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中国,有一个很可怕的现象:每个孩子都是天才!。
——书单君按
文:拾遗 | 拾遗(ID:shiyi201633)
1
今年元旦,我们都在朋友圈发着“新年快乐”时,北漂薇子却在这一天自杀了。
薇子读高中时就诞生了电影梦,“我想成为章子怡那样的演员。”
2001年,她考北影失败。
2002年,她嫁给了一个公务员。
2004年,她生了女儿双双。
2006年,她的电影梦又死灰复燃,她丢下女儿,毅然去了北京:“我一定要实现我的电影梦。”
随后几年,丈夫和父母多次给她打电话:“混得不好,就赶紧回来吧。”
薇子回答:“不成功,我绝不回来。
2010年,丈夫和她离了婚。在接下来七年里,薇子虽然全力以赴,但终究还是没能成为另一个幸运的“王宝强”。
她接受不了自己的“失败”,终于在2018年1月1日凌晨喝了药。
自杀前,她给父母发了一条信息:爸爸妈妈,对不起,请原谅我这个不孝女,我不能给您们养老送终了……
薇子,无法接受那个不成功的自己。
2
作家闻敬讲过一段自己的故事:
有一天,吃饭的时候,儿子突然对她说:“妈妈,你应该有更好的发展。”闻敬问儿子:“怎么发展?”儿子说:“去竞争副局长吧。”
闻敬不由得感叹了一句:“原来我们在望子成龙的同时,孩子也在望母成凤。”
很多对生活不太满意的年轻人,都常常抱怨自己有个不争气的爸妈,我家楼上一哥们就是这样,他读了热门文章《阶层上升通道的大门即将关闭》后,便经常拿长辈们开涮。
爷爷来玩,他就怼爷爷:“你当年干嘛去了?咋不参加红军?要是你当年参军,我家至于这样吗?”
爸爸来玩,他就怼爸爸:“你当年干嘛去了?咋不下海创业呢?要是当年你下海,我家至于这样吗?”
他,难以接受那个不成功的爸妈。
3
很多中国人,一生都在与平凡为敌。
我们,痛恨那个不成功的自己。
我们,抱怨那个不成功的孩子。
我们,埋怨那个不成功的父母。
作家梁晓声受邀到某大学举办讲座,与学子交流时,一男生语出惊人:“如果30岁以前,最迟35岁以前,我还不能脱离平凡,那我就自杀。”
梁晓声问:“那什么是不平凡呢?”
“要有一定社会地位,要有一笔数目可观的钱,或者掌握一定的权力……”
后来,梁晓声接待一美国朋友时。
朋友问:“你们中国人心里好像都暗怕着什么,那是什么?”
梁晓声答:“怕一种平凡的东西。”
朋友追问:“究竟是什么?”
梁晓声说:“就是平凡之人的人生本身。”
朋友无比惊讶:“太不可理解了,我们大多数美国人都挺愿意做平凡人,过平凡的日子,走完平凡的一生。你们真的认为平凡不好到应该与可怕的东西归在一起么?”
可不是吗?我们不怕死,只怕平凡。
毕加索的画,常人很难欣赏。
于是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把人画得像人、世界画得像世界?”
毕加索回答说:“我十岁的时候,就可以画得和照片照出来一样,但用40年才画出了你们看不懂的东西。”
我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呢?
我想说:很多目标不是光靠努力就能达到的。绝大多数画画的人,努力一辈子也只能达到毕加索十岁的水准。
小学时,我们都学过课文《坐井观天》:
一只青蛙坐在井里,一只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
青蛙问:“你从哪儿飞来呀?”
小鸟答:“我从远处飞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
青蛙说:“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小鸟说:“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呢!”
青蛙笑了:“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怎么会弄错呢。”
小鸟说:“不信,你跳出井口看一看。”
小时候读到这篇课文时,我们都嘲笑青蛙目光短浅。
但长大后,我对作家王建平的解读特别有同感:“即使这只青蛙知道天有多大,
它也跳不出这口井呀!”
我们大多数人也曾经梦想要改变世界,但努力了十几年后,终于发现自己不过是一个普通人:“当我扛着行李回到小县城时,我就明白了一点:我就是那只跳不出井口的青蛙。有人说,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时,必定会给你打开一扇窗。但在井里没有门也没有窗,只有一个洞,远远的高高的,任你怎么扑腾都够不着。”
坐井观天,其实就是我们大多数人的人生。
4
在我们很小的时候,身边的长辈总会问我们一个问题:“你长大了想做什么啊?”
往往这时候,我们会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我要当明星”、“我要当企业家”、“我要当飞行员”、“我要当军人”……对于年少的我们来说懂得东西不是很多,这些所谓的梦想基本上也都是大人们灌输给我们的。
当然,如果你的梦想只是做个糕点师、修车工之类的,就会被长辈们批评,并想方设法纠正你的“错误想法”。
谁家孩子要是敢说自己长大了的梦想是做个厨师,就连他的爹娘也会觉得颜面尽失。

在中国,父母们早早就教会了孩子标准答案,长大了只能做科学家、文学家、宇航员……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被认为有出息,父母们才会有面子。更为重要的是,这符合父母们“望子成龙”的殷切希望。
中国父母最难接受,也最不愿意承认的一个事实就是,自己的孩子很大概率上会是一个极其平凡、极其普通的人。即便是从内心隐约意识到这一点,也定要排除万难,创造条件把孩子培养成天才。
于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成了很多中国父母给自己拟定的宏伟目标,也是他们赋予自己的伟大责任。
当然,这情有可原,无可厚非。所以,我们不用去探讨这是出于什么心理,也不用去争辩这种做法的对错。
统计学有个规律叫遍历性,意思就是说你看看周围所有人的命运,就可以推知你自己未来的n种可能,世界上90%的人都是普通人,9%的人有小成,1%的人能大成。
所以,对绝大多数人而言,走向平凡,就是我们最终的结局。
从概率上来说,一个人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与工作中找到快乐、幸福与平静,才是最重要的能力。
而我们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忽略了这99%的部分,而是将精力集中在剩下1%极其渺茫的希望中。这意味着从一开始就是一场注定了会失败的豪赌,是很多人悲剧的开端。
究其原因,正是很多中国人从小被教育要做一个不甘平凡的人中龙凤。无论是从心态上,还是从能力上,都丧失了从平凡生活中攫取幸福与快乐的能力。

所以,我们很多人过得并不快乐。
5
喜欢《悟空传》里的一句话:“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以为这天地都是为他一个人而存在的,当他发现自己错的时候,他便开始长大。
所谓成长,就是一个发现并接受“自己很平凡”的过程:终于明白自己能力有限,开始接受自己的普通和渺小。也许,一个人这辈子最重要的事,就是承认自己是个普通人。
我父亲儿时的梦想是当钢琴家,后来几经努力,但终没有成功。
有一天,我问他:“对梦想缴械后,您痛苦和后悔吗?”
父亲笑了笑,说:“一开始心有不甘,但最后释怀了:我努力了,不成,那我就有资格做一个普通人了。”
然后,他说了两句让我醍醐灌顶的话:“勇于承认并接受自己的平凡,才是对生活真正的诚意。只有接受了自己的平凡,我们才能真正理性地规划未来。”
我知道父亲的意思,接受平凡就是要懂得:“有多大的脚就穿多大的鞋,有多大本领就画多大的饼,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不逞能逞强,也不自暴自弃。”
接受了“自己是个普通人”的他,生活态度立马发生了翻天蜕变:“我虽然不再做钢琴梦了,但我把工作尽力做到了完美,我把老婆照顾得是那么舒服,我让儿子吃上了很好的奶粉,我像闹钟一样定期去看望父母,我每年都带全家人出去旅游……”
父亲这辈子虽然很平凡,但我依然觉得他伟大。
这一生,只要我们尽力而为了,就要勇于接受自己的平凡。然后在接受的基础上,再去锤炼从平凡生活中攫取幸福的能力。
不要与平凡的孩子为敌,不要与平凡的父母为敌,不要与平凡的自己为敌,如果我们不能成为诗人,我们还可以做诗一样的人。

因为平凡,但平凡而不平庸,所以才有希望不平凡。

- END -
阅读是门槛最低的优雅
每晚九点,一起读书充电
看更多内容
请长按下方图片关注
每晚读一本书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50本好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