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鲁唐人街  图片来源:网络
秘鲁,一个直线距离我们一万七千里的南美国家,却与中国有着很深的渊源。根据官方的数据统计,秘鲁华人数量位于世界前列--在这个人口总数只有三千万的小国,华人数量至少有200万,有华人血统的秘鲁人更是达到500万之多,占秘鲁总人口的1/6。
大量华人的存在及其强大影响力促使秘鲁与中国来往密切,国民对中国的态度友好,堪称中国在西半球的“好朋友”。秘鲁曾经被华侨视为南美洲最亲华的国家,在文化、风俗等方面都保留着强烈的中国印记,政商界均涌现过多位贡献卓越的华人。自19世纪首度踏上秘鲁土地以来,华人在异国他乡开辟了不凡的奋斗史。
19世纪华工移民
1849 年10 月, 75 名契约华工乘船抵达秘鲁介休港,拉开了华人移民秘鲁的序幕。同年 11 月 17 日, 秘鲁通过一项以引进华工为主要目的的《华人法》。自此, 秘鲁大批输入契约华工, 直至 1874 年 7 月最后一船华工到港为止。长达25 年的契约华工移民总数达10 余万,是中国移民秘鲁规模最大的一波。
秘鲁沿海一带有很多岛屿,自古以来,海鸟在这些岛上栖息而堆积了数米厚的鸟粪。这些鸟粪是天然的有机肥料,是当时欧洲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肥料来源。最初到秘鲁的华工有1万多人被卖到岛上开采鸟粪,为当时的开采商和政府换取外汇。除了鸟岛拾粪,当时的华工还被派遣到硝石矿区、太平洋沿岸的甘蔗种植园和棉花种植园,或去山区修建铁路。
秘鲁华工  图片来源:网络
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华工出于躲避战乱或增加收入的目的被诱骗、拐卖到秘鲁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他们的工作强度和危险性极高,生活条件艰苦,社会地位低下,还时常遭受雇主的虐待。契约华工为争取平等权益进行过各种形式的斗争,最终这一情况被清政府与国际社会所关注,华工诉求得到重视。
1874 年《中秘通商、航海、友好条约》签订,规定两国可以自由移民,同时也标志着契约华工移民阶段的结束。在华工移民的25年间,秘鲁通过鸟粪经济在南美迅速崛起,糖产量与棉花产量也逐年翻倍,华工的付出大大拉动了秘鲁经济发展。
友好条约签订之后,华工重获自由。签了合约的华工在工期完成(一般为5到8年)后进入城市,成为自由雇工或商人。他们依靠自己的双手和互助的力量,勤俭节约,做工经商,逐渐在秘鲁社会中获得一席之地。
地位提升与淘金潮
早期华工靠着每月4比索的收入挣得家业,19世纪80年代,自由华工在当地创立了商铺,其中包括永发、邓记等老字号,唐人街也在这一时期应运而生。到了20世纪30-50年代,华商快速发展,实力仅次于美商和英商,他们对秘鲁北部的农业进行了开垦,华人的职业构成变得更加丰富,他们大建农场、工厂,发展餐饮业,以勤劳与智慧创造财富。
70年代,华人商贸公司大放异彩,主营业务涉及零售、塑料业、玩具制造、保险和电器等,华人华侨富甲一方,成为举足轻重的经济力量。经过几代华人的艰苦奋斗,他们在秘鲁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有所提升。
华人进入政界,竞选总理、国会议员,教授、工程师、律师、医生等职业也遍布华人的身影。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华人从底层爬起到成为行业的专家,并逐渐受人尊重。
由于没有排华政策和种族歧视,在改革开放后国内第一批移民潮时,秘鲁也吸引了很多华人来这里淘金。一方面,秘鲁的入境政策和条件宽松,做生意的成本低;另一方面,一百多年来几代华人已经在这里建立了庞大的关系网和经济基础。与选择英美澳的华人相比,秘鲁成为更容易发迹的“下海福地”。不少华商在秘鲁发家后回国创业,凭借外商身份承包政府工程,取得了更大的成功。
遍布各界的华人精英
20世纪90年代,秘鲁华人华侨的事业达到顶峰。商业上,黄业生的黄氏超市(E·Wong)驰名南美,其商店遍布首都利马市各个地区,年营业额在4亿美元以上。
黄业生的爷爷经历了第一代劳工的悲惨生活,父亲黄炳辉于1942年在利马开了两家小杂货店。靠着小杂货店的支撑,黄炳辉让5个儿子都上了大学,儿子们则在学成之后合力使自己的家族成了当地的“超市王”,最终超市交给了黄业生经营。
1999年,WONG进军网购时代,成为了互联网上的第一家秘鲁超市,一度占据线上订单的85%。如今黄氏家族已经在利马开设了12个WONG超市,11家METRO超市,7个仓储式超市,占据利马零售额的65%。
WONG超市 图片来源:网络
在秘鲁,华人华裔参与政治的阻力比其他移民国家更小。一路升任秘鲁部长会议主席的维克多·许会,是上世纪华人移民的后代。他的父亲让子女在秘鲁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许会认为读书可以帮助华裔展现更好的形象,有利于进入秘鲁政界,他强调中国人除努力、节俭外,还要更多地对居住国产生影响,树立正面的形象。
此外,华裔在文体届也是大放异彩,第18届奥运会上为秘鲁夺得第一枚手枪自由射击金牌的就是华人埃德温·巴斯达斯·甘,由于华人在各界的出色表现,秘鲁政府和人民也高度赞赏了华人华侨的功勋。
将中国炒饭印在邮票上
如果说秘鲁华裔超过了200万,那至少有1/4人就生活在首都利马。利马市中心的第一条“唐人街”始建于1850年,中国城与中央市场相连。利马唐人街是最繁华的几条商业街之一,拥有大量的市场、商店和娱乐场所。
走在利马市区,中国元素随处可见,中华牌楼上立着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题词,街道两旁大大小小的中国店铺鳞次栉比。行人多是“中国面孔”, 谈话声交杂着中国不同省份的方言,置身其中很有亲切感。利马市区分布着大大小小6000多家中餐馆,当地人叫它“Chifa”,是当年华人按照"吃饭"的广东方言翻译过来的。这些餐厅也反映了中国移民的悠久历史和在当地的影响力。
秘鲁街头的中餐馆 图片来源:网络
秘鲁本地的烹饪方式结合了南美与中国特色,中国炒饭更是得到几乎所有人的喜爱。大多数秘鲁家庭都配置有一口圆底炒锅,只为了能够随时做出色香味俱全的炒饭,他们甚至将各种中式美食印在了邮票上,来表达当地对中餐的喜爱之情。
秘鲁对米饭的喜爱其实也要归功于一位华人--戴宗汉,有人将他视为秘鲁的袁隆平。1918年移居秘鲁的他白手起家,靠着自己的努力改善了秘鲁的农业情况。戴宗汉毫无保留地把中国的耕作技术传授给秘鲁的农民。不仅如此,他还从中国引进良种,比如“中国白”和“中国雷丁”,并以自己的名义贷款帮助农民发展农业。
华人对秘鲁文化影响深远
除了饮食,秘鲁华人华裔对文化的影响还体现在其他方面,中国商品几乎遍布秘鲁的每个角落。你可以在超市里看到王老吉、老干妈、康师傅,也能在港口看到中国出产的摩托车和汽车,当地华人的影响以及本身的低价格和维护成本都极大促进了中国商品出口秘鲁。
两国的友好关系也促进了贸易和投资的联系,在秘鲁的许多小镇,甚至在塞拉山脉,你都能看到中国矿业公司的大型卡车在狭窄的街道上隆隆驶过。这表明中国对秘鲁正在进行着大规模直接投资,每天都有大量满载矿物的货船离开利马前往中国。经济联系进一步巩固了中国作为秘鲁重要战略伙伴的地位。
节日风俗上,自1993年起,WONG集团每年都举行大型花车游行,舞龙舞狮,参加者上千人,观众达4、5万人之众。集团还邀请专家和高级官员组成评委会,评选出花车金奖。如今,该活动已成为秘鲁国庆期间的重要景观之一。
秘鲁华人华裔不断通过自身奉献帮助社会发展和进步。1970年,华拉斯地震,戴宗汉先生捐资100多万秘币,运送大米给灾民;2017年秘鲁特大洪灾期间,各大侨团组织捐款,仅通惠总局就筹款数十万美元,累计为灾区运送物资达50余吨,受到了时任秘鲁第一夫人兰茜的亲切接见。同时,他们还心系祖国,仍以中华民族血统为荣,仍将祖国的命运牵挂心头。北京奥运会、汶川大地震等让全国同胞举国欢庆、悲伤的大事件无一不牵动着旅秘侨胞的心。
秘鲁加西亚总统曾表示,中国移民在秘鲁历史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移民是吃苦耐劳、遵纪守法和努力奋进的榜样。从筑路开矿的苦力,到如今进入社会各界高层,秘鲁华人华侨以辛劳与汗水完成了对社会的融入。与当年华工被虐待不同,如今华人在秘鲁有了比较高的社会地位,在当地参政基本没有种族障碍。在中国与秘鲁的友好关系进一步提升的背景下,华人在秘鲁的未来将更加光明。
参考资料
1.Brown university library,Chinese in Peru in the 19th century,Justina Hwang.
2.Christian index,Lima, Peru Latin AmericasLargest Chinese Community.
3.Wikiwand,Chinese Peruvians.
4.Enigma, Chifa: The Legacy of Chinese Immigration in Peru.
5.Public policy peru,Chinese Influences on Peru.
6.华侨商报,秘鲁华侨华人事迹回顾,杨超洋
7.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拉美华侨华人的历史发展与生存现状
相关内容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投资研究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