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y|作者
朴素的树、如欢|编辑

cottonbro|图源

今天,壹心理想跟大家聊聊“鸡娃”。
努力鸡娃:教孩子逆天改命
看综艺《放学后》,总有种窒息感。
女孩吴欢芮,被妈妈要求事事争第一。
“我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你身上,就希望你能出人头地。”
陪女儿上舞蹈班,看到别的孩子练的好,女儿练的不好。
妈妈会直接冲进教室,把女儿叫出来训斥。
“要练就练到最好。”
用北大副教授丁延庆的话来说:
这是期待孩子“逆天改命”。
丁延庆教授,是远近闻名的神童,6岁就能背整本《新华字典》。
妻子也一样,是北大的高材生。
可就是这样一对高知夫妇,却为女儿伤透了脑筋。
他们的女儿完美避开了夫妻俩的学霸基因
在“学渣”的路上,越跑越偏。
各种努力后,丁教授不得已,选择了放弃。
“我教女儿逆天改命,她却教我学会认命”。
一番吐槽,得到了很多家长的认同:
“两个学霸生了个蠢娃,把书桌都拍断了。”
“四代学霸的名声毁在儿子手里了。”
看似哭笑不得的吐槽背后,其实,是真实的努力和心酸。
为什么家长拼尽全力,也要鸡娃?
最近几年,鸡娃现象愈演愈烈。
从《小欢喜》,到《小舍得》,都是在讲父母如何鸡娃。
前者讲高三鸡娃,全家上阵,一起高考;后者,关注小升初的激烈竞争。
《小舍得》的原著作者鲁引弓曾说:书中90%以上的素材都是真实发生的。
电视剧中,为了中英文同时起步,一位家长给8个月大的婴儿请1对1外教,平时都是纯英文交流。
而现实中,真的有培训机构为6岁孩子开补习班,主题是“幼升小八天集训营”。
在纪录片《没有起跑线》中,一位香港妈妈,在打算要孩子之初,就算好了月份怀孕、生子,就是为了不耽误孩子上幼儿园,还说这是:赢在怀孕前。
就这样,鸡的手段越来越夸张,参与的家长也越来越多。
《小舍得》中的南俪,本是鸡娃界的一股清流。
本着“快乐原则”养育孩子的她,跟鸡娃狂魔田雨岚形成了鲜明对比。
女儿夏欢欢热爱唱歌,南俪支持鼓励;
欢欢学业受挫,南俪安慰宽心; 
每次欢欢出场,弹幕上都是满满的羡慕,有这么通情达理的妈妈。
可后来,南俪突然变了,她开始给欢欢报各种补习班,逼着孩子背单词、做奥数题……
这个转折点,发生在南俪职场失意后。
她说:
“我半夜睡不着觉,把牙咬碎了,也要争这口气。我不能再忍受我的孩子比别人差了。”
看似是鸡娃,归根结底,是无法忍受自己的事业比别人差。
职场上一向顺风顺水的南俪,本来马上要提总监,却在关键时候出了岔子。
人往往是这样,当对自己不满又无力改变的时候把期待加孩子身上。
我有个朋友,从童年到现在,家里条件一直是亲戚中最差的。
父母经常说:
“爸妈没什么本事,你要好好努力,不要像我们总是吃苦,处处不如人。”
面对爸妈的无力和逼迫,她怨过、恨过,也叛逆过,但最终,剩下的是感激。
她说,如果不是爸妈逼着,她不会有现在的成就。
虽然小时候苦了点儿,但现在觉得值。
随着年龄增大,她逐渐理解了爸妈的不甘心和焦虑。
所以,面对女儿,她也会去鸡,毕竟,自己就这么过来的。
只是,事与愿违。
不管全家怎么鸡,女儿在班里总是倒数。
就像丁教授的女儿,就像《小舍得》中的夏欢欢。
即便被学霸父母逼着,仍然达不到理想的成绩。
不只是成绩。
《小舍得》中,一直被逼迫着学习的颜子悠,一度出现了幻觉,开始厌学。
欢欢也变得心理扭曲,霸凌同学,离家出走。
他们纷纷控诉“妈妈根本不爱我”。
而田雨岚和南俪却说了几乎所有家长都会说的一句话:
我是为了你好。
不可否认,鸡娃,一定程度上,有正向的作用。
但对孩子的伤害,同样不容小觑。
哲学家马丁·布伯说:
一旦你把对方看成实现自己目标的对象和工具,那么,不管你的目标看似多么伟大,你都对这个人造成了伤害。
鸡娃最大的伤害是:父母用自己的期待,侵占了孩子的生命。
美国超级巨星“小甜甜”布兰妮,在演唱事业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但这并不是她自己的意愿,而是她妈妈琳恩的。
两三岁开始,妈妈就带着她转战全国各地,用尽各种办法为她谋取唱歌的机会。
布兰妮的童年,就这样被剥削了。
成年后的布兰妮经历了很多坎坷,她剃光头、婚姻受挫、被送精神病院。
在那里,她崩溃大喊到:
“我是骗子,我是冒牌货!”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保琳和苏珊娜,称这种现象为“冒充者综合征”,形成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在成长过程中被养育者寄予厚望。
这就不难理解布兰妮的那句话:
我的成功不是我的,我的光环不是我的,是我妈妈通过我的身体实现了她的梦想。
每个人生命的根本动力,都是成为自己。
可那些从小到大,人生一直安排被决定的人
即便再成功,自我也一直是压抑着的
他们会迷失,会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
如果孩子平庸,你会失望吗?
作家龙应台的儿子曾对她说:
“妈,你要接受一个事实,就是,你有一个极其平庸的儿子。”
那是凌晨三点。
龙应台反问了两个问题:
“你哪里平庸了?平庸又是什么意思?”
儿子回答:
“我觉得我将来的事业一定比不上你,也比不上爸爸——你们俩都有博士学位。
我几乎可以确定,我不太可能有爸爸的成就,更不可能有你的成就。
我可能会变成一个很普通的人,有很普通的学历,很普通的职业,不太有钱,也没有名。一个最最平庸的人。”
然后,儿子轻轻地问:
“你会失望么?”
龙应台经过慎重思考后,在信中回答了这个问题。
对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
这个问题,对家长来说,真的是挺难回答的。
一直以来,我们关注孩子的成长,孩子的心理发育。
我们都知道,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要遭遇很多挫折、失望和丧失。
同样不断遭受挫折、失望、丧失的,其实,还有父母。
刚生下来的宝宝,他那么可爱,像个小天使一样,聪明伶俐。
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发音都让你惊喜。
可是,他是会长大的,渐渐地:
饭,不好好吃;觉,不好好睡;
到幼儿园大哭大闹;别的孩子都会跑了,他还不会走路;
别的孩子都会读英语了,他爸爸妈妈还叫不清楚;
别的孩子会算两位数的加减法了,他10以内的加法还算不明白。
以前,你觉得他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存在。
聪明、漂亮、机智,将来一定不同凡响。
可后来,你慢慢发现:
他好像没那么可爱了;他好像有时候真的很讨厌,让人抓狂;
他好像真的很笨;他学什么都很慢;他总是比不上别人家的孩子。
他小时候那些聪明可爱,让你倍感幸福和骄傲的特质,那种自豪和美好的感觉,再也没有了。
这对父母而言,是一种莫大的丧失。
而接受这份丧失,就是接受自己的失望,接受自己之前所相信的一切,可能都只是幻想。
接受之前所有的努力和期待,都终将落空……
心理学上一直在说: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从父母眼中看到自己,确认自己。
孩子又何尝不是父母的镜子?
我们都渴望身边的人足够美好,足够理想化,以此来感觉自己也是美好的。
哪怕对方只是个孩子。
如果孩子不美好了,那我们的价值,又在哪里呢?
尽管从现实角度,是社会竞争的角度,在未来,我们的孩子,大概率不如我们,可能是一种常态。
但是,接受这个现实,没那么容易。
即便是教育学博士,丁教授对女儿的成绩,也是从痛心疾首,到怀疑人生,再到心如止水。
最后,他学会了“认命”。
记者问:“你可以接受你的孩子上了大学完全不如您吗?”
丁教授答:“那完全可以接受,大概率她上不了我这学校,95%以上(上不了)!”
不管你多么优秀,你的孩子大概率都是一个普通人!要认识到这一点,并且学会接受,对谁都好。
“我女儿就是一个普通的孩子,我必须得接受这个现实。”
育儿,是一个不断与自己和解的过程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几乎是所有家长的想法。
可是,孩子却不会因为父母的“望”,就“逆天改命”。
学着接受孩子的平凡,是与自己和解。
跟自己的不满、失败、失望、丧失和解。
《无声告白》中提到: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别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所以,鸡娃可以,但请适度、理智。
不要让孩子,只活在我们对他的期待里。
也许他的确生来平庸,普通, 
但这不意味着他没有办法活出自己的人生。
更不意味着我们和孩子的人生,都是失败的。
我们要学着理解和接纳。
认知改变了,就不会那么焦虑了。
甚至,你可能会发现,其实孩子身上,有那么多的闪光点。
他,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路可以走。
世界和我爱着你。
- The End -
育儿,其实更多的是育己。
父母在拼尽全力塑造孩子成为理想的模样之前,也可以试着想想: 
在孩子眼中,自己是不是理想的父母?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观察研究40年完成的作品《孩子:挑战》,帮助你用科学的方式了解和引导孩子,赢得爱和尊重。
明天上午11点,本文点赞数最高的5条留言,将获得壹心理送出的《孩子:挑战》一本。

作者简介:ally,二级心理咨询师,伴侣咨询师,专栏撰稿人。擅长亲密关系、情绪管理等,愿意倾注所有温柔,给你停下来的理由。
点个“在看”,孩子有自己的道路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