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揍法,就是集中精力对准那个最难的环节,使劲磕,怼着重复。
作者:白诗诗,来源:白诗诗(ID:baishishi100),经授权发布
知乎上有个的问题:年轻人如何在独居时有效地保持自律
问题下面观点纷呈。
一部分就着“在没有人监管的情况下如何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作答;
另一部分则站到对立面强调热爱的作用,意则你无法自律的原因是因为你内心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后者的论调对则对矣,然而这现实的世界,不知道有多少迷茫人经不起你内心到底想要什么的一问。
它是灵魂一问,很多人勉强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然后还能安之若素从事之,就已经是一个很不错的状态,但若论说内心到底想要什么,恐怕很多人还没有足够信心说出答案来。
是不是营销帖看的过多,还是励志书、影视剧把太多普通人给洗脑,真的有那么多人这辈子可以真正找寻得到内心所需之物吗?
要是真的那么多人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这个世界应该会乱套,你会见到一批荷尔蒙激增的人,“突突突”在冲击,像樱木花道在全国大赛前投篮两万次,像《爆裂鼓手》主人公打击鼓点的狂热……满世界亢奋。
是的,我们都应该去找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不是白痴的话,我们内心都会有的这个渴求,很多人不就是在没有找到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而痛苦不堪吗?对此,我们何曾需要教育?
但如果说没有找到热爱,就否决我们这些凡人自律的意义,那也未免太何不食肉糜。
你要知道有些人就是幸运的,比如王小波,年轻的时候知道自己要什么;
有些人相对有一丢丢的不幸,比如王小波的老婆李银河,她就曾说五六十岁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稍稍喜欢一些东西,也还谈不上知道内心真正的想要。
大多数人是后者,知道自己喜欢一些东西,却不敢确定那些东西可以经得起是否是内心真正想要的拷问。
所以,对于那些不幸运的人,他们找不到热爱的事物,就得去死吗?
我坚决认为找到热爱的事情极为重要。
谁要是体会过那种因为热爱某物而具备的那番一往无前的动力,谁就知道那种力量多么迷人。
它真的靠心脏发电,真的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它代表着强大的,有时候甚至是激进的生产力。
但我反对过分强调“热爱论”
其一,也许很多人没搞明白,“爱”字到底应该怎么理解。
大家且来赏析一个片段。

我曾碰到这么一位男士,他说:“你讲得很有道理,可是每个人的状况不同。我的婚姻真是让我忧心忡忡,我和太太已经失去了往日的感觉,我猜我们都已经不再爱对方了。该怎么办呢?”
“爱她。”我回答。
“我告诉过你,我已经没有那种感觉了。”
“那就去爱她。”
“你还没理解,我是说我已经没有了爱的感觉。”
“就是因为你已经没有了爱的感觉,所以才要去爱她。”
“可是没有爱,你让我怎么去爱呢?”
“老兄,爱是一个动词,爱的感觉是爱的行动所带来的成果,所以请你爱她,为她服务,为她牺牲,聆听她心里的话,设身处地为她着想,欣赏她,肯定她。你愿意吗?”
在所有进步的社会中,爱都是代表动作,但消极被动的人却把爱当做一种感觉。
好莱坞式的电影就常灌输这种不必为爱负责的观念——因为爱只是感觉,没有感觉,便没有爱。
事实上,任由感觉左右行为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积极主动的人则以实际行动来表现爱。
就像母亲忍受痛苦,把新生命带至人世,爱是牺牲奉献,不求回报。
又好像父母爱护子女,无微不至,爱必须通过行动来实现,爱的感觉由此而生。
——节选自《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这个片段让我的思维大转弯,原来爱字还可以当作动词理解,如果爱字可以当作动词理解,那么热爱就更好理解了吧——经常我们说热爱某物的时候,其实热爱这个词比爱表达着更多的动词属性吗?
所以,借鉴《高》里对爱的解释,我们也可以反问:
难道要等到你觉得你热爱了某物,你才去热爱某物吗?难道要等你感觉你对某物有了爱的感觉了,你才会去热爱某物吗?
如出一辙的,还有另一本名著,《爱的艺术》,薄薄一本,内容含金,这本书说爱是一种能力,需要去修炼。
一个很著名的物理学家费曼,知乎上到处在流传他的费曼学习方法,他也经常强调,你深入的做一件事的时候,这也会带来热爱。
所以,其二是,他不知道热爱来源还可以有几种:
第一种,这也是最文艺的调调,也就是自然而然的那种热爱。
有时候看起来莫名其妙,找不到任何方法可寻,但这也是大众所熟知、所希冀的一种热爱。
匮乏者希望,某天突然就知道自己热爱某事某人了,然后就会原动力满满向前冲,一往无前走向人生巅峰。
可现在没有啊,于是他们等待。
人们经常把责任归咎于此,比如他们做什么事情没有动力了,他们就说,因为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因此缺乏原动力。
当他们这样推卸责任的时候,你无话可说,我去。
第二种就是费曼这种。
你的热爱可以来自你的行动,以前有句话说“做一样爱一样“,这句话里的爱反倒是可以理解为:你做一件事情,就可能会爱上那件事。
男女在一块,日久生情,很多讲同居的电视剧,或者一开始男女冤家的,最后经常搞到一块,相互爱上了,讲的也是一开始不喜欢到最后变成喜欢,逻辑如出一辙。
第三种,就是主动去做事。
没有爱的感觉了,那就去爱啊,没有热爱的感觉了,那就去做一些热爱的行动。
有个词叫做具身认知,说的是人的生理体验与心理体验有着强烈的联系,生理体验可以“激活“心理体验。
说个简单的例子,大家一下子就明白,平时我们开心的时候会笑,而如果微笑,人也会趋向于变得更开心。
所以,热爱一件事物,至少不止一种方式方法,都2019年了,心理学、认知科学已经发展得很好了,多看些这方面的书,千万不要被那些文青思维框死。
那在讲自律的时候,为什么有人那么喜欢说热爱?
这自然是有其原因,你若热爱一件事物,做事过程中,很多环节可以从心而动,这会大大减少你所需要的自律
很多人自然的觉得,只要当你热爱一件事情,然后去做的时候,会得到最大的心理满足。
我们把这种作为最高级的状态,但对于很多人来说,不是可遇不可求吗,那,次之的状态考虑个?
次之的状态:使用强大的他律,我们也可以减少自律的使用。
比如你进入一个优秀的学校,进入一个优秀的公司,进入一个优秀的团队,跟从一位优秀的师傅。
感觉上也会次一些,因为很多时候你处在被催逼的状态,除此之外,这种环境下,你的向上之心会变得强大。
比如你身边的朋友都很有钱,每次出去玩花销都很大,你要是想在朋友圈里维持体面,你就只能让自己多挣钱,这就是动力啊。
你会嫉妒吗?
承认的话,你就是个好孩子。
你身边的同性拥有更多的资源,进化论可以支撑起你嫉妒之心的合理性。
有嫉妒之心怎么办,不要使坏,你可以化为动力,你若化为动力,那这也是你的动力之源。
所以,除开热爱,环境、同侪效应以及嫉妒,这些人类复杂的东西,都是动力之源。
还有另一种状态:你让自己自律,让自律变成一种习惯,习惯一旦养成,你也可以减少自律的使用。
养成习惯之初确实需要很大的自律,需要不断的克服自己,让自己的作息规律化。
文青又说了,这种规律就是重复,重复的枯燥让人变得无趣。我认同一半的说法,就是规律化作息会带来重复——但,特么这就是规律本身的特点啊。
然而我反对的是,重复会让人变得“无趣”。
村上春树每天四点起来泡咖啡就开始写作,每天写十页四百字的纸,几十年如一日,这重复让他枯燥了吗,他为什么没有变得无趣?因为尽管他在时间上重复,但他每天写的内容又不是一样的呀。
我见你每天中午同一时间吃饭,你就会厌倦午饭吗?但你每天都吃萝卜炒大蒜,连续吃一个月,你可能才会厌倦吧。
做事流程化、作息规律化,它的核心要义是提高生产量,工作量。
搜索自律相关的论文,被引用最多的一个实验研究,讲的是关于智商和自律对小初高男女成绩的影响。
反复试验,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在智商测试中,就平均而言,男生的智商分数要比女生高,但是小初高的女生成就,也是就平均而言,总体比男生更好。
为什么?因为女生比男生自律。
这个结论符合我们的认知,我的小学和初中,学校的第一名,有时候甚至是前几名,都被女生占据了。
那时候我心灰意冷,觉得要是这样下去可怎么办,以后国家主席只能让女生去当了。(当然,那时我的想法体现出来的是偏见哈)
然后更有意思的是,在全年级前十的几个男生中,无不给我一种他们挺聪明的印象,但是女生如果是前几名呢,聪明肯定是聪明的,但她们也真的更配勤奋这个词。
所谓勤奋就是投入时间更多嘛,投入更多的时间能产生更多的工作量,以此获得更好的成绩;
投入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写作,去发表更多的文章,这不就是自律带来的吗?
自律的本质是什么?
三个字,自立法
此三字取自康德,自立法,就是自己给自己立法
德语Autonomie就是自律,auto就是自,nomie就是律,法律。
康德说,自由的根基就是立法的自由,归根结底是自立法的自由,或者说,唯有自律才是真正的自由。
尽管我们知道,看德说的自律,更多的是道德以及法的自律,不是我们小我自律,但康老板说的自律本质,也是贯穿小我自律的。
在讲自立法的时候,要涉及另一个词“无知之幕“,是另一位哲学家罗尔斯提出来的。
人在自己确立自我法律的时候,对自己要怎么做,只有一个可靠的、普遍的法则可以依据,就是他能够从理性来判断,将来自己在这个法律下该怎么做。
具体他将来会遇到什么情况,是很难预料的。
但是出于理性,必须建立一个法律,首先是为自己建立的,是准备以身作则的,这就是一个真正的道德法规,而不是考虑自己的私利。
它越是超越私利的,是建立在“无知之幕”上的。
道德和法的自律,只能建立在“无知之幕”上,佩服的是,即便不知未来情况如何,他们还坚决依据理性自立法。
但是小我自律,在对未来立法的时候,却可以建立在一定的自利基础上——这不也是我们所在做的吗,我们自律难道不是为了自我的目的吗?
一项事实是,自律跟成功挂钩,你如果想要取得更大的工作成效、获得更好的收入,你就需要自律。
对应的一项事实是,对于大多数人,自律对起成就的贡献度还太小,自律对其长期的事业还具有无可限量的增值空间。
因此,自律对于我们而言,还可以看作是一种价值投资,自律对我们的增值作用,还尚待开采。
现实投资中,我们投资金钱以期获得回报。
而自律这种投资,我们投资的是当下的一种自我控制,你付出代价来实现自己的愿望。
用今天的自律进行投资,我们的目标是锁定它明天带来的回报,而这也是延迟满足感的要义。
生活就是在两种极端中做出持续不断的平衡,一边是活在当下,一边是为了明天牺牲今天。
自律就是这种平衡。
牺牲今天的某件事情,比如与同学玩乐,为的是将来收获好的回报,比如获得高分或者梦想的工作机会。
既然是投资,那它属于什么投资?
自律这项投资,在随机投资和价值投资,它的属性更符合后者逻辑。
说到价值投资,肯定要拉出巴菲特,有人算过,就1995年到现在60多年,他管几千亿美金的资金,但是他买过的股票一共78个。
在中国随便找个股民,买卖过的股票一般都会超过这个数字。
巴菲特说过,每个投资人都应该假想自己有一张投资决策卡,上面只有20个洞,每做一次投资决策,就少一个洞,一生最多做20次投资决策。
那你觉得原因是什么?
能力圈
不是。
按照能力圈这个理论来看,是你纵使非常勤奋,你一生能够真正了解、洞察的行业和公司,也就这么多个。
超出这个数字,你实际上就不是在投资公司,还是在股市上投机和赌博。
我想说的是,培养自律,应该也要在自己这一辈子的20次投资之一
你一辈子做不了太多的事情,能给把自律这件事做到极致,想必就算不能成就丰功伟业,也能给做个世俗中富有的人,至少在两三年内,能够由内而外改变你的精神状态,并且有效的改变你的财富状况,以及你的社会评价。
值得投。
价值投资中,有一个原则,就是留出安全边际,只购买价格大大低于公司内在价值的股票。
自律这件事,对我们的人生来讲,它的价值还远远没有体现出来,那这就是一笔可以投资下去的好买卖。
巴菲特持有公司股份之后,是不会在意股票在短期之内的波动了,他看好公司在经济持续增长过程中的价值。
这也是说,“自律”这只股票,在投资过程中,我们也尽可以不要那么在意短期内的波动。
比如自律一天没有获得改变啊,自律三天让自己很不爽啊,总之,即便短期内表现得不好,你也要长期的持有下去,继续做这件事。
相反,也不要说自律一天爽到爆炸,于是就嗨得忘乎所以。
还是回归那句话,“巴菲特在决定持有股票之后,他就不会去在意短期的波动,而是看中股票在长期经济增长中的价值”。
在我看来,说清楚为什么要自律远比如何去自律重要得多。
因为网上不乏教你如何自律的文章,关于那些大的方面如何做的内容,大家去网上翻吧,最后说到“要怎么做”,我只说一些有个人体会的东西,就是几个避坑指南。
一些生活中的建议,自律养成路上的拦路虎:那些会让你自律中断的事
1、“不干别的,吃饭就是吃饭”
那天我吃泡面,放了一部电影,剧情还有点意思。
那作为一个人,当我吃完饭,我该继续写作呢还是把电影看完?
当我作为“一个人”的时候,我明知道应该去写作,但是我还是去继续看电影了,也许只有当我是“一部机器”的时候,我或许才会在回来写作。
被解救的姜戈,电影两小时四十四分钟,耽误了许多写作进度。
看完之后,我已然陷在一片懊悔之中。
人被一件事勾住,你不让他去完成,他是很难受的。
所以最好的办法,不是换片长更短的电影,也不是非逼着自己先写作再看电影,而是从一开始就不打开视频,不要让自己的脑子里有一种“吃饭的时候就非得干点什么”的习惯,吃饭就是吃饭。
2、“用1/60时间,让自己逃过那个黑洞”
除了这个,还有一个我们会忽视的黑洞。
某一天,我上午的工作很丰实,硕果累累,下午的时候,我的内心隐隐出现了一个声音,说既然上午已经干了那么多活,下午总可以玩一会游戏了吧。
这声音很微小,似乎它有意如此微小,以至于恰好绕开我的理性决策区。
后来,我下午的好几个小时都陷在游戏上了,令人懊恼。
我要玩游戏这件事过脑子了吗?
过了,但如前所说的,那个要玩游戏的想法太轻微,它绕过我的理性决策层,它还没有来得及让我反思到玩游戏的后果。
说时迟那时快,当念想到那种愉悦的情景时,我的大脑就已经被俘获,它赢了。
所以,如果我有意让它走一条艰难的路呢?
另外一个例子。
有一次我吃饭,还是放电影,还是没放完,在饭后是否要继续放呢?
那一次我较真了,拿出电脑开始思考这件事,一旦我在文档上把这件事写下来,我发现,我的理性立刻回归
这个办法是凑效的,它有很广的运用形式,而且为了便于大家的操作,我在时间上也做了明确,这个建议是这样的:每当你有要做某件事的念头,你要用1/60的时间来郑重的思考这件事。
真的,这个方法太有用了。
它还可以解释我玩游戏的那个例子。
那天下午,我玩游戏的念头兴起的时候,它没有去触及我的理性决策区,我们可以把这种状态叫做轻思考,对应的就是重思考,就是你做一件事的时候,会权衡、计算要不要去做。
我一般要是控制不住的话,一玩游戏两三个小时就会飞走,所以当我念头起的时候,我知道我应该用2~3分钟的时间来好好思考,我到底该不该去玩。
实际上,两分钟都不用,一分钟就够了。
但为什么还用2~3分钟呢?
我用来反思,每一次反思都是强化自己的行为,提醒自己,这一次做的不错,也提醒自己,差点又被游戏卷走时间。
当然,有的时候,我的判断是可以玩,那这两三分钟则可以用来准备一些茶水,回顾一下游戏策略,这样可以更加享受游戏,玩的更开心。
3、“意识到自己拖延的时候,拉出拖延之事暴揍”
最难的环节容易造成人的拖延,尽管你可能没有意识到,这种拖延多数的时候是无意识的。
比如写作是拖延症的重灾区,而写作之中,最难的环节不是搜集材料、也不是把文章写出来,而竟然是构思出一篇文章的雏型,也就是写作大纲。
一篇三四千字的文章,你可能要写四五百字的大纲,可就是这十分之一的工作成为了写作路上的拦路虎。
培养自律,就要不断干掉一个个拦路虎。
在你无意识拖延的时候没有办法,但是当你有意识的时候,清晰的意识到自己敌人是谁的时候,就是干,把敌人来出来暴揍。
怎么个暴揍法,也就是集中精力对准那个最难的环节,使劲磕,怼着重复。
比如写作中的构思难吧,那我就可以在精力最旺盛的时候,集中去干这件事,去给一篇文章构思,构思完再构思下一篇。
其实只要你能把一篇篇文章的构思放在那里,成型的文章只不过是做一些技术性的加工罢了。
4、“换个环境,掉进认知隧道一点也不好玩”
最后一个,就是认知隧道
所谓认知隧道,指的就是当一个人长时间的沉迷/沉陷于某物,他的认知就会被锁定,比如一个沉迷游戏的人,他的大脑就会被游戏牢牢占据。
这会产生两个后果,其一,他不玩游戏他就会难受,因此他会依赖游戏来摆脱难受的感觉,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沉迷会带来更大的沉迷,所以,当一个人进入玩游戏停不下来的状态之后,他往后只会增加这种停不下里的频率。
当你意识到不玩游戏就会难受的时候,这说明游戏已经控制了你,这是需要十分警惕的。
那解决办法是什么呢,有一个,不是去想着怎么才能不玩游戏,而是想办法让自己脱离那个最让你发生打游戏行为的环境,比如,你家里。
我甚至建议,如果你喜欢玩游戏,为了防止过度沉迷,以后就到外面某个地方去玩,不要在家里打。
因为如果你把的家或者住所养成了游戏的温床,我怕你以后会舍不得起床。
不是不让自己打,而是去距离家里有一定距离的地方,人是懒惰的,因此,不想跑出去的这个懒惰,可以帮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游戏成瘾。
说了难么多,你还是无动于衷,怎么办?
这句话是万维钢说的,我也送给你:
孩子,没有什么怎么办的问题,这个世界上什么都会变,但有一样东西不会变,那就是成功的人,自己对自己满意的人,和不成功的失败者,和一生对自己不满意的人,这个结构比例它不会变。
如果你真的克服不了,那也没什么奇怪的,你只不过和无数代我们的祖先,所有已经死掉的人类一样,你就是个失败者而已,这没什么奇怪的。
这就是自然选择的问题了。
要点提示:从价值投资角度看自律。
这是一个不错的思路,愿能给到各位一点启发。
此文七千余字,谢谢大家看完,谢谢大家抬爱。
或许你还想看

作者简介:白诗诗,一个发布硬核学习方法论的平台,知乎@白诗诗,公众号:白诗诗(ID:baishishi100),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经授权发布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商务合作微信:fushusz(备注品牌),知乎@富叔,头条号、微博@富书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富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富书生活馆,和你一起提高生活质量
你若喜欢,为富叔点个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