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ABC都是好朋友。
ABC是三个男生。
后来A和B闹翻了,先用微信对骂,然后互相拉黑,又觉得没骂过瘾,就用短信接着骂,喷着喷着又打电话互喷,最后终于互相拉黑了电话,然后分头来向我吐槽。
待他俩走了,我对C说:
“你看A和B,像不像一对闹分手的情侣?”
C笑而不语。
那晚刷朋友圈,刷到A发了条扎心的话:
“吵到最后,我们什么都骂出来了,就像一对不共戴天的仇敌。我们互相太熟悉了,因而我们刺向对方的刀刃格外锋利,弹无虚发,沉重打击了对方。”
他俩的矛盾我并不关注,令我倍感奇妙的是:两个大男人,为何闹得如同情侣分手?
我想起美剧《宋飞》里,主角是位喜剧演员,有次在健身房偶遇一位崇拜的棒球明星,正当他犹豫要不要上去打招呼,球星却走过来:
“你好宋飞,我是你的粉丝。”
说完主动留了电话给宋飞。
得到偶像电话的宋飞一整天都如获至宝,甜蜜的向朋友炫耀,不过他随即陷入纠结:
“我现在就打给他会不会显得太主动?要不要缓两天?”
朋友哭笑不得提醒了他:
“对方是个男的,你纠结啥?”
宋飞这才鼓起勇气拿起电话,可拨号前又紧张了:
“我该怎么开场?”
朋友不得不再次提醒:
“这是个男的。”
喜剧的灵感,都源于生活。
每篇文章最后,我都贴了自己的微信二维码,方便读者添加,有几位男读者加我微信后第一句话便是:
“加到偶像微信了,紧张的不知该说什么好...”
我每次都讲,没什么好紧张的,我又不是你女神,你紧张什么?
但作为人类观察者,我也不禁思考:
为什么明明是两个大男人,闹掰时却宛如情侣分手?
为什么明明是两个大男人,刚建立友情时也会像暧昧期的男女那样纠结不已?
《三体》中,罗辑所悟出的黑暗森林法则,皆由叶文洁提出的两条宇宙文明公理推导而来,而社交中一条公理便是:
所有人际关系的本质都是利益交换。
由此我们也可以推导出一条法则:
为人际关系定调的,永远是双方实力。
因为你实力越强,可交换给对方的利益也就越多。
所以饭桌上话最多声音最响的,永远是混的最好那个,公司里趾高气昂的人,要么业绩好,要么关系硬,这种人连老板都要让三分,但即便让三分,老板依旧是老板,员工依旧是员工,除非这名员工实力强到了行业顶尖(如c罗、梅西),他们面对老板便毫无惧色,所以我们看到c罗敢向国际足联主席发难,梅西公然向俱乐部主席叫板,并导致对方下台。
所有人际关系建立初期,都要相互试探实力,也就是暧昧期,双方觉得实力匹配,可以互换利益,这段关系便能更进一步。
而当两方实力或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如有了新对象或新公司),一方觉得已无利益可换,单方面终止关系,多半会引发矛盾。
这与双方的性别,其实没有关系。
那为什么我们会觉得,两个大男人搞暧昧或闹分手,有点怪怪的呢?
不少心理学家与思想家都认为,性是人类的头等大事,弗洛伊德与王尔德不约而同讲过:一切都与性有关。
作为社交中的利益,性要远大于金钱或权力,所以两性关系是所有关系中最紧密的,再好的朋友都好不过配偶。
故而《纸牌屋》里主角最亲密的盟友便是老婆,《人民的名义》里高育良和祁同伟出了大事第一时间都会找老婆或情人商量。
巴菲特、李嘉诚等大佬,也都觉得男人的头等大事,便是找到合适的伴侣,因为只有老婆才是你最紧密可靠的合伙人。
三国时曹丕篡汉,派遣部下逼汉献帝退位,却遭到献帝皇后曹节的怒斥,曹丕向曹节索要玉玺,皇后干脆怒摔玉玺,并诅咒曹家江山“不得长久”。
这位曹节,正是曹操之女,曹丕的亲姐姐。
可见,两性关系之紧密,甚至超过了亲情。
大家应该都有这种体验:有时与好朋友相处的愉悦了,也有点像恋爱,但又不一样,其实二者并无本质不同,差别在于程度。
两性关系在大脑中催发的情绪激素,远高于朋友、同事、兄弟等等关系。
正因关系最紧密,情感最强烈,我们潜意识里都把两性关系当成终极模式,由两性关系衍发的各种情绪是“理所当然”,当友情也产生出暧昧、兴奋、焦虑、愤怒时,被激起的情绪和远不如终极模式的情绪高度会形成反差,令我们觉得“滑稽”或“怪怪的”。
其实大自然从未划分过情感,人类对于爱情、友情、亲情的不同感受,会不会正源于各类关系所催发激素程度的不同?
以上是我的一点思考,你觉得呢?
往期回顾:
扫码加我微信!
更多走心文章
点击下方名片
关注我!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