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扶摇|作者

朴素的树|编辑
borodinova|封面
今天,壹心理想和大家聊聊:自卑。
在解决自卑时,有些人能变得很疯狂。
你听说过有人花钱自残吗?
上个月,莫名掀起了一阵迷惑整容热潮。
魔幻的是,在这个内卷的时代,连外表焦虑也一并内卷。
她们花最多的钱,往死里折腾自己,美其名曰“自由”。
先上热搜的,是小腿肌肉阻断术。
简单来说,就是把小腿上的肌肉神经切断,让它自然萎缩变瘦。
但切断神经是不可逆的,一旦出现不良反应,代价就是一辈子不能正常行走。
有人觉得,这样的手术有成功案例,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也没什么。
他们是低估了人性的作死程度。
在豆瓣上看过一个投稿,一个妹子为了变美,去做了头顶整容。
说起来,有点太残忍,需要切开头皮,灌注骨水泥,从而达到填充增高的效果。
除此之外,还有更令人无语的精灵耳。
往耳朵里打玻尿酸、切自己的肋骨塞进耳朵,就为了得到一双“招风耳”,可以显脸小。
做私处美白,全切,被唾弃的非洲割礼卷土重来,变成了当代某些人“取悦自己”的途径。
也有被外貌焦虑绑架的姑娘,明明不胖,却还要去抽脂。
这些匪夷所思的项目,很多人听了都会想:别再卷了。
其实,近年来我们的审美观,已经很正常了。
精灵耳、切小腿,开颅顶,任谁听了都要说一句不至于;
白幼瘦,BM风,直角腰,人人众嘲。
但难以否认的是,即使大家都知道是畸形审美,我们仍能感到弥漫在空气中的外表内卷,容貌焦虑。
“你不够白、不够瘦、脸不够小、颅顶不够高、鼻子不够小”......这样的隐性量尺,无论男女,都难以逃脱。
一个人活在世上,还要经历多少自卑?
一个长得不好看的人,活得会有多难?
我很能理解那些想要变美的人。
大多数女孩都知道无需跟风,但精神胜利仍然抵不过现实。
一个长得不够好看的人,从小到大会受到很多显性的或者隐性的攻击。
知乎有提问:“长得丑的女生到底有多惨”?
有人回答,长得丑的人,喜欢别人都会让他觉得恶心。
长得丑的人,在恋爱里会被以为是怎么对待都无所谓的人。
那些白,幼,瘦的标准,每一条都能对号入座,越看自己脸上越多问题,恨不得当场整容。
韩剧《我的ID是江南美人》里,女主因为长得胖,就被叫做“姜肥猪”。
一直被霸凌欺负的她,不敢跳喜欢的舞蹈,拍大合照站在最后一排低着头,表白的时候把男生吓得威胁她别说出去。
于是,她狠心去整容。
变美之后,再也没有人欺负她,爱情也找上了门。
但她的内心仍然自卑又敏感,还是那个害怕被嘲笑的小女孩。
她问,我怎么值得你喜欢呢?是我那时候太丑,所以才被注意吗?
男主说不是。他喜欢美来的心灵美。
但是看到这里,很多人也许都会想到一个很残酷的问题:
如果美来一直丑到成年,男主还会主动去追求她吗?
故事毕竟是故事,现实远比故事更残酷。
成长时期那些刻在骨子里的自卑,即使通过运动、整容变美了,也仍然会如形随影,时不时就在内心冒出一个声音:“我真的配吗?”
都说不要以貌取人,但我们都很清楚,外貌和自信挂了钩。
很多自卑,都源于外表。
从“只是想变好看”到病态整容,为什么外貌焦虑根本摆不脱?
大部分人想要整容,都是从“想要摆脱丑陋的自己”开始的。
但更大的问题是,我们很难相信自己的脸。
心理学家 Paul Schilder 曾经提出过一个词:体像。
体像是一个人对自己身体的审美和看法,当你觉得自己的身体不符合社会期待和自我期望时,就会产生焦虑。
什么叫好看?
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从别人的态度评价, 从广告营销里的模特,从社会推崇的审美那里,逐渐内化得来的。
而更甚者,外表和人格绑在一起,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毒逻辑。
默认的潜规则是,只有身材好的人,才能和自控,实力,精英等标签联系在一起。而“白幼瘦”以外,是可耻的,因为那代表着懒惰、失败、无能......
当然,通过努力让自己变好看,变自信,摆脱过去的阴影是好事。
但这通常不会成为终点。
腾讯节目《和陌生人说话》里,有一位沉迷整容的人,说过自己的心路历程。
从小改到大整,她在脸上花费超过400万。
整容,是会上瘾的。
无论怎么整,仍旧觉得还可以继续优化,不止如此,还要根据每年的流行风向,整成当年审美。
脂肪填充,开眼角,做嘴型,磨骨,就连父母都看不过去,威胁要断绝关系。
而精心雕琢的脸,也需要小心翼翼地维护,每次花费又是几千几万。
但她说:“我觉得只有整了,我才会开心。”
生活不顺利,是因为不够好看,谈不成恋爱,是因为不够漂亮......
与其说整容上瘾,倒不如说,她们陷入了一个“激励盲区”。
当第一次变美时,发现世界对自己善良了。
但一次次达成新标准时,得到的成就感,是一种正向激励,就像玩游戏一样,会让人无法自拔。
而如果停下来,不再跟着潮流,那些赞赏和羡慕的眼光也会随之消失。
这个落差感,也会驱使着她们冒着生命风险,也要挑战那些“加分”的整容项目。
动机心理学中提到,人做事情的原因有两种。
其一是追求快乐,其二是逃避痛苦。
不止在整容这件事上,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上,都会这样。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人都有追求变得更好的动力。
想要摆脱过去软弱无力的状态,变得更加优越,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本能。
而与此相对的概念,就是自卑感。
阿德勒认为,优越或者自卑都不是问题,因为这两者会促使一个人更加向上。
但当这两种情结过于强烈,就会带来反效果。
当面临人生难题时,通过追求个人的优越感去解决——
“如果我学历高一点就好了,只要考上研究生,生活就会变好吧。”
“如果我整得漂亮一点,就不会遇到那么多痛苦了吧。”
“如果xx就好了,只要xx就好了,要是xx就好了......”
人当然是需要一个这样的念想,才能憋着一股劲儿往前冲。
但也正是因为把所有挫折归因到一个点上,总觉得自己不够好,才更容易被焦虑裹挟。
而那些精心设计的营销陷阱、审美吹捧,便轻而易举地趁虚而入。
超越自卑这条路,没有捷径
这也是为什么,虽然道理都懂,但在生活中,我们还是会遇到很多自卑时刻。
这个时代,不止容貌内卷,万物皆可内卷。
成就感逐渐会被各种内卷的标准稀释,还没高兴很久,就又被逼着逃向下一个“安全区”。
而阿德勒认为,要超越自卑,答案不在外界评价标准,而在于自己的内心。
走出自卑,也许可以用不那么剧烈的方式。
我们可以温和地走出自卑。
a. 把自己的短处看成长处
人不可能突然改变,哪怕外表改变了,内心的变化也需要日积月累。
所以,阿德勒认为,首先需要转换视角,用不同的观点来看自己,由此开始认同自己的价值。
b. 接纳真实的自己,并根据现实做计划
接纳自己,不是强行接纳自己。
而是先放下自我攻击,能够不带评价地看见自己的想法——确实不是大家眼中的“美女”,只是不成为美女,是不是也可以有自信的资本?
比如 ,有很多的钱,有很多的朋友,有很有成就感的工作,无论是哪样,都能增加自信程度。
我想到了渡边直美。
为了减肥,她也试过很多方法都没用,于是她索性不管了,把所有精力投入到怎样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上。
报舞蹈课程,学习穿着搭配,想搞笑段子......没想到,不减肥也爆红了。
身高157,体重200斤,社交账户粉丝730万的她,和猥琐臃肿摆脱了关系,反而成为了时尚的代名词,一样能被其他人喜欢。
本来是短处的身材,换一个视角就成了独一无二的标志。
本来是不受欢迎,但接纳自己之后,反而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风格。
最后,是拥有不连续的勇气。
没有一个复杂的生活问题,能通过单一的途径去解决。
生活总是有不如意的时刻,因此迷茫,跟风,焦虑,也是正常的。
一下子解决不了大问题,那就从小事入手,没有勇气就躺平,勇气来的时候就努力一下。
当我们能平常心面对自卑,营销陷阱和他人的目光的影响, 就会降得微乎其微。
人们总说,阿德勒说,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但阿德勒还说过:“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会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给经历的意义。
就算有缺点,也可以勇敢追求改变。”
不要害怕前路崎岖,自信如果没有天生,那就后天制造,我们一直陪着你。
世界和我爱着你。
今天为大家推荐壹心理首次监制心理学大师经典书系——“阿德勒作品集”(全4册)。
包括阿德勒的巅峰之作《自卑与超越》,人性经典之作《洞察人性》,家教经典《儿童教育心理学》,还特别收录阿德勒理论精髓——《个体心理学》。这也是本书的简体中文版全网首次亮相!
这套心理学经典作品,精选国外专业出版社版本,邀请心理学专业背景的译者重新译制,并且成立图书编审小组,从译稿到专业术语翻译,都有心理学专家团严谨审稿,真正做到精译精审。封面插图由设计师精心绘制,简洁大气。
我们也非常荣幸邀请了岳晓东、朱建军、曾奇峰、张沛超等心理大咖联袂推荐,是不可错过的心理学入门经典。
知名主持人陈鲁豫诚挚推荐:“读阿德勒的书,像是一场与内在的自我对话。”
我们壹心理创始人伟强作序倾力推荐:“心理学不只是帮我们找到内心问题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帮我们找到解决内心问题的出口。”
今天壹心理首发预售
全套4本,原价199元,今日预售只需59元,还包邮
预售期间下单套装,将送出1000份惊喜福利,价值52.60元的心理测试套餐随机掉落
长按下方图片,即可购买!
“想学习阿德勒心理学,看这一套就够了!”
在这个浮夸喧嚣的世界里,用心理学来保护柔软的内心。
- The End -
点个“在看”,爱自己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