而是一个瞒天过海,以社交电商之名,行传统电商之实的故事,拼多多真正的对标还是淘宝。
拼多多说自己是社交电商,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就是拼单。单子是通过社交的手段拼起来的,说明流量是社交流量,然后直接导给B,不涉及流量分发。然而拼单是个伪命题,你现在去拼多多App上看看就能够知道,所有的拼单都可以直接参与,而不需要你发起,那里在等你拼单的小伙伴大概率是个机器人。因此拼单这个功能也就失去了获取社交流量的价值。
拼单这个事儿本身就有点偏伪命题,因为成功的概率太低了。实物团购可以去看看聚划算,服务类团购可以去看看美团。都做得不咋地。当年在华清嘉园的小白板上,王兴曾经画过一张经典的四纵三横的图,他把团购放到了social和商务的交叉点上,然而美团真正发展靠的还是外卖,也就是mobile和商务的交叉点。
拼多多现在最主要的玩法,无外乎砍价和帮拆红包,都跟拼单卖货没啥关系。特别是砍价,越往后砍发现越难砍,结果为了一个99的东西你必须去邀请一个新客帮你砍。所以拼多多在产品上加入了各种游戏的玩法,去刺激社交裂变,最终的目的就是把流量往自己的App里引导。顺便说一句,拼多多的前身是一家游戏公司,这大概也是上海、而不是杭州,这一次能够诞生百亿美金公司的原因吧。
所以拼多多里大多数的商家还是无法自己去玩社交裂变,流量也还是老一套是由拼多多分配的,B没有直接接触流量的能力,中间还是隔了一个拼多多,因此拼多多本质仍是中心化的传统电商。而作为传统电商,主要的盈利模式当然是靠营销+佣金,跟阿里一模一样。
2017年,拼多多GMV1412亿人民币,总的Revenue17.4亿人民币,其中Onlinemarketing services12.1亿,Commission fees5.3亿,算下来总佣金大概是1.2%。而阿里2017财年China commerce retail business sectorGMV37670亿人民币,总的revenue1141.1亿,其中Onlinemarketing services775.3亿,Commission340.7亿,总佣金大概是3.0%
所以拼多多就是一个抽佣更少的阿里,前期获客应用了社交裂变产生的流量,然后后续还是走中心化电商的老一套,而根本就不是什么电商版Facebook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