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成熟分为两个阶段:
20多岁,我们因为强化自己的优势性格而成熟。
30多岁,我们因为补充自己的弱势性格而成熟。
1
我大学的一位女同学,毕业后在一家大公司,几年后成为部门经理。她的优点是很能理解体谅别人,就是通常说的情商高,善于鼓励下属的成长,对人的缺点比较包容,而且愿意承担责任。所以,她的团队氛围很好,人员稳定性也最高。
但公司对她的管理能力评价并不高,认为她太过老好人,对能力弱的人太过照顾,能力高的下属难免觉得晋升机会少,不公平。

有一次跟她聊天时,她觉得公司的制度太过强硬,她理想中的公司文化是强调合作,认同人性本善,同事之间像家人一样,而不是有大量的部门内耗。
从MBTI十六型人格的角度看,她属于F型。F(Feeling,情感型)型人重视人的感受,认为和为贵,相反,T(Thinking,思考型)型人重视逻辑和原则,认为有“理”走遍天下;

F(情感)型人考虑问题时情感因素大于理性因素,比如多多看待他人的长处,尽量避免伤害他人,并且希望使每个人都幸福。
MBTI十六型人格认为,人的性格是在20岁左右形成,但并没有发展成熟,并不稳定。
我们看到的16型人格解析,大部分时间都在讲优点,好像我们一个个都拥有完美的性格。实际上,当我们不够成熟时,我们都在体现相应性格类型的缺点。比如不成熟的F型人格,非常情绪化、非常主观,做事无原则无目标等等。

不过,在20几岁时,我们通常无力改变这些缺点,我们精力主要花在强化MBTI人格中的优势一面,形成自己的优点,从而变得成熟。
以她为例,在这几年里,她以细腻体贴的沟通,她的责任感,她的善解人意,建立了自己管理风格,也隐藏了她的缺点。在她离职后,很多下属都愿意继续追随她。
然而,人生不会一成不变下去,30岁左右,我们就要面对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2
《致青春》里有一句让我很感慨的台词——一个人竟然真的会变成自己曾经最反感的样子。

因为30岁之后,我们进入成熟的第二个阶段——与“过去不喜欢的自己”达成和解。
几年后,她离职开了自己的公司。第一次去,我感觉这家公司的氛围跟她当年的设想很像,整体氛围很随意、轻松,团队成员很活跃。大家看上去都很有激情——至少表面上看如此。
但我第二次去公司时,发现最早追随她的几个老部下都走了。问及原因,她竟然说出了一句以前不会说出的话:每个人都有自己最适合的位置,否则不过是在浪费生命。

是做了老板的人心肠都会变硬吗?
F型人格在管理上最大的问题就是,在决策时过多地考虑了价值观和个人感情因素,而不是组织目标和原则。比如在评价员工时,明知某人有致命的弱点,不适合目前的工作,但还是在想“他还是有很多优点的,我应该给他机会”等等。
很多表面上看很有激情、很和睦的公司,其实很多人不过是在假装高潮、搞人际关系混日子。当她还是部门经理时,这个问题并不明显,现在做了老板,那种情感化的管理方式带来的实际不公平,就是她必须面对的了。根据CEO的16型人格分析统计,在其它三个维度上分布都很平均,唯独在F—T维度上,F型的人比例很小。)
她的变化是一种成熟,认识到F型的弱点后,借鉴了T型的做事方式。
我们很多人都经历过下面的转变:
过去我喜欢让每一个人都快乐,但现在我觉得该批评时就点沉下脸来批评。(从T的角度提升F型人格)
或者相反:
过去我说话步讲方法,觉得情商就是和傻B相处的能力,但现在我希望避免伤害别人的感情。(从F的角度提升T型人格)

也就是说,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只是了解16型人格的第一步,让自己成为更完善的人,才是更重要的。
3
当然,人是不会彻底改变的,她还是那个善解人意、员工都愿意信任的老板,但她学会了必要时放弃自己的做事风格,戴上“理性客观”的T型人格面具。
如果说30岁之前,我们的成绩适用长板理论;那么40岁之前,我们的高度适用短板理论。
所以,我们并没有成为那个自己曾经讨厌的人,我们只是努力拓展自己生命的宽度,以接纳更多的可能。

近期热文
每周两篇原创
事儿逼大叔风格
零鸡汤的社交心理
请相信一个不靠脸吃饭的人是最要脸的
长按二维码关注“人神共奋”微信公众号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