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放放妈妈朗读音频
音乐:Jacqueline du Pré -Sicilienne in E-Flat Major (Arr. Dushkin for Cello and Piano) 
歌曲:李上安-颠覆
黄奕的前夫黄毅清,人在牢中坐,极品事件却罄竹难书。
看了一段黄奕在节目中接受采访的视频,气得肺管子炸裂——这啥父亲啊,竟然向自己亲生女儿下手,把孩子当枪使。
先给还不清楚来龙去脉的朋友捋一下是怎么回事:
当初这对夫妻离婚时,女儿铛铛判给了黄奕抚养,黄毅清每个月有几天时间可以陪女儿。
而这些原本该享受温暖父爱的日子,小姑娘却被迫经受着心理折磨。
那段时间,只要铛铛去黄毅清那一次,就会被教唆说谎,然后被拍视频发到网上:
“妈妈打我了,妈妈又怀孕了,我只想和爸爸一起生活......”
因为这些视频,黄奕一度在风口浪尖上煎熬。
直到有一次,女儿在视频里说自己被X侵了,黄奕终于忍不住大发雷霆,把女儿赶出门外,质问女儿为什么要配合爸爸说谎、拍视频?
铛铛吓得大哭,害怕妈妈真的不要自己,哭完后竟然特别冷静地说:
“妈妈,我真的不知道什么是对错,
我只知道,去爸爸那,我要听爸爸的。
我好像说一点你不好,爸爸就开心了。”
被父母战争夹在当中的小小孩子,既要讨好爸爸,又怕伤害妈妈,每次说这些话,都小心确认周围有没有在拍摄,放心了才会说。
可千防万防,哪能防得住早有预谋的大人,那些视频还是被公布了,然后每次从爸爸那里回来,铛铛都会看着窗外,一言不发,默默掉泪。
黄毅清凭一己之力,刷新了做父母的下线。
可怕的是,这样利用孩子跟其他家庭成员开战,把仇恨、自责引渡到孩子身上的父母,还很常见。
👆现在关注公众号,即可获得专业家庭教育辅导师
提供的【限时免费育儿咨询】服务
仇恨式教育&工具化孩子
一位母亲,因为感情不和与丈夫诉讼离婚。
这本是两个大人之间的事,谁知这位妈妈为了争夺财产和抚养权,撺掇孩子在纸上写下爸爸的坏话,好作为法院判决的证据。
孩子写完之后,觉得对不起爸爸,很后悔,让妈妈撕掉。
妈妈哄骗孩子说撕掉了,然后这张纸,却在法院庭审的时候,又在妈妈的包里出现了。
面对这一幕,男孩撕心裂肺大哭,哭声里是控制不住的悔恨自责,还有难以承受的痛苦。
先是被至亲背叛,然后被至亲利用去背叛另一个至亲。
这样复杂矛盾的情感、逻辑线,一个成年人接受起来都感觉非常沉重,孩子会在怎样的恐惧、自责、割裂中自我攻击?
那些敢肆无忌惮利用孩子,还用仇恨灌输给孩子洗脑的父母,归根结底:
1、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来尊重,他们想当然地认为——小孩子懂什么,过后哄一哄就好了,还能真记仇?
2、孩子只是我的附属品、私有物——我讨厌什么恨什么,你理所当然也必须随我。
《听见她说》中杨紫饰演的小雨,就经常听妈妈诋毁爸爸:
“你爸爸是世界上最坏的人,他毁了咱们的生活!”
类似的话语也一度充斥我的童年。
小时候父母一吵架,妈妈就会在我面前哭着数落爸爸的缺点和不是,而爸爸一言不发,这导致我一度对他们二人带上了“有色眼镜”。
妈妈在我眼中处于弱势地位,需要保护;而爸爸是那个施加伤害的人,他的缺点在我眼中无限放大。
我的身体里仿佛住进了一个生活不幸的中年妇女,少年的朝气被压制,反而充满哀怨和仇恨,总是和父亲作对,甚至当我觉得他很好时也不敢和他亲近,担心和爸爸亲近就是背叛妈妈。
这种矛盾、拧巴伴随我直至成年,然后才渐渐发现,父亲并不全然如母亲口中那般不堪,母亲也并非我眼中那般“柔弱不能自理”。
可是曾经被破坏的父女感情,却永远有一部分找不回来了,一些悔恨遗憾也将伴随我终身,影响到我的一些人生决策。
当孩子成为至亲利用的“工具”,最后不管哪一方赢了,最大的输家永远都是孩子。
当成年人边界不清,无法自我负责,孩子就背起沉重的包袱——既要当“保护神”,又要当“垃圾桶”,阉割的是自我的真实需求和感受。
无法改变家里别的大人,
却能培养孩子的边界感和判断力
家庭治疗大师米纽庆经常讲一个“蜗牛壳”的故事:
“人啊,是很脆弱的动物,就像一只小蜗牛;遇到风雨、伤害、挫折的时候,我们需要一个坚硬的壳来保护自己——家庭、父母、亲朋,就是保护我们的那个壳;
可至亲之间互相诋毁,互不信任,就是在当着孩子的面重重摔碎这个壳,让孩子失去安全感,其最恶劣的影响是孩子可能一生,都对亲密关系无法再产生信任。”
我们控制不了任何人对我们的孩子做任何事、说任何话,却能传递给孩子不轻易被左右、被情感绑架的能力。
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地铁上,一个奶奶在对五六岁的孙子说孩子妈妈的坏话,翻来覆去就是乱花钱、不顾家什么的。
小男孩听了一会儿说:“奶奶,妈妈有缺点,你要告诉她了她才知道改。”
奶奶说:“我还告诉她?傻孩子,这话怎么能当着她的面儿说!”
小男孩接着说:“妈妈说了,当人面不能说的话,背地里也别说,不然就不是光明磊落的君子。”
地铁里的人听了都笑了,孩子奶奶一脸尴尬。
孩子真是一面镜子,带孩子的是人是妖,一照便知。
如果换了我是那个孩子,即便对长辈的话不能认同,也不敢直接驳她面子,也可能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大喊大叫申辩。
而这个小男孩能够不卑不亢,勇敢表达出自己的真实看法,展现出了强大的边界感和独立思考能力:
你不喜欢我妈妈,我认可你的情绪;
妈妈是有缺点,我也不反驳;
你背后说妈妈的坏话我很不舒服;
事实就是你说给我听也没用,我不会做你们成年人之间的传声筒,如果你有意见请当面告诉她,你们两个当面去交流。
我很羡慕这样强大的孩子,他不会轻易被人利用,至亲也不行。拥有明辨是非利弊能力的孩子,人生路上要少踩很多坑。
他和妈妈之间一定建立了很稳固的亲子关系,所以才没有被奶奶的不当言行轻易带跑;
他的妈妈,生活中也一定给孩子做了良好榜样,不对孩子做情感绑架、道德绑架,不把自己的情绪、主观偏见散播给孩子,做一个言行一致、情绪稳定、边界清晰的大人。
盲猜这个孩子在“尊重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而不是别人的看法”方面,也被教导得很好,可惜对于这位母亲平时教导孩子的方式,没有收集到更多细节。
但我一位朋友的做法,同样给出了这方面的启发。
👆现在关注公众号,即可获得专业家庭教育辅导师
提供的【限时免费育儿咨询】服务
尊重自己的感受,
不必讨好,也不必愧疚
某天,朋友和自己的母亲当着孩子的面起了争执,事后,朋友的女儿因为两个至亲——妈妈和姥姥的矛盾而感到困惑,于是有了以下对话:
女儿:“妈妈,我感觉你好像不太喜欢姥姥,但是我很喜欢姥姥,我有点伤心。”
妈妈:“是的,我无法像你一样那么喜欢姥姥。但是我知道姥姥对你很好,你喜欢她没有任何问题。”
女儿:“我喜欢姥姥,我怕你觉得我不喜欢你了。”
妈妈:“所以你很为难对吗?放心,我知道你非常喜欢我,就算你同时非常喜欢姥姥,我也完全不生你的气,并且我永远非常喜欢你。”
孩子平复了一些,又问:“我感觉你好像喜欢姥爷多一些。”
妈妈:“没错,因为妈妈小时候,更多时间是姥爷陪着我,而且姥爷更愿意听妈妈说话。”
女儿:“那姥姥不陪你吗?”
妈妈:“可能也陪过,但在我的记忆中,很少。”
女儿:“是因为姥姥要上班吗?”
妈妈:“不是,姥爷也上班啊。陪孩子主要用业余时间,姥姥的业余时间,很大一部分用在了别的事上。所以你看,我也能理解,为什么你非常喜欢姥姥,因为姥姥现在经常陪着你。人都是这样啊,谁陪你多,你就会很喜欢谁,这太正常了。
姥姥、姥爷对待我的方式,和对待你的方式,并不完全一样,所以我对姥姥的喜欢,或许不像你对她的喜欢那么多,也请你理解。”
女儿:“好的。但是我觉得姥爷有时候对我有点凶。”
妈妈:“哦,那你可以喜欢姥爷少一点。总之,我们每个人在感情上都是自由的,喜欢谁多,喜欢谁少,并不用跟别人保持一致,只要跟从自己的内心就好。”
聊到这,小姑娘完全放松了,没有了该不该站队的拧巴,安心入睡。
想起王人平先生说:
“孩子的安全感首先来自家人给孩子的内心暗示。
当一家人相亲相爱互相尊重,就能给孩子很美好的安全感;
相反,家人之间互相诋毁互不信任,还经常威胁孩子,孩子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
不是所有家人都能相亲相爱互相尊重,重要的是千万别牺牲孩子充当感情粘合剂或者互相斗法的武器。
就像那些不好的事过去后,黄奕对女儿铛铛说的:
“宝贝,妈妈就只想跟你说一件事情,你不用去讨好任何人。你不用讨好我,也不用讨好你爸爸,因为我们都是你的父母。你不用讨好我们都爱你,你只要享受这份爱就好了。你第一要学会爱自己,第二一定要有让自己快乐起来的能力。”
给予充足的爱,以身作则教会孩子先要爱自己,尊重自己的感受,再去考虑别人的想法情绪,即便面对最亲的人也是一样。
希望世间多一些靠谱成熟的父母,少一些难过、早熟的童年。
大人之间的事情
请别拉孩子战队
做合格的父母
从尊重孩子的感受开始
看完文章还有疑问
请咨询专业辅导师
限时免费,仅限3天
扫码领取↓↓↓
延伸阅读👇
作者介绍
阿怪,尹建莉父母学堂原创内容编辑,育儿工作者,不断学习和传播育儿知识。养娃路上,我们一起成长。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尹建莉父母学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转载本文请在公众号发送“转载”。
主播介绍
放放妈妈,喜唱歌爱阅读,喜理财爱分享,专注理财和育儿,个人公众号:保贝财智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