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最近“潇洒星期五讲座”又一次邀请到湾区精神心理科专家杨怀瑜医生来分享精神健康知识。这次讲座的主题是谈谈女性步入中年,如何顺利度过。杨医生和主持人Vivian Wang有很多精彩的对话。晓霜根据讲座的内容整理此文与更多的朋友们分享
嘉宾:杨怀瑜医生 (Huaiyu Yang, MD, MPA) ,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和哈佛大学,曾任哈佛教学医院 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和 McLean Hospital 精神科住院医师和住院总医师,后在斯坦福医学院及Palo Alto VA继续精神医学专业进修,并获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院嘉奖。目前为湾区中半岛 San Mateo 精神科执业医师。
主持人Vivian Wang, 毕业于云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波士顿大学。旧金山湾区资深房地产经纪人。疫情期间创办潇洒星期五沙龙,为沙龙讲座主持人。
*   *   *
主持人
我身后的背景照片是一张非常美丽的夕阳照,谁说夕阳不如朝霞美?有时我想我们中年就像这夕阳一样,风景也可以那么灿烂。我们要相信中年是美好的。很幸运又一次邀请到杨医生,今天我们请她来聊聊人到中年的身体和心理的变化。

主持人Vivian在3月5日讲座上 (晓霜提供)
(一) 人到中年的身心变化
杨医生:中年是人生的中间阶段。从社会学和医学按年龄的划分,45岁到65岁为中年,也就是壮年到退休前的年龄阶段。我可以说从45岁开始,你离晚霞还很遥远哩!中年如同灿烂的太阳正当午,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是家庭和事业的顶梁柱,是很多人人生的高峰期。这时孩子可能上大学了或者即将毕业,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时期。
女性的更年期,一般来说有十年的跨度,从45岁到55岁,正好在这个年龄段,健康平稳地渡过更年期对于女性,尤其重要;男性也有更年期,稍微晚一点,一般指50岁到65岁。 中年这个年龄如果做得好,对下半生的健康生活作辅垫,这个阶段有很多的心、身的变化,需要我们去了解,从容应对。
更年期女性身体的变化非常大。不少人称它为“断崖式”的下降,各种身体的功能随之变化。绝经期在医学上说指月经停止12个月,在美国平均绝经年龄是51.4岁。
女性的更年期期间雌激素水平下降,它不只是对于女性身体的卵巢和生育系统有影响,它也带来全身的变化,潮热,掉发,皮肤开始变得暗淡干燥;视力、听力改变;情绪和睡眠的波动;大脑的记忆力、注意力下降;学习新的东西不那么容易了;会导致胰岛素变化甚至糖尿病;也会影响甲状腺、内分泌等系统,体重增加、开始出现关节问题。雌激素有保护心血管的功能,随着雌激素水平的下降,保护作用减弱。
总之,雌性激素的变化不仅仅是局部的,不仅是影响生育和卵巢系统,还会影响其它身体器官系统的功能和全身的变化。
杨怀瑜医生在3/5日讲座上 (晓霜提供)
主持人除了这些身体的变化,那么心理上有什么挑战呢?因为上面生理上的变化的,伴随着心理的挑战也是多方面的。
杨医生:是的。今天的讲座主题让有些朋友联想到中国那部著名的电影《人到中年》。中年正是上有老下有小,负重的年龄,需要付出很多。生理的上就有身体的变化带来的不舒服。心理上,双亲变老,孩子正是青少年时期,中年的个人与社会角色也在转变,心里负担加重,焦虑症、忧郁症和失眠十分常见。
如何理解这个年龄段在社会心理的变化,我们可以了解一下著名的德国的心理学家Erik Erikson 提出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的理论。我们不必纠结于具体的理论细节和年龄划分,但这个理论给我们提供了认识社会心理人格发展的一个框架。
Erik Erikson 提出每个年龄段都有不同的冲突和需要,你要顺利度过一个阶段就可以进到下一个阶段继续成长。
中年,在他的理论中属于人生第七个阶段,Generativity Versus Stagnation,描述40岁到65岁,这个年龄段面临的是传承、创新和迟滞的冲突
Generativity 不太容易翻译,意思是 “make your mark” (留下标记),就是说在给世界留下超越你生命的东西,比如说养育孩子,是你生命的延续;比如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年轻一代,让他们继承,也是 generativity。
人到中年回望自己的过去,人生到半,展望下半生,扪心自问,自己还能作点什么,让自己能给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痕迹? 能不能为世界作出一点贡献。
如果说年轻的时候为自己打拼,为自己的小家打拼,到了中年,走出个人和小家,要作一些有影响,有意义的事情是这个年龄段的心理需求。
不少中年人成为年轻一代的导师(mentor),让后人继承你的使命。也有不少中年人选择做义工,服务他人和社区。
如果觉得自己没有办法传承什么,留下点什么给后人,虚度光阴,对于自己的人生评价很负面,人生停滞不前,体验到中年心理危机。
如果在中年你可以继续成长,关爱下一代,传播你的经验与价值观,你的存在就得到了延续。
这个心理学理论你不用去套,但是可以让我们去思考在西方文化中,为什么特别关注中年危机。现实生活中可以见到周围的有人到了这个年龄对自己的过去失望,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有时可以看到这个年龄段的人在行为上的改变,例如买豪车,或者有婚外恋等,你会对中年危机有更多的了解。
主持人 过去我看到父母在咱们这个年龄的时候,觉得他们已经那么老了,现在我们到了这个年龄,感觉自己还很年轻哦。什么都想学,喜欢做很多事情,一点都不觉得自己老,甚至是无龄感,觉得自己很年轻,不会像我们的父母那样觉得人生可以看到头了,我们还是面对未来不可知的时代,需要新的思考。
我特别喜欢《Wisdom of Woman》 那本书里的两句话,给我的印象特别深。
它说:如果树一直在生长,就不会老;如果一个人不断地学习也不会老。我想如果一个人,一直喜欢玩,也就会永远年轻。如果我们总是在学习,就会不断地成长。
杨医生:Vivian 你讲得太好了! 拥有一颗好奇心,不断地学习、成长、提升自己,是保持青春活力的源泉。
(二)如何鉴别忧郁症和焦虑症?
主持人 您能不能具体讲一讲忧郁症和焦虑症。
杨医生: 忧郁症和焦虑症是临床上常见多发的心理问题,中年人,尤其是在中年女性中十分常见,忧郁症在女性中更常见,男女的发病率是一比二。
忧郁症是情绪上发生了变化,持续地情绪低落,无法开心,缺乏快感,不断回想过去生活中的遗憾,失望,责备自己,对未来十分悲观,觉得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来,乏力,注意力不能集中,反应迟钝,有的还容易发怒,伴随着这些可能有饮食、睡眠、体重以及性方面的症状,更严重的是觉得活着没有意思,甚至想伤害自己。
焦虑症主要是过度紧张、害怕、担心,往往伴有躯体的症状,比如发抖、心跳加速、气促、出汗,坐立不安等。
忧郁和焦虑是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情绪体验,怎么知道是病了还是一时的不顺?如何鉴别?什么时候该看医生? 这里与大家分享我从临床工作中总结的一点经验,帮助大家从三方面去考量作对比,看看自己的状况是不是应该就医
  • 第一,与过去的自己比,有什么不同;
  • 第二,跟周围的人比,跟同年龄的人比,自己的情绪体验、想法和行为是不是不寻常?
  • 第三,看这些变化有没有影响到你的功能,影响到你的生活、工作、学习和人际关系。这第一点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你要不要去就医。
中年人,我们要承担各种角色,要完成很多事情,如果无法完成自己在生活中和工作中的角色,再加上身体和精神的痛苦,最好去看看专业人员,看看他们能给你什么样的建议。
作为心理医生我们有很多治疗抑郁与焦虑的方法。更年期出现的状况,如果躯体症状是主要的,可以补充荷尔蒙或其他的躯体治疗。
如果主要是情绪方面的症状,可以试用抗抑郁和焦虑的药物,有些病人既需要治疗躯体症状也需要治疗抑郁和焦虑的药物。如果有条件,心理治疗也会很有帮助。
主持人我们这个年龄,很多人在吃保健品,建议吃吗?如果吃,是不是可以防止一些疾病?
杨医生:从医生的角度来说,保健品与药品很不一样,在美国保健品算是食品。如果通过饮食还是不能满足身体的需求,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进行补充,也许对健康有益。
除了全面均衡的营养、锻炼、充足的睡眠、减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不吸烟、不过度饮酒,这些非药物的健康生活方式,是维护我们身心健康的基础。
但我在临床工作中的确有病人讲服了某种保健品对ta很有帮助,但一般都是个例,很难复制。比如我记得有一个病人有严重的抑郁症病史,以前反复住过医院,结果后来服用了一种保健品,居然神奇般地恢复了,后来我也给其他类似的病例推荐过,却没有什么效果。
作为精神科医生,我不太推荐用保健品代替药物去治疗精神科的疾病,比如忧郁症和焦虑症,因为我们有更好的治疗方法,心理治疗和处方药的疗效更可靠。在美国,由于FDA对保健品(dietary supplements)的定义属于食品,生产厂家不用证明也不能宣称有防治疾病的作用,所以我们的医学教育和临床训练着重学习药物的功效和应用。
我也看到病人用保健品出各种状况,比如说病人服过多的保健品拉肚子,也有转氨酶增高的病例,还见过一例服用活性碳"净化"身体,结果导致处方药失效,病情复发的个案。总之,最好先咨询自己的医生。
(三)如何面对人到中年的变化?
主持人 我觉得女性的人生分三个阶段,对我自己来说,第一是发育期;第二是生养孩子;第三是更年期。如果每个阶段能够顺利度过的话,就能够健康,以后就可以避免很多问题。女人到了更年期的年龄,当我们面对身体的变化,精力的不足,各种的变化,有什么建议?应该怎么面对我们消失的东西?
杨医生:从个人的角度来讲,有意识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包括参加象今天这样的讲座,提高自己的awareness, 会很有帮助。另外就是professional help,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个好的家庭医生,女性还需要有妇科医生,每年定期的体检、妇检,非常重要,让专业人士为你的健康护航。
女性到了更年期,抚育孩子的任务也到了一个阶段,如果孩子已经比较大了,或者已经离家了,女性更需要在心理上重新适应调整。
我们有一个教学病例,先生忙工作,太太一直照顾两个孩子,孩子离家后太太就无法起床,因为她觉得照顾孩子先生就是她的生活目标,过去劲头十足,孩子离家后精神一下子就垮了。
专业的帮助对这样的病例特别有用。在心理治疗中我们会帮助病例考虑每一个人生旅程,一个阶段的角色完成了,那么下一个阶段的角色是什么呢?怎么去寻找下一个角色,并接受你的下一个角色,接受你自己。帮助你适应、过渡到下一个人生阶段。
好在现在跟过去很不同,生活条件、营养的提高,医学的进步,人的寿命更长了,再加上科学护肤、健身,完全可以减缓你衰老的步伐,外貌上也可以看上去很年轻。我们还可以不断地学习新的东西,让生命继续成长。
主持人培养兴趣爱好非常重要。比如说我喜欢唱歌,在公司我也做一些培训。后来我就自己学习,看很多书,像我现在主持节目讲座,我可以发掘自己不同的兴趣, 到了中年就不会恐惧,觉得自己准备好了下一个人生阶段。
杨医生: 我完全同意,中年人要继续学习疫情中,我发现有些老人的健康状况急剧下降,老得非常厉害。不少老年人因为疫情,每天主要在室内,没什么体育和脑力活动、没有朋友也没有爱好,那么他们的精神衰老就非常快,非常明显。但也有病人有爱好,仍然很活跃,你就发现他们的精神和身体健康是很不一样的,居家令大家不出门,有的还学习新的东西;有病人穿上民族服装参加他们社区的云演出。你有爱好,继续用脑健身,就会不一样。做一辈子的学生对大脑功能的维护是非常有用的。
主持人我是开车的时候听电台,我最近听到一个电台的节目讲人不同的声音,我觉得非常有趣。我还听一个学法文的节目,一天学习五个字,我一边开车一边在那学。想学的东西更多,总觉得有很多东西充满了乐趣。
杨怀瑜医生和主持人Vivian 近照(晓霜拍摄)
Q
A
&
讲座后, 杨怀瑜医生对很多家长的提问进行了解答。
Q: 年轻的时候,我们忙孩子和工作,有很多角色,很多责任,到了50多岁后我们慢慢地从其他的角色中退出,我们是应该更加地成为自己呢,还是应该继续承担各种社会角色,接受社会的角色?
杨医生:中年女性有很多帽子,社会对女性有很多的要求,例如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孩子离家后,很多中年女性才重新开始注意到自我的存在。
不同的人生阶段,会有不同的重心。学生时代主要是学习;生育阶段的女性,妈妈的角色不可取代;孩子独立后,你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工作,去发展自己的技能技巧,服务社区,把生活重心转向你自己的兴趣,爱好,还有夫妻关系也至关重要。
主持人 我认为自己的责任和角色分三个阶段,25岁以前,我是接受来自父母的爱;25岁成家后,我是给于爱,爱这个家庭,爱孩子和先生;等到50岁以后,我发现要好好地爱自己。
杨医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不仅是个生活问题,也是一个哲学问题。这个哲学问题关系到形而上的思考,知道自己是谁,愿意继续成长,成就怎样的自己,探索一个人存在的意义。
如果到了中年大家都能想想,我们人生的目的和价值是什么,从现在出发,要去哪里,你的下半生会有什么样的目标,就会不一样。我觉得人到中年是非常灿烂的阶段,可以活得更加从容,也更加包容。
中年人事业有成,经济上也有一定的积累,有更多的自由。很好地度过中年这一关,那么你的幸福感U型曲线就会上升。
Q:  有朋友说她平时很好,但突然想起什么就会心跳突发,非常严重,这到底是不是心脏问题?还是别的问题?有人说可以用一种药叫Xanax是否可以用?
杨医生:听起来像是惊恐发作,属于焦虑症,并不像心脏病,但还是应该去医院做评估,排除其他内科包括心脏的原因。除了心理治疗,我们有很多药物对于惊恐发作治疗特别有效。我个人基本不用Xanax (Alprazolam 阿普唑伦), 因为它的半衰期非常短,很快形成依赖性和耐受性,同时我们有其它高效又更安全的药物可供选择。
不管是忧郁、焦虑或者失眠,我建议首先要看医生,作全面的评估,作诊断。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这样的效果会更好,康复也更快。
Q:  人到中年我们是应该把过去的创伤忘了,还是应该要面对过去的伤痛,让它治疗愈后再往前走?
杨医生:那要看什么样的创伤,过去有什么样的包袱。以往的包袱太大是很难能够往前走的,需要把旧伤疗愈后才能继续往前走,如果需要,及时寻求心理医生的指导会很有帮助。
Q:  如何选择好的精神科医生呢?什么医学院毕业有关系吗?
杨医生:在美国要成为精神科医生,先要上四年医学院,再通过住院医精神医学专科的规范化训练,一般也是四年。住院医毕业后才有资格独立行医,所以成为一个精神科大夫至少要经过八年的医学和临床实践。不少医生在住院医结束后还选择1-2年的fellowship 继续亚专业的培训。所以,有行医资质的精神科医师在专业上都应该是 "competent” 达标的。
医生是否对路非常个人化,要看是不是fit,最主要是看个人的职业成长和行医的经验。刚开始的时候,有些病人我觉得有些病人很棘手,随着自己行医生涯的经历慢慢丰富,专业更加成熟,棘手的病人越来越少,接诊各种各样的病人都越来越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这是积累的过程,知道怎么个体化地诊治每一个病人,估计这与哪个学校毕业没有关系。
有些病人对你的治疗方案反应非常好,也非常快;有一些就比较慢;也有一些是螺旋形的变化,有些是进两步退一步。精神科比很多科来讲,是很慢的科,有时需要看好多次,才能弄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要求医生要非常努力,非常想去了解你的情况,这没有捷径。
Q: 心理医生和精神医生有什么不同?
杨医生:英文的 Psychologist 与Psychiatrist,在中文语境里都叫心理医生,其实是两大类既关联又不同的职业。
Psychologist(心理学家)学习的是心理学、社会学,但未经过医学的训练,是从心理、社会的角度看病人,通过谈话和行为干预作为治疗手段。
Psychiatrist(精神科医生)是经过医学院的学习,再加上专科的训练,他们有处方权,可以用药,两者的训练背景不同,治疗的重心也不同,一个是通过谈话、行为治疗。另外一个是通过医学和药物去治疗。
一些精神科大夫也受过心理学训练,提供心理治疗。
Q:  忧郁症看什么医生?
杨医生:如果是真的医学意义上的忧郁症,轻的可以通过谈话治疗,也就是心理治疗。中到重度的病例往往需要药物治疗,需要看精神科医生。
医疗保险有两种(PPO,HMO)。如果你有PPO保险的话,你看什么医生都可以。HMO 保险,你需要家庭医生推荐看专科医生。
我再次强调,有个好的家庭医生非常重要。他/她会比较了解你的情况,知道你周围的资源,需要时可以帮助您找到更合适的医生,包括精神科的医生。
什么样的医生是好医生,我认为是全身心地聆听,能共情的医生。
主持人谢谢杨医生的精彩分享。我们都有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要想想如何放下过去,活在现在,不要去纠结过去和未来。过去的已经是历史,明天的还是未知数,那么让我们活在当下,把它当作一个礼物,过好每一天。
讲座后,杨怀瑜医生(中)与Vivian(左), 晓霜(右)相聚,继续探讨精神健康的问题
阅读以往相关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