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小小少年”,你会想到什么?是伏在案前挑灯夜读的读书郎,还是被送进各类补习班、忙于功课的孩子们?
这或许是我们意象之中少年们该做的事情:努力读书,考得好成绩,上得好学校。
然而,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天赋异禀,沉浸在自己的一方天地中,在各自钟爱的事物上“痴迷不悔”……
文、编  |  玉关虎竹
前不久,由哔哩哔哩出品的系列纪录片《小小少年》记录了这样一群“痴迷”的孩子,他们在人生的少年时期便光芒四射,有着和同龄人完全不同的成长故事,小小身躯下藏着巨人般丰盈的灵魂。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通过这部纪录片我们发现,现实情况远没那么简单。
01
“虫痴”男孩
一个未来的昆虫学家、生物学家并不是倏然成就的,他们的童年很可能在旁人看来非常“奇怪”,就比如《小小少年》第三期的主人公——11岁的“虫痴”男孩殷然。
虫子,这类轻而易举便能勾起人类最深层恐惧的生物,在殷然的眼里却出奇的有趣。
“我觉得它们又迷人又可爱,跟人互动又好,漂亮‘死’人的!” 殷然不假思索地说道。
对于殷然而言,“脚踏实地”“仰望星空”这两个词都不太适合他,因为他干脆就坐在地上、趴在地上,甚至是匍匐在地上,一连就是好几个小时。来来往往的“小伙计们”全都是他的客人以及研究对象。
殷然的家里,也几乎成为一个昆虫博物馆。鳞翅目、鞘翅目、螳螂目……光是养的昆虫种类就有16种之多。
醉心于虫类的殷然时不时会从冒出几句和年龄不相匹配的箴言,他跟纪录片的导演组说,可以给他这一集取名叫“自然之道”(导演后来真的这样做了)。
为什么呢?导演解释说:“‘自然之道’就是大自然的道理。所有的物体都是不分好坏的,对于虫子来说,‘害’‘益’之分都是人类乱编的。”
认识了这位独具个性的小小少年,我们还有很多问题沉在水底,比如:孩子的爸妈就这么“心大”,让他把虫子带到家里来养?这么迷恋虫子,还有时间搞学习么?
弄清这两个问题非常重要。因为作为旁观者,我们往往只关注到外在光鲜的一面,这样便容易形成一种错觉,认为孩子的兴趣是驱动他们走向成功的唯一动因。事实上,整部纪录片看下来我们可以明显地觉察到,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引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殷然玩虫子的背后,便有全力支持他的爸爸和妈妈。
02
当孩子专注时,眼神是迷人的
家长看到孩子玩虫子,一般的反应会是“物理性打断”吧?
片中便做过这样的测试,很多成年人看到虫子第一反应就是敬而远之,更别提容许自己的孩子去接触了。
殷然的妈妈刑晓娟在接受采访时却说:“非常有意思,我感觉人生好玩儿了很多。我们大人的思维可能会觉得,这个东西没有用——到底有没有用,我也不能确切地说,但是我和殷然只是享受了那一刻,非常快乐”。
看到窝在地上和虫子互动的儿子,刑妈妈不但没有阻止,自己反而也参与进来。
她说,孩子在专注的时候,眼神是非常迷人的,而她很享受这种感觉,“蚂蚁有多少条腿,它的腿上长了多少根毛,它的触角怎么样……这种东西不会影响孩子的人生,但那种快乐的感觉会留在他的心里面,我觉得这种就是无形的‘有用’。
在家养虫子?没有问题,刑妈妈甚至还会主动帮忙整理和照料。
刑妈妈的逻辑是:“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作为父母只是旁观者。但是后来我看着看着发现,这是蛮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嘛,与其旁观,不如一起玩。”
至于殷然的爸爸,虽然他不是“虫迷”,也是一位“鸟迷”。一个望天,一个窥地,但这并不影响他跟儿子结伴而行。
别人家里度假,都是到什么旅游景点。殷然一家倒好,成天往森林里跑。
为了挖到一颗楸甲虫的幼卵,父子俩用铁锹挖得满头大汗。别人说这里不可能挖到,爸爸却对殷然说:“很多真理的发现就是因为敢于怀疑。”
最终,爸爸帮殷然挖到了楸甲虫,一家人开心地像是寻到了宝藏。
03
喜欢的和该做的
殷然的爸爸妈妈在尊重孩子兴趣爱好的同时,并没有忽视他的学业。他们都意识到:光凭兴趣驱使,是很难走得远的。成为昆虫学家也好,生物学家也罢,哪里是件容易的事呢?
作为“虫痴”的殷然,一旦看到虫子便陷入“物我两忘”的状态。不过爸爸妈妈没有完全地由着他的性子,监督殷然的功课也是夫妻俩日常的重要课题。
玩虫子可以,但是该完成的作业,一样都不能缺。即便在野外露营,殷然也会被要求进行每天必须的“打卡”活动。比如背课文……
让天性好动的殷然安静下来念书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但他的爸爸妈妈在这个问题上也毫不妥协。
邢妈妈说:“人的一生之中,你不可能只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想做的事’和‘应该要做的事’是一种平衡。”
在纪录片中,我们看到的是殷然把古文背得滚瓜烂熟,看不到的却是邢妈妈和殷爸爸背后付出的无限耐心与精力。
场片之外,导演孙超还了解到另一个故事:有段时间,殷然特别着迷于路边修路的挖掘机,有一天晚上九点多补习班下课,回家路上殷然正好撞见一辆挖掘机在工作,他就蹲在路边看,于是,殷然妈妈就陪着儿子一起蹲在路边,看了整整三个小时的挖掘机。
孙超在听到这件事后表示,感动到泪流满面。
孩子有了兴趣以后,家长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又该怎样引导这种兴趣朝着更远的地方发展?——可以说,殷然的爸爸妈妈给出了一个很值得参考的答案。
当然,殷然对所爱之物的执着也令人钦佩。影片结尾,导演组问他还有什么想补充的,他给出了这样一段话:
04
追风的少女
说完“虫痴”少年,实在想聊一下这位“追风的少女”——来自洛阳的14岁越野摩托车手,李莲怡娜。在整个系列的节目中,她无疑是最酷的一位。
摩托车下的李莲怡娜喜欢穿汉服,看上去文静贤淑,就是一个婉约的邻家女孩;
跨上摩托车的李莲怡娜则立马如木兰驱马,毫不畏惧地踩下油门,即便和男子摩托车手比赛也不遑多让。
这个小女孩爱上越野摩托,主要是受家庭环境影响。爸爸妈妈年轻的时候就喜欢摩托,他的弟弟李昊煜3岁时,就收到人生中第一辆改装过的摩托车。
“看到弟弟周末跟着爸爸骑车进山,我也被吸引了。”李莲怡娜说,她自己也不想坐在屋里练钢琴了,就慢慢开始练习骑摩托车。
事实是,她确实找到了真正的激情所在,那种迎风直去的感觉,见识过一次便再也无法舍弃。她在心里锚定了信念,一定要成为一名职业女赛车手。
钢琴考过十级,她再也坐不住了:“拿国际上的冠军,必须得先在全国拿到冠军。所以我先定一个目标——拿到全国冠军。”
自此,一家人开着改造过的房车出去训练、比赛成了生活的常态。为了节省开支,他们常常睡在车里。
爸爸李振华,成为两个小赛车手的司机、教练、机械师以及后勤。女儿和儿子的赛车,他都要亲手检查和维修,生怕哪个细节出了问题。
姐弟俩也确实争气,在赛道上尽全力拼搏,都在国内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
05
冷暖自知
故事讲到这里还没有结束,正如开头所说的,现实永远没这么简单。要知道,越野摩托车作为一种极限运动,排在世界十大危险运动之首。片中,李莲怡娜的一位朋友就因为摔伤差一点导致下半身瘫痪。
如果说“虫痴”男孩殷然的爱好只不过有些怪异的话,李氏姐弟的热爱就有些让人提心吊胆了——当孩子追求的东西可能给他们带来危险时,父母应该作何选择呢?
这个问题恐怕没有标准答案。
李爸爸一开始并不希望女儿接触越野摩托,可以说,他的心情始终是矛盾的:一方面,看到女儿找到自己真心热爱的事情,并为此闪光,李爸爸无疑是感到自豪和高兴的:但另一方面,他深知这项运动的风险,希望女儿平安就好。
很多次他都劝女儿要不放弃吧,培养点别的什么爱好不好吗?但李莲怡娜有着超乎寻常的坚韧与倔强,她告诉爸爸:“这么多年都坚持过来了,怎么可以轻言放弃呢?”
李爸爸心软了,便又到一旁去修车,他选择尊重女儿的梦想。现在,他所能做的就是保证每一颗螺丝都不会出现任何差池。
这个选择正确么?
导演孙超后来感慨道:“在追寻梦想的路上,你享受梦带给你的最至高无上的快感,也必须承受随之而来的痛苦……我们作为旁观者提出的这个疑问,怡娜一家作为在这项极限运动中有着十几年经历的当事者必然比我们想得清楚、想得深入,摩托赛车是他们的生活、是他们的人生、也是现阶段他们人生的意义,他们为这项运动绽放光芒,也接受为这项运动燃烧生命。”
《小小少年》里呈现的孩子们,其实还远称不上是天才。但正因如此,这部纪录片更接地气,也带给我们更多启示与感动。
“兴趣”这枚火种一旦得到了恰当的保护与有效的引导,在孩子们小小的身躯内也能引爆巨大的能量。而在孩子人生的初级阶段,父母无一例外地承担着孩子们的火种守护者——在这个过程中,光有耐心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一定的智慧与勇气。
当孩子痴迷于一件事的时候,会爆发出怎样的能量和创造力?在人生初期绽放生命的光芒,会给他/她的未来带来怎样的定数?父母的选择并不是容易的选择。
但让自己的孩子发光发亮,是几乎所有父母最温情的愿望。

往期精选
告别“鸡娃”,儿童“适应教育”迫在眉睫!
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双语教师教育教学专业能力》培训项目全球启动,助力国际教育高质量发展!|顶思学院
倒计时6小时!|担当者行动未来英才夏令营志愿者招募接近尾声!
摇号入学实施一年,包玉刚实验学校如何做到“让每个孩子都享受成功的喜悦”
2021年第三届神奇教师入围名单强势来袭!
顶思资源库
研究报告
专业发展
社群活动
人才招聘
会员服务
上海:021-60496511
北京:010-53382767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